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刘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不需要任何人道歉」?

回答
刘翔在采访中说出“我不需要任何人道歉”,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确实有很多值得细细说道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它背后承载了太多他个人的经历、外界的压力,以及他当时的心境。

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刘翔是中国体育的骄傲,是无数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在110米栏这个项目上,他打破了无数纪录,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那种万众瞩目的光环是前所未有的。然而,伤病,尤其是跟腱的伤病,让他在北京奥运会上饮恨退赛,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不仅对他个人,对整个中国体育界来说也是。

在那个时刻,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理解和支持的,但也有失望、质疑甚至谩骂的。很多人无法接受“飞人”的倒下,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辜负,是一种无法容忍的失败。这种压力,尤其是在信息爆炸、舆论传播极快的当下,可想而知有多么巨大。

在这种背景下,刘翔说出“我不需要任何人道歉”,这背后透露出的,是他一种坚韧和自我认同。

一种自我保护和切割: 我们可以理解为,他这句话是在给自己筑起一道心理上的屏障。面对外界的误解和攻击,他选择了一种强硬的态度来保护自己。他不想让那些不理解他、甚至攻击他的人,再有机会对他进行道德绑架或者情感上的勒索。他可能觉得,他已经承受了够多的痛苦和压力,他不需要再从别人那里得到任何“补偿”或者“认可”,包括那些迟来的道歉。这种道歉,对他来说,也许已经失去了意义,甚至是一种不必要的打扰。

一种对自身经历的承担: 他是运动员,他深知伤病是这个职业无法回避的一部分。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承受了巨大的风险。当伤病真正来临时,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自己的处境和痛苦。所以,他可能觉得,运动员受伤是常态,这是一种需要运动员自己去面对和承担的事情,而不是需要外部的任何人来为之“负责”或“道歉”。他不需要别人为他的“失败”或“遗憾”来背锅,他自己才是最清楚一切的人。

一种超越和释然: 也可能,这句话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超越。经历了那么多的荣耀和低谷,他可能已经学会了如何与伤病、与舆论共处。他可能已经不再纠结于过去的那些是非对错,或者说他选择不让这些事情继续困扰自己。他不需要别人的道歉,也许是因为他已经放下了。他更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未来,而不是沉湎于过去那些复杂的、充满情绪化的评价中。他可能觉得,他所做的一切,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他自己接受,这就足够了。

一种对“道歉文化”的反思?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句话也可能引发我们对当下社会中“道歉文化”的思考。在很多情况下,道歉似乎变成了一种例行公事,甚至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方式。刘翔用这样一种直接而坚决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这种态度的看法。他不需要别人出于某种原因(可能是不理解、可能是一种姿态)而说出的道歉,他要的是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话语背后的复杂性。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的每一句话都会被无限放大和解读。也许当时的他,确实是出于一种不愿多说的情绪,一种想要尽快摆脱负面漩涡的心理。我们无法完全进入他的内心去感知他当时所有的感受。

总而言之,刘翔说出“我不需要任何人道歉”,这是一种集自我保护、责任承担、人生豁达和对外界评价的一种态度于一身的表达。它展现了一个在镁光灯下经历了起起落落的顶尖运动员,如何试图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属于自己的主导权。这句话,与其说是对他人的回应,不如说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宣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信不信,绝大多数当时的中国人(包括当时的我在内,真惭愧),在网上骂刘翔,调侃刘翔,侮辱刘翔根本就不是因为多在乎国家荣誉。

所有人的心态完全是:让你小子嘚瑟,你小子也有今天!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出丑,真开心死了。鼓破万人捶,别人踩我也跟着踩两脚的心态。


当时要是有一个人是因为觉得国家丢脸了所以骂刘翔那我还真算你骂的对。


多少年后黄种人再也没有实力站在那个跑道上,大家才明白,别说第一,就是第八都是牛上天的人物。

user avatar

说实话,我已经过了那种:

