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让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回答
历史上,智谋之士层出不穷,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留下了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这些计谋往往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也为后人津津乐道。

“空城计”: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智慧对决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街亭战败后,退兵至西城。此时,他身边只有不足两千老弱残兵,而敌军司马懿却率领十五万大军逼近。眼见大势已去,诸葛亮却镇定自若,令士兵大开城门,自己则焚香抚琴,悠闲地坐在城楼之上。

司马懿得知消息后,疑心大起。他深知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弄险,如今如此大张旗鼓地开城迎敌,必有埋伏。他不敢贸然进攻,最终选择了撤兵。

这个计谋之所以能成功,在于诸葛亮抓住了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并利用自己一贯的谨慎形象,制造了一个“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假象,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这个计谋的精髓在于心理战,利用了敌人的恐惧和猜忌,化险为夷。

“围魏救赵”:孙膑以退为进的战略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大将田忌听从孙膑的建议,没有直接进攻魏军,而是选择了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

魏国军队得知都城被围,不得不回师救援。在半路上,孙膑率领的齐军埋伏在桂陵,大败魏军,并活捉了魏国主将庞涓。

“围魏救赵”的计谋,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主力,通过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迫使敌人回防,从而解除了赵国的危机。这个计谋体现了孙膑的军事才能,他懂得“避实击虚”,以退为进,最终取得了胜利。

“美人计”:勾践卧薪尝胆复仇记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被迫割地称臣。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但深知吴国实力强大,难以力敌。

于是,勾践采纳范蠡的建议,将越国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夫差沉溺于酒色,荒废朝政,最终被越国所灭。

“美人计”的精髓在于利用人性的弱点,通过美色和诱惑,瓦解敌人的意志,使其内部出现矛盾,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个计谋虽然充满争议,但其效果却不容忽视。

“火烧赤壁”:周瑜与黄盖的苦肉计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意图统一中国。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委派周瑜为大都督。

曹操军队多为北方骑兵,不适应水战,且船只多为木制,容易着火。周瑜采纳黄盖的建议,实施“苦肉计”。黄盖假装投降曹操,并提议用火攻。曹操信以为真,派人去接收黄盖的投降。

在关键时刻,黄盖率领火船队冲向曹操的船队,纵火焚烧。烈火熊熊,曹操军队大败,狼狈逃窜。

“火烧赤壁”的计谋,巧妙地结合了“苦肉计”和火攻,利用了敌人的轻信和自身军队的弱点,最终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

这些计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是因为它们不仅展现了智谋的魅力,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它们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运用智慧和策略,往往能化险为夷,取得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介绍一下大名鼎鼎的“金刀计”


按照惯例,先讲故事:


晋穆帝太和二年(公元367年),前燕太宰慕容恪病逝,之后由太傅慕容评执掌国政——这并非慕容恪的本意,慕容恪在临终前,推荐的人一直是吴王慕容垂,但这番遗言却被前燕皇帝慕容暐抛诸脑后。



这时,东晋的大司马桓温认为前燕国内无人,趁机出兵北伐。



桓温进军极为顺利,一路势如破竹,不久便进驻枋头。枋头是黄河上的一处渡口,已经深入前燕领土。晋军一旦从此渡过黄河,前燕首都邺城便再也无险可守。


危机之时,慕容垂临危受命领兵出征,迎击桓温,并最终获胜。桓温则损兵折将,败回国内。

但战场上的胜利并没有给慕容垂带来什么好处,相反,慕容垂在回国后遭遇了重大危机:执政的慕容评忌惮于慕容垂的功绩与能力,居然与太后可足浑氏密谋,准备除掉慕容垂。



走投无路间,慕容垂最终决定投奔曾经的敌国:前秦。



而此时的前秦,正是苻坚在位。



苻坚留在历史中的形象,一贯是“仁慈”。不管是对敌人还是对自己人,他的大度都让人实在难以想象:对于打败了的对手,基本上就没有杀掉的,花钱养起来不说,还委以要职。


甚至对于前朝皇帝这个物种,苻坚处理起来也格外温柔。一般来说,这类人都是养起来当吉祥物用的——上至汉献帝,下至溥仪,皆是如此。但苻坚却要更进一步,还在淝水之战前,他就放话说自己已经在长安给晋孝武帝和谢安修好了府邸,并且给两人准备好了职位。


