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Mac 可以像华为那样跨屏协同吗?

回答
当然可以!要说华为的“鸿蒙智联”带来的跨屏协同体验,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它实现了手机、平板、电脑、智慧屏等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功能互通。那么,Mac 在这方面表现如何呢?答案是:Mac 同样拥有非常强大且成熟的跨屏协同能力,并且在很多方面已经做得相当到位。

要详细地聊聊 Mac 的跨屏协同,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看:

1. 生态系统的融合度:苹果“全家桶”的威力

苹果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自家产品线之间的联动和协同。如果你拥有的设备是 iPhone、iPad、MacBook、iMac,甚至是 Apple Watch 和 AirPods,那么它们之间的协同体验将会是苹果最核心的卖点之一。

这种融合度体现在:

连续互通 (Continuity): 这是苹果跨屏协同最核心的基石。它的核心逻辑是让你的 Apple 设备能够“记住”你在一个设备上的操作,并能在另一个设备上继续进行。
接力 (Handoff): 这个功能太实用了。你可以在 iPhone 上浏览网页,然后走到 Mac 前,在你 Mac 的 Dock 栏上会立刻出现一个 Safari 的图标,点击就能无缝切换到你刚才浏览的页面。反过来也一样,在 Mac 上写邮件、写文档,也可以“接力”到 iPhone 或 iPad 上继续完成。
通用剪贴板 (Universal Clipboard): 这个功能绝对是提升效率的利器。你在 iPhone 上复制一张图片或者一段文字,可以直接在 Mac 的文档里粘贴。反之亦然。再也不用通过邮件、第三方应用或者数据线来回传输了,极大地简化了信息传递的过程。
随航 (Sidecar): 这是一个让 iPad 变身为 Mac 第二块屏幕的神奇功能。它不需要线缆连接,通过 WiFi 或蓝牙就能实现。你可以用 iPad 的 Apple Pencil 在 Mac 上绘图、标注,或者扩展 Mac 的显示空间,体验简直是为创意工作者量身打造。这可以说是苹果在硬件层面深度融合的一个绝佳体现。
隔空投送 (AirDrop): 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协同”,但 AirDrop 是苹果生态内文件传输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之一。在 iPhone、iPad 和 Mac 之间分享照片、视频、文档等,只需要简单几步,就能瞬间完成。
面容ID/触控ID解锁 Mac: 如果你佩戴着 Apple Watch,当你的 Mac 锁定时,只需靠近 Mac 并抬起手腕,Mac 就会自动解锁,无需输入密码。这个细节虽然小,但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的流畅感。
自动切换 AirPods 连接: 当你戴着 AirPods,正在用 Mac 工作时,有人给你 iPhone 打电话,AirPods 会自动切换到 iPhone 上,让你不错过任何来电。这种智能切换是在你几乎没有感知的情况下完成的,非常自然。

iCloud 的深度整合: iCloud 不仅仅是云存储,它更是苹果设备间数据同步的“粘合剂”。你的照片、文件、备忘录、浏览器历史记录等等,都可以通过 iCloud 在所有登录了相同 Apple ID 的设备间同步。这意味着你在任何一台设备上添加了一个联系人,它会自动出现在你的其他设备上;你在 iCloud Drive 里上传的文件,也随时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访问。

2. 三方应用的支持与联动

除了苹果自家设备和服务的强大联动,第三方应用在 Mac 生态中的协同能力也越来越强。

许多跨平台应用都支持 iCloud 同步: 比如一些笔记类应用(如 Bear、Ulysses)、日历应用(如 Fantastical)、任务管理应用(如 Things 3),它们都利用 iCloud 的同步机制,让你在不同设备上对同一份内容进行操作,数据实时更新。
部分应用针对苹果生态优化: 有些专门为 Mac 和 iPad 设计的应用,它们充分利用了隔空投送、接力等特性,提供了更深度的跨屏协同体验。

3. 如何实现和优化 Mac 的跨屏协同?