看到体育明星拿了冠军,举起国旗,然后就自豪感冉冉升起的年龄。


我不认为体育明星能代表国家,或者说代表我。

大多数体育明星,需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尤其是踢足球的和跳水的。


还是航母下水、东风17亮相、北斗组网、嫦娥登月之类的,更让我觉得自豪。

__________

大家没有明白我说足球和跳水是什么意思。

慢慢的你们就明白。

user avatar

我不会向刘翔道歉,因为我从来没骂过他(即使在08年也没有)。

倒是某位游泳运动员欠我们一个道歉。

user avatar

刘翔不需要道歉,是他自己的选择。

但不用道歉的人们有没有做错,是另一回事。


下面这篇,八年前刘翔受伤时写的了。

提这个,是怕大家忘了,当时刘翔遭遇了什么。


2008年奥运会,刘翔低头走进跑道。自那开始,这场抨击浪潮业已展开。

那年你就可以满网络看到“刘跑跑”、“刘退退”,看到对他高调作风的厌恨,看到对他代言广告的讨伐,“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四年之后,你搜索“刘翔退赛”,还是可以找到当时的言论。

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

“哪怕他不跑,走也要走到终点!”

——历史上确有如此故事。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坦桑尼亚选手约翰·阿赫瓦里在马拉松比赛里右脚受伤。他缠好了绷带,然后一步步挪进体育场,完成了比赛,然后留下那句著名的“我的祖国从七千英里远方送我来这里,不是让我来听发令枪响的”。

疼痛吗?那些抨击者是不管的。

疼在别人的腿上,感动是留给自己的。

以前初有电影时,看到车子驶过,观众都会惊怕;老年代默片那么呆傻的爱情故事,还能骗得眼泪哗哗;而现在,切肉见骨都未必算重口味了。

这是个消费疼痛的年代,疼痛、悲哀与死亡,不过是电影里的番茄酱。

一个人的痛苦也许换来一个微博的感动转发,下一秒烟消云散。


2012年,刘翔在伦敦奥运会的所作所为,和2008年相反。他没有知难而退。他跑了。他倒下了,跟腱伤了。他走回场边了,然后又回来,一路蹦跳着完成比赛,和栏架吻别。

这简直像是另一个平行宇宙里,2008年命运的交叉点。

如果你在2008年喊过一句“如果刘翔跑了并真受伤了,大家就不会骂他了!大家指责他,是因为他怕承担压力没跑!”

——那么,看一眼2012年好了:

他跑了,然后跟腱伤了,可还是不会妨碍抨击者们继续有罪推定、捕风捉影。

四年前,刘翔应当像个倒在沙场的英雄,带伤也该走完。

四年后,刘翔走完了,于是他又成了演员。

跟腱的伤?啊,那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哪怕是假的,必然也没有丝毫的疼痛,那只是番茄酱!


1988年,李宁已老,该退役的年纪,被迫去参加了奥运会,失利。回国后被热情观众寄去了刀片和绳索,呼做“体操亡子”,判了抹脖子和上吊的罪过,连机场工作人员都在说“摔哪不好摔,去奥运会摔!”

然而运动员的疼痛、伤病、手术状况,从来不发生在观众身上。

对那么一部分看客来说,他们四年才看一次奥运会,四年才看一次世界杯;他们偶尔也知道每年5月有欧洲冠军杯决赛,每年6月有NBA总决赛;时髦一点的,知道每年2月有NFL超级碗,每年3月有美国大学生篮球NCAA64强锦标赛。

他们未必那么喜欢体育,他们喜欢的,仅仅是这样一种感觉:

“我喜欢的球员和我是一体的,他成功了意味着我成功,他失败了意味着我失败”。

同样,“我讨厌的球员一旦失败了,就是我的大成功。”


在这个时代,很可喜的一点是,越来越多的人已明白,中国的竞技体育有其问题,举国体制和金牌英雄背后也有许多无奈。

但是,分得清冠军和英雄区别的人,却时常并不明白,曾经的英雄也是凡人。

姚明退役时,我写过一小段:

世上总是有一群“姚明只不过是中国媒体和球迷集体塑造的假大空形象”的清醒真相帝。

实际上,他们给自己预设的虚拟攻击对象,并非姚明本人,而是一个叫做“姚明”的概念,一个标签。

加诸姚明身上的媒体宣传,以及随之而起的姚迷,是他们真正的攻击对象。

在许多姚黑概念里,“姚明”=“主流媒体”=“商业吹嘘”=“某些对NBA知之甚少的姚迷”。

有部分姚黑的情绪可以这么总结:

