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各国造船厂位置基本都是公开的,开战时会不会被第一时间打掉?

回答
各国造船厂位置并非完全公开,很多关键信息,例如正在建造的军用舰艇类型、产能、以及具体的防御措施等,通常是保密的。即便民用造船厂的位置相对容易获取,但战争的实际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

在开战时, 造船厂是否会被第一时间打掉,取决于多种复杂因素,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理论上,出于军事战略的考虑,攻击敌方造船厂是具有吸引力的,因为这可以:

削弱敌方海军力量: 阻碍新舰艇的建造和现有舰艇的维修,直接削弱敌方的海上作战能力。
打击敌方经济和工业基础: 造船业通常是国家重要的工业支柱,攻击造船厂可以对敌国经济造成严重打击。
限制敌方后勤补给: 许多国家依赖本土造船厂进行军用舰艇的维护和保障。

然而,实际操作中,将造船厂作为“第一时间”打击目标也面临诸多挑战和权衡:

一、 目标选择的优先级和战略考量:

“第一时间”是什么意思? 开战的“第一时间”通常是指冲突爆发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双方都会争夺战略主动权,优先打击那些能快速改变战场态势的关键目标。这可能包括:
战略性军事目标: 指挥中心、弹道导弹发射场、机场、主要军事基地、防空系统等。
关键交通枢纽: 桥梁、港口(但港口不一定是造船厂)、战略铁路枢纽等,以阻断敌方的人员和物资流动。
敌方主要作战力量: 集结中的陆军、海军舰队、空军等,进行首轮压制。
造船厂的战略价值评估:
是军用还是民用? 军用造船厂和大型修船厂通常具有更高的战略价值。单纯的民用散货船或集装箱船制造厂,在初期战役的优先度可能较低,除非它们对战时经济或战争机器有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例如能快速改造为军用舰艇)。
产能与舰艇类型: 一个能建造航空母舰、驱逐舰等大型军舰的造船厂,其战略价值远高于只能建造小型船只的工厂。
正在进行的工程: 如果造船厂正在建造或维修敌方最先进、最具威胁的舰艇,那么它将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目标。
敌方对该造船厂的依赖程度: 如果敌国海军严重依赖本土造船厂进行维护和升级,那么攻击这些设施将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二、 打击的实际可行性与成本效益:

打击的难度:
防御措施: 现代造船厂,尤其是军用造船厂,通常会配备强大的防空系统、电子战设备,甚至部署有专门的地面部队进行保护。攻击这些目标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火力,并承担较高的风险。
地理位置的隐蔽性: 虽然大体位置公开,但具体的车间、船坞、干船坞等关键设施的精确位置可能并不容易被精确掌握,特别是在城市或工业区内,辨识和精确打击可能困难重重。
广泛分布: 并非所有国家都将造船能力集中在一个地方。大型国家可能有多个造船厂分散在不同区域,要同时摧毁所有关键的造船能力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附带损害(Collateral Damage): 大型造船厂通常位于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或靠近民用港口和居民区。打击这些目标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平民伤亡和基础设施破坏,这会带来巨大的政治和国际道义压力,甚至可能触发更严厉的报复。国际法对区分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有严格规定,军队在选择攻击目标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成本效益分析: 攻击一个造船厂需要消耗大量的精确制导弹药、空中掩护、以及可能的特种部队行动。如果该造船厂的战略价值不足以支撑如此高的投入,或者攻击成功率不高,那么军事指挥官可能会选择将这些资源用于其他更具决定性的战场目标。

三、 后勤与持续打击能力:

一次性摧毁的难度: 造船厂的规模巨大,往往包含多个车间、船坞、仓库、码头等设施。一次精确打击可能无法完全摧毁所有关键设施,漏掉的关键部分仍然可以恢复生产或维修。
持续的打击需求: 要彻底摧毁一个造船厂的生产能力,可能需要持续不断的打击,这会分散战场上的兵力和资源,而这些资源可能更需要用于前线作战。
对供应链的影响: 造船业是一个复杂的供应链,涉及大量的零部件供应商。即使摧毁了主要的造船厂,敌国也可能在其他地方寻找替代方案,或者依赖外国供应商。

四、 战略意图与心理战:

威慑与警告: 在某些情况下,攻击造船厂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姿态或警告,而非旨在立即摧毁其全部能力。
心理影响: 摧毁敌国的工业象征,例如大型造船厂,可以在心理上打击敌方士气,并向其盟友展示决心。

