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聪明人更要下笨功夫」是什么意思?

回答
“聪明人更要下笨功夫”,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有点悖论的味道。聪明人,我们一般认为他们思维敏捷,能举一反三,效率很高,按理说应该能“四两拨千斤”。但为什么反倒说他们更要下“笨功夫”呢?

其实,这句俗语深藏着一种人生智慧,它并非否定聪明的作用,而是强调聪明人若想真正有所成就,甚至做出超越常人的事情,就不能仅仅依靠天赋和灵光一闪,而必须辅以“笨功夫”。

那“笨功夫”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不是指傻傻地做无用功,而是指那些看似简单、枯燥、重复,需要耐心、毅力,甚至牺牲即时满足感才能完成的工作和积累。 它可以是:

扎实的基本功: 无论是学习一门新语言,还是掌握一项专业技能,亦或是训练一项运动,都需要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聪明人可能很快能理解概念,但要做到熟练运用,甚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日复一日的操练是难以想象的。比如,一位数学家要解决一个复杂问题,可能需要先重温一遍所有相关的基本定理和公式,并且理解透彻。
深入的细节打磨: 很多时候,决定成败的关键在于细节。聪明人可能一眼就能看到事物的整体框架,但要将这个框架真正落地,使其完美无瑕,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打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比如,一位作家要想写出感人肺腑的故事,可能需要反复斟酌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的语序和情感表达。一位程序员写出高效稳定的代码,也离不开无数次的调试和优化。
不懈的试错与反思: 聪明人善于学习,但也容易因为一次的成功而产生“就到这里为止”的错觉。而“笨功夫”意味着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尝试不同的可能性,不怕失败,从每一次的试错中学习和改进。这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耐心和韧性。比如,一位科学家在一次成功的实验后,不会满足于此,而是会设计更多的变数,去验证理论的边界和适用范围。
持之以恒的积累: 很多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聪明人可能目标远大,但如果缺乏“笨功夫”的支撑,这些目标就容易变成空想。反而是那些愿意长期投入、日积月累的人,才能最终厚积薄发。比如,一位投资者想要获得丰厚的回报,除了懂得分析市场,更需要有长期持有的耐心,不受短期波动的影响。
克服惰性与浮躁: 聪明人往往思维活跃,容易被新事物吸引,也更容易感到无聊和厌烦。而“笨功夫”恰恰是与这种惰性和浮躁做斗争的过程。它要求聪明人能沉下心来,专注于当下,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那么,为什么聪明人“更要”下笨功夫呢?

1. 避免“聪明反被聪明误”: 过分依赖聪明,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应付,从而忽略了基础的扎实和细节的打磨。一旦遇到真正需要硬碰硬、需要深度钻研的难题,就可能暴露短板。有时,聪明人可能因为过于追求“巧”而忽视了“实”,结果适得其反。
2. 突破才能的局限: 天赋和聪明固然重要,但它们是有上限的。而“笨功夫”是无限的。通过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和深入探索,聪明人可以不断突破自己才能的边界,达到更高的境界。很多时候,那些看似“笨拙”的积累,最终会转化为一种深厚的内功,让聪明人能解决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3. 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很多领域都可能有人比你更聪明。但如果再加上你比别人更勤奋、更耐心、更愿意下苦功,那么你就会拥有独特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别人难以轻易模仿和超越的。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和艺术家,他们的成功除了才华,更离不开无数个不为人知的“笨功夫”时刻。
4. 培养内在的韧性和成熟: “笨功夫”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磨砺、提升心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坚持到底,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些品质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而仅仅依靠聪明,是无法培养出来的。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想象一下,有两个同学学吉他。一个同学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几个简单的和弦,也能弹几首小曲。另一个同学虽然不算特别聪明,但他每天坚持练习,从最基础的指法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弹,直到手指磨出老茧。他会花大量时间去听辨音,去感受节奏,去模仿大师的演奏。

几年后,聪明同学可能还在弹那些简单的曲子,或者因为新鲜感过了就放弃了。而那个付出了“笨功夫”的同学,可能已经能弹奏出那些极其复杂的曲子,甚至自己创作音乐了。因为他拥有了扎实的指法功底,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力,而这些都是从日复一日的“笨功夫”中积累起来的。

所以,“聪明人更要下笨功夫”,并不是说聪明不重要,而是说聪明需要“笨功夫”来承载和升华。它是一种告诫,告诫那些拥有天赋的人,不要因为自己的聪明而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要用勤奋和毅力,将这份聪明转化为真正的实力和成就。这才是真正聪明人的智慧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非常简单。聪明人因为观察力和归纳能力强,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捷径”。

