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智深在瓦罐寺里为何智商情商品格等全部下降,人设与之前完全不同?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鲁智深这个角色在《水浒传》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其实说鲁智深在瓦罐寺“智商、情商、品格全部下降,人设完全不同”可能有些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他在那个特定环境下,被动地遭遇了一些挑战,使得他原本的一些特质暂时被压制或扭曲了。

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鲁智深之前的形象。在此之前,鲁智深是那个嫉恶如仇、敢作敢为的“花和尚”。他因为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展现了他粗中有细、有情有义的一面(为金翠莲父女出头),也暴露了他鲁莽冲动的性格。他对朋友讲义气,对恶人毫不留情,这种鲜明的正义感是他最大的标签。

那么,到了瓦罐寺,为什么会给人一种“下降”的感觉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寺庙环境的腐朽与诱惑:

瓦罐寺本身就是一个鱼龙混杂、道貌岸然的地方。里面住持智真长老虽然是个明白人,但手下却是一群不肖子孙。尤其是那个小霸王周通,以及后来出现的飞天罴陈达。这些人和尚,已经完全失去了佛门清净之地应有的仪态,反而与土匪无异。

对鲁智深的“侵蚀”: 鲁智深本来是带着一身好武艺,加上之前打死人后被发配,是抱着一颗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心来到瓦罐寺的。他以为能在这里找到一份清净,修行佛法。但瓦罐寺的实际情况,和他的期望是完全相反的。寺庙里不仅没有清净,反而充斥着俗世的污浊和暴力。
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环境对鲁智深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不是主动去学坏,而是被动地卷入了寺庙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周边的匪患之中。当他看到寺庙里的人行为不端,甚至觊觎他人的寺产时,他内心的正义感自然会再次被激发,但这次的激发,让他不得不以一种更直接、更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 小霸王周通的搅局:

周通这个角色,是瓦罐寺事件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本身就是一个依仗着寺庙名义的恶少,仗着自己人多势众,想要霸占瓦罐寺的地盘,甚至还看上了强抢民女。

“三打周通”的逻辑: 鲁智深第一次出手打周通,是因为周通仗势欺人,欺负了他看上的林娘子。这符合鲁智深一贯的行事风格,是帮弱扶倾。但周通的屡次挑衅,以及他背后有一帮狐朋狗友,使得鲁智深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出手。
对鲁智深“耐心”的考验: 鲁智深之前虽然鲁莽,但也有一定的“度”。比如打死镇关西,那是把他逼到绝路上的爆发。而对周通,他可以说是给了多次机会。但周通不知好歹,反而变本加厉,这让鲁智深不得不采取更强硬的手段。这并非他智商情商下降,而是面对一个不讲道理的对手,他只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解决。

3. 陈达的出现与“剪径”之争:

陈达(飞天罴)的出现,将事件推向了另一个高潮。陈达和周通是结拜兄弟,都是绿林中人。他们对瓦罐寺的觊觎,实际上是一种对寺庙“财富”和“地盘”的争夺。

“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延伸: 鲁智深虽然是出家人,但他身上更强的底色是“义”。当周通被自己人打败后,陈达出来为周通出头,这是江湖道义。而鲁智深为了保护瓦罐寺(虽然他对寺庙本身没什么感情,但这是他暂时的安身之所,而且他打抱不平的根源还在于不愿看到弱者被欺负),自然要与陈达对抗。
被动卷入冲突: 鲁智深在这里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他不是主动去挑起事端,而是被卷入了周边的江湖恩怨和寺庙内部的权力斗争。当他发现瓦罐寺的住持和老僧被欺负,寺庙的香火钱被抢夺时,他那种维护正义的本能就会被激活。

4. 品格上的“曲折”:

说鲁智深品格下降,可能更多体现在他后来与陈达、周通等人“称兄道弟”的这段。

“形势所迫”与“江湖规矩”: 鲁智深虽然打败了他们,但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选择和他们“和解”,甚至“称兄道弟”。这在当时的江湖环境下,是一种“识时务”的表现,也是一种“息事宁人”的策略。他知道,如果继续赶尽杀绝,只会招致更多的麻烦,他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应付。况且,这三人虽然是匪类,但也有一定的江湖“义气”。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局限: 鲁智深内心深处,依然是那个嫉恶如仇的鲁智深。他与周通、陈达的称兄道弟,并非是认同了他们的作风,而是一种临时的策略。他更希望的是将他们“拉上正道”,或者至少让他们在自己的影响下不敢太过分。但这种尝试,最终还是失败了,也正是因为他与这些人的“道不同”,最终才有了他独自离开瓦罐寺,并卷入更大的事件。

