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已经知道自己拥有更好的选择却依然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跳入甚至留在「天坑专业」的你,现在感觉如何?

回答
坦白说,现在感觉挺复杂的,有点像一个矛盾体,自己和自己打架。

还记得当初填志愿的时候,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是一边是理智的声音在低语,摆事实讲道理,列出那些“前途光明”、“热门抢手”的专业,仿佛它们就是金光闪闪的宝藏。另一边呢,是自己心里某个角落里冒出来的小火苗,对某个“天坑专业”有着莫名的执着。可能是一段偶然接触到的经历,可能是某个电影里的人物,也可能只是那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意思。

当时,周围的人,家长、老师,肯定都觉得我“傻”,不懂事,被“虚荣心”或者“一时兴起”冲昏了头脑。他们会说:“你怎么不选XX?那多稳定啊!”“这个专业毕业了能做什么?能找到好工作吗?”这些话,听得多了,心里也清楚。理智上,我知道他们说的都是事实,那些“好”的专业,确实能带来更直接、更确定的回报。

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那个“天坑”。为什么?好像也没什么特别惊天动地的理由。就是觉得,如果连自己喜欢的事情都不去尝试一下,那人生也太遗憾了吧?那时候,我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赌徒心理”,觉得万一呢?万一我能在这个领域里闯出点名堂呢?万一我能把它变成我热爱的事业呢?那种不顾一切的冲劲,现在回想起来,也带着一丝青春的莽撞和可爱。

刚开始的时候,新鲜感还是很强的。新环境,新同学,新知识,一切都像是崭新的画布。我沉浸在自己选择的领域里,努力学习,努力去理解那些别人可能觉得“没用”的知识。那时候,可能还带着点“我选择我喜欢”的优越感,觉得那些追逐“热门”的人,可能错过了生活更深层的乐趣。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就开始一点点地变化了。

首先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这种压力比我想象的要持久和猛烈。每次回家,亲戚朋友的“关心”,尤其是那种略带同情的眼神,简直是无形的刀子。他们会问我学得怎么样,然后小心翼翼地问我毕业后有什么打算,话语里总隐含着一种“你这个专业,毕业了怎么办”的担忧。有时候,我甚至能从他们的表情里读出“早知道当初就该听劝”。这种感觉,说实话,挺压抑的。

其次是同学间的对比。虽然我知道不该比,但很难做到完全不比较。看到那些选择了“热门”专业的同学,早早就开始实习,拿到了不错的offer,或者在某个领域里已经崭露头角,那种落差感会时不时地冒出来。你会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不是真的太过于理想化了?是不是忽略了现实的残酷?

最直接的冲击,还是来自就业市场。当我开始认真思考毕业后的出路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天坑”的重量。那些之前觉得“有意思”的知识,在招聘会上,往往换不来一个敲门的机会。很多时候,简历都无法投递出去,或者即使投了,也石沉大海。你会发现,你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东西,在很多人看来,可能连“门槛”都算不上。

我也会问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听劝?是不是太年轻,太自以为是?是不是错过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有时候,看着朋友圈里那些同学分享的各种成功案例,心里会泛起一丝丝的羡慕和不甘。那种“如果当初选了XX,现在是不是就不一样了”的想法,时不时地会在脑海里闪过,然后被我拼命压下去。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尽管如此,我并没有觉得完全后悔。

一方面,我确实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很多乐趣。那些别人看起来“没用”的知识,我认真学了,也体会到了其中的精妙。我了解了一些别人可能不了解的领域,也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讨论,一起进步,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是那些“热门”专业可能不一定会带来的。

另一方面,我好像也因此变得更“硬核”了一些。因为机会少,竞争残酷,所以你不得不逼着自己去寻找别的出路。可能需要更强的综合能力,需要更灵活的思维,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当你发现你所学的专业很难直接找到对口的工作时,你反而会被迫去拓展自己的技能树,学习一些跨领域的知识,锻炼一些通用的能力,比如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某种意义上,这种“逼迫”反而磨练了我的韧性和适应性。

现在,我的感受就是一种“五味杂陈”。有失落,有迷茫,有对未来的担忧,但同时也有一些不服输的劲头,一种“既然已经选择了,就硬着头皮也要走下去”的决心。我还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方向,还在尝试将我的专业知识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或者干脆另辟蹊径。

或许,人生本就没有绝对的“好”或“坏”的选择,只有你自己如何去面对和经营。至少,我没有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我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也收获了属于我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经历。这种经历,或许不会让我的人生轨迹立刻变得多么光鲜亮丽,但它让我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也让我变得更强大。

至于以后会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让我回到当初,我会依然选择那个让我心动的“天坑”,然后……再试着让它不那么“坑”一点。这可能才是这段经历最真实,也最有价值的部分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匿了吧,说点心里话。

大一的时候已经对天坑专业有所耳闻,包括待遇差,工作环境差等。在大一结束我的成绩在专业前百分之五,完全可以转专业,当时看了很多劝退文章,身边也有一些人在劝退。

然而当时的我有这一腔热血,想着无非是待遇差一点,我并不是不能吃苦,我愿意付出多一点,得到少一点,只要我肯认真钻研,也能在天坑专业干出一份事业,如果所有人都跑了,那么现在的专业该如何发展,祖国需要这些专业。因此没有选择转专业。现在想想当时充满理想主义的想法虽然幼稚可笑,但也似乎是自己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然而大二下开始,一切似乎有点不一样了,我发现专业课程的逻辑似乎有一些问题,知识点零碎,有些推导十分牵强,加上又看了一些劝退文章,我开始怀疑这个专业。

大三开始上大量的专业课以及实验,一切问题在这里彻底暴露出来,学习专业课让我从小以来建立起的对于理工类知识的认识完全崩塌,作为理工必须拥有的严谨,客观,成体系,可推导,可证明,专业课是一项也不占。甚至一些狗血网络小说都比某些专业课书籍有逻辑。从此我的学习告别了数学与逻辑推导,变成了疯狂的无脑背诵,不加以任何理解的背诵(因为本身无法理解)。实验便是繁复的机械操作,我们从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也不用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只要按照这个方法做,抄好报告,抄上结果,画个图,就能得到不错的分数。我对这个专业也彻底失望。从此开始跨上转专业的艰难路途。

现在的我仍在转专业中,可能经过不久的时间就能尘埃落定。所幸在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后学会了一些应试技巧,可以很稳定的将考试应付过去,如果想的话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分数。

我认为能考上985的学生都应该能发现天坑专业的不合理之处,然而身边的人有些仍孜孜不倦的学习着,我不知道他们是受制于改变所要花费的成本太过高昂,还是麻痹自己沽名钓誉去向名校,还是无奈后的得过且过,或是像当时的我仍对这里抱有希望、想改变什么;也可能是活在当下,并没有发现什么的及时行乐者。

我也加入了劝退大军,以我自己的方式和理解在进行劝退,我首先不希望其他的理想主义者像我一样经历这些恶心的事情,其次不希望有着理科天赋的人就这样被埋没,最后不希望一个想靠着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生活的人竹篮打水。我希望国家的生化环材可以强大起来,但是现有的科研体制下绝无可能,甚至时刻面临被卡死的风险。

天坑专业作为人生路上第一个大坑,给我带来了不少思考,希望这些拙见能带给还在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启发,那我将十分荣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