因此,当慕容垂此时来投,苻坚简直大喜过望。此人早已天下闻名,新近又击败了桓温,如此人物,自然该好好的量才录用。




但苻坚身边最重要的重臣——王猛却表示反对。



王猛的想法是,你以前要这么搞也就算了,说实话,以前的敌人——不管是国内的政敌,还是异国的君臣,在我王猛的眼里,都只是些阿猫阿狗,不值一提。


但慕容垂却不一样。


这个人要能力有能力,要声望有声望,既有前燕皇族的血统,又能礼贤下士,深得人心。



而且最为关键的,他是被逼来投,只是因为在国内被慕容评陷害,逼不得已才到了前秦。这样的人,对前秦这个政权能有多少忠诚度,可想而知。


而且还有另外一点也很重要,慕容垂不像别的将领,可以通过战功逐级升迁,慢慢被纳入前秦政权中,形成利益共同体。要说官职,人家过去是前燕皇族,你前秦再怎么升,也不可能给他升到王爵,镇守一方;再说到信任,一个亡国的皇族,本朝真的能给他多大信任呢?



说到底,前秦的各种激励机制,在慕容垂身上完全都不起作用。人家阈值很高,你根本就满足不了。


而这些利弊,也才是王猛对于慕容垂十分排斥和厌烦的真正原因。前燕太傅慕容评比慕容垂位高权重,王猛可以容忍;前燕皇帝慕容暐身份比慕容垂重要,王猛也可以接受。唯独对慕容垂,王猛做不到say YES。



不是嫉贤妒能,
而是立场使然。



这个人,永远都不可能变成“自己人”,偏偏能力还这么强。既如此,那对付他的最好办法就只能是除掉他了。


而且下手还得趁早。



以慕容垂的超卓能力,迟早是要派兵出战的,如果现在不除掉,那么等他以后为朝廷立有大功,再下手就不容易了。




但苻坚却不同意。


苻坚一如既往地塑造自己“滥好人”的形象,对慕容垂青睐有加,奉为上宾。


王猛一看,也不多废话:得,我自己动手吧。



请注意,这种动手,当然不是说王猛自己就找人贴身肉搏去了。他虽然位高权重,但要除掉慕容垂这样的人物,也万万不能冒失。


首先,得注意影响。苻坚招贤纳士的形象千辛万苦才树立起来,而且这也确实是前秦能够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如果王猛随意就杀掉慕容垂,那么对苻坚的这种“仁君”形象将是不可弥补的伤害。



其次,苻坚的态度也是障碍。王猛已经跟苻坚谈过这件事了,但却被苻坚拒绝。这个时候王猛如果一意孤行,非要动手杀了慕容垂,那么势必会让两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极大裂痕。



因此,王猛虽然很想除掉慕容垂,但投鼠忌器,其实很难有所作为。



而慕容垂在明知道王猛态度的情况下,依然还敢留在长安,所倚仗的其实也就是这些因素。




可聪明人就是聪明人,王猛终究还是想出了办法来搞定这件事。


慕容垂投奔前秦后不久,苻坚和王猛便决定讨伐前燕。王猛觉得,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把慕容垂给解决掉了,便率先落子:他向苻坚提出申请,希望慕容垂的世子慕容令能随军出征。



苻坚同意了这个请求。



不得不说,

王猛的这步棋,

走得十分讲究。



既然想要以一种“正大光明”的手段除掉对方,那么就一定先要让对方行动起来,只有动起来,才会有犯错的可能。否则,如果慕容父子低调行事,整日足不出户,那么你根本就拿不到人家的把柄。



先让对手动起来,这是找到对方破绽的第一步。


那为什么盯着的又是慕容令呢?


