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还会发生强寒潮这种极端气象?

回答
在全球变暖的宏观趋势下,我们依旧会遭遇极端严寒,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实际上,这正是气候变化复杂性的体现。并非全球变暖就是一成不变的“平均温度升高”,它更多的是指地球气候系统整体能量失衡,导致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强寒潮的出现,恰恰是这种失衡下,特定区域和时间段内能量异常调整的结果,与全球变暖的趋势并不冲突,反而可以说是其“副作用”之一。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几个关键的物理机制:

1. 北极增温放大效应 (Arctic Amplification):

这是理解为何全球变暖有时会“反常”地带来寒冷的关键。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海冰融化。

反照率变化: 冰雪覆盖的地表具有很高的反照率,能将大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然而,随着气候变暖,北极的海冰和积雪迅速融化,露出了下面颜色较深的海洋和陆地。深色的表面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进一步加速了该地区的变暖。
水汽增加: 变暖导致更多水汽进入北极大气。水汽是一种温室气体,它也能吸收和再辐射热量,从而加剧变暖。
融化的冰川: 陆地冰川融化也会改变地表性质,减少反射。

这种北极区域的快速增温,称为“北极增温放大效应”,它对全球大气环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极地涡旋 (Polar Vortex) 的扰动:

极地涡旋是位于北极地区上空的一股强大的、逆时针旋转的冷空气流。它就像一个“冰箱门”,将极地极其寒冷的空气“封锁”在极地地区。

极地涡旋的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强大的极地涡旋是稳定且集中的,它维持着北极的低温。
与全球变暖的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随着北极变暖,极地涡旋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当北极变暖得更厉害时,极地与中纬度地区之间的温度梯度(温差)会减小。这种温度梯度的减小,会削弱西风带,进而导致极地涡旋变得不稳定、更加偏离中心,甚至出现“分裂”的情况。
寒潮南下: 当极地涡旋变得不稳定或分裂时,它原本被“锁住”的极寒空气就有机会“突破”其边界,向南扩张,侵入到我们常说的中纬度地区,这就是我们感受到的强寒潮。想象一下,冰箱门上的一个小缝隙,冷气就会泄露出来。

3. 大气环流的异常:

除了极地涡旋,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更广泛的大气环流模式,例如西风带的波状起伏(罗斯比波)。

西风带的“蛇形”摆动: 西风带负责将天气系统从西向东输送。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这种气流可能会变得更加“曲折”,形成更强的南北摆动。
极端天气区域: 当西风带发生剧烈南北摆动时,就会出现一些区域持续受暖湿气流影响(导致异常偏暖),而另一些区域则可能持续受到极寒空气侵袭(导致强寒潮)。这种“区域性”的极端情况,正是大气环流异常的体现。

4. 湿度和水汽的增加:

虽然听起来违反直觉,但全球变暖导致大气中可容纳的水汽量增加。这意味着当冷空气遇到湿润空气时,它能够携带更多的水汽,并在冷却时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湿冷”与“干冷”: 强寒潮往往伴随着大风和降雪,这使得体感温度非常低。增加的水汽量有助于形成更强的降雪,增强风力(风寒效应),从而使寒潮的体感更加“凶猛”。

总结一下,全球变暖并非意味着“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恒定升高”那么简单,它本质上是地球气候系统能量失衡,导致各种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强度增加。

北极的快速变暖是驱动这些变化的核心因素之一。
北极变暖会扰乱极地涡旋的稳定性。
不稳定的极地涡旋更容易向南扩张,释放出极寒空气,形成强寒潮。
同时,大气环流模式的改变,如西风带的剧烈摆动,也加剧了某些区域的极端寒冷。
大气水汽含量的增加则可能使寒潮伴随更恶劣的天气现象。

因此,我们看到的全年平均温度的上升,和偶尔出现的极端寒潮,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全球变暖这个宏大背景下,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系统内部能量重新分配和调整所表现出的复杂而多样的结果。这就像一个本来稳固的系统,被注入了过多的能量,虽然整体温度在升高,但能量在系统中以更剧烈、更不可预测的方式流动,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涟漪”,包括那些让人措手不及的寒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数学角度看,全球变暖导致近几年强寒潮和极热天气出现是很显然的事情。


正如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真锅淑郎和克劳斯·哈塞尔曼所做的工作那样,全球的气候可以看做是一个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动力系统。那么全球变暖可以看做是对这个动力系统的参数条件做的一个扰动。