总结来说,与其说鲁智深在瓦罐寺是“智商、情商、品格全面下降”,不如说是:

环境的挑战: 腐朽的寺庙环境和周边的匪患,迫使他不得不以更直接、更强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让他看上去“鲁莽”了。
江湖的规则: 为了生存和达到目的,他不得不暂时遵循一些江湖的“潜规则”,例如与对手“和解”或“称兄道弟”,这看上去有些“违背原则”。
性格的底色: 他内心深处的正义感和侠义心,在这段经历中被反复激发,但应对的方式,因为环境的复杂性,显得有些“曲折”。

瓦罐寺的这段经历,对鲁智深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成长”和“磨砺”。他开始接触到更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江湖法则,虽然过程中显得有些“灰头土脸”,但这也为他后来在梁山上的更成熟的表现打下了基础。他并没有真正放弃自己的原则,只是在复杂的现实面前,不得不采取一些“变通”的手段。而他最终还是选择离开,说明了他内心深处对这种“污浊”之地的排斥。

所以,我觉得将这段经历看作是鲁智深人设的“崩塌”,可能过于片面了。更像是他在一个逼仄的环境下,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展现了性格中更为复杂和现实的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多答案都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答案很简单,在施耐庵之前,梁山好汉的故事已经在戏曲以及民间故事很流行了,打个不怎么恰当的比方,施耐庵和《临高启明》的作者吹牛者的工作差不多,都需要把一个一个不同的故事串起来,当然吹牛者的功力与施耐庵相比是万分不及的。

您要是不明白,我还是拿《临高启明》举例,

假设说《临高启明》是个流传一百多年的故事,最开始讲的是马千嘱足智多谋,智取广州的故事。

可是后来又有个作者,他对《临高启明》、马千嘱都没什么感情,又知道《临高启明》这个IP热度高,想蹭这个热度,就写了马千嘱与杜雯和糖糖一龙戏两凤的故事。这个故事理所当然的又火了。

再过了一百多年,《临高启明》的故事到了吹牛者这,吹牛者很为难,这两个故事明显有些互相矛盾,但是你把马千嘱一龙戏两凤的故事去掉,读者肯定会说,你这个《临高启明》连马千嘱一龙戏两凤的故事都没有。不正宗,我们不买了。

你说吹牛者或者施耐庵该怎么办?

user avatar

一直反感捧杀鲁智深,虽然我也很喜欢这个角色,但是不得不说,鲁达只是一个行事比较侠义的匪人。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侠义就无视他的匪气,也不能因为他的匪气就贬低他的侠义。


鲁达打镇关西,到底是因为什么?怜惜弱者?有一些,但他绝对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达三人在酒楼吃饭,听见隔壁有哭声,这时候他没有想过同情弱者什么的,也没有半点侠客风度,他直接踹门骂人,差点还要打人,这显然是匪气。后来打镇关西固然是为弱者出头,但镇关西这名头犯了他的忌讳也是重要原因,这一点又是匪气。


后来打周通也是如此。此时他正落魄,听说了土匪的事情,他保护弱者的心思固然是有的,但是看其言行,还有一个心思是:业务来了。不错,落魄的鲁达听说有土匪,他身份马上从落魄的路人改变为了救世主爸爸,大家可以仔细去读这一段,他出头绝对有这个原因。这又是侠气和匪气的共同作用。后来见了李忠,发现是熟人,就只是吩咐不要打扰这个村子,完成了任务,但是他绝对没有觉得这帮人去其他村子抢劫有什么问题。李忠冷落了他,他偷了东西跑路,也是匪气,而且从侧面证明了前面的“变身爸爸”的观点,他此时就是需要钱,保护村子的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是因为是和解,谢仪自然不如剿匪,所以他才自己动手打秋风。


