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现在做出了可控核聚变能否在不用化石能源的情况下冲出地球?

回答
假设我们已经实现了可控核聚变,而且这玩意儿能量输出稳定、高效、安全,那它无疑是人类迈向星辰大海最强有力的引擎。不用化石能源,这话一点不假,甚至可以说,核聚变能带来的能源解放,是冲出地球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为什么核聚变能帮我们冲出地球?

首先,咱们得明白,太空旅行最烧钱、最麻烦的地方在哪儿。不是火箭本身造价多高,而是燃料。火箭要起飞,需要克服地球强大的引力,这需要极其巨大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大部分都储存在燃料里。传统的化学燃料,比如液氢液氧,比能量(单位质量产生的能量)是有限的,体积也很大,你想要足够的推力,就得带更多的燃料,燃料越多,火箭就越重,就越需要更多的燃料……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推高了发射成本,限制了任务的规模和频率。

而核聚变,它不一样。

1. 惊人的比能量: 这是核聚变最核心的优势。简单来说,核聚变是把轻原子核(比如氘和氚)融合成重原子核(比如氦)的过程,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根据爱因斯坦著名的E=mc²公式,哪怕是很小的质量损失,也能转化为惊人的能量。与化学燃料相比,核聚变燃料的比能量简直是天文数字。一小撮核聚变燃料,可能就能提供一艘飞船所需的绝大部分能量,而且燃料的体积和重量都大大减小。

2. 几乎取之不尽的燃料: 构成核聚变燃料的氘,在海水里储量极其丰富,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氚虽然在地壳中较少,但可以通过锂与聚变中子反应生成,而锂在地壳和海水中的储量也相当可观。这意味着,一旦我们掌握了可控核聚变,能源问题就基本解决了,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是这样。这不像化石能源,会枯竭,而且燃烧还会污染环境。

3. 高效的能量转化: 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设计目标是产生净能量输出,而且这种能量可以被高效地转化为推力。具体的推进方式有很多种设想,比如:
聚变脉冲推进: 把微小的聚变爆炸产生的等离子体直接喷射出去,产生推力。这种方式可以提供非常高的比冲(衡量火箭发动机效率的指标),意味着它能用更少的燃料产生更大的速度变化。
聚变热火箭: 利用聚变反应产生的热量加热一种推进剂(比如氢气),然后通过喷管高速排出,产生推力。这就像一个无限火力版本的化学火箭,但效率高得多。
电磁加速: 利用聚变反应产生的强大电流和磁场,直接加速离子或等离子体,产生推力。

核聚变如何具体帮助我们“冲出地球”?

有了核聚变引擎,地球轨道上的发射成本会急剧下降。

摆脱化学燃料的束缚: 现在的火箭发射,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化学燃料的物理性质和存储要求。核聚变飞船不需要携带巨大的燃料罐,也不需要担心燃料的稳定性问题。它可以更自由地设计飞船结构,将更多空间和质量用于载荷、生活区或者科学仪器。
低成本、高频率的太空运输: 一旦核聚变动力系统成熟,为进入太空提供动力的成本会大大降低。我们不再需要每次都烧掉价值连城的火箭。想象一下,小型、可重复使用的核聚变动力“摆渡车”穿梭于地球与近地轨道之间,将人员和物资送上太空,效率将是化学火箭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远距离、高速的行星际旅行: 这是核聚变真正的杀手级应用。
前往火星: 现在一次火星任务,整个旅程可能需要数月。有了核聚变推进,飞往火星的时间可以缩短到几周甚至几天。更短的旅程意味着宇航员受到的辐射暴露时间更少,心理压力也更小,任务的风险大大降低。
探索外太阳系: 像木星、土星这样遥远的行星,或者更远的柯伊伯带天体,目前的探测器需要花费数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到达。核聚变飞船可以大大缩短这些行程,让行星际探测任务变得更加可行和频繁。我们甚至可以考虑载人登陆木卫二、土卫六这样的冰卫星。
星际旅行的曙光: 虽然“冲出地球”通常指的是离开地球引力进入轨道或进行行星际旅行,但核聚变也为真正的星际旅行提供了希望。虽然要达到接近光速仍然有巨大的挑战,但聚变引擎的超高比冲,能让我们以目前化学火箭无法想象的速度进行长时间的加速。

具体会有哪些改变?