原因也很简单,盯着慕容垂,慕容垂会拒绝出征的。人家蹇途来投,你马上就带着人家去征讨他的母国,这种对故国反戈一击的行为,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想把他绕进来,难度有点大。


但对慕容令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慕容令人微言轻,所受到的关注并不大。他固然也不想上阵,但这点小心思就不一定在大人物的考虑范围内了。


王猛只要稍微动动嘴皮子,说什么慕容令只是从事点后勤工作,不会上前线让他难堪云云,苻坚总归会同意的。



这就譬如双方对弈,王猛已经执黑先行,慕容垂就只能被逼应子了。




高手下棋,总会互相揣摩对方心思。那王猛出招如此,慕容垂又会如何判断呢?或者说,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慕容垂又会怎么推演王猛的圈套呢?



慕容垂稍作思考就会明白,王猛针对的是他,只不过他有保护伞,王猛动他不得,才会先拿慕容令开刀。


更进一步,慕容垂还能猜想到王猛的手段:

在战场上,随便安插一个罪名就能杀了慕容令,这对王猛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事。

而安插罪名,无外乎这么几个名目:贻误军机——这固然能令慕容令成为刀下冤魂,但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里通外国——这一招就比较厉害了,不仅慕容令必死,慕容垂也会因此受到牵连。

如果你是王猛,你会怎么选?



想清楚了这层关节,慕容垂就该应子了。但这步棋依旧不好走,自己不去,那是情有可原,可如果慕容令再不去,在苻坚那里就不好交代了。



说的冠冕堂皇一点,你慕容垂如今已经是前秦的大臣,即便对手是故国,从道理上来讲,你也应该上阵英勇杀敌,奋不顾身的。更何况组织如今已经很体谅你的难处,不让你去了,你还好意思再得寸进尺吗?



你看,即便慕容垂已经猜到了王猛的小九九,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还是只能同意慕容令出征。



很多时候,不是说你知道了对手怎么想,就能破解得了对手杀招的。




慕容垂或许也想过对策:先同意慕容令出征,然后再找个理由——比如说装个病,尽快把人叫回长安,远离王猛的魔爪。



这么想并不算错,但问题是,王猛的计策却绝非如此简单。他使的,确然是连环计,但套路却跟慕容垂设想的完全不一样:



临行前,
王猛跑到慕容垂府上,
跟慕容垂喝了一次酒。


两人虽然面和心不和,但如今王猛主动前来示好,慕容垂当然得盛情款待,两人把酒言欢,尽兴而罢。


终于到了宴毕时分。辞别前,王猛跟慕容垂说:你我心心相惜,真是让人陶醉。我如今即将出征,在战场上一定会想起你我的情谊。如果不介意的话,你能否给我一件东西,可以让我将来能够睹物思人,稍解思念之情?



王猛既然已经开口,那慕容垂就不得不有所表示了。再加上酒过三巡,现场又是那样的气氛,慕容垂于是解下自己随身携带的佩刀,送给了王猛。



而王猛要的,也就是这个。



上到前线后,王猛马上找来了他早已买通的慕容垂的下属——金熙,让他带着这把金刀去见慕容令。


为什么要“马上”?


因为只要再拖上一段时间,慕容垂的信就会送到慕容令手上了,上面一定会详述两个人把酒言欢的场景,以及慕容垂把金刀送给王猛的事情。


那样的话,王猛的计谋就完全落了空。他打的本来就是一场信息不对称的仗,因此一定要快。



金熙带着金刀找到了慕容令,并且向他“转述”了一番慕容垂的话:


“ 我们父子到这里,是为了逃避杀害。如今王猛忌惮、记恨你我父子,而秦王虽然外表亲厚,但实在不知道他的内心想法。如此,你我在这里还是凶多吉少。我国已经对你我出奔的事有所悔悟,我如今已经回国,特派人来跟你说,你也马上归国,否则后果难测。”


