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说白了,就是仪式感。
所谓仪式感,就是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做、在别的时候都不做的事情,这个和生活水平无关。
我们之所以感到年味变淡,是因为,跟过年相关的旧的仪式越来越少,而新的仪式却一直没有确立。
先说旧的仪式。
1、跟吃相关的,杀猪宰羊包饺子蒸馒头炸春卷,这些在过去只有过年才有的仪式感满满的事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失去了意义。而且很多传统食物,由于高油高糖,反而成了不健康食物。也就是,吃的方面,旧的仪式可以说存在感很弱了。虽然我们过年还会吃饺子、吃汤圆,但更多的是旧习俗的惯性延续,不吃也罢,并不是像几十年前很多人家指着过年吃这一顿好的。
2、备年货的习俗,这个主要是因为,过去基本上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这大半个月几乎商品供应是停止运转的,所以不备年货的人家,过年是真的没啥可以吃,备年货不是个凑热闹瞎忙活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大半个月甚至整个正月全家人的吃喝问题。而现在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有需求就有市场,有人不想备年货就有人想赚这个春节市场的钱。尤其是在大城市,即使正月初一,市场也有新鲜蔬菜可以买到,备年货也就单纯成了赶热闹的事情,很多家庭不备年货也能平稳过年。再加上很多上班族都是到除夕才正式放假,所以更没有备年货的时间了。于是,过年备年货的仪式感好像也在减弱。
3、放烟花。这个不用说了,全国基本上大中小城市都实行了市区禁放烟花的政策,到现在都好多年了,大家也早已习惯了没有烟花爆竹的春节。我个人而言,对此政策是非常支持的,自从实施这个政策以来,春节期间我家乡的空气质量肉眼可见改善。但无论如何,这个仪式感确实是没了。
4、拜年。我家属于那种几代人没有搬迁过的家族,街坊邻居大多也是几代人都住在这里的老街坊,所以小时候拜年的时候,是相当热闹。我爸和他的几个堂兄弟以及各自的妻子儿女,二三十口人一起从挨家挨户拜年问候,我爷爷奶奶也在家等着一波又一波街坊亲友挨着拜年,基本大半天就过去了。然而,随着独生子女一代逐渐长大,亲戚会越来越少;再加上这几十年人口迁徙的频繁,街坊也不再是拜年的对象(我家拜年也只会给奶奶家的老街坊拜年,自己家单元楼的邻居,即使一起住了十年也不会过年互相拜访,最多见面问个新年好)。随着爷爷奶奶一辈的老街坊一个个去世,父母一辈的街坊至少还是熟人,我们这辈的街坊其实已经互相很生疏了。所以,传统上那种扫街拜年的场面也会越来越罕见。
其他想到了再补充吧。
我以上列的这几点,其实都是现代社会不可逆的,如果非要死抓着这几方面不放,那过年只会越来越没有年味。所以,我们必须建立新的仪式感。
先说传统过年的仪式感中,可以强化的有哪些。
1、团圆。今年是特殊情况,我们暂且不说。如果过年连这个仪式感都守不住,那其他“年味”再足,其实也是没有意义的。之前每到春节前夕,央视会一遍一遍放各种春运盛况,每次我感受到过年的气息,最早都是从一年一度的广东摩托大军的新闻里感受到的。希望过了今年,以后我们还能够更加强化这个团圆的仪式感。
2、庙会、花市、冰雕世界等民间活动。这种仪式感可以大搞特搞,政府加强引导和扶持,没有庙会传统的地方,也可以创造一些“新传统”,只要政府出面引导,商贩和演员有利可图,自然而然会搞起来。只要一年搞好了,接下来每年都能越来越好。
3、春联和剪纸。其实这些传统也在慢慢淡化,因为春联可得性越来越低了(以前必须要手写,而且很多春联的内容都是需要有文化的人构思的,现在基本上去超市买个菜都送一份)。其实这个仪式感要想搞起来也很简单,第一宣传搞起来,慢慢让大众认可“手写春联逼格高”这种印象;第二手写春联的活动搞起来,各地文联、文化局等单位,每年都搞一些春节送春联的活动,鼓动起来会写毛笔字的小初高学生、离退休职工、社会闲散人员来写春联,让手写春联的可得门槛降低;第三搞一些创意春联的活动或者风气,比如到了春节就搞几个让大家晒今年自己家春联内容的热搜,当自己想春联内容、手写春联成为有趣的一年一度的活动,这个旧风俗就有了新的生命力。
这是我暂时想到的三个,其他也等想到之后接着补充。
还有一些,就是我们必须补充的用来代替旧仪式的新仪式。其实我也是随手写的,也没有想太完善,但既然很多旧的仪式感消退是不可逆转的,那么,新的可持续的受欢迎的仪式感就必须补充进来。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各地政府因地制宜主动引导,也需要劳动法彻底被贯彻落实,只有有人过春节假期,才会有人配合这些纯消费性质的仪式感,不是吗?