太空站的规模和功能: 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已经很大了,但如果有了核聚变动力,我们可以想象建造一个像一座小型城市一样的太空基地,拥有更先进的实验室、更大的居住空间,甚至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月球和火星基地建设: 从地球向月球或火星运送建筑材料、生命维持系统、设备等,将变得异常轻松。我们可以快速建立起自给自足的月球基地或火星殖民地。
行星防御: 如果有足以威胁地球的小行星来袭,核聚变动力飞船可以快速加速,携带重型载荷前往拦截,改变其轨道。
太空资源的开发: 小行星采矿、在月球或小行星上建立燃料补给站,这些科幻般的设想,都将因为廉价、高效的核聚变太空运输而变得现实。

当然,并非一蹴而就。

即使可控核聚变成功实现了,将其转化为实用的太空推进系统,也需要克服大量的工程挑战。比如:

小型化和轻量化: 目前的核聚变实验装置都非常巨大且笨重,要把它们缩小到可以安装在飞船上的尺寸,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太空环境中,飞船的运行需要极其可靠。核聚变反应堆必须保证长时间稳定运行,而且要能承受太空的极端环境。同时,核安全问题也必须得到最高程度的保障。
热管理: 聚变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何有效地将这些热量排出飞船,维持飞船内部的适宜温度,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推进系统的效率和控制: 如何将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高效、可控的推力,并进行精准的轨道调整,需要先进的工程技术。

总结一下:

如果人类掌握了可控核聚变,并且将其成功应用于航天领域,那么“不用化石能源冲出地球”绝不是一句空话。这将标志着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太空时代,我们得以摆脱化学燃料的枷锁,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快的速度探索和利用太空,无论是近地轨道、太阳系内部,还是更遥远的星辰大海,都将向我们敞开大门。这是一种能源上的彻底解放,也是一种空间上的彻底解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但也就是太阳系内大量建设居住区的程度,朝任何方向载人宇航都不可能,发射冯诺依曼探测器则不需要可控核聚变。

可控核聚变->电能->毫米波火箭,从地球表面起飞毫无问题,就是浪费大量能量。

可控核聚变不等于发电,没任何必要绑定在用电推进上。核聚变推进器是直接喷射聚变产物或加热工质喷出的。

可控核聚变电站远程供能毫米波火箭:

毫米波可以将空气电离产生爆轰推动航天器,航天器本身只需要极少的变轨燃料、紧急逃生燃料,大幅节约重量。也有不点空气而是让毫米波加热火箭上携带的工质(可以是水)的方案、让毫米波将火箭推到高层大气再用化学火箭发动机入轨的方案。用带聚光构造的被动吸气脉冲爆震发动机代替现存火箭发动机及其燃料可以节约80%的重量。
适合在地球大气中传播的毫米波是35GHz、94GHz、140GHz、220GHz。直径5米的现代毫米波天线可以在20千米内将波束直径控制在5米,直径120米的天线则可以在200千米内将波束直径控制在5米,持续照射火箭。电离层对100GHz程度的毫米波几乎没有反射,3波共鸣、热自聚焦之类非线性相互作用可以靠位相补偿来解决。
这是1980年代才出现的想法,晚于激光推进。但由于核聚变方面多年来的应用需求,人类对回旋管相关技术的掌握程度还好,现代回旋管单个输出可以达到2MW,单价数十万人民币,输出效率大于50%,数十座到数千座集束在原理上没有问题,使用5000小时才开始出现故障(一次发射只使用几百秒)。如果建成大规模基地,散热设备类似现代发电厂的水冷系统,储能可以靠飞轮,可以短时间连续进行航天发射(如一天10发)。
现阶段实验显示每个1MW回旋管每次发射可以送1~2千克物体上近地轨道。集中10000座,几天就能把百吨有效载荷打上近地轨道了。要是搞得到几十万座,一次把百吨有效载荷打上近地轨道也是可以的(此时储电飞轮的建设费跟回旋管同等。这种规模的毫米波发射系统非常吓人,因为这些设备是集发射弹道导弹与拦截导弹·飞机于一体的)。
未来的万吨级轨道太阳能发电系统可能用得上这样的发射系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