但问题是有些捷径短时间看起来事半功倍,但从长时间看却会慢慢延缓、阻碍甚至破坏人的积累和习惯。捷径走到头发现是堵墙,但这时候已经很难回头了。就算回头,也要用更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去。

用个我工作领域的例子好了。报导。报导本质上就是笨功夫,体力活。要问足够多的人,查足够多的资料,采访很累人,出去见个人半天就没了,还不提回来的整理和记录。找人也是麻烦事,找不到,拜托别人牵线,找到了对方不接受采访,要说服,都很麻烦。有时候写到一半发现事实和叙述对不上,还得深入查。

一篇文章基本上就是看你积累的信息量。信息量越多越好看。一些媒体甚至强迫规定信息源数,比如几百字必须有一个信息源。这样写篇报导,至少得采访三五个人。但有没有取巧的方法呢?

有,一些聪明的人,或有天赋的人,很容易靠自己对文字的掌握调动观众情绪。纯靠文字功夫,没有任何事实,自己在电脑前不出门,也能写出让人津津有味看完的文章。

但问题在于,报导也好,文章也好,本质上是你把“信息”进行“表达”。笨办法同时结合了“学习”和“表达”,而取巧的办法只是在表达,每一次都在重复自己。长远来看,就我遇到的,凡是这样的人,在一两年之后必定陷入巨大的瓶颈,重复自己到无可挽回的地步。然后有些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改正,他们不自觉地就会用技巧试图蒙混过关。一个细节不清楚?没事儿我说两句模凌两可的话滑过去就好了。

假如两个人一起做这份工作,第一个人一开始表达很笨拙,虽然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但在表达上耗损严重;第二个人虽然没什么信息,但是可以靠优秀的表达适度掩盖这一问题。一开始可能两人不相上下,甚至第二个人给人的感觉更好,但半年后,甚至一年后,当第一个人表达逐渐熟练的时候,第二个人只是重复再重复——因为他没有足够的信息,也没有获取信息的习惯。

实话说,这玩意儿骗得了别人也骗不了自己,接下来他就会越来越觉得说过的话都是自己说过许多次的,他也许不得不用更激进的情绪来感染读者,甚至自己伪造信息源。

然后就完了。

user avatar

因为人是一种特别喜欢“自作聪明”的愚蠢生物。


这种愚蠢,使得他们总是担心自己或者别人“太过聪明”、“知道的太多”;使得他们普遍的打心眼里讨厌那些和自己不一致的声音。

比如,数百年前,我们的天字第一号大傻屌甚至“闭关锁国”,使得我们飞速落后、把自己陷入“万邦来屮”的悲惨局面——付出无数血泪、死了无数民族英雄,这才勉强摆脱困境。


相反,那些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愚蠢的人……

——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身体力行的,成了千古圣人。

——虚心向自然求学、像孩子一样认真的把钢球一次次从斜面滚下、认真观察记录小球能够达到的最大距离,继而深入剖析力、质量、速度、阻力等多个因素的精确作用,这才结束了人类数十万年的蒙昧。


换句话说,人类是如此之蠢,蠢到只要你敢于承认“我可能很蠢”,你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而如果你敢于更进一步,敢于怀疑“统治一大片地区数千年的圣人”也非常蠢,蠢到连几个小球都玩不明白——并想出主意、找出依据、拿出勇气、在公众面前“评说评说究竟是我伽利略蠢,还是他亚里士多德蠢”时,你就可能成为伽利略。


然而,很遗憾,因为愚蠢的本质,智商不高的人会想尽办法证明自己的聪明——而智商比较高的人呢,同样会绞尽脑汁的证明自己“生而知之”“没有人比我更懂XXX”……


其结果,就是他们争先恐后的腰斩了自己的智商,一个个弄的半调[1]似的

《神雕侠侣》中,黄蓉为什么要说「芙儿是个草包」来打击女儿? - 知乎 (zhihu.com)


[1]半调:方言,傻子。


皇帝很早很早就发现,人类的愚蠢是可以利用的。


事实上,由于人类天生的愚蠢,这种利用是如此的云淡风轻、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甚至,现在,当我们急需人才时,整个社会仍然习惯性的愚弄每个学生,而每个学生、每个家长,也在竭尽所能的愚弄自己。

愚蠢是人类的天性,因此“教化”“开化”就必然是逆水行舟。

“利用愚蠢”,才叫顺应天时。甚至于,压根不需要刻意利用,人们就会争先恐后的把自己变成糊涂蛋


举例来说,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都觉得《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这些课没什么用……

但是,这些课程怎么可能没用呢?不把它学通,你回答的了这样的问题吗?

