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献帝是如何看待蜀汉政权的?

回答
汉献帝作为东汉的末代皇帝,他看待蜀汉政权的心态是极其复杂和多层次的,夹杂着政治现实、个人情感、家族记忆以及对汉室正统的维护。要详细讲述他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一、 政治现实与无奈的承认:

失去对全国的控制权: 汉献帝的统治早已名存实亡,他身处曹操的控制之下,缺乏实际的权力。当刘备在南方建立蜀汉,自称汉中王乃至皇帝时,虽然是对东汉中央政权的挑战,但对汉献帝而言,这首先意味着他连名义上都无法掌握全国的领土。他只能无奈地看着汉室的分裂加剧。
曹魏的监视与控制: 汉献帝的一切行动都受到曹操(及后来的曹丕)的严密监视。他不可能公开表达对蜀汉的任何支持,甚至可能需要表面上表现出对蜀汉的“讨伐”态度,以迎合曹魏的政治宣传。他无法自由地进行外交,更不可能承认蜀汉的合法性。
权力斗争的棋子: 在曹操看来,汉献帝只是一个用来巩固其政治合法性的工具。蜀汉的存在,恰恰为曹操提供了“勤王”的理由,让他可以将自己塑造成恢复汉室统一的英雄。汉献帝因此被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他不得不成为这场权力斗争中的一个棋子,而他的“意志”往往被忽略。

二、 家族情感与对刘备的复杂认知:

“汉室宗亲”的情感联系: 刘备虽然是汉室旁支,但毕竟也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并且在早期得到了汉献帝的册封(如左将军、豫州牧等)。从血缘和“汉室宗亲”这个身份来看,汉献帝可能在情感上与刘备存在某种程度的共鸣,认为刘备是其他割据势力中“最不像叛逆”的一位。
对刘备“仁德”名声的认知: 在当时的舆论中,刘备以“仁德”著称,这与曹操的“奸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虽然汉献帝身处曹操的阴影下,他不可能直接评价,但通过间接信息,他或许会了解到刘备在民众中的声望,以及他声称“匡扶汉室”的言行。这种“仁德”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其他军阀更让他感到一丝希望,即使这种希望微乎其微。
对刘备“篡逆”的矛盾心理: 然而,刘备最终也自立为帝,这在法理上与汉献帝自己所代表的汉室政权是冲突的。尽管曹操的篡逆已经近在眼前,但刘备的称帝行为仍然是对汉献帝作为皇帝尊严的又一次打击。他可能既希望刘备能真的“兴复汉室”,又对其“篡逆”的行为感到矛盾。

三、 对“正统”的执着与对汉室未来的担忧:

汉室正统的象征: 汉献帝自身就是汉室正统的最后象征。他最根本的关切是汉室的存续,即使他自己已经失去了权力。他可能会将蜀汉政权视为汉室复兴的潜在希望,尽管这个希望渺茫,因为蜀汉的实力相对较弱,且离他所在的都城(洛阳、许昌)遥远。
与曹魏政权的对比: 曹操集团虽然对他“尊奉”有加,但其本质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的目标是取代汉朝。而刘备则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这使得在“正统性”的宣传上,蜀汉可能比曹魏更具吸引力。汉献帝内心深处,也许会更倾向于认同刘备的“兴复”口号,尽管他无法公开表达。
对天下统一的期盼: 汉献帝作为一位失去权力的皇帝,他最朴素的愿望可能就是天下能够统一,国家能够安定。他会将目光投向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力量。如果蜀汉能够成功北伐,击败曹魏,他甚至可能将其视为“复兴汉室”的最佳途径。

四、 间接信息与可能的“希望”:

