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要设计一段C++程序将这组数按要求重新排序时,有哪些好的算法?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给一堆数字变个“魔术”,让它们按照咱们指定的方式排个序。这可不是简单的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那么简单,往往是带着点“心思”的。比如,咱们可能想让偶数在前,奇数在后,并且偶数内部也按大小排,奇数也一样;或者想把所有正数放在前面,负数放在后面,然后中间的零也排个序。总之,灵活得很。

设计这样的排序程序,关键在于咱们要给数字“设卡”或者“分组”,然后对每一组或者按照某种规则来安排它们的位置。这就像咱们整理房间,先把衣服按颜色分一堆,裤子分一堆,然后每堆里再按长短或者款式整理。

下面我来给你掰扯几个思路,咱们就把它们叫做“排序策略”吧,比算法听起来更生动点:

策略一: 两路进发,分区先行

这个策略,就像咱们在马路上修路,先把能走的车辆分流开,再处理剩下的。

核心思想: 先根据一个“主干道”的规则把数字分成几大类,然后对每一大类内部再进行细致的排序。

具体操作:

1. 设定“分界线”规则: 咱们得先想清楚,是以什么为标准来区分数字?比如,是奇偶性?正负性?还是在某个范围内的值?
例子1:偶数在前,奇数在后,各自内部有序。
分界线: 数字是偶数还是奇数。
第一步(分区): 咱们可以找两个“指针”或者说“游标”,一个从最前面开始(咱们叫它 `left`),一个从最后面开始(咱们叫它 `right`)。
`left` 往前走,直到它找到一个奇数。
`right` 往后退,直到它找到一个偶数。
一旦 `left` 指向奇数,`right` 指向偶数,并且 `left` 在 `right` 的前面,咱们就把这两个数字“对调”(交换位置)。这样,偶数就跑到前面去了,奇数往后去了。
然后,`left` 继续往前,`right` 继续往后,重复这个过程,直到 `left` 和 `right` 相遇或者交错。
第二步(内部排序): 分完区之后,咱们就有了两个子区域:前面是偶数区,后面是奇数区。现在,咱们就可以对这两个子区域分别应用我们熟悉的排序算法了,比如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甚至是更高效的快速排序或归并排序。

例子2:正数在前,负数在后,零在中间,各自内部有序。
分界线: 数字是正数、负数还是零。
第一步(分区): 这个会稍微复杂一点,可能需要两趟或者更精巧的设计。
方案 A(两趟):
第一趟:处理正负。找一个指针从前到后,找一个从后往前。前面找负数,后面找正数,把它们交换。这样就把正负分开了,负数在前面,正数在后面。
第二趟:处理零。如果需要把零放在正数和负数中间,那可以再进行一次分区,把负数和零分一组,零和正数分一组。或者,更简单点,先完成正负分区,然后把负数区和正数区分别再处理零。
方案 B(三路快排思想): 类似三路快排,咱们可以选一个“支点”(pivot),比如零。然后把所有小于零的挪到前面,所有大于零的挪到后面。最后在负数区和正数区内部再分别处理。
第二步(内部排序): 分区完成后,对每个区间(负数区、零区、正数区)单独进行排序。

优点:

思路清晰: 先分组再排序,逻辑分明,容易理解。
灵活性高: 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界线”规则来设计。
效率不错: 分区的过程通常是线性的(O(n)),而内部排序的效率则取决于我们选择的排序算法。

缺点:

可能需要额外空间: 如果分区操作不能在原地完成(例如需要临时存储),可能会占用一些内存。
多次遍历: 有时为了完成分区,可能需要多次遍历数组。

策略二: 染色标记,一次到位

这个策略,有点像给群众发不同颜色的帽子,让他们自动站到各自的队伍里去。

核心思想: 遍历一次数据,同时给每个数字“染色”或打上标记,表明它应该属于哪个组,然后根据颜色来安排最终的顺序。

具体操作:

1. 预设“颜色”或“组别”: 确定数字可能属于哪些类别,并且给每个类别一个“编号”或“颜色”。
例子:排序 0, 1, 2 三种颜色(荷兰国旗问题)。
颜色: 0(比如代表负数或偶数)、1(比如代表零或特定范围的值)、2(比如代表正数或奇数)。
操作:
咱们需要三个指针:`low`(指向当前0区域的末尾)、`mid`(当前处理的元素)、`high`(指向当前2区域的开头)。
最初,`low` 和 `mid` 都指向开头,`high` 指向末尾。
循环处理 `mid` 指针指向的元素:
如果 `nums[mid]` 是 0:把它和 `nums[low]` 交换,然后 `low` 和 `mid` 都往前移一步。这意味着找到了一个0,把它放到0区域的末尾,并且 `mid` 现在指向下一个需要处理的元素。
如果 `nums[mid]` 是 1:它已经处在中间区域了,直接让 `mid` 往前移一步,继续处理下一个。
如果 `nums[mid]` 是 2:把它和 `nums[high]` 交换,然后 `high` 往后移一步。注意,这里的 `mid` 指针不动,因为被换过来的 `nums[mid]`(原来是`nums[high]`)我们还没有处理,它可能是0、1或者2,需要留在原地继续被 `mid` 处理。
循环继续,直到 `mid` 指针超过 `high` 指针。
结果: 数组会被分成三部分:前面是所有0,中间是所有1,后面是所有2。