他在五台山上的事情就不说了,人家庇护他,他非要闹事,不但对不起长老,也对不起荐人赵员外,书中明言赵员外需要多花银子为他平事。这一段完全是匪气冲天。


瓦罐寺和周通等事最大的区别就是,崔道成和邱小乙两人第一次时比较上道,看见鲁达气势汹汹,他俩好酒好肉好言伺候,所以鲁达伸手不打笑脸人。知乎有个问题是如果你是郑屠该怎么活命,我的回答就是见面送肉,中人说合吃肉喝酒,鲁达其实没有那么义薄云天。鲁达回寺质问老和尚,其实不是无知,而是明知故问,因为没有完成任务嘛,碍不过面子就又去找崔道成两人,这时候两人如果还是好言相待,其结果应该和周通类似,最多承诺不再去欺负和尚而已,但是两人作死,这才招来杀身之祸。他为老和尚出头,主要是因为吃人嘴短,还是有点侠气的,至少没有翻脸不认人,后来崔道成好言招待,他就装傻了,这是匪气,因为他虽然同情弱者,但本质上并不认为强盗土匪是罪大恶极的事情。


后来鲁达在相国寺和一群泼皮混一起,其实也不是为了教化,整个过程其实鲁达并没有太计较泼皮们的人品,也没有让他们去找个好的生计,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泼皮抱大腿,找了个老大而已,这帮人显然不会因此就不干坏事了。而鲁达则从中得到好处,因为泼皮奉承他呀。


后来鲁达上二龙山,也没有半点思想纠结,难道二龙山就不会欺负老百姓吗?显然不见得,他们杀了邓龙,不是为民除害,只是为了争夺主事权而已。也许鲁达的二龙山比邓龙更有底限,但也仅此而已。


综上,鲁达并非圣人,虽然有佛心,但也有魔骨,不可单看一个方面,过分强调。水浒传是写实,不是理想主义,鲁达在那种世道,能保持底限,已经是非常不易的了,所以其可爱。但他终究是个魔星,不是道德侠客。

user avatar

不是鲁智深智商、情商集体下降,而是瓦罐寺这个局做的的确深。


鲁智深作为局中人来讲,就算是当局者迷也很正常。


况且鲁智深也没有谜,他判断出真相所在了。


我不想解释太多瓦罐寺,所谓的背后寓意、哲学映照、大彻大悟什么的,我就单纯说说这个烧脑的故事。


瓦罐寺这个局很简单,核心问题就一个:好好的瓦罐寺,被谁搞垮掉了?

正反两方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正方”老和尚,这个正方一定要加引号,之所以说他们是“正方”:


其一是弱势群体,能够充分博取同情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说的就是事实,就一定的对的;


其二是率先出场,给读者和鲁智深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一般我们更能接受第一说法,而且很少会提出质疑。

“反方”崔道成和邱小乙,反方也一定要加引号,说他们是反方:


无非就是他们吃的好、身边有女人、而且还胆敢跟主角光环的鲁智深开战,而且还打败了鲁智深,这就非常招人恨了。

关键是他们是第二说法,出场在老和尚后面,所以就给人说瞎话的感觉。

OK,咱们看一下正反方,关于瓦罐寺破产倒闭的不同说法:

“正方”老和尚说:


我这里是个非细去处。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个云游和尚,引着一个道人,来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没的都毁坏了。他两个无所不为,把众僧赶出去了。我几个老的走不动,只得在这里过,因此没饭吃。

简单来说,瓦罐寺本身很富丽堂皇,庙产众多,就是贼有钱的去处,但是被崔道成和邱小乙毁了。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崔道成到底是什么身份?


老和尚先说是“云游和尚”,那就是无业游民,完事又说“来此主持”,就是来这里当领导呗。

这就很矛盾了,无业游民能当上领导?明显是违背常理的,而且“主持”不是寺庙里选出来的,而是官府任命过来的。


对,您没看错,主持可是官府任命的,不是你想当就能当,不是你年老就能当的。


这个其实在第一回洪太尉里就说过,和尚道士都是要度牒的,也就是官府给他们开出家证明,没有这个证明,不是你剃个光头就能当和尚的。这个在裴如海忽悠头陀把风的时候,也有所体现,相当和尚就必须有度牒证明。