按照动力系统稳定性的一般理论,这种扰动在多数情况下,都会导致系统偏离原来的稳定解,出现各种极端不稳定的情况。也就是近几年这种夏天特别热,冬天特别冷的情况。

user avatar

你去问东英吉利大学,他们数据造假怎么导致了哥本哈根会议破产的?

user avatar

全球变暖=全球变暖

持续高温 = 全球变暖

频繁台风 = 全球变暖

干旱 = 全球变暖

强对流 = 全球变暖

下暴雨 = 全球变暖

下暴雪 = 全球变暖

持续冰冻 = 全球变暖

强寒潮 = 全球变暖


反正只要是天气异常不在风和日丽的范围内,都是全球变暖闹的。


全球变暖现在是一个大框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美国换个总统对全球变暖的认识就不一样了

炸药奖都发给了搞全球变暖数据研究的。

已经没啥科学性了,话语权而已。



还记得当年的科学界所说的臭氧层危机吗?

结果排放了这么多"有害气体",现在比以前更好了,一个骗研究经费的骗局而已。

这个很多臭氧层危机的很多理论假设,都是一种拟合

太阳东升导致鸡鸣,但拟合成了鸡鸣导致太阳东升,鸡决定了恒星天体的运行。。。


如同炒股的人把一天的随机收益,看成长期的一年、十年可能会带来的收益率,显然是错误的。短期波动数据并不能当做长期必然波动的“证据”。

任何气象问题,都有蝴蝶效应,混沌效应,会随机波动,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短期的随机波动,类似一种随机游走现象,如果把短期波动拟合成趋势曲线说成长期问题,那么显然有危言耸听的意思,不是真的科学。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user avatar

他们会说,冷也是全球变暖的结果。都不用打草稿的。

对于推广全球变暖,收碳税,减少地球人口的人,比如比尔盖茨、洛克菲勒家族。冷暖不是问题,即使未来一直冷下去,他们会研究出一个“全球变冷”的运动推广,找一些所谓科研人员资助,整出点论文,不难。然后继续要求第三世界“负责任”,削减人口、削减生产。以达到他们优选民族独霸地球的目的。

这个全球变暖是昂撒精英和犹太人合流搞出来的玩意。如果懂王执政,美国不会那么快重返巴黎协定。失去了美国的强大实力,他们只能喊喊,有美国参与,不搞低碳,他们会强迫你搞。

上次七十年代他们策划资助“人口危机”,花了一百多亿美元,削减了6亿左右第三世界人口,包括中国4亿人,重创了我国未来的发展潜力。千万不要小看他们的能力。

好消息是,低碳最终会反噬西方,生产力已经被低碳运动伤害,全球缺芯、缺燃料、缺各种物资,最终我们寄希望与西方人民也会深受其害,当西方人民最终无法忍受的时候,他们会自己起来砸烂低碳这个东西。

