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寿命是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换个很容易懂的说法就是:
如何释放年轻人的生产力的同时,保住老年人活下去。
再进化一下,这事关人类文明有史以来最奥义的一个道德考验之一:
我们如何面对弱者
有很多宗教做过不同的实验,建立不同的信仰,他们提出过很多见解。
比如:当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会有弱者,每个人都可以发挥最大价值。
比如:人人平等,没有弱者。
比如:上帝爱众人。
比如:在XX面前,人人都可以有七十二个处女。(咦为什么没有处男?不要问我……)
但是只要稍微有一丢丢脑子的人就可以知道,
除非人和人之间没有差别,基因随便编辑,不然,上面那些都是放屁。
这个世界客观上永远充满了弱者。
而怎么面对弱者,就是一个没有办法放到台面上来说的道德考验。
回到印度的问题上来,就是如何看待印度数量极其庞大的金字塔底层的问题。
给他们肉吃,好了,自己就把自己吃穷了。
毕竟给全印度人民每人一刀乐,国库里就10亿美金没了。
一刀乐能干嘛?
印度那些庞大的底层如果不在50岁前死掉,
那么等他们50多岁的时候,人口结构是什么样的,你想象一下。
所以,“持续保持完美的人口结构”这种表面上看上去很厉害的事情,
事实上北欧做不到,西欧做不到,美国做不到,日本做不到,天朝做不到,
并没有一个“进步”的国家能够做到。
因为我刚才说了,这个事情是最严峻的道德考验之一:
等你爹干不动了的时候,你把他直接往垃圾桶里一扔,是你发育最快的方式。
但是你能这么办嘛?你的良心受得住吗?
就算你良心受得住,那么等你没用了你儿子把你往垃圾桶里一扔,你身体受得住吗?
有人要说了,印度人就受得住怎么了?
我来告诉你会怎么了。
因为每一个有脑子的人都很清楚自己终将有一天会老去,
每一个有脑子的人都很明白自己生理上终将成为一个弱者,
所以在一个直接把弱者拉出去宰了吃肉的地方,
是不会有“有思想有理想有能力有脑子”的建设者的。
有这个水平的人,早就溜了,目睹了你把你爹扔垃圾桶里的孩子,会毫不犹豫滚蛋。
而“有思想有理想有能力有脑子的人”,是21世纪乃至接下去人类文明内卷的核心力量。
只有技术壁垒,只有文明等级上的优势,才能保证竞争当中的优势。
2000年前刘备都懂“人心所向”的道理,曹操还要玩“招才纳贤”的把戏,
2000年后,大家都不傻。
所以,“不抛弃不放弃”几乎可以说是每一个稍微有点远见的政权的共识。
因为你一旦抛弃了弱者,那么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就会教活下来的人做人。
而活下来的人,就会教抛弃弱者的领袖做人。
所以,我不知道印度这种常年有着所谓的完美人口结构的国家有什么资格当竞争对手。
连老龄化危机在哪里都看不见的国家,还当竞争对手?根本不是一个次元的事情。
超过中国不可能,只是一个国力是中国几分之一的国家在中国后方常年跟你玩冷战和摩擦,实在太恶心而已。
印度的问题在于其前现代性太强,限制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太多,而资产阶级革命在今日世界可以视为不可能。不信看看美国,绝对武力压制下在伊拉克都完不成。。。。
世界上最后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是创世史诗级别的难度了 。。。。
印度这种半封建国家,不怕冷战就怕热战,这就是我为什么主张武力解决印度。
你的答案看过了。太啰嗦了。
这个问题只要印度回答两个问题。
1、文盲率的降低
现代社会不是刀耕火种,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单纯的人口和劳动力是不能划等号的。1945年日本能迅速拉开中国,内在原因就是人口质量。一个已经普及了基础教育,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reset之后拉开你一个钢钉都造不好的农业国是分分钟的事情。这个我在一个回答里讨论过,被精神日本人举报折叠了。
现在印度人口男性文盲率为20%,女性为33%。甚至有人认为真实文盲率会高达50%。而中国早已经低于10%。没有知识技能的人口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是累赘。欧洲穆斯林移民如果都不去接受教育每天只念古兰经,迟早会拖垮欧洲。
2、种姓制度的打破
为什么我这么强调这个东西。工业时代最需要的自由的劳动力。很多人单纯以为南北战争核心是为黑人争自由。其实经济基础是对劳动力的争夺。南方种植园也是自由经济,童叟无欺。奴隶主有房又有田,生活乐无边。跟很多人口里的GDP曾世界第一的大清国一样,产权明晰。北方的工业需要大量工人,这个缺口怎么打破?解放农奴。但是南方奴隶主为啥要破坏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稳态。谈不拢干起来了。土共有个高层干部内部讲过,地主阶级其实也都不是坏人,很多还积德行善造福乡里。但是我们的任务就是工业化,就是要把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所以要消灭地主。这一点上,我们跟资本家没有本质差别。
