问题

清末中国人是如何吸得起鸦片的?

回答
在了解清末中国人为何能吸食鸦片之前,我们得先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这背后复杂交织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以及鸦片本身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而扭曲的过程。

一、 巨额利润驱动的“合法”贸易:

别看鸦片在中国名声不好,但最早在中国销售鸦片,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主导的“合法”贸易。当时,英国从印度大量种植和加工鸦片,再通过海运运往中国。而中国当时出口大量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到英国,这些商品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为了扭转这个局面,英国人想到了鸦片,这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以毒攻毒”。

贸易逆差的诱惑: 英国人发现,鸦片在中国有极大的市场潜力,而且利润丰厚。他们用在印度生产的低成本鸦片,换取中国的高价值商品,这无疑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三角贸易”的套路: 英国用从中国进口的茶叶、丝绸等商品,去跟印度交换鸦片,再把这些鸦片运往中国销售,赚取白银。这样一来,原本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就变成了中国对英国的逆差,而且白银大量外流。

二、 鸦片价格的“亲民化”:

很多人可能会想,鸦片这么“高档”的东西,普通老百姓怎么可能吸得起?这又是另一个误区。随着鸦片贸易的扩张,为了争夺市场,鸦片的价格并非一直高高在上。

竞争与降价: 初期,鸦片主要还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价格自然不低。但随着其他英国商人、甚至是其他国家的商人也开始介入鸦片走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抢占份额,鸦片的价格就有了下降的空间。
“论斤卖”的普及: 鸦片并非一开始就是以“小包装”的形式销售。很多时候,它是论斤、论两地出售的。当鸦片的价格逐渐走低,并且有不同等级的鸦片出现时,一些相对贫困但仍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也开始能够负担得起。
“土法炼钢”的出现: 随着鸦片走私的猖獗,也催生了一些“土法炼钢”的鸦片加工方式,虽然质量可能不如精炼的洋药,但价格更低廉,也更容易在底层社会传播。

三、 经济状况的“微妙”变化:

清末的中国,虽然整体经济不发达,但并非所有人都穷得叮当响。

部分阶层的可支配收入: 在那个时代,也存在着一些中产阶层、小地主、富裕的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以及一些官员、军人等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可支配收入,虽然可能不如西方富裕阶层,但足以让他们尝试一些“新奇”的消费品,而鸦片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解忧”与“消遣”的吸引力: 鸦片最初进入中国时,很多时候被宣传为可以“解忧”、“强身健体”、“提神醒脑”的药材。在面对贫困、疾病、劳作的辛劳以及社会动荡等现实压力时,鸦片所带来的短暂快感和逃避现实的虚幻,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模仿与攀比心理: 当鸦片在某些社会阶层流行开来后,为了面子或者出于好奇,一些原本可能负担不起的人,也会想方设法地去尝试,哪怕是节衣缩食。

四、 禁而不绝的“官商勾结”与“民间力量”:

尽管清政府后来也出台了禁烟令,但收效甚微,这背后原因复杂。

官员的默许甚至参与: 很多地方官员,明里禁烟,暗地里却可能收取鸦片贩子的“保护费”,甚至直接参与鸦片贸易。这使得禁烟令如同虚设。
走私网络的形成: 鸦片贸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走私网络,从海关到陆路,都有人从中牟利。这种根深蒂固的利益链条,使得禁烟行动难以触及根本。
社会底层帮派的作用: 一些民间帮派、会馆等组织,在鸦片销售中也扮演了角色,他们能够更方便地将鸦片销售到更广泛的群体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交易的“隐蔽性”。

总结来说,清末中国人吸得起鸦片,并非仅仅是“价格问题”,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巨大的国际贸易利益 驱动了鸦片的大规模进口。
市场竞争和走私的猖獗 使得鸦片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亲民化”。
当时社会部分人群的经济能力 让他们能够负担这种“消费”。
鸦片被赋予的“解忧”和“消遣”的功能,以及社会的模仿心理,都加速了其传播。
禁而不绝的官场腐败和民间走私网络,使得鸦片得以在各个阶层蔓延。