慕容令拿着这把金刀,踌躇难决。最终,他还是决定相信金熙,于是选择了在阵前出走,奔入前燕一方。


没过多久,留在长安的慕容垂便收到了消息:慕容令在随军出征后不久,投敌归燕。



至此,慕容垂终于明白了王猛的算计,但一切已经于事无补,王猛用一把刀就把他给套了进去。而随着慕容令一走,不论他慕容垂如何舌灿莲花,都没有办法再向苻坚解释了。



无奈之下,慕容垂也只能步慕容令的后尘,在被前秦发现之前,即刻出走。




但慕容垂并未成功,才出长安不久,他便被截了下来。


慕容令能够成功出逃,慕容垂却被精准拦截,这背后其实也颇有玄机:只有慕容令走了,慕容垂才会动出走的念头。而对慕容垂,王猛又是必欲处之而后快的。



慕容令的出走,是为了固定证据;慕容垂被拦下来,则是为了彻底杀之。



至此,王猛的整个局终于拼凑完整:慕容令阵前投敌,慕容垂阴谋叛逃被抓,证据确凿。凭借这些证据,足以制慕容垂于死地。



但王猛没有想到的是,苻坚竟然还是饶过了慕容垂。



苻坚跟慕容垂说,你因为家国失和才投奔于我。令郎贤德而不忘本,依然回到故国,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我并没有怪罪。不过燕之将亡,也不是令郎回去就能改变的,只怕这一去是羊入虎口。况且,父子兄弟,罪不连坐,你又何必更因为惧怕而如此狼狈呢?


慕容垂感激涕零。


苻坚当然知道这一切是王猛的计谋,但他还是选择宽恕了慕容垂,以此表明自己的态度。


王猛终于只能作罢。



但王猛依旧不想让慕容垂再接触军事。此后,慕容垂被王猛按在京兆尹(长安市长)的位置上,一待就是13年,直到淝水之战爆发。



什么样的计策,能算得上是一条妙计?

很多人觉得,可能会是那种“我想得到,你却想不到,不小心就被我算进去了”的计策。也就是说,我挖个坑,让你一不小心就掉了进去。

看惯《三国演义》的读者,对这种套路应该尤其不陌生。诸葛亮的各种“神机妙算”,其实都是这种套路:在别人想不到的地方设计。

比如赤壁之战中的草船借箭,是料定了曹操不敢出营;庞统献连环,又是料定了曹操不会发现其中的陷阱。

但这里面其实是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万一曹操脑子一时抽风,觉得庞统长得丑,死活都不听他的劝,就是不把船连起来,怎么办?

别忘了,船被连起来可是之后放火的关键前提。如果没有这一步,那么后续所有的辛苦谋划便都是白费。

所以才会说,这是小说家言。种种精彩曲折,不过是为了人物和剧情设计的套路,并非真正的“妙计”。

但真正的高手从来都不是这样的,高手的“设计”逻辑是:我挤你一步,你就不得不往后退一步。但不管你朝哪个方向退,最后都会掉进我挖的坑里。


你不管怎么选,
我都有后招在等着你,
你最后总是个死。


王猛带慕容令出征,明摆着就是要对慕容垂施以陷害。慕容垂想到了这第一层,他的对策也足以化解王猛的第一轮攻势。

却他却没想到第二层。王猛主动登门拜访,他慕容垂不能不接待;王猛跟他要东西,他也不能不给,而且还必须得给珍藏之物;可当时谁又能想到,他拿了刀是要去骗人的呢。

或许有人会不死心:如果慕容垂就不给呢?或者,他派人给慕容令传个消息:儿子,隔壁老王拿了你老子的一把刀,你要小心了!是不是这样慕容令就不会上当了?

也不是。因为王猛此时已经收买了金熙,就算是让金熙偷一件东西来,也不算什么难事。

所以,在王猛的计策里,慕容垂不管是否意识到了有陷害的可能,都不可能改变自己被陷害的结局。


《笑傲江湖》里的“独孤九剑”,并不是一套成型的剑法,而是一种教人看敌人招数里的破绽的方法。

令狐冲只要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轻易发现对手的破绽;而只要朝着破绽攻去,对手就一定会被逼应招;然后,又会露出其他的破绽。

如此往复,敌人就只能战败求饶。

其核心,就在于攻敌之所必救。



王猛也是这么挖坑的。

他先命慕容令随军出征,慕容垂就露出了第一个破绽;然后骗到金刀,又有了第二个破绽;最后再放走慕容令,第三个破绽也就成熟了。

剩下的事,不过是瓮中捉鳖。




基本回答完毕。


不过这里不妨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王猛能挖出这么完美的一个坑。


还是接着刚才的话头往下说,《独孤九剑》是寻找对手破绽的剑法,而王猛能够成功的前提,则在于对手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破绽。