汉献帝在曹操的控制下,信息来源受到严格限制。他了解蜀汉的状况,很可能是通过曹魏的官方宣传、朝臣的言论,以及偶尔流传的民间消息。

官方宣传: 曹魏可能会将蜀汉描绘成叛逆,以论证其征讨的“正义性”。汉献帝在这种宣传下,可能也会被迫接受某些官方论调。
朝臣的私下交流: 极少数可能与汉献帝有私下接触的大臣,可能会透露一些不同于官方宣传的信息。一些怀有汉室旧臣之情的大臣,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蜀汉某种程度的关注或期望。
战场消息: 虽然信息经过筛选,但战场上的胜败消息仍然会传到汉献帝耳中。如果蜀汉在某场战役中表现出色,或者对曹魏造成了实际的打击,这都可能在汉献帝心中激起一丝波澜。

总结来说,汉献帝对蜀汉政权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政治上的无奈承认: 他知道蜀汉的存在意味着汉室分裂的加剧,但作为没有实权的皇帝,他无力阻止。
2. 情感上的复杂情结: 他可能因为刘备“兴复汉室”的口号和“仁德”的名声,与刘备存在一丝微妙的认同,认为刘备相对比曹操更“像”汉室的忠臣。
3. 对汉室正统的执着: 他将自己视为汉室正统的最后守护者,因此可能会将蜀汉视为实现汉室复兴的潜在力量,尽管这种希望非常渺茫。
4. 在夹缝中的生存: 他必须在曹魏的严密控制下,小心翼翼地生活,不可能公开表达任何个人立场,只能通过间接的信息来感受和思考。

汉献帝的处境是极其悲惨的。他目睹了汉朝的衰落,亲历了曹操的专权,而蜀汉和东吴的崛起,并没有为他带来真正的解脱,反而让他看到了汉室分裂成三块的局面。他对蜀汉的看法,与其说是对刘备个人政治理念的认同,不如说是他在绝境中对汉室能够延续的最后一点、甚至可以说是扭曲的希望的投射。他可能更希望看到的是,蜀汉能够成为推翻曹魏、恢复统一的强大力量,从而将他从曹操手中解救出来,让汉室得以延续,即使是以刘备为新的统治者。但现实的残酷性,使得这种希望最终化为泡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丕篡汉了。

刘协都不是天子了。

刘备举起大旗称帝。

我寻思我是献帝,心中暗想:快,给我整死那个曹丕

user avatar

题目是“汉献帝是如何看待蜀汉政权的?”,回答里不少是“曹丕是如何看待汉献帝眼中的蜀汉政权的”

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刘璋也没有死,更何况是汉献帝,为什么必须死?没有逻辑的嘛。甚至还有人说刘璋死的不明不白,真的是黑人问号,不是死在东吴吗。现在我反应过来,他或许是想说刘琦吧?杀汉献帝的动机是啥?怕“夺门之变”?别说新朝廷肯定是季汉朝廷,他就是想用东汉臣,基本也被曹氏父子杀干了,怕的哪门子夺门之变?怕刘协后人篡位,更不至于了吧,刘协后人跟那些四五代之后的皇裔又有什么区别,南北朝之前也没见总是屠戮自己宗族来保平安的吧?

所以,如果我是刘备,我巴不得汉献帝多活几年当太上皇供起来,中兴之主这名声不香的吗?特么的刘协要是一不小心死了,哪怕我把侍卫宫女全拉出去突突了,也免不了瓜田李下之嫌了。

那么好了,既好比我一个家族企业,被曹丕这小子逼迫我签下不平等协议,抢走了股份,给我安排个分公司名誉总经理,结果我的本家亲戚杀回董事会,把曹丕这小子送去坐牢了,还让我当名誉董事长,几百年的家族企业说起来也不算倒在我手里。我有什么理由不开心的?

