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让人气愤的暴民的出现?

回答
历史上,人类社会并非总是理性与秩序的化身,有时,被情绪裹挟的群体,即“暴民”,也会以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式登场,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他们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无序的破坏、理性的失灵,以及对无辜者的残酷对待,足以让后人扼腕叹息。

1.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九月屠杀”(September Massacres,1792年)

这场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最激烈的时期,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法国与普奥联军开战后的恐慌与猜疑。当时,巴黎笼罩在一片战争阴云之下,民众普遍担心被囚禁的贵族和教士会勾结外国侵略者,从内部颠覆革命。这种恐惧被一些激进分子,如马拉,所煽动和利用。

1792年9月初,随着敌军逼近,巴黎的局势异常紧张。谣言四起,声称监狱里关押的“反革命分子”正密谋越狱并屠杀市民。在这种歇斯底里的气氛下,一群由无套裤汉(sansculottes)为主体的激进分子,冲进了巴黎的各个监狱。

接下来的几天,成为了法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些暴民,手持砍刀、长矛甚至农具,对监狱中的囚犯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野蛮的屠杀。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将贵族、神职人员、被控告的政治犯,甚至一些普通罪犯,拖出来,当街斩杀。许多受害者在临死前遭受了难以想象的折磨,场面血腥而混乱。

“九月屠杀”展示了极端恐惧和煽动性言论如何能够瞬间摧毁法律和人性。它让人们看到了,当理智的约束被打破,群体的情绪能够释放出何等可怕的破坏力。虽然这场屠杀在当时被一些人视为“革命的必要之恶”,但它所带来的恐惧和混乱,也为日后恐怖统治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2. 罗马帝国时期的“尼卡起义”(Nika Riots,532年)

虽然“暴民”这个词可能不够精准,但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君士坦丁堡爆发的“尼卡起义”,无疑是一场由社会不满和群体狂热引发的致命骚乱。起义的导火索看似微不足道:在马戏团的战车比赛中,两个主要党派“蓝党”和“绿党”的支持者,因为对裁判的判罚感到不满,而联合起来反抗政府。

然而,这种不满很快就升级了,它触及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包括高税收、腐败以及皇帝对某些政治人物的偏袒。起义者将矛头指向了查士丁尼和他的官员,他们高呼“Nika!”(希腊语,意为“胜利!”),迅速蔓延到君士坦丁堡的各个角落。

这场起义的规模是惊人的。数万名起义者涌上街头,焚烧建筑,抢劫财物,并一度拥立了一位新的皇帝。城市陷入了彻底的混乱之中,大火吞噬了许多重要的公共建筑,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早期版本。

查士丁尼的军队,在将军贝利撒留的指挥下,最终镇压了这场起义。但其代价是巨大的。据说,在镇压过程中,至少有三万人在起义中丧生。这次起义不仅摧毁了君士坦丁堡的一部分,也让查士丁尼深刻体会到社会矛盾的危险性。

“尼卡起义”提醒我们,即使是表面上的娱乐活动,也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旦导火索被点燃,深埋的社会不满便会以最极端的方式爆发。

3. 十九世纪英国的“诺丁山骚乱”(Notting Hill Riots,1958年)

这是现代社会中,由种族主义和排外情绪引发的暴民行为的典型例子。二战后,英国迎来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的移民,他们在战后的劳动力短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一些英国本土居民,特别是那些经济上处于劣势的群体,开始滋生不满和敌意。

1958年8月,在伦敦诺丁山地区,一场由白人青年发起的针对黑人居民的暴力袭击事件,点燃了长达数天的骚乱。这些袭击者,受到报纸上煽动性报道和种族主义宣传的影响,将矛头对准了当地的黑人社区。他们用棍棒、石头袭击黑人,焚烧他们的房屋,并大喊种族歧视口号。

这场骚乱,充分暴露了当时英国社会隐藏的种族偏见和排外情绪。它不仅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受伤,更在社会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虽然警方最终控制了局面,但这场事件也促使英国社会开始反思其移民政策和种族关系问题。

“诺丁山骚乱”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警示,它表明即使在看似文明的社会中,仇恨和偏见依然能够以暴民的形式,对无辜者造成伤害,并撕裂社会结构。

这些历史事件,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暴民行为的可怕之处。它们提醒我们,当群体情绪失控,当理性被煽动性言论取代,当社会矛盾被恶意放大,我们可能面临的,是难以想象的混乱与破坏。理解这些历史,有助于我们警惕类似悲剧的重演,并努力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和理性的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崔永元和他的支持者

user avatar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方发生强烈地震,东京几乎被夷为平地,事发后,出于人道主义,北洋政府在财政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仍然拨出一部分资金物资资助日本,并号召国人不计前嫌为日本捐款。