许多城市其实只要开放城区放鞭炮,年味马上回来一半
不需要,也拯救不过来。
孔子感慨礼崩乐坏,可比年味淡了严重多了。
目前全球有6000多种语言,每个月就有两种会消失。这种文化上的损失,是不是比年味淡了严重很多?
更不用说还有许多传统技艺,补锅戕菜刀弹棉花,可能在未来也会消失。
这些东西的消失,确实令人遗憾。
但是也仅限于遗憾和怀念而已。
拯救不过来,也没不要拯救。
因为有更适应生产力的道德体系取代礼教,有更高效的信息交互方式取代语言,有更效率的生产线取代补锅戕菜刀弹棉花。
我们的生活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年味是一整年的期待。
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一大家子人到了年三十晚上,必须统统整齐划一地到爷爷奶奶家里团圆。
大伯、二伯、小叔、二姑、三姑、小姑;七个姐姐,两个弟弟。还有我们一家人。
整个屋子里人挤人,旁边的人不挪一下,连下炕都困难。
堂屋(兼厨房)就成了我们孩子的天下。
每次吃完年夜饭,感觉耳膜都嗡嗡的。
一星期能吃到一次肉,半个月能吃到一次鸡蛋。
进了冬天,每天和大白菜为伴。
鱼啊、肉啊、蛋啊、油啊,都攒起来准备过年。
也只有过年几天可以大口的吃到。
除夕晚上,爷爷奶奶会送一挂鞭炮给我们。
我是长孙,有20响,其他的孩子也就10响。
我们把鞭炮一个一个拆下来,然后点着香就跑出去
噼、啪、噼、啪
平时每天定时看半小时电视。
就算半小时广告我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过年可以无限量看电视
电视上还有各种节目
鞋子早就破了一个洞,寒风亲密接触。
衣服也破旧的洗不出来,还有几处起眼不起眼的补丁
忙了一年的老妈,年三十往往是最后一个赶到爷爷奶奶家的
就为了让大年初一的我和爸爸能穿上昨晚才缝制好的新衣和穿上早已买好的新鞋。
平时两天爸妈才给一分钱。
过年爷爷奶奶会给两块钱,甚至十块钱。
还有各种亲戚都会塞压岁钱,好像钱烫手一样。
哇塞!
突然暴富,有没有?!
和姐姐弟弟们堆雪人
堆好了,再放几颗炮竹,点上
砰!
美帝国主义完蛋了!
这些年味,怎么找?
除非时光倒流。
感谢 @光明日报 邀请~
「年味」不需要拯救,因为每代人都会书写出自己的「年味」,而它一直都在变化。
「年味」是什么?
对老一辈来说,年味是烹羊宰牛,是勤备年货,是大锅里煮不完的肉,是厨房里消散不完的香气。
对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年味是一顿团圆饭,一次老友相聚,一起看的春晚,一次「勉为其难」的相亲。
对小孩子来说,年味是红彤彤的压岁钱红包,是五颜六色的烟花,是「乱七八糟」的客人,是吃不完的零食~
这是「年味」这两个字投射在不同人群上的意象,正是这些意象构建了我们关于「年味」的形象记忆。
大人们说年味淡了,是因为大人们记忆中的「年味意象」越来越少了,物质和娱乐生活的丰富,让我们不再囤积各类食物和迎合亲戚社交。
但是年味就会渐行渐远吗?