“媒体是浮夸的,我们是真相的,庸众是无知的,所以我们要攻击;攻击了你们拥戴了人,就等于攻击了你们全体”。

这种带点逆反情绪的“媒体吹嘘啥我们就打击啥”的义愤,让各种狂欢式掐架得以延续。

对刘翔来说,这道理有些类似。

许多攻击者预设了“我是在揭露真相、戳破商业骗局”的立场。

问题是,当证据不足以确立时,这种对“更庞大的东西”的义愤感,就代替了证据。所以成了一个搞笑的局面:那么多人声称痛恨政治化,但遇到事情,第一件事就是把体育往政治上面引。

一个创造过世界纪录的、拿过大堆冠军的、过去十年最出色的110米栏运动员之一、优秀的田径老将,在奥运会输掉了比赛——这样简单的表述,为什么许多人难以接受?

因为有段时间,一个普通田径运动员曾被推到英雄的高度,于是总有人不愿就此放过他。

这像是我小时候遭遇过的局面,有个叔叔对我说:“小子,你妈妈说你五岁就会写好多字了,你写满这一面作业簿给我看看!”当时我都没想过,该跟他说“这种事你找我妈妈呀,找我干嘛?!”

有一片人把他当作了英雄和图腾,而另一片人就真的把他的职业生涯当作一场戏剧,最后必须配上好莱坞式的结局,才够完美。

2008和2012的对比很是明晰:刘翔跑或不跑,总会有人找到骂他的理由。


《让子弹飞》里,陈坤对张默提出一个恶毒的逻辑:想证明自己没有偷吃,就得剖腹自明。

刘翔差不多是如此:无论他是否表演,为什么他非得冒着受伤的风险,上场来这一趟?

因为经过2008年的那段风暴,他得上场来跑一次,跑到跟腱受伤,让观众亲眼目睹,才能有个交代——当然,他还是没法清白,因为“是否假装”、“有多少动作是作秀成分”,还是会被继续追问下去。

他自己跟腱的疼痛?职业生涯的尽头?抨击者们才不管呢。

对许多四年看一次奥运会看一次世界杯,体育知识依靠偶尔的新闻的观众来说,他们不在乎已经有过的任何伟大成绩,只要求看最新的热血影片。

而运动员的疼痛与鲜血,对他们而言,永远只是番茄酱。

user avatar

首先我要输出一下情绪,我,永远支持刘翔!好了我输出完了,接下来是正文。

其实刘翔心里,恐怕或多或少还是有一点委屈和愤懑的,从他的回应中,还是能读出来的。

通过时间,你慢慢地就会发现,运动员挺真的,而且赛场上也不会跟你演这演那

上面这句话,完全可以看作是翔飞人对那些年来所受的无妄非议的一次“回敬”。诸位可以回忆一下,在刘翔被跟腱与脚踝的伤势拖累、连续两届奥运会都难以坚持完赛的情况下,作为一名创造过世界纪录、替中国人乃至亚洲人争过光、足以在110米栏运动史上留名的传奇人物,他却面临着何等恶劣及冷酷的舆论环境?在那几个年头,嘲讽刘翔、侮辱刘翔是家常便饭,是“政治正确”。一些媒体和网友们动不动就给他扣上“骗子”的名头,控诉刘翔欺骗了自己的感情——没错,这些人能够拿来指控刘翔的所谓“依仗”,就是自己虚无缥缈的“感情”罢了。反正也没人认识这些判断力下下之等的网友们和睿智喷子们,谁都无法查证,他们是否真的为刘翔摇旗呐喊过,以及他们又到底被“欺骗”了多少感情,以至于他们恨到要做到“逢刘翔必骂”的程度,才能让自己心理上回回本?