就在国人为日本的不幸遭遇捐款捐物的同时,在日本,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以下为引用

[那是大地震后的第三天,黄芝连搬到东京江东区大岛町八丁目的林合吉客栈,与173名衣衫褴褛的温处老乡挤在一起避难。中午时分,数百名日本“青年自警团”(相当于联防队)团员、警察和军人手持枪械,冲进了这家小小的客栈。在时不时的余震中,他们威逼这些手无寸铁的华人指认财物储藏之处,并勒令华人跟他们走出客栈。到了店外一片空旷的荒地,有日本人突然高喊“地将复震,必须俯伏”。没怎么经历过地震的174名中国人乖乖卧倒,他们身后的日本人蜂拥而上,斧劈、刀砍、剑刺、钩扎!顿时,惨嚎震天,血流成河。重伤的黄芝连昏死过去,当晚苏醒时,发现自己被同伴的尸首遮盖,成了174人中唯一的幸存者。]

上面的事情并非孤案,震灾后,日本人以在日朝鲜人与华人不敬神明所以引发震灾为由,大肆残杀朝鲜人与华人,抢夺他们所剩无几的财物,据统计,在震灾后被日本暴民残杀华人有七百多人,而他们在中国的亲人们在他们被害的时候,正在为那些凶手捐款,试问天下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吗?

20151012 更新

看了下面的评论,突然想再多啰嗦几句。

写这个答案,只是看到题主的提问之后,最早浮现在头脑中的就是这个事件而已,其实暴民古今中外哪里没有呢,过去有,将来一定也有。如果有知友看了这个回答然后作为仇恨他国人民的依据,那就是我的罪过了。

在下的确始终主张牢记日军侵华的罪孽,牢记南京大屠杀,牢记包括其他知友提到的那些华夏同胞遭遇的一切苦难。可是牢记这些并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从中得到教训,什么教训呢?不妨就从关东地震的日本灾民说起,地震发生之时,在东京的外国人可远不止华人和朝鲜人,为何日本人只针对咱们?为啥欧美国家的人士没受到任何骚扰?终归到底还是我们弱,弱了就要受欺负,所以中华民族一定要强大,不为别的,只为保证同胞不会再陷入当年悲惨境地。

