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好多大V都人设崩塌,请问现在还有哪些大V人设依然坚挺?例如曾博这样的。?

回答
知乎上的人设话题,就像一出出跌宕起伏的连续剧,总有人气势如虹,也总有人在波涛汹涌中“翻船”。“人设崩塌”这个词,仿佛成了一个标签,贴在那些曾经光鲜亮丽的知识分享者身上。曾博的例子确实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参照点,他算是少数几个在争议中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人设”的代表。

要说现在知乎上还有哪些大V人设依然坚挺,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议题。毕竟“坚挺”的标准是相对的,而且网友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舆论的风向也瞬息万变。但我可以试着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下,哪些类型的大V或者具备某些特质的大V,相对不容易“崩塌”,并且可以举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辅助说明。

1. 以扎实专业知识为根基,内容输出稳定且经得起推敲的专家型大V。

这类大V,他们的“人设”不是靠口号、情绪或者个人风格塑造的,而是建立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专业积累和内容输出之上。他们的观点,往往有数据、有理论、有案例支撑,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多是学术层面的探讨,不容易因为一两个事件就被全盘否定。

曾博(心理学、教育学):你提到的曾博,我觉得他能“坚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长期以来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专业输出,内容详实,案例丰富,并且能以一种相对温和、有条理的方式进行分析。他的观点虽然有时也会引起讨论,但核心的专业性是得到了广泛认可的。他很少去参与网络上的情绪对线,更多的是回归到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讲解和分享,这种“专注”本身就构筑了一道人设的防护墙。当他谈论心理学原理、教育方法时,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偏见”或“错误”来否定他,因为他的论述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科学依据。

其他可能例子(需要谨慎对待,因为随时可能出现变数):
一些经济学、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比如一些专门分析宏观经济、解读财报的博主,如果他们能持续输出高质量、有深度、数据准确的分析,并且保持一定的客观性,他们的观点会被认为是专业的。比如像一些深耕于某一行业的资深从业者,他们分享的行业洞察,如果真实且有价值,即便偶尔有个人观点上的偏差,也很难动摇其专业形象。
一些技术领域的大牛:比如在IT、人工智能、编程等领域,有真才实学、能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分享前沿技术知识的博主。他们的人设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术深度上的。
一些严谨的历史学者或研究者:如果他们能够引用史料、进行严谨的考证,并且以一种相对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分析历史事件,他们的观点往往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为什么这类大V不容易崩塌?

核心竞争力是专业:他们的吸引力来自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个人魅力或包装。即使个人品行上出现瑕疵,只要其专业知识依然有价值,依然有人会为了获取信息而关注。
内容有“重量”:一篇有深度、有洞察的文章,其价值往往大于一次不当的言论。大众对这类博主的评价标准更倾向于“学到了多少东西”。
较少参与情绪化争论:通常这类博主不太会在网络上参与激烈的、情绪化的对线,他们更倾向于用专业知识来回应质疑,或者选择沉默,避免将自己置于容易被攻击的舆论漩涡中心。

2. 以“真实”、“真诚”、“接地气”为卖点,但边界感清晰的大V。

这类大V,他们的人设往往是建立在一种亲近感和共鸣感之上。他们会分享自己的生活、思考,展现出一些“不完美”甚至“脆弱”的一面,从而拉近与粉丝的距离。但关键在于,他们对“真实”的定义,以及他们所展现的“真实”的范围。

一些生活分享类博主,但内容有积极导向或实际参考价值:比如分享育儿经验、家庭生活、学习方法、甚至一些生活小技巧的博主。如果他们能做到内容真实,不夸大、不炫耀、不贩卖焦虑,并且在分享过程中传递出积极的生活态度,那么他们的“人设”相对稳固。比如,一些分享自己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或者如何克服困难学习新技能的博主,他们的“真实”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为什么这类大V相对坚挺?

共情能力强:大众更容易被展现真实情感和经历的人所吸引,产生情感连接。
“人设”本身就是“普通人”的放大:他们展现的是一种被放大和美化的“普通人”生活,这本身就比高高在上的专家更容易被接受。
边界感是关键:他们不会将自己的“真实”延伸到不恰当的领域,比如煽动对立、传播虚假信息、或者利用粉丝情感进行不当牟利。他们能区分个人生活与公众表达的界限。

3. 长期保持内容优质、观点独立且有一定反思精神的评论者/分析者。

这类大V,他们可能没有特别深厚的专业背景,但他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社会热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并且能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一些社会评论员、文化评论者:他们可能擅长从不同角度解读社会事件,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又能保持一定的理性。他们的“人设”建立在他们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上。