C语言线程间怎么通信? - 知乎 (zhihu.com)


当然,我知道,很多人会大笑:学过了也回答不了这种问题


为什么回答不了?

看看他们是怎么学的就知道了。


他们上课听教授念课文;下课背重点;临考了,还是背不会,于是考前教授事先再标一次重点,学生们突击背诵甚至缩印下来带进考场……


这能学会个屁啊。


不不不。你再努力,这个模式你也别想学会任何东西。

为什么?

很简单,操作系统原理仅仅讲了操作系统原理——现在,你得到了一堆散乱的、元器件的名字:

没了?

没了。


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也仅仅是记住了名字(究竟记没记住都非常可疑),他们压根就没有能力把名字和实物对应起来。


事实上,你尽可以把这些黑体字甚至整本课本都学的倒背如流;但想要回答上面的问题,仍然远远不够。


想要解决问题,你必须真正理解它们、做到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万

  • 我们掌握了电容器的基本性质;
  • 基于电容器的基本性质,有:
    • 当我们需要直流电、却只能从交流取电时,利用电容器的储能性质,配合二极管做的整流桥,就可以把“脉冲波”变成“直流输出”了——甚至可以用在音频电路里!
    • 配合二极管,我们可以做到“交流电正半周时,给一大堆并联的电容器充电;交流电负半周时,电容器就以串联形式接入电路”——这就是电容+二极管升压电路:只要耐压够,220v变2200v、22000v都不成问题。


类似的,当你读《操作系统原理》和《数据结构与算法》时,千万不要背了黑体字结论就觉得自己学会了——那叫油滑,自欺欺人。

相反,你要读出它们的“话里有话”,要有能力发现其中的“未尽之意”,继而自行发挥出去、终于和其他功课——包括但不限于微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图形学、离散数学等等——构成联动。


你不光要把文字读懂、读透、读立体、读成现实,读到一切栩栩如生、摆在眼前:

「哈希表」是什么?有哪些常用的解决冲突的方法? - 知乎 (zhihu.com)

还要把它读到动、读到活、读到了如指掌、随心所欲:

用链表的目的是什么?省空间还是省时间? - 知乎 (zhihu.com)

没错。就好像上图一样——随便拎出个电路,你都不光要知道每一块代码、每一根引脚,上面都跑着什么样的数据/波形、为什么。


别拿“没学过”来搪塞。

因为,看到实物猜出用途、原理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知道,当老板/用户提出一个刁钻古怪的需求时,我们应该拿出哪些元件、哪些逻辑,把这个需求实现:

计算机内部是如何处理汉字的输入输出和存储过程的? - 知乎 (zhihu.com)

到这时候,你才有资格说“我可以学以致用了”。


事实上,你的小学、初中、高中知识,都必须这样读:

那些编程水平很高的程序员是怎么训练出来的? - 知乎 (zhihu.com)

读不到这个程度,你本质上就还是文盲,就还是什么技术活都干不了。


可惜,九成九以上的人是不知道书还可以这样读的。

九成九,99%,包括学生、家长,也包括教师、教授。


花了整整一辈子,他们都没参透过。


为什么?

还是那句话:人类是愚蠢的。蠢是天性,是自然规律;越聪明的人,越容易蠢死自己


——你看,有人定下了标准:考试分数高就算学会了。

——死记硬背书上的字句!别乱发挥!不然会丢分!

——出题也要尊重基本法!书上没有别乱出!别说学生答不答得出,答出来了,你能找到能看懂的人吗?


但是,等等:学编程是理解就行呢还是全部背? - 知乎 (zhihu.com)

最简单的冒泡算法,不真正理解了,你们谁能背下来?


怎么办?

当难点忽略掉?提前画重点、按固定形式考核,方便学生突击背诵?


你看,系统开始自我强化了:

1、死记硬背是拿高分的简易途径;

2、为了方便死记硬背者,出题范围受到严格限制;

3、严格限制的出题范围进一步方便了死记硬背者;

4、死记硬背者成了下一代的老师、阅卷者、出题人;

5、考核更加的死记硬背化。


问题是,当你走进厂房时、当你和竞争对手比赛谁做的东西更好用、更符合用户期望时——你是烧香求菩萨、佛祖、耶稣还是撒旦呢?它们谁能帮你重新制定客观规律、避免出现你答不了的题目?


