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全球变暖这么严重都没有人治理?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也触及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挑战之一。你觉得“没有人治理”,这其中可能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全球变暖的迹象如此明显,但实际采取的措施似乎收效甚微;二是即便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但各方力量似乎很难真正协同起来;三是似乎总有一些声音在质疑或淡化问题的紧迫性。

让我们一层层来剥开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全球变暖这个“天大的事”,在很多人眼里却显得“没人管”或者“管了也没用”。

一、 何止是“没人管”,而是治理难度本身就超乎想象

首先要明确一点,全球变暖绝对不是“没人管”。实际上,自从科学家们在20世纪中期开始严肃地研究这个问题,并逐渐揭示出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以来,全球范围内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研究、政策制定和国际合作就没有停止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自1992年达成以来,已经召开了26届缔约方会议(COP),最新的COP28也在去年底刚刚结束。各国都在制定自己的减排目标和气候战略,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也在飞速增长。

问题在于,治理全球变暖这件事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其难度是前所未有的,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的全球性挑战之一。它的复杂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科学告诉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而这些气体大部分来自于燃烧化石燃料,这是支撑现代工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基石。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意味着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行颠覆性的改造。这直接触及到经济增长的模式、就业、能源价格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发达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工业化过程,积累了财富,但其历史排放量也巨大;发展中国家正处于追赶阶段,也需要能源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何让所有国家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控制排放,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同步减排”,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责任,因为它们是历史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并且有能力和资源去转型。这种“历史责任”与“发展需求”的博弈,使得全球气候谈判充满了阻力。

全球性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公地悲剧”问题。地球大气层是全人类共享的资源,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排放都会影响到全球。但同时,各国又都有自己的主权和国家利益。一个国家为了减排而付出经济代价,但如果其他国家不配合,那么这个国家的牺牲可能无法阻止全球变暖的趋势,反而让自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各国都有“搭便车”的倾向,希望别人先行动,自己坐享其成。这导致了国际合作的巨大障碍。即使有国际协议,执行起来也常常面临挑战。

长远性与短期利益的冲突: 全球变暖的影响是长期的,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全显现出来,而政治周期和经济决策往往着眼于短期。政治家们更关注下一届选举能否成功,企业更关注当季的利润。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进行的长期投入,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甚至会带来成本。而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例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虽然现在已经显现,但其最严重的后果可能落在后代身上。这种“后代问题”的棘手性,使得当下的人们很难拿出足够大的决心去牺牲眼前的利益。

技术的挑战与转型成本: 尽管可再生能源技术在飞速发展,但目前全球能源体系的转型仍然面临巨大的技术和经济挑战。如何实现大规模储能,如何建设智能电网以适应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供应,如何淘汰已经建立起来的化石能源基础设施并找到新的替代方案,这些都需要巨额的投资和技术突破。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缺乏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使得能源转型更加困难。

信息传播与公众认知: 虽然科学界对此有广泛共识,但在公众层面,关于气候变化的认知仍然存在差异。一些人由于信息不对称、媒体误导,或者受到某些利益集团的影响,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抱有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这种认知上的分歧,也给政府推行强有力的气候政策增加了难度,因为政策的实施往往需要公众的支持。

二、 为什么感觉“治理不力”? 是因为问题太庞大,进展相对缓慢

你之所以会觉得“没人治理”,很可能是因为:

1. 进展的速度赶不上问题的恶化速度: 尽管有努力,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在增加,或者下降得不够快。全球平均气温仍在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这种“努力了,但似乎没怎么好转”的感觉,会让人产生“没人管”的错觉。
2. 治理的“可见性”不足: 很多气候治理的措施,比如研发新的低碳技术、制定能源政策、谈判国际协议,这些过程往往是漫长、复杂且不为人所知的。而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比如热浪、洪水、干旱,却是真实而直接的。当人们感受到的是负面影响,而看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时,自然会觉得治理不力。
3. 国际合作的常态是“拉锯战”: 气候谈判的每一次会议,都充满了不同国家之间在责任、义务、资金和技术上的博弈。虽然最终能达成一些协议,但往往是妥协的产物,力度可能达不到科学界所建议的水平。这种反复的拉锯和妥协,使得公众难以看到“雷厉风行”的治理场景。

三、 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正在做些什么?