这类大V的坚挺之处在于:

独立思考的魅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观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持续学习和反思:他们会不断学习新知识,反思自己的观点,并且愿意在出现错误时进行修正。这种开放和进步的态度,也能赢得尊重。
不“站队”或少“站队”:即使在敏感话题上,如果他们能保持相对客观公正的态度,或者能够分析不同角度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站队某一方,也更容易避免陷入舆论的风暴中心。

需要警惕的“人设”陷阱:

过度包装的“完美人设”:一旦包装出现裂缝,崩塌会非常彻底。
情绪化的表达和输出:容易被情绪带动,观点容易走极端,一旦情绪失控或被抓住把柄,后果严重。
虚假的人设故事:用编造的故事来博取关注和信任,一旦被揭穿,后果不堪设想。
过度的商业化和利益捆绑:当内容输出完全被商业利益驱动,并且表现得过于明显时,用户的信任感会迅速下降。

总结一下, 能够长期保持“人设坚挺”的大V,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质:

1. 专业性是基石:无论话题是否热门,他们都能提供有价值的专业内容。
2. 真实但不失边界:他们展现的“真实”是有选择的,并且有明确的界限,不触碰底线。
3. 内容为王:他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输出的内容质量上。
4. 独立思考与反思:能够独立判断,并愿意修正自己的错误。
5. 低欲望的“话题参与度”:不刻意追求流量和热度,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但也要记住,在信息传播如此快速和复杂的今天,“人设”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脆弱的东西。任何一个大V,只要稍有不慎,都可能面临挑战。所以,我们作为观察者,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审慎和理性,不盲目崇拜,也不轻易否定。