非也,这一代年轻人正在写出属于自己的「新年味」,构建属于这代人的年味意象~
在 Soul 广场上,很多 Souler 分享了自己今年的年味:
这位 Souler 在写春联中体会年味,年味就是刚写好春联的墨香~
而这位远在巴黎的 Souler 跑了六个超市才买到春联,或许,今后他想起这个春节,为春联的奔赴一定是他难以忘怀的年味记忆~
这个 Souler 说,春节虽不能回老家,但静下心写字,也不失为一种寻找年味的方式:
也有 Souler 分享了 Ta 的年味记忆:
年味渐浓,突然怀念小时候的过年。 父辈们各自携带全家都坐在奶奶的热炕上,一起嗑瓜子、聊天、看春晚。 一起到院子里放烟花,热气腾腾的饺子氤氲着。 一起准备年夜饭,一起熬夜守岁吃饺子,比一比谁吃的饺子钱多,给奶奶磕头给压岁钱。 一大家人都挤在一起睡,下面火炕烧得火旺,上面鼻子尖还是凉的。夜里翻身腿要搭在妈妈身上 …… 岁月流逝中,对年的渴望渐行渐远。怀念的不是那口饭菜,不是新鲜感的一切,而是所有人聚在一起的喜悦,那才是过年的滋味。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年味不会消失,而是会随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长大,演变成新的形式。
或许等我们以后再回想起年味儿,是年三十组队开黑的刺激,是三五好友、一起喝酒的畅快,是说走就走、一起旅行的洒脱。
而这,也许就是我们以后的「年味记忆」
聊感情,也聊生活
体现态度,也表达观点
每个灵魂都不应该被定义,每个问题也不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这是 @Soul星球 的回答,希望能解你所惑~
年味儿,本质上是农业社会对匮乏感的一次性集中奖赏。
彼时通讯交通不便,物质匮乏,娱乐单一。一年的辛苦劳作,可能小康以上的人家才有实力勉强凑成一顿算得上丰盛的年夜饭,让全家老小人人能够换上一身新衣,体面见人。
大家平日里各自奔忙,辛苦劳作,交通不便,也少有走亲访友拿得出去的伴手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饱食终日是奢侈品,集中放假揣着手站墙根儿晒太阳是奢侈品,正常的社交是奢侈品,花几个钱买挂炮竹把它点了就为听个响儿搞点气氛,也是奢侈品。
这个年味儿,就是农业社会人们辛苦一年,所有人都心有默契,艰难地做着“延迟满足”,共同约定,把一年四季所有的奔波,压力,相思苦,离别恨,游子衣,手中线,一年中所有对美食华服的向往,对假期娱乐的渴望,对无所事事有闲有吃有喝,对有说有笑有一家人大团圆的诸多诉求,在农历新年这几日,一次性集中释放、消耗、分享、满足。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交通便捷,物质丰富,恋爱自由且一夜情方便,婚姻极度不严肃为了买房可以随结随离,闪离闪婚的年代。年味儿不淡是不正常的。
很多人可能不曾深思,没有察觉,或者更多的是不愿承认,我们一直在推崇、怀念、回味的所谓年味儿,其实是农业社会特有的东西。它必将随着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城市化的剧烈推行,而被永远地留在历史的灰烬和文明迭代的尘埃中。
噫!
春风送暖入屠苏,草色遥看近却无。
可惜六朝花粉地,黄鹂雨后麦初熟。
致那些,我们不可再得的,一个个都已匆匆过去了的,“年”。
无非就是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了而已。
原来过年才杀头猪,现在天天大鱼大肉。年前应酬多些的,还没过年头就大了,年夜饭端上来还有什么吸引力吗?家里长辈回忆当年的“年味”,说的都是每到过年才有炒花生、炒瓜子吃,所以他们现在过年也会买一斤花生瓜子吃个情怀,这就是他们追求的“年味”。抛开情怀看,现在还有什么是只有过年能吃的?钱给到位了,想吃什么随时吃。
精神生活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央视春晚第一次办的时候,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极其单调的。不仅春晚可以火,拍个电视剧,比如《渴望》、87版《红楼梦》,那都会引起极大的轰动。为什么?一是做工确实惊喜,二是确实选择太少。
今天呢?无论是文艺演出还是电影电视,早就和当年不是一个量级了。而新一代中国人,也更加追求个性化。春晚越发众口难调,网络那么发达,为什么不追自己的明星,而非要去看一些自己不太喜欢的节目呢?
没有平常的乏味,年味自然越来越淡。原来那种年味是没有办法挽救的,因为你也不可能再制造出来什么“仅春节才有”的东西。
但这也不是件坏事。
实际上所谓“年味”也让我们一些人叫苦不迭。比如不停地走亲戚,不停地聚会,家长里短、催婚攀比让人头大。我倒是觉得这是个契机,可以让过年回归他最基本的功能——辞旧迎新。
城市化的深入,实际上让人们不再有“农闲”时节,也就没有时间去总结一年的得失,为来年的发展做规划。如果春节期间,大家放弃大吃大喝,静下心来梳理下自己的生活,这反倒是更贴近“过年”本意的一种方式。
年味指的是缺乏娱乐活动的人们有了大量亲人间的互动和娱乐活动以及堆在一起唠家常的热络氛围,以及平时物质匮乏的人们难得一次的享受。
现在娱乐活动太多,以前几年见不到一次的亲人弹个微信视频,唠家常被刷抖音头条微信群扯皮所取代,物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过于丰富,所以对于老一辈来讲年味已经没了——当然更重要的是严格意义上的老一辈已经去的七七八八(都8、90往上了),老一辈不在,大家庭(二代超过3人以上)就难以维系,所以老一辈意义上的年味日趋变淡。
另外最重要的是,80后为首的一代人开始远离家乡在外打拼,已经没有了和各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交流的兴趣和氛围,更严重的已经开始缺乏共同语言,过年只想享受和父母妻儿一起难得的假期,并不想再去构筑不熟悉的亲戚关系。城市范围里,传统意义上的走亲戚,也已经开始逐渐凋零。
想再追寻这种年味,只能去小城市和农村寻找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