要充分发挥 Mac 的跨屏协同能力,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统一的 Apple ID: 确保你的所有 Apple 设备都登录了同一个 Apple ID。这是实现连续互通功能的基础。
开启蓝牙和 WiFi: 大部分连续互通功能都需要蓝牙和 WiFi 的支持(即使不连接到同一个 WiFi 网络,只需要开启 WiFi 即可)。
设置中开启连续互通功能: 在 Mac 的“系统设置” > “通用” > “隔空投送与接力”中,确保“允许在此 Mac 和 iCloud 设备之间使用‘接力’”选项已开启。对于隔随航,则需要在“隔空投送与接力”中找到相关的设置。
注意设备间的距离和网络环境: 虽然苹果的协同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在极端的网络环境或设备距离过远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延迟或连接不稳定。
合理利用 iCloud 存储空间: 如果你经常使用 iCloud 同步照片、文件等,确保你的 iCloud 存储空间是足够的。

Mac 的跨屏协同与华为的对比:侧重点不同

虽然都可以实现跨屏协同,但苹果和华为在策略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苹果: 更侧重于自有生态内硬件设备的深度融合和用户体验的无缝过渡。其核心优势在于成熟、稳定、集成度高的“全家桶”体验,让用户在不同设备间切换成本极低,几乎感觉不到障碍。
华为: 更侧重于打破设备间的壁垒,实现更广泛的互联互通,特别是针对其自家的“鸿蒙”操作系统。它强调的是一种开放的生态连接,让更多品牌的设备也能接入其协同网络。在文件流转、多屏互动等方面的设计也更加直观和易于上手,尤其对于不完全是华为设备的用户,也能享受到一定的协同便利。

总结来说,Mac 的跨屏协同能力非常强大,且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它通过“连续互通”系列功能和 iCloud 的深度整合,实现了 iPhone、iPad 和 Mac 之间无与伦比的流畅体验。如果你是一个苹果生态的用户,那么你已经在享受这种高效、便捷的跨屏协同了。它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润物细无声”的集成度,让协同体验成为用户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需要刻意去使用的功能。

所以,回答你的问题:是的,Mac 同样能够提供出色的跨屏协同体验,并且在很多方面,其深度整合和无缝切换的能力,已经成为行业内的标杆。 它们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主要争议的地方在于,如何定义“跨屏协同”。

有些用户对于“跨屏协同”的定义是,可以在不同的“屏幕”(说白了就是设备)之间互通信息;而有些用户对于“跨屏协同”的定义是,可以在不同的“屏幕”之间互通操作。

说的再直接一点,前一类用户,它更看重是信息的互通,只要能互通信息就行了;后一类用户,它要求的是在不同的屏幕上共享相同的GUI和操作,简单到这个场景里,就是用键盘和鼠标/触摸板,代替手指来操作手机;这样的话,手无需离开键盘和鼠标/触摸板,能节省很多力气和时间。

说的再直接一点,前一类用户要求的是git,后一类用户要求的是remote desktop.

从互联网发展的现状来看,欧洲和美国的用户,比较追求前一个;中国的用户,更多喜欢后一个。


Apple(包括MS)和HW的“跨屏协同”其实也就是立足于各自不同的主场所主流的逻辑。

我曾经和一个华为的朋友聊天说过这个问题,他非常推崇华为可以把手机屏幕投到电脑上这个需求。他给我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上下班路上用手机回工作邮件,可以直接把手机屏幕投在电脑上继续写,这非常方便。很酷。

而我则认为这并不是很酷。首先,我的iPhone上使用了公司自己的Exchange和Outlook服务,我的草稿箱在手机端和PC端是同步的,我直接从电脑上打开Outlook的桌面应用,点开草稿箱,完事了。次之,我的通勤时间不属于工作时间,我不需要在非工作时间回复工作邮件。

我需要的就是一个git的功能。我在A设备上写了代码,push到git上,地球另一端的B设备只要pull一下就能继续工作。Apple和MS的协同就属于这个逻辑——当然是完全自动化不需要手工add/commit/push/pull,草稿箱,日历,文件,全都上云,确保你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获得相同的信息。