呵呵。

事实是,现实提出的问题总是这样的:设计一款测距仪器,要求皮实耐操、使用简便,要求战场上那些文化程度不高、惊慌失措的大头兵也能本能的用对


你从初中都学成了文盲,凭什么解决这样的问题?


有识之士老早就知道“科举误国”,所以他们痛骂“八股取士”……

所以,辛亥革命后,我们几乎是立刻就废除了科举制。


这无疑是个聪明之举。

但是,很遗憾,人类是愚蠢的。


这个愚蠢体现在:

1、相当一部分人只有刚刚够生存的基本智商,也就是他们连死记硬背都玩不来。

2、另一些人的智商刚刚够“借助死记硬背从科举中取利”的。

3、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堪透“科举制会引偏教学目标,把人教成什么都不懂的、识字的文盲”,知道它会把我们整个民族限制在一个极低水准——真正使我们落后于时代的,闭关锁国只算一个次要因素;主要因素还是我们“造血能力”不足,被科举限制了。

4、但即便看得出,其中的绝大部分还是觉得……我看透了,我自己独善其身就行了——谁会傻的学秋瑾呢。


因此,民族存亡之际,革命一旦成功,聪明人自然立即就废除了科举制。

但这个废除是仓促的,缺乏足够的讨论;缺乏讨论,自然就缺乏推广、普及。


换句话说,这个制度的弊端,在极少数的聪明人看来是那么的清晰、完全不需要额外的说明;但他们不知道,对其他很多人,这事并不是那么的显然——此所谓“知识的诅咒”:他们完全想不到,居然还有人想不通这点简单的道理。


简单说,科举制度的弊端是:

1、目标偏离

我们学习知识、发展知识的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但科举给它另立了一个新目标,就是考试。

目标偏离,于是:

学习知识本身出现偏离,识字的文盲被大批制造出来。

2、发展受限

因为想要“发展知识”,就必须加入“考试”;否则就不会有人学;但新生知识想要加入“考试”,一要得到全面承认、二要让出题人/阅卷人学会新的知识——但出题人/阅卷人本身就未必有足够的水平;有足够水平的,也未必想学新的、萌芽状态的、看不出前景的理论。那么,这种理论自然不可能得到全面承认。这就构成了“思想禁锢”,哪怕孔孟之道都无法继续发展,遑论其他。

3、限定疆域

不被加入考试范围的知识就得不到承认、得不到发展——就是不上台面的“奇技淫巧”。

于是,除了纯嘴炮的孔孟之道,其他实用性甚至文学性的理论统统受到压制——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头悬梁锥刺股”“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学子来说,显然是“精神鸦片”。

类似的,我们现在需要大量的、懂现代技术的工程师;但小孩子玩电容器、搞电子小制作、看相关方面的书籍,仍然是“玩物丧志”。

4、滥竽充数

既然目标不是“用”,而是“考试得高分”,自然造成了广泛且深刻的“滥竽充数”问题。

比如,电子工程系学生不认识电容、电阻、二极管,反而是99%以上“正常”学生的普遍状况;能看懂收音机电路图的,反而是极为罕见的异类。

类似的,计算机系毕业生不会写程序才“正常”,能写出基本算法的反而成了怪异的geek。


更有甚者,这些滥竽充数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机会,反而会凶狠且主动的攻击那些学有所成者、不择手段的排挤/打击有能力者。


综上。


如果你是一个能够认知到自己的愚蠢以及人类的愚蠢的、不那么愚蠢的人,你自然应该:

1、下笨功夫,把书彻底读懂、读透、读活、读多——读到看完一本书就能挑这本书毛病的程度,读到可以结合实际任意应用应用的程度;然后,再把书读少——读到理解书本知识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和增加的,从而能够继续完善它、续写它。

2、下笨功夫,把书的正确读法科普出去,帮每个人读懂它——让那些不那么蠢的人离开死记硬背的不归路,停止他们的内卷,提高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user avatar

聪明人一般思想比较活跃。这是因为他的脑多巴胺分泌水平比较低。这种人的特点的有很好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显得比较聪明。但是同时最显著的缺点就是缺乏专注力。做什么事情都很难坚持下去,三分钟热度。所以聪明人要下笨功夫这句话多少还是有点事实依据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