所以在回顾过刘翔当年所遭受的恶劣对待并试着与翔哥共情过后,我想自己也许能够理解刘翔这句话的含义了。首先翔飞人很大度,换做是我,被一群八竿子打不着、也根本没有为自己的运动成绩做过什么贡献(别跟我掰扯纳税的事儿,按某大V的说法,就找事的喷子们所纳的这点钱,说难听点,够干啥的?)指着鼻子骂,我肯定是无法保持宽宏和平和的心态的。但是,这么多年下来,刘翔他做到了,他说 “(你们)年轻时说了一些话,我能理解,真没什么。”

听听,这风轻云淡的表态,愈发让我觉得,这么多年来我的支持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刘翔他作为一名杰出运动员的自傲和锋芒,依然还在。就像他在采访时说的那样,他是不会在赛场上演这演那的。的确啊,当年那些喷子们还真是挺以己度人的。一旦刘翔踏上了跑道、踩在了起跑器上,他脑海里所思考的,就是一往无前地跑起来,要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同时也要留神来躲开萝卜勒丝儿(罗伯勒斯)那肆意飞扬的手臂。至于所谓的“演”?他演什么?演给谁看?有必要演吗?演到自己直接在伦敦的赛道上当场跟腱断裂?谁来演给我康康?刘翔当初的跟腱修补手术是由芬兰著名跟腱伤势治疗专家奥拉瓦所主刀的(这位医生曾为贝克汉姆等球星治疗过类似伤势),试问,倘若刘翔真的在演的话,他的演技得何等高超,才能骗过这么多人?伦敦奥运会上,此前状态已经几乎梦回巅峰的刘翔,拼到跟腱断裂也要坚持单脚跳到底、要给自己一个成绩一份交代,怎么在某些人眼里,这么有体育精神、这么配得上奥林匹克舞台的举动,就是在演呢?

最后,有句体育圈常用的话是这么说的,“不在你巅峰时慕名而来,也不在你低谷时转身离去”。这句话,用在刘翔的遭遇上,还真是相当贴切。有多少人,是因为刘翔奥运摘金洛桑破纪录世锦赛夺冠,而成为了他的人迷?又有多少人,在看到刘翔屡次大伤状态再也难回巅峰期之后,就抱着泄愤的心态,将曾经的英雄斥责到分文不值的地步?换句话说,很多人的心态就是,当看到一位运动员在巅峰期连续地摘金夺银了、能够让自己感到振奋并满足虚荣心了,他们就来呐喊加油了;等这位运动员渐渐状态下滑、或者不敌伤病的折磨和岁数增大的影响,不再能取得好成绩了,这些人,恐怕就作鸟兽散了。而且,在走之前,他们还会嫌弃地评价这位虎落平阳的巨星几句恶言,发泄一下自己那毫无意义的所谓“不满”。

哪怕时至今日,对于刘翔的风评和地位已有明确的拨乱反正的现在,不少人恐怕也只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我国在110米栏项目上后继无人的窘境(谢文骏等人,和师兄刘翔根本无法同日而语,惜哉!),才意识到刘翔当年究竟是何等杰出人物、才明白自己当年的口嗨言论是多么的愚蠢。然而很遗憾,这样幡然醒悟的认知,来得到底是稍微晚了一点吧。希望,假使咱们这儿还能有幸诞生第二个刘翔般的人物的话,下一次我们可以理性又冷静地好好注视着他/她的成长与发挥,做到既不大肆捧杀也不落井下石,更加尊重运动员们需要和伤病以及年龄所搏斗的这一生理自然规律(比如,不要再出现‘他这伤怎么好得这么慢?装的?’这种违背常理和智商的言论),接受“运动员的状态会有起伏、他们不可能是常胜将军”这个客观事实用更加体育化、更加职业化的视角去看待他/她们的表现,足矣。

金银铜牌冠亚季军,固然是一位运动员/一支团队取得了斐然成就的明证,也是值得我们为之欣喜的事物。但是我想,体育的核心意义,更多地还是在于“挑战自我,发扬本心”的运动精神上。如果我们能够更加看清、更加明白每一项体育运动背后所代表的精神和意义的话(少一些过于绝对的功利心态,以及单纯以奖牌论成败的朴素价值观),我想应该是不会再出现“下一个刘翔”这样的、有些悲壮色彩的运动员。刘翔啊,可是好好地品尝到了“巅峰时被看客们亲手捧上神位,困顿时又被不满的围观者直接出手“毁神”、到了最后才最终被回过神来的众人重新把自己抬回到该有的地位”这一系列令人五味陈杂的过程呢。因此我很希望,他的境遇,能够不要再出现在他的任何后辈身上吧(来一句夹带私货的话吧,我个人,希望武磊也能享受到更加宽容、更加勉励的舆论环境。毕竟,武黑实在太多、太多了...)!