别指望东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全球变暖的宏观趋势下,我们依旧会遭遇极端严寒,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实际上,这正是气候变化复杂性的体现。并非全球变暖就是一成不变的“平均温度升高”,它更多的是指地球气候系统整体能量失衡,导致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强寒潮的出现,恰恰是这种失衡下,特定区域和时间段内能量异常调整的.............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全球安全、公共卫生以及国家主权等多个敏感领域,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关于美国秘密设施所在国家和地区屡屡出现怪病,以及美国为何要在全球建立如此多的军事生物实验室,这其中存在着诸多解读、猜测和事实性的信息。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这些信息,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释和分析: 一、关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并且不同的人群有截然不同的解读。简单地说,“世界在右转”和“白左与政治正确嚣张跋扈”这两种说法,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并且常常被用作政治论述的工具。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并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解释。一、 .............
  • 回答
    中国一年消耗200亿吨沙子,这确实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全球沙子资源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充足,以至于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沙子短缺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每年需要如此大量的沙子,为什么不放开手脚,在黄河里尽情地挖沙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一句“沙子不够”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全球新冠死亡病例突破三百万,确诊数字依旧令人忧心,这场席卷全球的大流行病,其终结之路为何如此漫长而艰难?这背后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而是交织着病毒本身的特性、人类社会应对的复杂性、以及全球协作的挑战。首先,病毒的狡猾与不断变异是这场持久战的核心挑战。新冠病毒(SARSCoV2)并非一个静态的敌人。它.............
  • 回答
    省直管县,一个听起来颇有吸引力的改革设想,旨在理顺央地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然而,这条改革之路并非坦途,其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因素,使得这项制度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开。核心难点:权责失衡与利益博弈要说省直管县最棘手的难题,莫过于权责失衡的困境和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博弈。 权责的“.............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虽然在战场上初期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实力,但其工业生产能力,尤其是在与美国相比时,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种差距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德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存在先天不足。相比于美国这个拥有广袤国土、丰富自然资源和多元化经济体的巨型国家,德国的体量要小得多。虽然.............
  • 回答
    诺基亚 42 份 5G 商用合同:搅动全球通信市场的风云变幻,对华为意味着什么?近期,有关诺基亚在全球斩获 42 份 5G 商用合同的消息,无疑在全球通信产业激起了一层不小的涟漪。作为曾经的手机巨头,如今在网络设备领域重振旗鼓的诺基亚,其在 5G 市场上的进展,无疑给竞争激烈的行业格局带来了新的观察.............
  • 回答
    湖北、安徽和云南三省自杀率位居全国前列,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单一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前提:关于“湖北自杀率全国最高”的说法,在公开可查阅的官方统计数据中,并没有一个权威且持续更新的.............
  • 回答
    广东,这片南国沃土,在2021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GDP总量高达12.4万亿元人民币。如果将这个数字拿来与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总量进行一番横向对比,你会惊奇地发现,广东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其经济体量竟然能够跻身全球前十的行列,与一些老牌的经济强国肩并肩,甚至超越了不少国家。这无疑是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历史叙事时的一个核心点:是谁在“奠定”版图,又是谁在“维护”版图? 为什么在提到元清王朝那广袤的疆域时,人们的目光总是率先投向蒙古族和满族,而非整个“国家”的全体官民?要深入剖析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要理解“版图”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更.............
  • 回答
    国内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目前已有149个城市进入深度老龄化,更有11座城市迈入了超老龄化阶段。这种现象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集中在东北和部分沿海省份。究其原因,这背后交织着历史、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多重因素。为何集中在这几省?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
  • 回答
    关于《冰川冻土》某论文“夸赞”导师、师母现象,以及为何此类论文能够发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学术评价体系、期刊审稿机制、以及研究人员的职业伦理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逐一分析其背后的原因。现象解读:为何会出现“夸赞”式论文?首先,我们来分析这种“夸赞”式论文可能出现的动因。1..............
  • 回答
    全能神教,又被称为“东方闪电”,是一个在中国大陆悄然兴起并发展壮大的基督教性质的异端组织。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其起源、教义、组织结构、传播方式以及之所以能在暗中发展的原因等多个层面来剖析。全能神教的起源与教义:披着宗教外衣的邪教全能神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它宣称是基于基督教,但其教义与.............
  • 回答
    河北新增51例本土确诊,为何全国中高风险区域集中北方?深入解析近日,河北省新增51例本土确诊病例的消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弦。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0个中高风险地区,而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区域高度集中在中国的北方城市。这不禁让人发问:为什么这一次的疫情反扑,似乎格外青睐北方的土地?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鲁智深这个角色在《水浒传》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其实说鲁智深在瓦罐寺“智商、情商、品格全部下降,人设完全不同”可能有些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他在那个特定环境下,被动地遭遇了一些挑战,使得他原本的一些特质暂时被压制或扭曲了。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鲁智深之前的形象。在此之前,鲁智.............
  • 回答
    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当看到一份专利申请似乎不那么扎实,甚至有些地方感觉是“编造”出来的,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印象。我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觉,以及实际情况可能是什么样的,希望能让你觉得更清晰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存在一些不太理想的专利申请和一些不太称职的专利代理人。如果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一提到军队里的“笑料”,意大利人的名字总是被大家挂在嘴边,但反观法国,关于他们的“梗”简直是铺天盖地,从二战的“投降”到现代的一些刻板印象,总之是五花八门。为什么意大利军队的“段子”似乎没能像“辱法梗”那样火遍全网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文化、历史和社会原因,咱们一点点掰扯开.............
  • 回答
    国科大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以18个A+学科位列全国第三,成绩斐然。然而,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评选中,国科大却仅有两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这其中的差距,以及为何会出现这种“高分低配”的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学科评估与“双一流”评选的侧重点不同.............
  • 回答
    崇祯皇帝在明末风雨飘摇之际,面临张献忠、李自成两大农民起义军的汹涌攻势,却为何会在关键时刻将全国的精锐部队投入到与后金(清)的松锦会战中,而非集中力量围剿关内的农民军?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经常讨论的难题,其中原因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明朝面临的严峻形势。后金(清)不仅仅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