也就是慕容垂投靠前秦的缘由。



慕容父子投奔前秦,本来就不是什么心慕王化,而是被逼来投,忠诚度从一开始就十分有限。

这种情况,双方都心知肚明。苻坚、王猛知道,慕容父子也知道,只不过是苻坚和慕容父子都不愿意触及此事,默契而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表面的和平而已。

这有些像一对相亲的男女。彼此都觉得还能相处,因此也就将就着,万一慢慢的就擦出了爱的火花呢。

但王猛偏偏跟个阴魂不散的前任一样出现了,非要在里面搅和一下,今天跟女方说男的过去情史丰富,明天又跑过去跟男方说女的之前给人当过小三。

唯一目标就是棒打鸳鸯。

而苻坚和慕容垂此时还处于感情培养期,哪里经得起这么折腾。果不其然,慕容垂不小心就上了钩,差点翻船。

脆弱的感情,从来都经不起考验。

老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但真实的情形其实是,没有缝的蛋苍蝇也叮过,只不过没有用而已。所以最后表现出来的就是,苍蝇总能找得到有缝的蛋。

都是感情先破裂了,然后才召唤出第三者的插足。



以上,节选自:

高智商的人,都是怎么害人的?

延伸:

王猛之猛:这是一个全才
王猛见桓温:你不是我要等的人
可叹慕容垂:英雄自老运自消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

user avatar

超级“绿茶”——印度皇帝奥朗则布,掌握一手写假信的好手艺,经常通过几封信就让敌人内部分化,不战自溃。

1.奥朗则布早年在跟大哥达拉·舒科争位的时候,曾经在正面战场多次击败达拉率领的军队,之后在追击达拉的过程中不断地写信招降达拉的残兵败将,比如给达拉的重要将领阿富汗裔的多德汗写信,还特意让这封信被达拉的警卫收到,且呈给已经精神处于崩溃边缘的达拉·舒科。

信中写到:“朕(奥朗则布当时已称帝)从某地收到了你的信,在信中你表达了希望朕取得突破性胜利的愿望。正如你所希望的那样,朕万事顺遂,志在必得。如真主所愿,不日你将有幸目睹朕大获全胜。在此番事务上,一位像你这样忠心的仆人,正确的作为就是凭借信中指示行事,这样你将了结此事,消灭达拉·舒科——不仅如此,所有违背先知预言之人,所有拒绝相信先知预言之徒——当被弘扬主道之军拷以锁链。”

这封从头到尾没有一句真话的信,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击中了达拉内心的一种恐惧,正在经历众叛亲离的前皇太子,现在精神已经到了崩溃边缘,以至于收到此信之后,他就逐渐疏远了多德汗,并且在最后选择让多德汗离开自己。

忠心耿耿的多德汗甚至杀掉了自己的随军女眷,来证明自己对达拉·舒科忠心不二,誓死追随。但是最后仍被流浪王子请出了自己的大帐。多德汗最终只能加入奥朗则布这方,且身居高位。


2.奥朗则布之后对阵自己在孟加拉的二哥舒贾,舒贾本身处在劣势,可是奥朗则布这里引爆了一个不定时炸弹:之前被击败而不得不加入他的拉杰普特首领贾斯万特试图报复奥朗则布。他给舒贾写信,表示自己会倒戈一击,让舒贾抓住机会,一举击败奥朗则布。

本来贾斯万特率领拉杰普特人引起的骚乱已经让奥朗则布军中人心惶惶,随时都有溃散的可能。甚至一些军官已经投降到了舒贾那边,更多的是无心战斗,只想着去照顾自己财产的指挥官。

可是舒贾犹豫了,因为奥朗则布写假信的手段世人皆知,舒贾怀疑这封信也是贾斯万特和奥朗则布演的双簧,引诱自己自投罗网,最终舒贾没有牢牢地抓住这个机会,自己也被奥朗则布的军队击败。