印度的种性制度不打破,自由的劳动力无法充分释放。有个答案讲过印度经历,雇佣了一个清洁工觉得很聪明善学,就交给他一些其他工作,完成的也很好。结果后来辞职不干了,因为他是低种姓,做高大上的工作不容于乡里。
—————————————————最后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梁先生的文章强调的是人口结构,老中青比例。中国的结构纺锤形令人忧虑,核心是养老问题难以为继。相较而言印度的确有优势。但是,我认为很多人对此过于夸大了。对医生这个职业来说,年纪越大,他的知识经验越宝贵,创造价值更大。其实工业社会这种情况越来越明显。对一个农业社会一个壮劳力通过体力可以弥补这一差距,而且劳动力对体力门槛很高,60岁退出劳作是必然。而工业社会,律师、会计师、设计师、科学家只要愿意,在80甚至更高龄仍有更高的产出。
关于GDP增速。我也想说一个我的观点。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新增人口自带GDP加成。需要为他们提供食物、住房、教育医疗服务。人口增长迅猛,GDP高是正常的。印度即使保证新增人口的最基本需求,GDP增量就很可观。而中国现在需要的是产业升级的高附加值以及消费升级的增量。未来围绕相关行业动脑筋,有爆发性增长的机会。比如养老。现在很多高档养老院床位卖的比五星酒店价格都高。这才是开始。
梁先生作为一个商人,他的文章一定有或多或少的引导性。多看人家的数据,还有逻辑的合理性,收获也很大。
当年欧洲商人看到中国有四亿人,高兴的笑死了。运来一船睡帽等发财,结果血本无归。因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啥也不需要。后来爱好和平的英法等国商人发现了神奇植物鸦片,然后为了贩毒还打了两仗。今天还有某些中国人对人家感恩戴德,谢谢人家教我们做人,教我们学会“自由贸易”。梁老师现在看到十几亿印度人,跟当年的英国商人一样,笑抽了。至于雷布思已经忍不住跑去了,秀英文,对有关领土完整的地图错误视而不见。能赚钱是真的,好好夸夸人家呗。印度人民,友好的中国人民来了!绝对不卖你害人的鸦片,我们会给你们提供最炫的产品和最爽的服务,喂,你丫倒是开门啊!!
印度未来将是中国的强有力竞争对手。
我对中国在2049年之前的国运不担心,现在的这些美国、日本、台湾、南海之类的问题,随着中国未来二三十年的崛起,都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而那之后的国运,有四大隐忧,印度算是其中之一。
我在知乎写过好几个看好印度的答案,当然了,这是从“看对手”的角度,而不是“看自己”的角度。
这两个角度有什么区别呢?
看对手,要看刀锋;看自己,要看刀背。
举个例子,中国人民的脱贫。如果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经常看到的,讨论的,是那几千万的贫困人口,是城市中大量的亟需改善生活的打工者,是人均只有8000美元的人均GDP。
但如果换个角度,作为中国的对手,如果是一个合格的对手的话,他应该更关注最近几十年来脱贫的数亿人口,快速发展的中国公司,以及快速爆发的中国社会消费能力。因为这对“对手”来说是直接构成重要“影响”的,而“刀背”部分的几千万贫困人口,对“对手”并不构成多少影响。
像部分台湾朝野人士那样,一边把中国大陆当做死敌,一边还天天比大陆人自己还热衷于搜刮960万平方公里上出现的各种负面个例甚至谣言而津津乐道的,并作为中国(即将)崩溃、打不赢台湾的证据的,并不是什么合格的敌人,而只是小丑。
看待印度也是一样的,就算印度是三亿人十亿畜生。我们关注的也应该是那三亿人。
要知道,当年作为大患被打散的“印支联邦”,也没有这个数量的人口。
美国当然有这个人口,但美国远在万里大洋之外,而印度直接接壤。
有人口,就是隐患。有人口,就有潜在的可能转化为工业人口。
恒河浮尸、湖上着火、火车坐人、随地小便这些,看看就罢了,这些无关紧要的“刀背上的个例”不应该作为判断印度潜力的依据。不要学部分台湾同胞那种蠢法。
我看到的,是印度快速发展太空技术的雄心,是逐渐崭露头角的印度企业,是良好的国际环境,是逐渐提升的GDP排名。
印度之患,患在将来。
不过,单以人口结构,还不足以崛起。
印度现在的人口结构虽然如题主引用的文章说的“完美”。但问题是,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的人口结构。而现在印度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大大提高,请问:
当现在的年龄基座上的人口趋于老龄的时候,印度该需要多少新的年轻人口,才能继续保持这样的金字塔结构?
印度的国土在一两代人以内的时间里,可能发展到承担起如此巨量的人口吗?