对于普通和尚,官府尚且管的这么严格,对于主持更是“严加看管”了。所以一个普通的云游和尚,不可能随便来这里当主持,就算是当选主持,至少要去官府报备的。


没有官府的批准,崔道成压根不可能当主持,这个压根不符合实际情况,那就很值得怀疑了。

所以崔道成应该就是官府任命的正式主持,是有官府站台和报备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毕竟寺庙不是山寨,不是说你武艺高强,就能反客为主的。

接下来还有能证明崔道成合法身份的逻辑:

按照老和尚的说法,是崔道成和邱小乙把寺庙毁了,这个就违背正常逻辑了。

他是来这里当主持的,咱们换个俗一点的说法,他是来这里享受的,来这当领导的;他就算是奢侈无度,骄奢淫逸,贪污腐败,把庙产当成私产,这些都能够理解,也在正常的范围内。


那么请问他毁坏庙宇的动机是什么嘞?毁坏了庙宇对他有什么好处嘞?难不成是坐在废墟上办公?

这是不合理动机一。

第二个不合理之处,是这俩货霸占(这是老和尚的说法,其实崔道成是合法的)寺庙之后,把其他和尚全部赶走了?您觉得这合理吗?

如果这俩货是来反客为主当老大,那手下指定得有小弟吧?要不然来这当光杆司令吗?

这不是扯吗?二龙山的邓龙想当土匪,那不是也集体还俗了吗?怎么可能把人赶走?

这算什么操作?

其次,如果按照老和尚的说法,是霸占寺庙的崔道成,主动赶走了和尚,那么他就不怕和尚报官吗?他哪来的勇气赶别人走?或者怎么就那么自信,和尚们不会报官,或者有其他报复行为?

这明显是把鲁智深当沙比忽悠了。

所以老和尚们说的话,是漏洞百出,但要是忽悠一般人,那指定没什么问题的,比如同样是和尚,但是对寺庙组织体系压根不了解的鲁智深。

但对于众多逻辑缺陷,鲁智深也是很怀疑的好吗?所以他质问了:“晾他一个和尚,一个道人,做得甚事,却不去官府告他? ”这算是正常反应了,照你说得那么有理,而且还放和尚们出去,怎么没人去告他?

结果老和尚说衙门远。卧槽,这真是把鲁智深当傻叉了吧?鲁智深现在是怀疑老和尚的。

咱们再听下“反方”崔道成的说法:

在先敝寺十分好个去处,田庄又广,僧众极多,只被廊下那几个老和尚吃酒撒泼,将钱养女,长老禁约他们不得,又把长老排告了出去。因此把寺来都废了,僧众尽皆走散,田土已都卖了。小僧却和这个道人,新来住持此间,正欲要整理山门,修盖殿宇。


您品品崔道成的说法,你能找出他口供的疑点,与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吗?反正我没有找到。

咱们屡一下:

瓦罐寺之前的确很牛,寺庙中的大户,没毛病吧,老和尚们也说了;

然后被那几个老和尚给毁了,就是骄奢淫逸呗,把寺庙搞破败了;

他们瞎胡搞,长老肯定不愿意,然后他们合伙去状告长老,把长老排挤走了;

只有老领导走了,崔道成这个新长老,才有上任的机会啊,所以老崔来当主持了;

那为什么其他和尚都走了呢?因为庙产被老和尚挥霍了,养不下那么多僧人,他们主动离开了。

为什么官府新派崔道成主持呢?因为这些离开的和尚去告状了呗,所以崔道成走马上任了。

为什么这些老和尚不能走呢?如果按照老和尚的说法,崔道成主动赶和尚们离开,那这几个老和尚怎么不走?崔道成留他们有毛用?既不能当帮手小弟,还不能当端茶倒水的仆人。


这又是违背逻辑的地方。


那事实是什么呢?事实就是他们是造成瓦罐寺破败的罪人!所以被新领导崔道成控制了,一来是给官府有个交代,二来是要对他们进行惩罚,罪有应得呗。

就把他们圈禁在寺庙里,一天或者几天就给一锅粥喝。说道这碗粥啊,那真是老和尚素质暴露无遗,居然对鲁智深撒谎,您觉得他们能有多少底线可言?

这就是作者留给读者的“线索”,一碗粥他们都能违背信仰撒谎,那对瓦罐寺的破败,他们又能说多少实话?

