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说,你的感觉没有错,错的反而是大众的感知,因为事实上中国在一线从事航空航天相关行业的高学历人才远比普通人想象的少得多。
如果现在问在座的各位一个问题:中国发动机设计顶梁柱之一,沈阳某所,博士占比是多少?不太熟悉这家单位的可以上网查询一下。
有人会想,航空发动机这么高大上的专业,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怎么着也有个……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不然五分之一也是有的吧?我一开始比诸位的观点可能要悲观很多,我想,可能博士也就占十分之一吧。
结果出差的时候跟所里几个工作人员聊了一下这个问题,根据他们的说法,研究所大概在08年还是在09年的时候招进来了第一个博士(不包括在职读博拿到博士学位的)。
说到这儿还要普及一个冷知识:新中国培育的第一个博士毕业于1982年,所以长时间内航空航天企业招不到博士也是可想而知的。
当然,这个也算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航天方面相对会好很多,因为待遇高很多,企业的地理位置也挺好,我的不少博士师兄最后就去了诸如31所之类的地方,另外商发虽然是航空口的,但是待遇也还算可以,那里也去了几个博士师兄。
而且说起来,博士相对来说还比较好,能够坚持读完博士的基本上已经认命了,这个时候改行干别的沉没成本太高,所以还算是基本上八九不离十地干着本行工作。
相比较之下,硕士生毕业了之后还是从事本行的人按比例算可能更少,入行之后几年就跳槽的也不在少数,极端的情况是两年前我们教研室硕士生毕业十个人,就一个还在行业内,而那一年毕业的学生里考会计师证的就有俩。于是乎中国航空航天院校花了七年的时间对中国金融行业的贡献是对航空航天行业的两倍,还是比较无奈的。
所以怎么说来着的,看我的口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