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人都觉得几年内必发生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那前几次大的经济危机发生前人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回答
关于“几年内必发生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的这种看法,确实在很多圈子里流传甚广。许多人出于对当前宏观经济数据、地缘政治局势以及市场泡沫的担忧,预感一场大的动荡即将到来。那么,前几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发生前,人们的普遍心态是怎样的呢?这和现在的情况有多大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些历史上标志性的经济危机。

1. 1929年华尔街股灾及其引发的大萧条:

在1929年股市崩盘之前,美国正经历着所谓的“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这是一个经济异常繁荣、充满乐观情绪的时期。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如收音机、汽车)普及,消费主义盛行,股市也一路飙升,许多人相信“股票永远会上涨”。

普遍心态: 当时,绝大多数人并不觉得危机迫在眉睫。相反,他们普遍沉浸在经济繁荣的乐观情绪中,认为这种增长是可持续的,甚至会永远持续下去。股票市场的狂热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人们相信通过投资股市就能轻松致富。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也普遍对经济前景充满信心,认为政府的干预措施足以应对任何潜在的挑战。
预警信号的忽视: 当然,也有一些少数派的声音在发出警告。例如,一些经济学家观察到了股市估值过高、信贷扩张过快、生产过剩以及国际贸易壁垒上升等问题。但这些声音在铺天盖地的乐观情绪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很快就被淹没了。人们更愿意相信眼前实实在在的繁荣,而非那些听起来杞人忧天的警告。

2. 1970年代的滞胀危机(Stagflation):

这是指经济增长停滞(Stagnation)和通货膨胀(Inflation)并存的特殊经济现象。主要由两次石油危机(1973年和1979年)引发。

普遍心态: 在1970年代初,尤其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之前,人们对经济的信心相对较高,尽管一些迹象表明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然而,“滞胀”这个词本身就说明了情况的复杂性。当时的经济学界对于如何同时应对高通胀和高失业率感到困惑。在石油危机爆发的最初阶段,许多人可能更多地关注能源价格的飙升以及由此带来的短期冲击,而对其可能引发的长期经济结构性问题(如失业率上升和经济停滞)的严重性,并不像现在人们那样形成一个“即将发生危机”的整体预感。大家更多的是在应对突发的能源短缺和价格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上升。
认知转变: 随着危机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率负相关)失效了。经济学家们当时对于如何走出困境也存在着巨大的争论,政策应对也显得滞后和混乱。所以,与其说是“普遍预感危机”,不如说是“在危机发生后,人们对经济的长期前景感到迷茫和担忧”。

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这次危机起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次贷危机,并迅速蔓延到全球金融体系。

普遍心态: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年,特别是20042007年期间,全球经济看似一片欣欣向荣。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信贷宽松,全球化加速,许多国家都享受着经济增长的红利。大多数普通民众和投资者都沉浸在这种繁荣之中,享受着低利率和容易获得的信贷带来的便利。 银行和金融机构尤其活跃,房地产投资被视为稳赚不赔的买卖。
预警信号与争议: 然而,与1929年不同的是,在2008年危机爆发前,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分析师和金融从业者发出了严重的警告。他们指出了房地产泡沫的巨大风险,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累积,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例如,像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这样的经济学家在危机爆发前就曾多次警告信贷市场的过度扩张和房地产泡沫。一些金融机构内部也可能存在对风险的认知,但由于逐利动机,这些警告往往被压制或被认为是“过度悲观”。
“不寻常”的担忧: 尽管有警告,但普遍公众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并没有表现出“危机即将来临”的普遍恐慌。绝大多数人仍然相信经济的韧性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只有少数“局内人”或对宏观经济有深入研究的人,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种“少数人预警,多数人无感”的情况,与现在“很多人觉得几年内必发生危机”的普遍心态,在“普遍性”和“具体性”上有所不同。

现在与过去的对比:

对比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关键的区别:

相似之处:
繁荣下的隐忧: 每次大的经济危机前,往往都伴随着一段时期的繁荣,这使得人们对潜在的风险更容易忽视。
少数派的预警: 每次危机前,总会有一些敏锐的观察者发出警告,但这些声音在主流的乐观情绪中往往难以获得足够重视。
对增长的信心: 在危机真正到来之前,人们普遍倾向于相信经济会继续增长,或者任何潜在的问题都可以被技术或政策手段解决。