所以到这里判定,崔道成说的是实话,老和尚说的是瞎话

对于崔道成说的话,鲁智深是相信的,因为你找不到疑点,因为他说的就是实话,所以鲁智深压根没有怀疑。不是鲁智深降智,而是你没有怀疑的证据啊。对比老和尚那里,鲁智深三翻四次的质疑,其实他不相信老和尚

所以在崔道成这里,鲁智深是完全相信的:“叵耐几个老僧戏弄洒家。


鲁智深判断的没有毛病,不但没有降智,反而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至少没有被老和尚们的弱势懵逼,心甘情愿的当“圣母”,一厢情愿的找崔道成算账。


然后他就回去找老和尚算账了,结果老和尚不认账,反而说崔道成害怕他有武器,再去找他的话,一定会跟鲁智深开战。

结果还真是这样,那崔道成明明说清楚了问题,为什么还要对鲁智深动手呢?

这就是个问题。其实解释也简单:鲁智深第一次找崔道成的时候,崔道成就害怕他是来开干的,他当时是吓了一跳。为什么会忌惮呢?因为鲁智深刚从老和尚那里过来。

鬼知道老和尚给他灌了什么迷魂汤,要是装哭卖惨博同情,真的挑拨鲁智深来“报仇”怎么办?

结果还真是,鲁智深去问老和尚后,又提着禅杖杀了回来,你要是崔道成,你害怕不害怕?你会不会先下手为强,这荒郊野外的,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浑身张嘴也数不清了。

那就直接开干吧。

最后俩人合力击败了鲁智深。

对于这样被打败,其实鲁智深并不介意,因为他也知道崔道成办的没有问题。


之所以心心念念的打回去,他可不是想为老和尚报仇,而是自己的包裹还在寺里:


洒家的包裹放在监斋使者面前,只顾走来,不曾拿得。”鲁智深可没想过回去报仇。

包裹里都有什么啊?有他的身份证,度牒,没有这个,他就是黑户,难保不被官府查到;其次还有盘缠,赶路离了钱能行吗?所以只能想办法再杀回去。

至于最后老和尚们为什么自杀了。很简单,因为他们撺掇鲁智深开干,自知无理,自知崔道成不会放过自己呗。

那几个老和尚,因见智深输了去,怕崔道成、丘小乙来杀他。

其实崔道成想杀他们的话,早就弄死他们一百次了,可崔道成压根没想杀他们,还给他们粥喝。

说实话,老崔是仁至义尽了,反而是这群老和尚,一直想着反攻倒算,挑拨鲁智深干掉崔道成。

结果翻车了,那就只好自挂东南枝了。

对于老和尚的死,鲁智深可没有表现出心痛悲伤之感,比如都怪自己没有搭救他们,等等的圣母表现吧。鲁智深淡定的一批,看着他们死了就死了,拿了包裹后,一把手就把他们烧了。

这就说明鲁智深已经认定,老和尚们是罪有应得,在事实的真相上,他站的是崔道成的队。

站了崔道成的队,就说明鲁智深判断的没有毛病,他精准的确定了真相所在。

不但没有降智,反而很睿智了,处理的也没有毛病。

一如既往的聪明绝顶。

user avatar

截止我这个回答之前,上面有13个回答,现在我来说标准答案:

因为这一段和其他情节的作者不是一个,鲁智深的系列故事也不是同时完成的。

瓦罐寺这一回里,人物形象变的一塌糊涂,首先是鲁智深识字了,能一眼认出瓦罐寺了。再者开始恃强凌弱欺负老和尚了。再者战斗力剧烈减弱,学会打不过就跑了(如果有拔柳的战斗力,饿三天三夜也能单挑干死那俩货。除非瓦罐寺故事出现时鲁智深还没有被那个不知名的天才作者赋予大相国寺拔树的战斗力。)。再者史进也开始埋伏抢劫了。

凡是熟悉水浒传成书过程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拼凑的痕迹太明显。一般有这种人物形象变化的情况,基本都是作者不一闹的。