虽然挑战巨大,但也不能说全球就“没人治理”。以下是一些正在进行的关键举措:

国际协议与谈判: UNFCCC及其下的《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是重要的国际框架,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各国制定自主贡献(NDCs)来减排,并定期进行审查和提高目标。
国家政策与行动: 许多国家都在推行能源转型政策,例如发展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水电)、提高能源效率、推广电动汽车、发展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一些国家已经设定了碳中和目标。
技术创新与投资: 全球对绿色技术和低碳能源的投资持续增长,涌现出许多创新的解决方案。
金融与经济工具: 碳定价(如碳税、碳交易市场)被认为是重要的经济激励手段,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排放。绿色金融也在兴起。
公众意识与行动: 越来越多的公众、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并通过倡导、参与和改变生活方式来推动变革。

总结一下,全球变暖的治理难,不是因为“没人管”,而是因为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涉及科学、经济、政治、技术、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全球性危机。 它要求我们打破现有的一些基本运行逻辑,并进行深刻的、系统的、跨越国界和代际的变革。我们正走在一条异常艰难的道路上,虽然有努力,但进展的步伐,似乎总是难以跟上问题的紧迫和严峻。这让许多人感到焦虑和无力,从而产生了“没人治理”的感受。

理解这一点,才能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质,并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推动这场变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治理不了,别瞎治理。

搞清规律,趋利避害吧,这样最科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也触及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挑战之一。你觉得“没有人治理”,这其中可能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全球变暖的迹象如此明显,但实际采取的措施似乎收效甚微;二是即便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但各方力量似乎很难真正协同起来;三是似乎总有一些声音在质疑或淡化问题的紧迫性。让我们一层层来剥开这个问题.............
  • 回答
    在全球变暖的宏观趋势下,我们依旧会遭遇极端严寒,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实际上,这正是气候变化复杂性的体现。并非全球变暖就是一成不变的“平均温度升高”,它更多的是指地球气候系统整体能量失衡,导致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强寒潮的出现,恰恰是这种失衡下,特定区域和时间段内能量异常调整的.............
  • 回答
    看到网上出现大量批评周总理的评论,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以及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它,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环境的特殊性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匿名性与群体效应: 网络让人们能够匿名发表观点,这降低了发表极端或负面言论的门槛。当一.............
  • 回答
    苏州发现新型变异株:BA.1.1 进化分支的深远影响与防控新挑战近期,苏州实验室报告发现了一种新型新冠病毒变异株,被命名为 BA.1.1 进化分支。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该变异株与全球已知的毒株在基因序列上存在显著差异,预示着疫情防控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在防控上又.............
  • 回答
    美团此次全员信中宣布的职级体系调整,用单职级线来替换原有的复杂多级体系,并推行扁平化管理,这一举动绝非仅仅是文字上的游戏,而是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战略意图和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长远考量。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替换为单职级线推扁平化”这个核心动作的意义。原有的职级体系,可能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层层叠加,变得越.............
  • 回答
    这是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涉及到社会认知、审美标准以及“美”的本质等诸多层面。如果全社会都对一个被普遍认为是“丑女”的人做出了统一的“美女”评价,那么她是否会“变成”美女?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美”到底是什么。在现实生活.............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俄罗斯程序员在编程领域表现出色的现象,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历史、文化、教育、技术生态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教育体系:数学与逻辑的根基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系以严谨的数学和逻辑训练著称,这为编程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学基础扎实:俄罗斯的大学(如.............
  • 回答
    关于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航班从广州飞往昆明的波音737800客机坠毁事件,目前官方调查已初步确认事故原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诱因: 一、事故基本情况 时间与地点:2022年3月21日14:19,航班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计划经停昆明长水机场后返航。飞机在广西梧州市上林县境内坠.............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俄罗斯在2023年乌克兰战争期间部署的“匕首”(Sarmat)高超音速导弹,被视为现代战争中首次大规模实战应用高超音速武器的案例。以下从技术特点、战略意图及国际影响三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技术特点:高超音速导弹的革命性突破1. 超高速突防能力 速度:以超过5马赫(5倍音速)的高速飞行,比传.............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俄军至今未能攻占基辅,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军事、政治、地理、国际关系及乌克兰自身战略等复杂局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原因: 1. 乌克兰的顽强抵抗与军事准备 防御体系:乌克兰在2022年2月俄军入侵初期,迅速动员了全国军队,并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如防空系统、反坦克武器、地雷阵等)构筑防线.............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白求恩(Norman Bethune)是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1937年至1939年期间,他主动奔赴中国支援抗日战争,成为国际主义精神与人道主义行动的典范。他的救助行为背后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个人信念和时代需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需要1. 二战爆发与国际局势 .............
  • 回答
    2002年韩日世界杯(第17届国际足联世界杯)是中国男足历史上首次参加的世界杯赛事,尽管最终止步八强,但这一届比赛对中国足球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背景、晋级过程、关键事件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东道主与参赛资格 2002年世界杯由韩国和日本共同举办,这是历史上首次.............
  • 回答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100架“弹簧刀”(Spring Attack)爆炸性无人机的军援行动,释放了多重战略信号,涉及地缘政治、军事平衡、国际关系及乌克兰战争的长期走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潜在含义: 1. 美国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战略定力与军事援助的升级 强化对乌克兰的“不撤离”承诺:美国通.............
  • 回答
    如果战争在今天爆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无法直接参与战争或做出个人选择。但若从道德、伦理和现实角度分析,人类在面对战争时的决策往往涉及复杂的权衡,而我的思考会基于以下几点: 1. 战争的本质与人类的道德困境战争是人类文明中最残酷的冲突形式之一,其本质是对生命的毁灭、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以及对人性的考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