这是个残酷的世界,据我所知,从古至今,强大之后从不谋求奴役他国人民之文明,唯我华夏而已,此乃我身为华夏子孙最大之骄傲。而今时今日,他人对中国人谋求的民族复兴怀以极大恐惧,在我看来,终归不过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上,人类社会并非总是理性与秩序的化身,有时,被情绪裹挟的群体,即“暴民”,也会以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式登场,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他们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无序的破坏、理性的失灵,以及对无辜者的残酷对待,足以让后人扼腕叹息。1.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九月屠杀”(September Massacres,1.............
  • 回答
    历史上总有些名字,不像项羽、凯撒那样妇孺皆知,却在战场上挥洒汗水,赢得了一场又一场关键的胜利。他们可能是战略的天才,也可能是战术的大师,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他们的光芒被历史的长河掩盖了。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几位这样的名将,听听他们的故事。 李牧:长城之外的守护者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
  • 回答
    历史上和文学影视作品中,那些令人又爱又恨的反派角色,往往比正义凛然的主角更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他们不是简单的脸谱化恶棍,而是拥有复杂的动机、独特的魅力,甚至隐藏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们的“人气”并非源于他们的恶行,而是因为他们挑战了我们对善恶的认知,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欲望,或者仅仅是.............
  • 回答
    历史上,智谋之士层出不穷,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留下了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这些计谋往往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也为后人津津乐道。“空城计”: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智慧对决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街亭战败后,退兵至西城。此时,他身边只有不足两千老弱残兵,而敌军司马懿却率领十五万大军逼近。.............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一把钝刀,缓慢而坚定地切割着人们的心脏。它们并非惊天动地的战役,也非帝王将相的更迭,而是那些关于个体,关于平凡人命运的悲歌,因为过于真实,所以足以让人肝肠寸断。比如,我总会想起那个发生在饥荒年代的母亲。当时,大地龟裂,颗粒无收,人们如同被抽干了生命力。这位母亲,瘦得皮.............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有太多让人心酸、心痛的篇章。它们如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伤痕,即便岁月流逝,依然会时不时刺痛我们。一、国破家亡的耻辱与抗争: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900年,联合了八个西方国家的侵略军,像一群饥饿的狼一样闯入了北京。他们烧杀抢掠,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至今仍在诉说着那份屈辱。慈.............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暴殄天物、令人扼腕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资源浪费、对环境的破坏,甚至是文明的衰落。以下我将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并尽量详细地讲述: 一、 秦朝修建阿房宫:浩大工程下的民生凋敝与最终焚毁背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雄才大略,但同时也极度好大喜功,追求极致的奢华和权力的象征。在统一.............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即便光阴流转,也依然让我们心生怜惜,他们的故事,像一帧帧泛黄的旧照片,勾勒出人生的无奈与悲凉。1. 那个在风雨中坚持了半生的女人——卓文君说起卓文君,人们总会想到她与司马相如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父亲是巨富,丈夫却早逝,她年轻守寡,却不顾礼教,在一次宴会上对才华横溢却贫困.............
  • 回答
    现代战争的宏大舞台上,从来不乏那些以智取胜、以弱胜强,令人拍案叫绝的谋略闪光。这些战例,与其说是战场上的杀戮,不如说是智慧与胆识的较量,是人类在极端压力下所能爆发出的创造力的绝佳体现。它们不仅改变了战争的走向,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军事思想。一、特洛伊木马: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虽然“特洛伊木马”这个词本.............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满门忠烈”通常指整个家族因忠于国家、忠于信仰或忠于某人而集体殉难或英勇牺牲。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满门忠烈”人物及其故事,尽管部分案例可能因历史记载的模糊性而存在争议,但其精神和事迹仍被后人铭记: 1. 岳飞家族(南宋) 背景: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以“精忠报国”闻名,其家族成.............
  • 回答
    历史上,被宣扬成正面人物,但实际上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险恶一面的例子并不罕见。这些人物往往在历史的叙事中被简化、美化,或者其负面行为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圣女贞德(Joan of Arc) 正面宣扬: 贞德被广泛誉为法国民族英雄,一位神圣的女性,带领法国人.............
  • 回答
    “国士无双”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极高的赞誉,意指一个人在国家层面的才能、功勋、影响力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能够被如此评价的人物并不少,但要说“够资格”并被广泛认同的,则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杰出的才能与智慧: 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某个或多个领域拥.............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人因为他们的“巨大好事”而饱受非议、遭到诋毁的情况。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或者当个人的行为挑战了当时的主流观念、既得利益或社会结构时。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1. 苏格拉底(Socrates)“好事”: 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从来不乏那些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他们的非凡智慧、超凡勇气和惊人决断,如同拨开迷雾的利剑,又似注入生命活水的甘霖,将濒临绝境的局面瞬间扭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这些“神操作”,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闪光,更是对时局深刻洞察和敢于担当精神的极致体现。第一位:卧龙先生,诸葛孔明——火烧.............
  • 回答
    监狱,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是黑暗、绝望、与世隔绝的代名词。然而,历史的长河中,却有那么一群人,身陷囹圄,却并未让铁窗成为他们思想的牢笼,反而是在这看似禁锢之地,孕育出了足以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他们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才华与智慧,在绝境中绽放出了最耀眼的光芒。1.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无数人物的故事在时间的淘洗和解读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甚至产生严重的误读。有些人物,生前备受赞誉,死后却饱受非议;有些人物,生前饱受争议,死后却被奉为圭臬;还有些人物,他们的真实动机和行为被后世的偏见和立场所扭曲。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历史上被后世普遍误解的人物,并尝试梳理误解产生的原因.............
  • 回答
    “装逼”这个词,虽然在咱们的语言里是现代才流行起来的,但“死于装逼”这种现象,放眼古今,那可真是屡见不鲜,而且往往伴随着戏剧性的色彩,让人看了既觉得可笑,又觉得惋惜。我给你掰扯几个例子,保证生动,绝非AI那种干巴巴的论调。咱们先说一个离我们不算太远,但又足够经典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的杨乃武。这杨.............
  • 回答
    说起历史上的功臣被后人误解甚至“遗臭万年”,还真有不少令人扼腕叹息的例子。有时候,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决策所带来的短期负面影响,以及一些别有用心者的宣传,都可能让他的真实面貌被掩盖,留下坏名声。我今天想跟你聊聊一位尤其值得说道说道的人物,他可谓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最终却落得个千古骂名。这.............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物,他们的智慧超乎常人,仿佛并非凡间俗物所能及,用“多智而近妖”来形容,亦不为过。这类人往往能在复杂局势中洞察秋毫,制定出常人难以企及的策略,他们的心思深沉,仿佛能预知未来,行动出人意表,却又总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他们不一定是权倾朝野的帝王,也不一定是叱咤风云的武.............
  • 回答
    历史长河中,许多名垂青史的人物,他们的公众形象往往被简化或固化,掩盖了其真实生活里那些不为人知、甚至与之声名大相径庭的侧面。这些“反差萌”之处,往往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能引发后人的深思。1. 铁血宰相,却钟爱园艺的俾斯麦奥托·冯·俾斯麦,德国统一的缔造者,被誉为“铁血宰相”。他的名字与政治手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