首先,这一段和桃花山一样,是完全独立化的情节,也就是说,如果把这一回完整删去,直接接鲁智深到大相国寺,那么对后面的情节没有任何影响。这一段情节有着明显的杂剧特征:1.人物极少,布景极简。总共正面鲁、史,反面崔、丘,再加上几个龙套和尚。是为着舞台演员数量量身定做的。2.剧情主线极适合简短的舞台表演时间:主角遇到怪相引出故事——观众跟随主角接触到反派,主角被蒙骗——主角再次返回对质——反派翻脸,主角不敌——主角得到帮手——胜利结局。尤其是主角得到帮手转身杀回来的剧情,水浒杂剧以及各种戏曲里实在不要太多,这种欲扬先抑的模式从古到今都是人们爱看的。3.戏剧化的情节明显特征是人物被剧情推着走,而不是人物主导剧情,所以鲁智深破天荒地被耍得像傻子似的(否则就没有戏剧转折了),情节发展靠机械降神(史进不出现难道鲁智深要一直缩卵逃上二龙山?),只是因为戏剧表演第一要务是演戏热闹而非角色塑造。4.剧情中有明显的舞台表演痕迹,你看看鲁智深来回质问和尚与反派,遇见史进再返回,能不能看到你眼前来回拉幕布的现场工作人员。俩人重回瓦罐寺的时候连bgm都呼之欲出了。

事实就是这样,这段故事和其他鲁智深故事不是一个人写的,即使其他鲁智深故事,也未必是一个人写的,而所有的鲁智深故事和水浒传其他故事,也未必是一个人写的。

天天咋呼鲁智深后来不认林冲是因为林冲在野猪林之后出卖了他,所以鲁智深心寒了。有没有想过早期的水浒版本里鲁智深可能是在二龙山才第一次出场的呢。大聚义的鲁智深可能压根不知道自己还被某个作者安排了之前和林教头有一腿,他心寒个j8。