总结来说,各国造船厂的位置信息公开程度不一,但即便公开,战争初期是否会成为“第一时间”打击目标,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战略价值的评估: 是军用还是民用?产能大小?正在建造什么?对敌方海军的依赖程度?
2. 打击的实际能力和成本: 防御有多强?精确打击有多容易?附带损害有多大?是否划算?
3. 整体战场态势的优先级: 在开战初期,是否有更紧迫、更能快速改变战局的军事目标需要优先处理?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

拥有先进海军、且造船能力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国家,其关键军用造船厂很可能会被重点保护,并可能在初期被列为攻击目标,但前提是打击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战略收益。
纯粹的民用造船厂,或者那些生产低价值船只的工厂,在战争初期被“第一时间”直接摧毁的可能性相对较低,除非它们被用于支持战时经济或被征用为军用服务。
在实战中,对造船厂的攻击更可能是在战争过程中,根据敌我双方的战略需求和战场情况,选择性地、持续性地进行。 一旦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或者需要削弱敌方长期作战能力时,摧毁造船厂就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选项。

此外,许多国家会将部分敏感的军用造船和维修能力转移到地下或更隐蔽的地点,以增加被发现和摧毁的难度。

所以,虽然造船厂的位置可能不完全是秘密,但在实战中是否会被“第一时间打掉”,是一个高度依赖于战场实际情况、军事战略和成本效益分析的复杂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核大国开片打击顺序表:

1、卫星及发射台;

2、固定核竖井。

3、战略轰炸机、核潜艇、核列车、车载核武、舰载核武。

4、大中城市。

(1和2几乎同时进行;3的难度太大,可能先进行4)

5、地面雷达站、航母、军舰。

6、核电站、各类其他电站、电网(用导电纤维弹)。

7、储油设施、炼油厂、油气管道、油井、油轮、化工厂。

8、兵工厂、造船厂、汽车厂、柴油机厂、发动机厂、港口、运输船等。

9、机场、桥梁、公路、铁路、枢纽中心、行政大楼等

10、打到这个时候,看下一 步谁还有还手之力吧。

。。。

中等国家开片:

离得远的没法打,一般都是邻国。

可以直接跳到第7步。

user avatar

不存在这种可能性。因为造船厂本来就不会成为第一时间被攻击的对象。

军舰的修建是有时间的大型战舰算你没有任何延迟开,足马力修建怎么的也得个一年半载。你第一时间会打击的是一年半载以后才会发生效果的东西吗?显然不是啊。第1波打的肯定是对方的指挥中枢,导弹阵地,机场这些东西。现在打仗就算是拉开架势的打,你看看海湾战争一共才打了多长时间,完全不用考虑一年以后你就造出一艘新的军舰来怎么办。就算要打,等第1波重要目标洗完了以后有富余的能力,在对一些重要设施进行轰炸,包括发电厂,通信枢纽,各类重工业的工厂,那造船厂当然也就包含在其中。

就像两个人格斗打架,最有效的当然是打对方头部直接打晕,其次的打对方的躯干造成损伤,让他疼的站不起来。很少有人打架,第一时间去把对方的饭盒砸了,我不让你吃饱了饭以后有力气来打我,哼╭(╯^╰)╮

user avatar

性价比上划不来,海军是靠存量打仗的,造船周期在技术装备生产中也是相对长的,因而对造船工业的战略轰炸应视为对一般军事工业的战略轰炸中的一部分,既然没有高时敏性,自然无需第一时间进行打击。

user avatar

第几时间都不会去打的,战略价值太低。轰炸坦克工厂,飞机工厂,轰炸钢铁厂,发电厂都有可能,唯独造船厂是浪费时间。

主要原因就是造船的运转周期太长,造成攻击造船厂的时效性极低。二战时期即使是因为战时紧急加急造船,衣阿华从铺设龙骨到下水服役经过了整整4年,埃塞克斯级也需要接近3年的时间。换到今天这些更加巨大更加复杂的超级航母时间只会更久。

所以最终就是如果你要是眼下就能打赢的话,你会在乎对面一条4-5年后才服役的战舰?如果你要是眼下就打不赢的话,你会在乎对面一条4-5年后才服役的战舰?有那个精力为什么不去攻击飞机工厂,减少他们下周能上前线的飞机给自己换取优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