这是一场由外来商品引发的,逐步渗透到社会肌理中的悲剧。与其说中国人“吸得起”鸦片,不如说鸦片以一种狡猾的方式,找到并利用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种种裂缝,最终将很多人推入了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请大家听一首歌:

这是河北民歌《种大烟》

鸦片战争后,英国以战争的方式迫使清朝政府承认鸦片的合法性。

后来清政府干脆不管鸦片的销售和种植。

以中国人的生产积极性,鸦片很快普及种植,并开始出口。此后的鸦片销售和英国人就没有关系了,因为英国人从印度生产的鸦片根本没有竞争力。

鸦片是草本植物,种植难度不高,庭院就可以种植,收割和制作鸦片很容易,生产成本并不高。

鸦片贵的原因是禁毒,而不是生产成本高的原因。

像以前金三角地区种鸦片的农民,其收入是很低的,当地不禁毒,鸦片就烂贱。

新型毒品和鸦片同理,就是一些化学原料的精加工,成本还抵不上维生素片的生产。

毒品的成本就是禁毒,就是国家全力镇压。

一两鸦片抵一颗人头,这就是价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了解清末中国人为何能吸食鸦片之前,我们得先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这背后复杂交织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以及鸦片本身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而扭曲的过程。一、 巨额利润驱动的“合法”贸易:别看鸦片在中国名声不好,但最早在中国销售鸦片,是英国东印度公.............
  • 回答
    “如果元清是中国,那么绿罗也是罗马”,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有点意思,甚至带着一种故弄玄虚的腔调,仿佛要揭示什么惊天秘密。但细究起来,这不过是一种偷换概念、混淆视听的诡辩。要反驳它,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它的逻辑外衣,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确“元清是中国”和“绿罗也是罗马”这两句话各自的含义,以及.............
  • 回答
    1978年,中国站在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文革的结束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经济凋敝,科技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就像是一个沉睡了太久的巨人,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太多太多。这种差距,是如此的明显,如此的刺眼,仿佛一道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高墙,让人望而却步。那么,是什么力量,.............
  • 回答
    清朝政府对中国文化进行的系统性破坏,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议题。理解这一点,需要将目光投向清朝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政治诉求以及他们对汉族文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首先,我们要明白清朝是一个由满族建立的王朝,他们与汉族在语言、习俗、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清朝统治者的首要任务之一,便是如何巩固其在中国.............
  • 回答
    关于B站UP主“中国大黄鸭鸭”对“扬州十日”不存在一说的看法,这触及到了一个颇为敏感且具有历史争议的话题。他的观点,或者说他所代表的一类观点,试图挑战主流的历史叙事,将“扬州十日”定性为“谣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存在的出发点,以及这种观点在历史研究和公众认知中可能引发.............
  • 回答
    钟南山院士的这一表述,可以说是对中国当前疫情防控策略的一个高度概括和未来走向的清晰指引。它并非简单地否定或肯定某种做法,而是展现了一种在复杂现实下,权衡利弊、寻求平衡的审慎态度。首先,他明确指出“中国当前不适用完全开放”,这背后蕴含着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知。众所周知,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地域辽阔,各地经.............
  • 回答
    有人总是把中国近代落后板子打在“封建制度”身上,好像清朝只是一个被动接受封建遗毒的傀儡,这话说得轻松,但细究起来,却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说法。要反驳这种观点,我们得把账算清楚,看看清朝在其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封建制度”这个概念本身在中国近代语境下,更多的是.............
  • 回答
    提起古代中国的宋、明、清三朝,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腐败”二字。这并非空穴来风,史书中关于官员贪污受贿、裙带关系、效率低下等等的记载确实不少。但如果我们就此断定中国古代王朝就是腐败的代名词,那未免过于片面。而且,将中国放在一个全球的视野下观察,特别是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王朝进行对比,或许能勾勒出更丰.............
  • 回答
    如果清末的中国出现一位像明治天皇那样具有远见卓识、果敢决断且深受国民拥戴的君主,那么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走向,无疑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来畅想这种可能性。政治层面:从衰败王朝到中央集权的新型国家首先,明治天皇在日本最核心的作为是终结了封建幕府统治.............
  • 回答