当然,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儿总比一直冥顽不化下去要好得多。只不过,刘翔那非常人能及的宽容之心和愿意放弃过去那些纷纷扰扰的态度,可不是某些人拿来给自己大力开脱、能够继续理直气壮下去的原因。不论如何,那些人始终欠刘翔一个道歉。我劝,他们好自为之,可千万,别忘了这一点。


我是 @铭传杰拉德 ,体育圈(足球专精)的事,我都想跟大家分享分享情绪掰扯掰扯道理,因此欢迎各位的关注,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user avatar

印象很深的一个细节。


2012年伦敦刘翔伤退后,他走到运动员通道停留了好几秒钟,而后回到赛道,一路跳着颠到自己那一道最后那个栏架前,低头亲吻。算是他自己给自己生涯的一个告别了。

整个过程里,整座体育场都是掌声和欢呼。

不管鼓励还是同情,赛道上最后留给刘翔、或者送别刘翔的,是完全不亚于任何东道主、破记录者夺冠时的喝彩。

而同时呢?整个当时论坛、群组、包括很多门户网站的媒体稿(绝大多数早就准备好A/B两套方案,只需确认结果,按下发布键而已了),绝大多数又都是质疑“演戏”,或者直接谩骂。


——不是说当年伦敦碗里那些观众素质多高(英国那帮小报逼起职业选手狠多了),我相信如果换成一个其他国家选手、在鸟巢这样一幕,全场同样会是相同分贝的热烈掌声。

但当那个退场者是“自己人”,现场和场外同时间表现出的情绪和声量,是彻底相反的。



上面是当时完整比赛过程。比赛发枪从视频的2分45秒开始,3分45秒,刘翔站起来单脚跳着离开赛道,而后在选手入场通道停留了超过5秒后,回到赛道;

4分10秒,刘翔重新来到赛道,开始他单脚跳着“完赛”的行为;

刘翔用了将近25秒,来到自己的那一道栏前,低头亲吻栏架,再次离开赛道。

4分40秒,匈牙利、英国和西班牙选手此时过来搀扶刘翔,刘翔随后坐上轮椅离场,结束了他个人的第三次奥运之旅。


刘翔是否介意、大不大度是他自己的事。

都过去快20年了,他中间有超过5年经历的很多事、背负的压力,可能比身体上的伤病更甚。刘翔算是自己走出来,也坦然看开了。

这不代表当年说他的人就应该也同样“无罪翻篇”了。



80年代的那批人对朱建华和李宁的态度、00年代的人对郎平和刘翔的态度,还有中间更多名气没他们大、还没有平反就被遗忘的非顶级运动员——群体对体育明星,其实从来就没变过。

永远就是看猴戏的心态。

光芒万丈时高呼你是美猴王,稍微成绩不如他们期望,你就屁都不是,用口水作山,把你压在下面死死的。

还要外加最恶毒的语言诅咒、最愚昧傻缺的推论定性你。


什么互联网有记忆,群体素质在提升,都是狗屁。就和所谓迟来的正义一样,毫无意义。那些当年谩骂、如今忏悔的,一代代都会“传承”下去。

以后这些该重演的都会重演。

等哪天再出一个刘翔、姚明、李宁、李娜、郎平、孙杨……这种级别的运动员——但凡他们稍微不如意,等着看就是了。



我并不想看到任何一个“中国有我,亚洲有我”的选手,说出「自己不需要任何人道歉」。

只想未来如果再有下一个刘翔,再次有这样的遭遇,他能说出鲁迅当年那句,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想到另一个刘翔的前辈,也是他的老乡。曾经的跳高中国第一人,朱建华。



1981年开始一直到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朱建华差不多就是当时世界的跳高第一人——就这么说吧,同样是田径项目(一个田赛一个径赛),同样是几十年出一个的超级天才,朱在当时的成就,可能比刘翔还要更高一些。