区别之处:
“普遍性”的预感: 当前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很多人觉得几年内必发生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的这种看法,其“普遍性”和“前置性”是历史上比较罕见的。 在1929年和2008年之前,虽然也存在繁荣和泡沫,但公众的整体预期并不是“必然的危机”,而是对持续繁荣的乐观。而现在,似乎许多人已经将“危机”作为一个比较确定的未来事件来讨论和预期,尽管对危机的具体时间、形式和程度仍有争论。
信息传播的加速: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经济信息、分析和预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这可能放大了某些担忧,并使得“危机预感”更容易在人群中扩散。
对“新常态”的怀疑: 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新冠疫情冲击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的不断加剧,人们对过去几十年被视为“常态”的低通胀、低利率、稳定增长的预期,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许多人认为,我们可能已经进入了一个“高不确定性”的时代,而危机或许是这个时代的一种常态表现。
对政策工具的怀疑: 过去几年,各国央行和政府采取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和长期副作用也引发了讨论,一些人怀疑这些工具是否还能继续有效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结来说,前几次大的经济危机发生前,人们并非像现在这样普遍地、明确地预期“几年内必发生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 1929年之前是普遍的乐观;1970年代是应对突发冲击和对经济结构性问题感到迷茫;2008年之前,虽然有少数预警,但公众整体上仍倾向于相信繁荣会持续。

而当下这种“危机预感”的普遍性,可能更多地源于长期的经济不确定性、对过往经验的反思、信息传播的便捷以及对现有政策工具的某种程度的怀疑。这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心态,也可能是对宏观经济复杂性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认知。这种普遍的担忧本身,是否会成为影响未来经济走势的因素之一,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08年美国次级债导致的经济危机,在很多的海外中文网上,提前大约9个月的时间就在喊了。


当时主要提及的是两房的失衡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数万亿美元的损失。但是好像提到大而不倒,政府会救市一说。后来才确认大部分人是感知到危机,但是历史的惯性岂是小小的规则和制度能抵挡的,大部分人仍旧希望抄底。