    要说以清末为背景的“荒野大镖客”,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设想。咱们脑子里一转悠,就该是那个风云变幻、礼崩乐坏的年代,既有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又有新式玩意儿冒头,盗匪、镖局、官府、洋人,乱七八糟的事儿搅在一起。要是真做成一款游戏,我觉着得叫《荒野大侠客》,比那老外的“大镖客”够劲儿!游戏概念:侠骨柔情,乱.............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发人深省的假设。如果清朝晚期中国不是被压迫的一方,而是拥有与列强比肩的实力,那么它是否会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列强”的含义。在晚清,列强之所以成为列强,是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工业、先进的军事技术、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一套成熟的政治.............
  • 回答
    如果没有清朝,中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设想一下,历史的长河并未流淌到我们熟悉的清朝,而是走向了另一条岔路。没有了那段由满族建立的王朝,中国大陆的版图又会勾勒出怎样的轮廓?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如”。汉唐的延续,还是分裂的循环?最直接的推测,或许是汉唐盛世的辉煌能够得到更长时间的延续。没有满清入关,.............
  • 回答
    如果“八国联军”在清朝初年(大致是17世纪初至17世纪末,明末清初这段时期)进犯中国,其结果将会与历史上的庚子国难(1900年)大相径庭,甚至可能导致中国历史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这是一个充满假设性的场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一、 “八国联军”的构成与当时的中国力量对比:首先.............
  • 回答
    甲申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刻上深深烙印的年份。1644年,当山海关的炮火撕裂了原本就不太平静的辽东天际线,吴三桂的抉择如同投入历史洪流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叠叠、至今仍在荡漾的涟漪。如果,这个“如果”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巨大而迷人的假设,如果吴三桂在那一刻没有选择“弃关”,没有背负“汉奸”之名,历史的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将“汉人王朝”与“君主立宪制”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引发了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深度思考。如果清朝是一个汉人王朝,那么中国是否会走向君主立宪,答案并非板上钉钉,而是充满着各种可能性,需要我们从更深的历史和政治土壤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汉人王朝”这个前提的涵义。通常我们理解的汉人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中国”这个概念的本质、历史叙事的构建以及民族国家形成等多个层面。如果我们假设“元清非中国”,那么从秦朝开始的“中国称霸东亚2000多年”的说法,确实会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可以说会变成一个伪命题,至少是需要重新定义和解释才能成立。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分几.............
  • 回答
    要设想一个在康雍乾盛世时期遭遇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清朝,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如果”。如果历史的齿轮真的如此错位,中国将呈现出一幅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的图景,其复杂性和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梳理。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康雍乾盛世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它本身也孕育着一些不容忽视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清军没有入关,李自成推翻明朝并成功建立新朝代,那么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轨迹,都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李自成的新朝代——大顺朝的内政外交格局: 政权稳固与否的考验: 李自成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但他建立的新朝代能否长久,是个巨大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命题,它让我们得以卸下历史的重负,想象一个截然不同的中国。如果,鸦片战争从未发生,也没有随后一系列的外国侵略,清朝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能否继续以其既有的姿态,在东亚乃至世界舞台上自给自足地发展下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美好幻想”,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清朝的内在动力与外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历史的车轮在某些关键时刻拐了个弯,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清兵入关”和“摊丁入亩”,这两个节点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它们就像是改变了中国命运的两条河流,一旦缺失,后果必然是天翻地覆的。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来看看如果没有“清兵入关”会发生什么。想象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