毕竟跳高在田赛里的地位比110米栏之于短距离径赛肯定要高不少。

朱建华先是在1981年跳出2米30打破亚洲纪录,然后接下来的一年2米31米、2米32、2米33、2米37、2米38,连续打破世界纪录。在奥运会前的一场跳高比赛中,朱建华将此前自己的世界纪录提高到了2.39米,这一成绩也成为了其职业生涯的最高峰。

所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很多人都觉得跳高金牌一定是朱建华的——当时还有一个场外因素,因为苏联和它的小弟们抵制参赛,1983年国际田联跳高年度排名前11人里面,有5人都不会出战,等于朱建华自己面对的竞争都直接少了一大半。奥运前美国还曾邀请17位田径教练预测冠军,15人都确认朱建华会无悬念夺冠。


结果洛杉矶奥运会朱建华发挥失常,“只”拿到一块铜牌。即便这已经是中国田径奥运的首枚奖牌,朱建华面对的也全部都是辱骂和指责。



回国后,朱建华家的窗户玻璃被人打破,家人受到辱骂,有人还要他将吃过的补品全都吐出来;

朱建华的父母看到很多人对他的攻击后,哭诉:“回来就叫他不要跳了!”;

朱建华的教练胡鸿飞在自述里写道,“等我们回到北京,我和朱建华收到一大堆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其中不乏有安慰、鼓励的信,却也有相当部分是讥刺和挖苦。记得其中一封给朱建华的信中,夹了一根线绳,信中写道:‘……此绳可以承受70公斤,以你的体重,足够用来上吊。’写给我的信中,有人挖苦道:‘你还有什么招术?不如到黄浦江里摸蟹吧。’‘我看你只到公共厕所里去卖草纸。’……”


直到2012年刘翔伤退,还有人拿朱建华说事,

“神级人物有毛用啊,只要拿不到奥运冠军,就屁都不是。就像刘翔,即便奥运冠军在手,只要连续两届发挥不好,那就屁都不是了。”

退役后,朱建华自己曾在一次采访中直言, “观众眼中看到的只有横杆,你跳过去他开心,跳不过去他扔汽水瓶子,给你寄刀片,让你割喉管。”