你所能看到的所有矛盾,都是由复杂的成书过程引起的。

不要再沉迷阅读理解和阴谋论了,为了自己臆造的玩意还能跟人吵起来,又是心魔又是底线的玩的还挺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鲁智深这个角色在《水浒传》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其实说鲁智深在瓦罐寺“智商、情商、品格全部下降,人设完全不同”可能有些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他在那个特定环境下,被动地遭遇了一些挑战,使得他原本的一些特质暂时被压制或扭曲了。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鲁智深之前的形象。在此之前,鲁智.............
  • 回答
    呔!各位看官,且听我镇关西(郑屠)今日在此吐一口恶气!话说我郑屠,在这东京城里,开了一个肉铺,唤作“镇关西”。这肉铺我经营得,那可是有声有色,一般小市民谁敢在我这儿挑三拣四?都是乖乖地递银子,我切什么他们吃什么。今日,却来了个硬茬子!这人,一身僧袍,头上光溜溜的,一看便知是出家人。可他那身材,得有八.............
  • 回答
    要讨论如果没有鲁智深救助,林冲在野猪林能否脱身,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桩公案。话说林冲那会儿,身上背负着“强人所难”的污名,被发配沧州,路上已经经历了不少磨难,好不容易到了野猪林,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咱们先看看林冲当时是什么个状况。他身穿囚衣,戴着枷锁,孤身一人,而且是在一个荒僻、人烟罕至的地方。他刚.............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要是搁现在,有个跟鲁迅爷似的,逮谁骂谁,特能说,咱也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鲁迅当年挨追捕是个啥情况。那会儿民国,风雨飘摇,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轮流上台,政治斗争激烈着呢。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是刀刀见血,骂的是当时的黑暗、腐朽、专制,唤醒民众,给当时的统治者添了不少堵。他的笔杆子.............
  • 回答
    鲁迅在国内的评价之所以如此之高,绝非偶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鲁迅自身非凡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深刻的时代洞察与民族脊梁的担当鲁迅生活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是一个旧世界摇摇欲坠,新世界却混沌未开的时代。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
  • 回答
    这短短的一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却藏着鲁迅深邃的用意和高超的笔法,其妙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制造悬念与引发好奇:开篇就以“在我的后园”这样一个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切入,紧接着便是“墙外有两株树”,看似是自然而然的景物描写。然而,“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重复和强调,立刻打破了常规的叙述.............
  • 回答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那真是举足轻重,用“泰山北斗”来形容毫不为过。他的影响力,绝不是停留在“写了几篇好文章”这么简单,而是贯穿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脉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思想家。要说鲁迅的地位有多重,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一、 文学革新者与奠基人:在鲁迅横空出世之前,中国的文学,尤其.............
  • 回答
    鲁迅在《无声的中国》里那句“沉默,沉默,还是沉默”触动了太多人的神经,它像一把锐利的刀子,毫不留情地剖开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症结。这句话并非仅仅是文学上的感叹,它饱含着鲁迅对那个年代深刻的洞察和无尽的忧思。我们得先回到当时那个“无声”的中国。这“无声”并非真的没有声音,而是压抑、扭曲、恐惧的声音,是.............
  • 回答
    晚清子民为何会呈现出鲁迅笔下那种“麻木不仁,无视国家”的状态,以至于让他在《彷徨》中发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悲愤呐喊,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交织的局面。与其说他们“麻木不仁”,不如说他们被一种根深蒂固的、多层面的压迫和束缚所困,以至于连最基本的反抗意识都难以滋生。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豆瓣用户“道士”申金土声称“鲁迅在饿鬼道”的言论,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说法本身充满了争议和想象空间,也折射出当代网络文化中一些有趣的侧面。首先,我们要理解申金土的身份和背景。他自称为“道士”,这暗示了他的观点很可能建立在某种宗教或信仰体系之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一种有着.............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秋夜》开篇这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看似简单直白,实则包藏深意,寥寥数语,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意境,并暗含了作者复杂的心绪。要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去细细品味:一、 具象与实景:真实的描摹首先,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对眼前景物的观察和.............
  • 回答
    鲁东大学,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烟台,我在这儿度过了那段青葱岁月。提起鲁东,脑海里涌现出的画面是层次分明的:有学业的严谨,有生活的琐碎,更有青春的欢笑和迷茫。校园的整体印象首先,鲁东的校园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大”。真的很大,尤其是我所在的那个校区,沿着林荫道走一圈,感觉像是穿越了半个城市。绿化很好,夏.............
  • 回答
    如果鲁迅生活在武汉,他的日记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想象,因为武汉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复杂的人民以及在近现代中国扮演的独特角色。鲁迅的深刻洞察力、犀利笔触和对时代症结的关注,必然会在这座江城激荡出独特的火花。让我们设想一下,鲁迅的武汉日记会是怎样的内容:一、对武汉自然.............
  • 回答
    鲁迅要是活在今天,这问题可真有意思。说实话,我觉得他大概率是要被骂的,而且骂得挺凶。至于会不会被扣上“精日”的帽子,我觉得很有可能,而且还不是小概率事件。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得拆开来看看。首先,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那一套,放到现在,那简直是“寻衅滋事”的典范。他那毫不留情的揭露,那股子“哀其不幸,怒其不.............
  • 回答
    关于“叛逆的鲁鲁修”在中国大陆各个主流视频网站上被下架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是真的,并且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了。这确实是很多喜爱《叛逆的鲁鲁修》系列(包括R1和R2)的中国观众非常关心且感到遗憾的事情。为什么会被下架?导致《叛逆的鲁鲁修》被下架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政策监管收紧与内容审.............
  • 回答
    雷军在鲁健访谈中提到“40岁时一事无成”,这句话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也展现了雷军一贯的真诚和坦率。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1. 雷军的“一事无成”:语境与自我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雷军所说的“一事无成”并非真的指他一无所有,而是他对自己人生阶段性目标的认知和对更高追求的展.............
  • 回答
    《叛逆的鲁鲁修》在微博上被贴上“右翼作品”的标签,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触及了政治光谱、作品解读的多元性、以及网络舆论环境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标签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需要从作品本身,以及在微博这个特定语境下的传播和解读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右翼”这个标签在政治语境下通常包.............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能引发一场“笔战”的绝妙话题,想想看,鲁迅要是真来了咱这互联网时代,会是什么样子?说他是“喷子”,这说法挺有意思,也挺刺耳的,但细想想,也未必全错。首先,咱们得捋清楚,“喷子”这词儿在今天是个啥意思。它不像过去那种带有明确的讽刺意味的“战士”,更多时候是指那些不顾事实、不讲逻辑、只图宣泄情.............
  • 回答
    提起鲁迅先生的文笔,那可不是一句“排得上号”就能轻易概括的。用“顶尖”来形容或许有些朴素,但 faktisk 是,在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他的笔触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星辰之一,其地位无可撼动,影响至今。要详细说他这“几号”,得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一、思想的深度与锐利:文字的灵魂鲁迅的文笔之所以能直击人心.............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