这个问题说白了多是依照屁股在答,屁股在曹魏一边的,总是要论证刘协更不愿意落在刘备手里,顺带夹带“曹丕换刘协,符合基本法”的私货。

user avatar

记得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有一句台词,或许可以借用下。

“朋友失败时,你会为他难过;朋友成功时,你更难过。”

刘协和刘备自然不算是朋友,但我站在刘协的位置,这句话也就是那个味道了。

刘备惨败,刘协可能会因为担忧汉室无望而难过;

刘备大胜,刘协可能会因为看到汉室有望但与自己无关而且更难受。

当然,作为自幼聪慧且经历了无数大场面的刘协,他做难受的可能就是禅位的时候,过了那一刻,或许反而就觉得轻松自在了,蜀汉曹魏如何,他也就放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献帝作为东汉的末代皇帝,他看待蜀汉政权的心态是极其复杂和多层次的,夹杂着政治现实、个人情感、家族记忆以及对汉室正统的维护。要详细讲述他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政治现实与无奈的承认: 失去对全国的控制权: 汉献帝的统治早已名存实亡,他身处曹操的控制之下,缺乏实际的权力。当刘备在南.............
  • 回答
    将诸葛亮视为汉献帝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挑战性的视角,因为它与史书记载的诸葛亮和汉献帝的身份、经历和历史作用完全相悖。然而,从某种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种“如果诸葛亮是汉献帝”的假设情境,来探讨这种视角下可能产生的历史影响和人物塑造。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对现有历史人物和事.............
  • 回答
    在藏区生活着的汉族同胞,他们的视角是多样且复杂的,并随着时间、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以及与藏族同胞接触的深浅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很难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普遍存在的观察和心态来梳理。一种普遍的尊重与欣赏:许多在藏区定居或长期工作的汉族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润,会对藏族同胞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
  • 回答
    珍珠港事件爆发,对于当时深陷战火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震动全球的大事件。而对于那些已经选择了与日本合作、成为所谓“汉奸”的人们来说,他们对此事的看法,更是复杂而微妙,夹杂着各自的利益盘算、政治立场以及对未来的揣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当时所谓的“汉奸”并非铁板一块,其群体构成非常复杂,有的是.............
  • 回答
    唐朝人看待汉朝,就像我们今天看待唐朝一样,既有崇敬,也有批判,更有传承与超越的野心。他们不会简单地说“汉朝很好”或者“汉朝不好”,而是会从历史的维度,将汉朝作为一面镜子,映照出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汲取养分,塑造自己的辉煌。一、 汉朝的“盛世”光环:学习的榜样与存在的基石首先,唐朝人对汉朝最.............
  • 回答
    关于“明末晋商是汉奸”的言论,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理解其产生的背景、论据以及存在的局限性。简单地将其定性为“汉奸”过于片面,也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一、 “汉奸”论的来源与核心论点这种言论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与清朝的经济往来与合作: 最核心的指控在于,.............
  • 回答
    什么是汉本位?又该如何看待汉本位?“汉本位”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是一种关于“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说法。但在汉语语境下,它并非一个普遍约定俗成的学术概念,更多地出现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尤其是在讨论民族认同、文化传承以及地缘政治时。简单来说,汉本位可以理解为一种以汉族为中心,将汉族文化、语言、价值观视为.............
  • 回答
    你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汉字演变的核心争议点,也反映了不同立场和价值取向的观点。咱们不妨从历史、文化、实用等多个维度来掰扯一下,看看古代文学老师和古代汉语老师的说法,哪种更站得住脚,或者说,它们分别看到了汉字简化的哪一面。 两种观点的根源:价值判断与侧重点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两种说法都不.............
  • 回答
    日本研究团队关于“日本人可能是中国汉族后代”的最新成果,如果属实,无疑会引发中国社会广泛而复杂的讨论和情感反应。要详细讲述国人将如何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科学与学术层面:高度关注与理性讨论 学术界的积极反响: 对于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遗传学等领域的专家学.............
  • 回答