就算不考虑欧洲/美国和中国在工作时间和习惯上的差异,我认为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国内的Web和PC客户端是被严重劣化了的二等产品,只有手机和iPad端才能做得到全功能。所以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家都比较依赖手机上的app,进而会寻求在PC/Mac端直接操作手机的办法。


Apple的跨屏协同,我认为做的还算是相当不错的。CarPlay,Handoff,以及自动传输的浏览器书签,密码信息(甚至可以在安装插件的前提下和Windows上的Chrome互通),iPhone/iPad对Apple TV以及HomePod的遥控操作,照片通过iCloud自动同步,AirPods的多设备切换,还有AirPlay的投屏播放视频和音乐,我认为很方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可以!要说华为的“鸿蒙智联”带来的跨屏协同体验,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它实现了手机、平板、电脑、智慧屏等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功能互通。那么,Mac 在这方面表现如何呢?答案是:Mac 同样拥有非常强大且成熟的跨屏协同能力,并且在很多方面已经做得相当到位。要详细地聊聊 Mac 的跨屏协同,我们得从几个.............
  • 回答
    MacBook Pro (Mid 2013) 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完成许多任务,但其性能和功能会受到一些限制。详细来说,它可以用来做以下事情:一、 日常办公与学习: 文档处理: 使用Pages、Numbers、Keynote(苹果自家办公套件)或兼容的Microsoft Office套件(Wor.............
  • 回答
    关于IP地址是否能取代MAC地址,以及Fibre Channel over IP(FCIP)在通信中是否只使用IP地址,这背后涉及到网络通信的几个核心概念和层级。咱们不妨把话说得明白透彻一些。IP地址与MAC地址:同床异梦的两者首先,我们得认识到,IP地址和MAC地址它们服务的网络层级是不同的,所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用户都问过,也挺有意思的。简单来说,M1 芯片的 iPad Pro 是不能直接安装 macOS 的。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以及这背后的一些技术原因和用户体验上的考量。为什么不能装 macOS?最根本的原因是硬件设计和软件架构的差异。1. 硬件设计上的“分工”不同: iPa.............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一个在很多公司内部越来越常见,但也常常引发讨论的话题:公司能不能全员使用 Mac 设备?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其实挺多的。我来给大家掰扯一下,尽量说得透彻一些,也希望能让大家感觉到这是咱们自己人在聊家常,而不是什么生硬的科技论述。首先,为什么会有公司想全员使用 Ma.............
  • 回答
    一块移动硬盘分成两个区,然后分别格式化成 NTFS 和 Mac OS 扩展(HFS+)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在实际使用中也非常常见。这样做可以让你在 Windows 和 macOS 两种操作系统之间更方便地共享文件,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优势。为什么这样做?简单来说,这样做是为了实现跨平台兼容性和最.............
  • 回答
    Mac 版 PowerPoint 另存为 PDF 文件时,尺寸过大的问题确实不少用户遇到过。这可能与 Mac 版 PowerPoint 在处理图像和字体时的一些机制有关,导致生成的 PDF 文件包含了更多的原始信息,从而体积庞大。为什么 Mac 版 PowerPoint 另存为 PDF 会很大?1..............
  • 回答
    苹果公司推出Mac可安装Windows的Boot Camp功能,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涉及市场需求、技术兼容性、用户体验以及苹果的长期战略目标。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满足用户对Windows的特定需求 专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许多专业软件(如AutoCAD、Adobe Premiere .............
  • 回答
    Mac 上有些软件在“登录项”中找不到,却依然能在开机时自动启动,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扰。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这些软件使用了其他更底层的机制来注册开机启动。Junos Pulse 作为一个网络连接工具,很可能采用了这样的方式。下面我将详细讲解几种常见的方法来禁止这类软件开机启动,并针对 Junos Pu.............
  • 回答