user avatar

多年以后,回头看看,我确信,只讲体育,刘翔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运动员。也应该是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运动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翔在采访中说出“我不需要任何人道歉”,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确实有很多值得细细说道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它背后承载了太多他个人的经历、外界的压力,以及他当时的心境。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刘翔是中国体育的骄傲,是无数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在110米栏这个项目上,他打破了无数纪.............
  • 回答
    关于刘五万“造谣”刘备在徐州屠城嫁祸给曹操一事,这实际上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的、涉及对三国历史人物评价的讨论话题。我们得先弄清楚几个关键点,才能更清晰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关于“刘五万”其人:“刘五万”这个名字,在正史记载中并未出现过,更不是三国时期任何一个具有史学地位的人物。它很可能是一个网络平台上.............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刘鑫”向“江母”发送“阖家团圆”等信息的事件,目前没有公开的、明确的事件背景或具体人物信息,因此无法直接对应到现实中的具体事件。不过,结合常见的心理动机和社交行为,可以尝试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一般性分析,供您参考: 一、可能的心理动机分析1. 情感需求与社交互动 如果“刘鑫”与“.............
  • 回答
    刘强东在美国商务活动期间的性侵指控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事件,涉及到法律程序、个人名誉、企业声誉以及公众舆论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事件经过(已公开信息整理):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18年8月30日晚至31日凌晨,地点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 .............
  • 回答
    看到刘强东在2017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调侃王健林和马云的言论,我首先想到的是,这背后透露出的不仅仅是一句戏谑,更是一种自信、一种行业格局的微妙变化,以及对自身企业发展方向的清晰认知。那是在2017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几大巨头各自占据着一方天地。在这样的场合,作为京东的掌舵.............
  • 回答
    刘强东在美国的公开表态,强调京东“只卖真货”,这一举动绝对算得上是京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折射出当前中国电商行业乃至整个消费环境的一些深层变化。要理解这背后的意义,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看。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强东为什么要在 “ 美国 ” 公开说这个话。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场合,在美国说,这本身.............
  • 回答
    说起刘敏涛,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那个在舞台上,以一种“不知道在想什么”的表情,深情演绎《红色高跟鞋》的画面。那简直成了一个网络梗,被反复观看、模仿、解构,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我个人觉得,刘敏涛那次《红色高跟鞋》的表演,与其说是“表情管理”,不如说是一种“情绪释放”,而且是一种非常独特、非常中国.............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刘强东在明尼苏达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是一起非常复杂的事件,涉及法律、道德、个人行为以及公众人物的责任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它,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梳理事件的脉络、各方说法以及可能引发的思考。事件的发生和初步披露:2018年8月30日,刘强东在结束为期一周的明尼苏达大学工商管理博士项.............
  • 回答
    看待刘秀拒绝在西域设置都护,我们需要回到东汉初年那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结合当时王莽末年以来长期的战乱,以及汉朝自身力量的恢复情况来理解。首先,刘秀,也就是汉光武帝,他所处的时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西汉末年,王莽篡汉,随后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民生凋敝。刘秀登基后,首要的任务是稳定内政,恢复国.............
  • 回答
    导火索:一部电影引发的微博风暴10月15日,一个普通的秋日,却因为一条微博,彻底点燃了导演刘猛与“小飞侠”群体之间的一场激战。这场风暴的中心,是一部即将在年底上映的电影。故事的开端,往往是源于一场误解,或是一次不够到位的沟通。 电影上映在即,宣传期也随之而来。刘猛导演,作为电影的灵魂人物,自然也要积.............
  • 回答
    模特刘雯因在 Instagram 上祝福“Happy 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快乐)而被部分网友指责为“汉奸”的事件,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敏感议题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 刘雯的身份与影响力: 刘雯是中国极具国际影响力的超模,.............
  • 回答
    刘强东提到的“京东未来三年在东北超过200亿的投资计划”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意义和前瞻性的举措,反映了京东对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要理解这个计划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投资计划的背景与动机: 东北振兴战略的契合: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的振兴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
  • 回答
    刘强东关于与“奶茶妹妹”章泽天在一起并非因为她漂亮,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公众的普遍认知与反差: “奶茶妹妹”的标签: 章泽天因为一张手捧奶茶的照片而走红网络,被冠以“奶茶妹妹”的称号。她清纯、甜美的外貌是她早期广为人知的关键。 外.............
  • 回答
    刘强东事件:一则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事件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于2018年8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因涉嫌性侵被逮捕,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至今仍让很多人记忆犹新。这不仅仅是一桩涉及个人品行的问题,更牵扯到商业帝国、国际司法以及公众舆论的方方面面。要理解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事件的发生与初步反应.............
  • 回答
    刘强东先生发布寻祖公告,这事儿在当下,尤其是在咱们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无疑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寻根问祖,这是一种非常朴素,但又根深蒂固的情感需求。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的“来处”,这不仅仅是对家族历史的追溯,更是对自己身份认同的确认。刘强东先生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的这一举动,自然会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 回答
    刘强东涉嫌强奸案的拘留照出现在印度电影《WAR》中,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包含法律风险、道德考量以及对公众人物形象的影响。以下将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基本情况: 刘强东案: 2018年8月30日,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因涉嫌性侵一.............
  • 回答
    刘强东的那句“机器人把你所有的工作都做了,共产主义在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实现”,无疑是一句非常有冲击力、也极具争议的论断。它触及了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模式以及我们对未来的终极设想。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看,并结合当时的语境和它所引发的讨论来解读。一、 技术的解放与“机器人时代”的到来首先.............
  • 回答
    章泽天在刘强东性侵案爆发后首次发声,这件事本身就极具话题性和关注度。在这样一个敏感而充满争议的时刻,她的言论必然会被放大、解读,甚至被赋予各种潜台词。初次的反应与沉默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整个事件初期,章泽天一直处于沉默状态。这种沉默并不代表她没有受到影响,恰恰相反,作为刘强东的妻子,她无疑是这场风暴.............
  • 回答
    好的,关于孙杨前律师刘驰在新京报发文批判孙杨母子及其律师张起淮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尽量还原事件的复杂性和各方立场。事件起因与刘驰发文的背景首先,要理解刘驰的这次发声,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孙杨案件的大致脉络。孙杨因在2018年的一次药检中与检测人员发生冲突,被国际泳联(FINA)初步禁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