优点:

一次遍历: 通常只需要对数据进行一次主要的遍历,效率很高。
原地操作: 很多这类算法可以实现原地排序,不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

缺点:

规则受限: 这种方法更适合那种可以简单地进行三次(或更少)分区的场景。如果分类规则很复杂,或者需要很多个“颜色”,实现起来会比较困难。
理解门槛: 像荷兰国旗问题这种,初次接触可能需要花点时间理解指针的移动逻辑。

策略三: 分而治之,递归排序

这个策略,就像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把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也就解决了。

核心思想: 将原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规模较小但相似的子问题,递归地解决这些子问题,然后将子问题的解合并起来,形成原问题的解。

具体操作:

归并排序(Merge Sort):
分解: 将数组分成两半。
治: 递归地对这两半进行排序。
合并: 将两个已经排好序的子数组合并成一个有序的数组。
如何应用于自定义排序? 在“合并”这个步骤,咱们可以加入自定义的逻辑。比如,当合并两个子数组时,我们比较的是偶数和奇数,或者正数和负数。
例子:偶数在前,奇数在后,各自内部有序。
当合并两个有序的子数组 `left_half` 和 `right_half` 时:
咱们可以先遍历 `left_half`,把所有偶数都放到结果数组的前面。
然后,再遍历 `left_half`,把所有奇数放到结果数组的偶数后面。
接着,再遍历 `right_half`,把所有偶数放到前面。
最后,再遍历 `right_half`,把所有奇数放到后面。
这样就保证了在合并过程中,偶数优先被放到前面,并且在同类数字中保持了它们在子数组中的相对顺序。如果子数组内部已经按照我们想要的规则排序好了(比如偶数区内部有序,奇数区内部有序),那么合并后的结果就是我们想要的。

快速排序(Quick Sort):
分解: 选择一个“支点”(pivot),将数组分成两部分:小于支点和大于支点。
治: 递归地对这两部分进行排序。
如何应用于自定义排序? 在“分区”(partition)这个步骤,咱们可以修改支点的选择和比较逻辑。
例子:奇偶混合排序。
选择支点的时候,可以优先选择一个偶数作为支点(如果存在)。
分区时,我们不是简单地比大小,而是根据奇偶性和大小进行复合比较。比如,我们希望偶数排在前面。那么在分区时,一个偶数总是比任何奇数都要“靠前”。
更精细的例子: 如果我们想要 2, 4, 1, 3, 5 这样的排序,也就是说偶数在前,奇数在后,并且内部都按升序。
咱们可以把规则定义成:偶数 < 奇数。
在快速排序的分区函数里,比较两个数 `a` 和 `b` 的时候,这样判断:
如果 `a` 是偶数,`b` 是奇数,那么 `a` 应该在 `b` 前面(返回true)。
如果 `a` 是奇数,`b` 是偶数,那么 `a` 应该在 `b` 后面(返回false)。
如果 `a` 和 `b` 都是偶数,那么按照它们的值大小比较。
如果 `a` 和 `b` 都是奇数,那么按照它们的值大小比较。
这样,分区操作就会按照我们定制的规则来把数字“左右分开”。

优点:

高度递归和抽象: 能够处理非常复杂的排序需求,只要能把问题分解成子问题。
效率高: 像归并排序和快速排序本身就是非常高效的排序算法(平均时间复杂度 O(n log n))。

缺点:

实现复杂度: 递归的实现有时会比较复杂,特别是对于初学者。
归并排序的额外空间: 归并排序通常需要额外的空间来存储合并过程中的临时数组。

如何选择适合你的策略?