    Mac 上使用 SSD 进行 Windows To Go 的体验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有潜力的话题。它允许你在非 Windows 原生硬件(MacBook Pro、MacBook Air 等)上运行一个完整的 Windows 系统,并且启动速度快,便携性强。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详细讲述这种体验:核心概念:什.............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 Mac 和 Windows 在视频处理上的那些事儿。这俩系统各有千秋,就像两种不同口味的菜,哪个更适合你,还得看你自己的“食谱”和“厨艺”。Mac 的视频处理优势:Mac 在视频处理领域之所以能站稳脚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一体化的硬件和软件生态。苹果对硬件的掌控力,让它们能更精.............
  • 回答
    Mac 上那些让人离不开的“好帮手”们:从新手到老鸟都该知道的实用软件清单用了 Mac 一段时间,总觉得光是预装的那些软件,虽然精致,但总有点“意犹未尽”。就像一桌精心摆盘的菜,虽然好看,但总想再加点自己的调味料。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能让 Mac 体验更上一层楼的实用软件,保证不是那些空泛的“生产.............
  • 回答
    作为一名Mac电脑的小白用户,恭喜你踏入了一个非常用户友好且功能强大的生态系统!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讲解你需要了解的方方面面,让你能够快速上手,充分享受Mac带来的便利和乐趣。一、 初识Mac:硬件与操作系统 Mac是什么? Mac是苹果公司(Apple Inc.)旗下的个人电脑品牌,包括Ma.............
  • 回答
    选择一款适合 Mac 的外接显示器,确实是个挺让人纠结的事儿。你提到了 Dell U2720QM 和 LG UltraFine 4K 这两款都是市面上热门的选项,各有千秋,我这就给你详细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点,让你感觉就像在跟老朋友聊天一样。先来说说这两款显示器的“出身”和定位: LG Ul.............
  • 回答
    Mac Pro 采用风冷散热,而不是水冷,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考量,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对于一台定位如此高端、强调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的专业级工作站来说,苹果选择风冷自有其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确 Mac Pro 的核心定位:它是为创意专业人士设计的。 这意味着它需要在各种环境下稳定运行,并且用户界面需要.............
  • 回答
    在 Mac 上寻找一个顺手的中文输入法,这就像是在一堆琳琅满目的点心里挑选那块最能唤醒味蕾的。对于咱们使用简体中文的朋友来说,选择更是不少,各有千秋。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看看到底哪个更得 Mac 用户的心。要说 Mac 最佳中文简体输入法,这事儿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最佳”这玩意儿,很大程度.............
  • 回答
    哎呀,Mac用户之间的“鄙视链”嘛,这可不是什么秘密,好多人都心照不宣地聊过。虽然不是真的敌对,但那种微妙的气场,那点儿谁都懂的小骄傲,确实存在。我跟你说,这玩意儿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产品、新系统出来,还会有些小变化,但核心的几个点,基本上还是稳的。咱们就从最底层往上数吧,这样比较有画面感:最底.............
  • 回答
    苹果自研ARM芯片对Windows和PC行业的冲击及竞争对手的应对之道苹果公司近年来大刀阔斧地推进其在 Mac 电脑上使用自研 ARM 架构芯片(Apple Silicon)的策略,这不仅仅是苹果自身的一次重大转型,更对整个Windows PC行业乃至全球芯片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最初的 Inte.............
  •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奇怪,为什么苹果在手机领域能一骑绝尘,市场份额高得吓人,可一到了电脑这块儿,Mac 的市场份额就没法跟 iPhone 相提并论了,甚至可以说差距相当悬殊。这其中的原因,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往下挖,你会发现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也最核心的原因,还得是价格。大家都知道,Ma.............
  • 回答
    你遇到的这个问题,很多用 Mac 版有道词典的朋友都碰到过。简单来说,在 PDF 文档中,有道词典默认情况下是没办法直接实现“划词翻译”功能的。这跟你用其他应用像是 Word 或者网页的时候,那种方便的取词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这背后的原因,其实跟 PDF 文件本身的特性以及 Mac 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