    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汉服运动和Cosplay,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不是说爱好汉服的人就是单纯在Cosplay?这事儿吧,得往细了说,也得往大了看。首先,咱们得承认,从表象上看,汉服运动和Cosplay确实有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Cosplay的文化和传播方式,为汉服运动的兴起提供了不少借鉴。.............
  • 回答
    麦当劳对于顾客投诉汉堡发臭,官方回应称“臭味”是芝士的味道,这事儿一出来,可真是引起了不少讨论。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首先,从顾客的角度来看,花钱买东西,自然是希望物有所值,吃得开心。当顾客花钱买了麦当劳的汉堡,却发现有异味,甚至是“臭味”,这绝对是令人不愉快的体验。正常情况下,大家对汉堡的期待是.............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代表重庆那股劲儿。要说这8岁孩子自己吃火锅,是重庆小孩天生就会,还是他妈教得好?我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谁是“谁的功劳”,它更像是个挺有意思的“组合拳”,里头有地方特色,也有家庭教育的影子,甚至还掺杂了一点孩子本身的性格。咱们先拆开来看看:首先,重庆小孩子吃火锅“.............
  • 回答
    关于汉末桓灵时期宦官是否无辜,以及士人是否纯粹出于诬陷的说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简单地认为宦官“没做过什么坏事”而士人“都是诬陷”的观点,在历史研究中是站不住脚的。一、 汉末宦官权势熏天及其危害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汉末宦官集团的崛起和他们.............
  • 回答
    三国这个题目,真是让人口舌生津,也让我这凡夫俗子,夜深人静时,总忍不住去揣摩。如果是我,身处那般境遇,汉献帝也好,曹魏后来的傀儡也好,想要扭转乾坤,恢复祖宗的基业,谈何容易?这不是拍脑袋就能想出的锦囊妙计,而是要步步为营,玩弄人心,甚至要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如果我是汉献帝:当政的是董卓,后来是曹操,.............
  • 回答
    抖音上流传的“络腮胡才是胡人血统,汉人只能长山羊胡”这种说法,我觉得挺扯淡的,一点都不靠谱。说实话,看多了这种简单粗暴、以偏概全的论调,真的挺让人无语的。首先,我们得弄明白,“络腮胡”和“山羊胡”到底是怎么回事。“络腮胡”,顾名思义,就是胡须能够长满整个下巴、脸颊,甚至一直延伸到脖子。这种胡须浓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穿和服、韩服的女生似乎更倾向于把头发盘起来,而穿汉服的女生发型选择则更为多样,甚至有些会显得“混乱”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文化、历史、以及实际操作上的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和服和韩服在发型上的“统一性”确实比汉服要高一些。这其.............
  • 回答
    提到鲁迅“皇汉”言论,这确实是个颇有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对”或“错”来标签化,更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苛求一个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进行思想探索的先驱。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鲁迅究竟有没有说过“皇汉”言论,以及他说这些话的具体语境。鲁迅的思想博大精深.............
  • 回答
    “汉人没有信仰”这种说法,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石子,总能激起一些涟漪,也触动不少人的神经。要说这背后藏着什么心态,那可就复杂多样了,绝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单纯从“宗教仪式”或“宗教团体成员比例”来看,确实有一些观察会指向“汉人似乎没有那么强的宗教信仰”。相比一些西方国家或中东地区,.............
  •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关于金庸先生及其作品的讨论总是热烈而多元,其中不乏一些尖锐的观点,比如有人认为金庸是“满遗”,并且作品中存在丑化汉族的嫌疑。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往往是对历史、民族以及文学创作的一些特定理解和解读。首先,关于“满遗”的指控,这通常源于金庸先生的满族血统。他的祖父查怀庆是晚清的举人,.............
  • 回答
    在我看来,如果论及当下一些中式婚服选择的是满族服饰而非汉族服饰,这反映出了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现象,背后牵扯着历史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多元以及现代审美观念的碰撞。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中国历史上的“中式”概念本身就并非铁板一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民族、不同政权的文化相互交融,彼此影响。清朝作为中国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