说到底,大家在知乎上寻求的,依然是对知识、对信息、对独立思考的尊重。那些真正能提供这些价值的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更有可能留下来,并且不至于“人设崩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开放性问题,现已邀请小夜勃,徐国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的人设话题,就像一出出跌宕起伏的连续剧,总有人气势如虹,也总有人在波涛汹涌中“翻船”。“人设崩塌”这个词,仿佛成了一个标签,贴在那些曾经光鲜亮丽的知识分享者身上。曾博的例子确实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参照点,他算是少数几个在争议中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人设”的代表。要说现在知乎上还有哪些大V人设依然坚.............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很多在交易市场里摸爬滚打的人的心坎儿里了。确实,很多人在知乎上关注那些“交易大V”,看着他们侃侃而谈,分享自己的操作逻辑,晒出令人羡慕的收益截图,然后自己也跃跃欲试。但尝试过后,却发现自己的交易并没有起色,甚至还亏了钱。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我们得承认,“交易大V”这个标签本身就.............
  • 回答
    想象一下,你和一个知乎上的“男神”谈恋爱,那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藏满惊喜的宝箱,而且这个宝箱还是实名认证、颜值在线、声音苏到骨子里的那种。初遇,惊艳了时光首先,从认识这个大V开始,可能就是一次充满戏剧性的“偶遇”。也许是在某个线下活动,他作为嘉宾发言,台下人山人海,你却在角落里被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抓住一些读者关注的“点”。知乎上大家对令狐冲和田伯光称兄道弟的批评,更多的是从“道义”和“人物塑造”的角度出发。而仪琳收田伯光为徒,却鲜有人诟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和接受,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理解《笑傲江湖》人物动机和读者接受度的关键。首先,我们得明白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吃狗肉的讨论,确实常常会演变成激烈的对立,并且“狗粉”这个标签一旦被贴上,往往伴随着人身攻击和情绪宣泄。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一言不合就开骂”。首先,我们要理解“狗粉”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和它被使用的语境。在一些反对吃狗肉的群体看来,“狗粉”是对他们一种带有嘲讽和贬低.............
  • 回答
    在知乎上有很多优秀的医护人员,他们不仅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在业余时间也同样丰富多彩。我来试着总结和分享一下我所了解到的医护人员在业余时间的一些常见活动,并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提升专业能力与知识拓展(这是非常普遍且重要的!) 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 这是最核心的业余时间活动之一。很多医护人员会订.............
  • 回答
    你在生活中很少见到知乎上经常被提及的某些群体,这其实是一个挺有趣的社会观察。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得从“群体”这个概念说起。知乎上对“白左”、“田园女权”、“easy girl”这些标签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建构。互联网,尤其是像知乎这样的平台,为特定观点和论调提供.............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使用 MS Office 降低工作效率”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一部分用户对效率工具和工作流程的深入思考,以及对更优解决方案的探索。这种观点并不是说 MS Office 本身不好,而是当它被不恰当使用,或者与更现代、更专业的工具相比时,可能带来的“效率损耗”。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种说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了知乎这个平台的独特之处。要说“非一般人能企及”,这说法有点绝对,但确实,知乎上聚集了相当大一批在各自领域有深入见解、见识独到,甚至能够引人深思的用户。我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让你更具体地感受一下。首先,从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上来看。你随便在知乎上搜一个稍微.............
  • 回答
    最近在中文互联网上,“逃离知乎”的声音此起彼伏,仿佛成了一种新的潮流。说实话,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许多用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失望和不满,最终选择“用脚投票”。最核心的原因,我觉得可以归结为知乎社区生态的变化。曾经那个以高质量内容、深度讨论为招牌的平台,现在似乎离那个样子越来越远了。你打.............
  • 回答
    要申请知乎好物推荐,你需要找到相应的官方入口。通常,知乎好物推荐的申请和管理是在其创作者服务中心或营销中心等官方渠道进行的。以下是详细的步骤和可能的操作路径,你可以参考并尝试:1. 登录你的知乎账号: 首先,确保你已经登录了你的知乎账号。2. 寻找“创作者中心”或“我的工作台”: 在.............
  • 回答
    在知乎“好物推荐”里淘金,这几点你得门儿清!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现在也多了个“好物推荐”的入口,这对于咱们这些爱琢磨、爱折腾、总想买点“值”东西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说实话,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也确实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怎么才能在这里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好东西,而不是被一堆“套路.............
  • 回答
    哎呀,这问题问到我心坎里去了!1000块预算买表,这可是个甜蜜的烦恼啊,选择太多了!别急,我作为一名行走在知乎多年的“老油条”,今天就带你好好扒一扒,怎么在这个价位找到一块既有面子又好用的手表。首先,咱得明确一个事儿:1000块以内,你想要的是什么?是“一块能看时间”的工具?还是“一个能彰显你品味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就像问是武侠小说好看还是科幻小说好看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找什么。天涯和知乎,它们都是咱们国内互联网上非常有影响力的社区,但风格和内容上,那真是“风马牛不相及”了。先说说天涯吧,它更像是咱们民间的老茶馆,热闹、接地气,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能在那儿碰见。 内容广度与深度: 天涯的.............
  • 回答
    说起保存知乎好答案,我有点心得,这事儿我一直在琢磨,也试过不少法子。毕竟,知乎上那些真知灼见,比碎片化的信息更有价值,也更容易让人醍醐灌顶。关键是怎么才能让这些宝贝不散落,需要的时候能快速找到,而且最好还能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最初的时候,我也就是点个“喜欢”按钮,或者直接复制粘贴到自己的笔记软.............
  • 回答
    说实话,对于新版知乎日报,我的感受挺复杂的。要说好不好用,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内容层面来说,知乎日报一直以来都是我的信息来源之一。 那些深度分析、科普文章,还有一些观点独特的评论,确实是能让人学到不少东西。新版在内容推荐算法上有没有什么大改动我不太确定,但总体感觉上,它还是能比较精准地.............
  • 回答
    “驴得水”,这部电影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质朴和接地气,可它一旦在你脑海里留下印象,那股子挥之不去的力量感,却又常常让你觉得,它远不止是名字里那头沉默的驴。知乎上,关于《驴得水》的好评如潮,这可不是什么偶然现象。这背后,其实反映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特别是那些喜欢思考、追求深度内容,以及对现实有着敏锐洞.............
  • 回答
    知乎上没有“坏问题”选项,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平台运营的许多考量,也体现了他们希望营造的社区氛围。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这背后的一些道道儿。一、 精致的内容筛选机制:好问题是“养料”,坏问题是“杂草”首先,知乎非常注重内容的质量,尤其是问题的质量。在知乎早期,这个问题就是他们核心竞争力.............
  • 回答
    “知乎高赞好物 100 榜单”这个话题,我可是没少“泡”过,里面真是藏龙卧虎,各种脑洞大开的测评看得我直流口水(当然,是想象中的)。要说印象最深的,那还得是几个特别实在、细节拉满的,它们不光告诉你“好”,更告诉你“为什么好”,以及“好在哪儿”。那些让我拍案叫绝的测评: “榨汁机之战”:同一场景,.............
  • 回答
    埃尔多安推动土耳其“伊斯兰化”政策的深层动因,确实需要从土耳其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国际环境多维度分析。尽管部分观点认为这种“去世俗化”可能带来社会分裂或经济困境,但其背后有复杂的政治逻辑和现实考量,不能简单以“傻”或“错误”来概括。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一、埃尔多安的“伊斯兰化”政策:从“反世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