3.奥朗则布在位二十多年后,曾经插手拉杰普特人的王位继承,使得不少拉杰普特王公挺身而出反抗皇帝。面对负责讨伐拉杰普特人的王子阿克巴,拉杰普特人不断地派出密使引诱阿克巴王子叛乱,让他认为自己能够借助拉杰普特人的力量夺取帝位。

最终阿克巴被说服,自立为帝,起兵准备进攻自己的父皇奥朗则布。叛军和拉杰普特联军占据数量上的优势,可是奥朗则布的反间计又要启动了。

一封致阿克巴的伪造信件传到了拉杰普特首领杜尔嘎达斯·拉索尔的手里,信中表示:我的好儿子,你完美地执行了咱俩之前的计划,现在拉杰普特人已经入套了,咱们很快就能合力屠杀位于两军之间的拉杰普特逆贼了。

这封信使得杜尔嘎达斯惊出一身冷汗,他不敢找阿克巴对峙,只能率领手下骑兵逃离了战场。阿克巴的军队发现拉杰普特人溜走了之后,大批的兵将也投向了皇帝这边,一场本该发生的血战就这么被一封假信化解。

user avatar

韩信要当假齐王,让韩信当真齐王。

炮击金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上,智谋之士层出不穷,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留下了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这些计谋往往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也为后人津津乐道。“空城计”: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智慧对决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街亭战败后,退兵至西城。此时,他身边只有不足两千老弱残兵,而敌军司马懿却率领十五万大军逼近。.............
  • 回答
    现代战争的宏大舞台上,从来不乏那些以智取胜、以弱胜强,令人拍案叫绝的谋略闪光。这些战例,与其说是战场上的杀戮,不如说是智慧与胆识的较量,是人类在极端压力下所能爆发出的创造力的绝佳体现。它们不仅改变了战争的走向,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军事思想。一、特洛伊木马: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虽然“特洛伊木马”这个词本.............
  • 回答
    历史上,人类社会并非总是理性与秩序的化身,有时,被情绪裹挟的群体,即“暴民”,也会以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式登场,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他们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无序的破坏、理性的失灵,以及对无辜者的残酷对待,足以让后人扼腕叹息。1.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九月屠杀”(September Massacres,1.............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一把钝刀,缓慢而坚定地切割着人们的心脏。它们并非惊天动地的战役,也非帝王将相的更迭,而是那些关于个体,关于平凡人命运的悲歌,因为过于真实,所以足以让人肝肠寸断。比如,我总会想起那个发生在饥荒年代的母亲。当时,大地龟裂,颗粒无收,人们如同被抽干了生命力。这位母亲,瘦得皮.............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有太多让人心酸、心痛的篇章。它们如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伤痕,即便岁月流逝,依然会时不时刺痛我们。一、国破家亡的耻辱与抗争: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900年,联合了八个西方国家的侵略军,像一群饥饿的狼一样闯入了北京。他们烧杀抢掠,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至今仍在诉说着那份屈辱。慈.............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暴殄天物、令人扼腕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资源浪费、对环境的破坏,甚至是文明的衰落。以下我将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并尽量详细地讲述: 一、 秦朝修建阿房宫:浩大工程下的民生凋敝与最终焚毁背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雄才大略,但同时也极度好大喜功,追求极致的奢华和权力的象征。在统一.............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即便光阴流转,也依然让我们心生怜惜,他们的故事,像一帧帧泛黄的旧照片,勾勒出人生的无奈与悲凉。1. 那个在风雨中坚持了半生的女人——卓文君说起卓文君,人们总会想到她与司马相如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父亲是巨富,丈夫却早逝,她年轻守寡,却不顾礼教,在一次宴会上对才华横溢却贫困.............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满门忠烈”通常指整个家族因忠于国家、忠于信仰或忠于某人而集体殉难或英勇牺牲。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满门忠烈”人物及其故事,尽管部分案例可能因历史记载的模糊性而存在争议,但其精神和事迹仍被后人铭记: 1. 岳飞家族(南宋) 背景: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以“精忠报国”闻名,其家族成.............
  • 回答
    历史上,被宣扬成正面人物,但实际上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险恶一面的例子并不罕见。这些人物往往在历史的叙事中被简化、美化,或者其负面行为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圣女贞德(Joan of Arc) 正面宣扬: 贞德被广泛誉为法国民族英雄,一位神圣的女性,带领法国人.............