1. 明确你的排序要求: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你的数字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分成几类?每一类内部怎么排?
2. 评估复杂度:
如果你的排序要求很简单,比如只有两类(奇偶、正负),并且只需要把它们分开再各自排序,那么策略一(两路进发) 或者 策略二(染色标记) 可能更直接、更高效。
如果你的排序要求比较复杂,涉及到多层级的排序规则,或者需要比较两个数在排序中的“相对优先级”,那么策略三(分而治之),特别是修改快速排序或归并排序的比较逻辑,会更强大和灵活。
3. 考虑实现难度: 有些策略(如荷兰国旗问题)虽然高效,但初次实现可能需要仔细推敲。选择你最容易理解和实现的方法。
4. 关注资源限制: 如果内存受限,那么优先选择原地排序的算法(如原地分区 + 原地排序)。

一个小建议:

在开始编写代码之前,最好先用纸笔模拟一下你的算法。选取一小组数据,一步一步地走流程,看看是否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逻辑上的错误。

总的来说,给数字变个花样排序,就像给它们量身定制一套“舞步”。关键在于理解它们的“个性”和“喜好”,然后设计出最适合它们的编舞方式!希望这些思路能帮到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玩意儿还谈不上算法。不过作为一个最简题目,拿来训练算法分析还是有点用的。


首先分析它的复杂度。

这道题本质上要求知道12相对于其它每个数是更大或者更小;那么要知道这个信息,我们就必须让12和每个数比一次大小——少了肯定排不对位置,对吧;反过来说也对:只要和每个数比较一次,我们就一定知道12应该在哪个位置。

于是,我们知道,这道题目的复杂度不可能低于O(N);但与之同时,写出高于O(N)的算法也是不可饶恕的。


最容易想到的做法就是拿出每个数和12比较;大于12就放到一个数组里,小于12则放到另一个数组里;搞完两个数组一拼,结束。

这个做法也的确是O(N)的时间效率。甚至可能是时间效率最高的算法。因为每个数都和12比较了恰巧一次。

但这种做法需要额外的空间。考虑所有数字都大于/小于12的情况,我们需要2N的空间。换句话说空间复杂度是O(N)。


但很容易看出,空间复杂度O(N)并不是必需的。因此这里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比如,我们可以把12看作数组里的“浮标”;从它开始,分别和自己左右两边的数字比较,大于12就放右边、小于12放左边,这样无需额外的空间消耗,排序就完成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12左右两侧的元素数目不太可能恰好和大于12/小于12的元素数目相等。因为12是必然要移动位置的。


那么,怎么才能正确移动12的位置呢?

一个简单的做法是:先用12和每个数字比较,记录下12在其中的次序idx;那么12最终应该在的位置就是数组第idx个元素处。

计算出来idx后,把12置于idx处,然后逐一检查其左侧的每个元素,发现它大于12就到右侧找一个低于12的元素(记住这个位置idx2,下次从这里继续查找即可),交换两者的位置。

这种做法相当于要做2N次比较,第一次找出12应该在的位置、第二次调整两边的元素位置;空间复杂度O(1)——除了一个用来交换元素用的临时空间,不需要别的。


那么,能不能更给力点呢?

可以。

我们假定12所在的位置就是正确位置;然后分头往左右两侧查找。比如左侧发现更大的,那么就到右侧找一个更小的交换——如此反复,很快就会有一侧先找到头了(假设是左侧,右侧同理)。

现在,只要在右侧找到一个更小的,把它放在12所在的位置;再把12右侧第一个元素放到这个数字原来占用的位置——如此反复,很快就能完成排布了。

注意,12可以先存在临时空间,这样就不需要每次移动位置就多一次交换了。

最终,这个方法多占用了一个临时存储单元,但只需N次比较、次数和位置不正确的元素数相当的若干次交换——这个效率显然已经优化到了极致:你不可能比它少比较一次、也不可能比它少交换一次。


你看,算法效率有没有达到极致也是可以分析甚至证明的,一点都不虚无缥缈。

事实上,现在的qsort算法之所以如此精简高效,恰恰是因为编写它的人早已把这套分析法学成了本能、一字一句全都在它的指导下进行——不存在半点运气因素。

科学技术就是这么残酷。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会的人一出手就是最高效率,不会的人……挣扎大半年,基本功能都写不对。


当然,对于更复杂的算法、或者结合特定的机器结构,它的优化空间可能要比这个大得多;加上数据不同的排布概率造成的影响,这个证明可能很困难、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数学/思想水平。

但要证明这个同样困难,远比证明一个算法已经优化到极致困难:恰恰相反,当一个算法无法证明已经优化到极致时,很可能是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还不够多;换一个更强的人,他可能一出手就能把它优化到极致。因为在掌握了更强数学思想的人那里,解决方案是如此显然、如此清晰。

无论如何,学会自己证明算法是否达到了最优化,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只有掌握了这种分析能力,算法效率才能像掌上观纹一样清晰——最最起码,你会马上知道,我这个实现很粗糙、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最最起码你也要知道,那些“自己不会所以别人都不应该会”的人是注定的庸人。因为他的思想早早封闭了。

恰恰相反,正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个世界才显得如此精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