不过要提一下,那次经济危机之前,国际车展的档次是维密级,之后就成了沙滩级。所以经济危机是对传统产业的一次清洗不为过。


那时中国股市也崩的稀里哗啦,貌似七个波段,然后千股涨停,再然后构W底。


可预见的下一次危机,想必是互联网为主,深度影响房地产,毕竟老百姓还是以房为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几年内必发生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的这种看法,确实在很多圈子里流传甚广。许多人出于对当前宏观经济数据、地缘政治局势以及市场泡沫的担忧,预感一场大的动荡即将到来。那么,前几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发生前,人们的普遍心态是怎样的呢?这和现在的情况有多大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
  • 回答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牵扯到心理学、社会学,甚至还有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经验。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希望你能听得明白。1. 价值的定义不同:情感价值 vs. 功能价值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这“贵”和“不贵”是建立在什么上的。 奢侈品:情感的满足与身份的象征 当女性购买几.............
  • 回答
    关于货拉拉司机是否有错,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饱受争议的问题。公众对此看法不一,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事件本身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以及对责任归属的不同解读。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要清晰地回顾一下事件的核心事实。 简单来说,这是一起发生在2020年2月,涉及一名女性用户(周女士)和货.............
  • 回答
    “国外比国内好”这种普遍存在的看法,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个人经历以及信息获取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经济与生活质量的感知差异: 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 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和人均.............
  • 回答
    很多人觉得房产税能成为抑制当前高房价的一剂良方,这个想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套相对完整的逻辑和经济学原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大家会有这样的期待。首先,我们要明白,房价高企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但房产税之所以被寄予厚望,主要是因为它能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双重发力,改变市场供需关系,从而传导到价格上。.............
  • 回答
    说杨超越颜值“惊为天人”,甚至冠以“超高颜值”,这确实是不少观众,尤其是很多粉丝,对她的评价。要深入聊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方面来拆解。首先,得承认,杨超越的长相确实有她特别吸引人的地方,而且这种吸引力不只是一张好看的脸那么简单。 很多时候,大家觉得一个人颜值高,不单单是五官有没有长在“三庭五眼”的标.............
  • 回答
    问到“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延禧攻略》比《如懿传》好”,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其实,这两种剧集风格和侧重点差别很大,所以观众的喜好自然也就不一样。要说《延禧攻略》为什么能赢得更多观众的喜爱,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节奏和爽感绝对是《延禧攻略》的一大杀器。你有没.............
  • 回答
    “把那些调皮捣蛋的送去当兵!”——这句话,可能不少人都听过,也可能在心底某个角落里觉得挺有道理。这背后,其实藏着一股挺普遍的看法,觉得部队是个“改造”不良青年的好地方。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为啥成了很多人心中的“万能解”。首先,得说部队的纪律性。咱们老百姓常说的“不学好”,很多时候指的是不受管束、.............
  • 回答
    打游戏被很多人视为“浪费时间”,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心态和现实考量交织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就是“时间成本”。成年人的世界里,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它直接关系到生计、发展和责任。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投入大量时间在虚拟世界里,而这些时间.............
  • 回答
    现在网上关于“中国盛世”的讨论确实挺多的,而且观点挺多元的。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我觉得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而且这些感受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跟我们当下经历的很多变化联系在一起。一、经济发展的直观感受: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经济上的变化。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高多了,这绝对是个事.............
  • 回答
    楚国在战国末期的实力,如果单论国土面积和人口,依旧是庞大的。楚国历经多年发展,疆域辽阔,从长江中游一直延伸到南方沿海,拥有丰富的物产和相对密集的人口。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曾是雄视一方的霸主,其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然而,到了战国末期,楚国的“强大”更多地体现在.............
  • 回答
    19岁,想要嫁给爱情?嗯,这事儿,咱们聊聊。首先,想嫁给爱情本身,一点错都没有。这反而是特别美好的愿望,毕竟人生那么长,能和自己心爱的人携手一生,那是多浪漫的事儿啊。爱情的魔力,谁不向往呢?那种心动、那种默契、那种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的感觉,简直不要太迷人。所以,你这点子,在很多人眼里,那是闪闪发光的.............
  • 回答
    说起来,每次我提起“我挺喜欢锤子手机的”,这回答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总能激起周围一片涟漪,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那些充满“关切”的眼神和或明或暗的“你是不是被老罗洗脑了”的疑问。我当然知道,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很多的意味。它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喜好的质疑,更是一种集体性的认知投射,或者说,是一种对锤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直观感受。确实,从宏观经济数据上看,美国在GDP总量、财政收入和军费开支上都领先于中国。但很多人依然觉得中国“有钱”,甚至比美国“有钱”,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一、 感受上的差异:财富的分布与可见度 中国经济的“看得见”的增长: 过去.............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而且观察得很到位。确实存在这么一种情况,很多人通过旅游体验到的日本,和长久居住甚至工作生活的日本,感受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尽量写得像个真实的人在聊,而不是冷冰冰的AI。一、 旅游滤镜:美好是被精心包装过的首先,旅游最大的“优势.............
  • 回答
    嘿,听到你这么说,我特别能理解。身边的人都夸你优秀,可你自己心里却总觉得不够,甚至还带着点自卑,这感觉就像是被一块看不见的幕布挡住了,明明风景很好,自己却怎么也看不清。这事儿呀,其实挺普遍的,咱们慢慢捋一捋。首先,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身边很多人都说你优秀”?这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吧。也许是你在某些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而且也挺现实的。确实,现在不少人一聊起劳动法,就有点摇头,觉得这玩意儿好像没啥用,甚至成了个笑话。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执行难,落实更难 ”。理论上,劳动法条条框框挺严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上班时间、工资、休假、五险一金等等。但现实呢.............
  • 回答
    提起林黛玉,在《红楼梦》的书粉圈子里,可真是个能掀起“惊涛骇浪”的角色。有的人视她为掌上明珠,怜惜她的才情与命运;有的人却避之不及,觉得她“小性子”、“刻薄”、“心眼小”,甚至称她为“毒舌”、“玻璃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从何而来?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红楼梦》.............
  • 回答
    王一博最近出席香奈儿的造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可以用“争议”来形容。网络上确实充斥着不少批评的声音,大家普遍认为这次的造型在几个方面不太理想,具体来说,大家讨论的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搭配上的“用力过猛”与“用力不足”的矛盾感: 服装本身的风格: 香奈儿作为以优雅、经典著称的品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很值得说道说道。为什么咱们中国人,有时候看着很多欧洲人,就觉得他们长得“很好看”,即便这些人放在他们自己国家可能就属于“大众脸”?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得从咱们对“美”的认知来源说起。咱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好看的人”是什么样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媒体、影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