  • 回答
    “国士无双”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极高的赞誉,意指一个人在国家层面的才能、功勋、影响力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能够被如此评价的人物并不少,但要说“够资格”并被广泛认同的,则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杰出的才能与智慧: 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某个或多个领域拥.............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人因为他们的“巨大好事”而饱受非议、遭到诋毁的情况。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或者当个人的行为挑战了当时的主流观念、既得利益或社会结构时。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1. 苏格拉底(Socrates)“好事”: 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从来不乏那些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他们的非凡智慧、超凡勇气和惊人决断,如同拨开迷雾的利剑,又似注入生命活水的甘霖,将濒临绝境的局面瞬间扭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这些“神操作”,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闪光,更是对时局深刻洞察和敢于担当精神的极致体现。第一位:卧龙先生,诸葛孔明——火烧.............
  • 回答
    监狱,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是黑暗、绝望、与世隔绝的代名词。然而,历史的长河中,却有那么一群人,身陷囹圄,却并未让铁窗成为他们思想的牢笼,反而是在这看似禁锢之地,孕育出了足以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他们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才华与智慧,在绝境中绽放出了最耀眼的光芒。1.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无数人物的故事在时间的淘洗和解读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甚至产生严重的误读。有些人物,生前备受赞誉,死后却饱受非议;有些人物,生前饱受争议,死后却被奉为圭臬;还有些人物,他们的真实动机和行为被后世的偏见和立场所扭曲。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历史上被后世普遍误解的人物,并尝试梳理误解产生的原因.............
  • 回答
    “装逼”这个词,虽然在咱们的语言里是现代才流行起来的,但“死于装逼”这种现象,放眼古今,那可真是屡见不鲜,而且往往伴随着戏剧性的色彩,让人看了既觉得可笑,又觉得惋惜。我给你掰扯几个例子,保证生动,绝非AI那种干巴巴的论调。咱们先说一个离我们不算太远,但又足够经典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的杨乃武。这杨.............
  • 回答
    说起历史上的功臣被后人误解甚至“遗臭万年”,还真有不少令人扼腕叹息的例子。有时候,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决策所带来的短期负面影响,以及一些别有用心者的宣传,都可能让他的真实面貌被掩盖,留下坏名声。我今天想跟你聊聊一位尤其值得说道说道的人物,他可谓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最终却落得个千古骂名。这.............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物,他们的智慧超乎常人,仿佛并非凡间俗物所能及,用“多智而近妖”来形容,亦不为过。这类人往往能在复杂局势中洞察秋毫,制定出常人难以企及的策略,他们的心思深沉,仿佛能预知未来,行动出人意表,却又总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他们不一定是权倾朝野的帝王,也不一定是叱咤风云的武.............
  • 回答
    历史长河中,许多名垂青史的人物,他们的公众形象往往被简化或固化,掩盖了其真实生活里那些不为人知、甚至与之声名大相径庭的侧面。这些“反差萌”之处,往往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能引发后人的深思。1. 铁血宰相,却钟爱园艺的俾斯麦奥托·冯·俾斯麦,德国统一的缔造者,被誉为“铁血宰相”。他的名字与政治手腕.............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充斥着无数“人滚地留”的无奈与残酷。这句充满力量的话语,描绘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驱逐,更是权力的更迭、利益的争夺、甚至是文明的碰撞。在我看来,“人滚地留”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贯穿人类历史的某种常态。要说“人滚地留”,最直观的莫过于殖民历史。想想那些强大的帝国,如何凭借坚船利炮,将触角伸.............
  • 回答
    历史长河中,能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人精”,往往是那些在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上,总能抢占先机、左右局势、化险为夷的佼佼者。他们对人心的洞察、对时局的把握,堪称一绝,仿佛天生就带着一部“政治雷达”。下面就列举几位,细说他们的“人精”之道:1. 曹操:乱世枭雄,深谙厚黑学提起政治嗅觉敏锐,曹操绝对是绕不开的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