金字塔如果一直想保持,那么人口的膨胀速度是很可怕的。
而如果无法保持,那么印度的老龄化同样也只是时间问题。
或者通过其他手段消耗掉多余人口。
印度以前人口寿命低,老人少。而现在人口寿命已经到了68岁,金字塔是无法长期这样维持下去的。
未来几十年,中国应充分利用相对于印度的先发优势,以强有力的竞争为卡位,尽可能延缓印度企业和生产力的崛起,让印度陷入未富先老的境地。
一旦在生产力层面被卡住,被延缓,那么印度的人口也可能会转为内卷化。快速增长的人口力量无法通过生产力的爆发而对外释放出来,那么就容易变得内部摩擦剧烈。
巨量人口只有能顺利转变为工业人口,才是令人恐惧的力量。而单纯的人口,还可能是包袱、铁屋子或者火药桶。
当然,还是上面说的,看对手,要看刀锋,要料敌从宽。
中国只能在外部间接对印度施加影响,比如试图在市场竞争中压制住印度企业,阻碍印度的人口潜力释放,通过压制印度生产力的方式来引导印度人口内卷自爆,而很难做到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的效果是不稳定不好说的(比如是未富先老,还是自爆,还是度过难关实现印度崛起),因此印度恐为未来一患。
当然,如果未来的技术大爆发,能达到共产主义,那天下一家,印度也不是什么问题了。但作为未来国运四大隐患中的另外一个:聚变迟迟不来,那么就要为国家之间可能出现的《大逃杀》做好准备,有备无患。宁愿多虑多做些最后用不上的准备,也不能临事而手足无措。
印度自然条件和人口结构,确实是比中国有优势的。由于中国地形复杂,山地过多,印度则一片平原,因而印度的可耕地面积其实是比中国多的;印度气候也比中国好,中国北方一年一熟,南方一年两熟,在印度,多数地方却是一年三熟的水平。而且确实,中国和印度刚独立的时候,英国遗留的工业基础比中国好、受教育人口也比中国多,当时的印度,可以说底子是比中国好的。
不过我一直都觉得中国和印度的差距,是能弥补的,而印度和中国的差距,却是弥补不了的,或者说要付出不可接受的代价才有希望弥补。
中国近代以来的变革,按TG的说法,貌似是从太平天国开始,不过我觉得,还是从辛亥革命开始吧(当然之前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什么的也还算重要,但是意义不如后者重大多矣)。
制度革命——中国自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从此民主共和就深入人心,后来无论是袁世凯的复辟还是张勋的复辟,都是跳梁小丑,以闹剧收场,辛亥革命,中国就在名义上终结了千年的封建制度,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这个成就,其实是很大的,因为共和制算是当时最先进的事物了,我们民族还是蛮潮的,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君主立宪、共和,资本主义、共产主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什么流行我们就玩什么,说明我们民族还是一直在前进的。而印度的莫卧儿王朝是英国人推翻的,后来印度民族大革命,还要把原来的莫卧儿王朝的皇帝搬出来,结果搞得也有一部分印度人不支持这次起义。如旁遮普的锡克教徒就由于历史上所受的宗教迫害,对伊斯兰的莫卧儿帝国恨之入骨,如今他们与英国人站在同一条战线。同样与英国人站在一起的有尼泊尔的廓尔喀兵团。在北部Oudh地区,逊尼派也不希望莫卧儿帝国復位。虽然拿印度1857年的事和中国1911年的事比有点不公平,但是综合后面的事来看,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说明我们追求的东西,一直以来都比印度先进,如果印度的追求是合格就好,那我们就是始终都冲着第一名去的。
民族革命——抗日战争中国算是战胜国,无论怎么说,我们的外敌,是我们亲手赶跑的,而且就在我们建国仅仅一年后,我们就几乎相当于单挑和十七国联军打了个平手,而印度的独立,靠什么非暴力不合作,这个事情看起来好,其实是后患无穷的,我在这个答案里重点写过近代中国有没有一位世界范围普遍认可的圣人? - 知北游的回答。
政治革命——中国后来经历的事情,是印度有都没有,从未发生的——解放战争,于中国来说不能仅仅算是一场内战而已,共产党说的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彻底真正的统一了中国,中国终于结束了令中国人不能忍受的松散和分裂状态,再一次把全国拧成了一股绳,顺便也把鸦片战争以来的所有外国势力从中国大陆清除了出去。
社会革命——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革命完成,中国从实质上不再是一个封建国家了,我们的国家由此和之前两千年来有了本质上的不同。
文化革命——文革,这个事情争议很大,批判的人很多,我本人也讨厌这件事,下面的话不是洗地,只是从一方面来说,在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之后,我们也算是在文化精神上做了一番清洗,虽然不知道是好是坏,但是从TG的追求来说,这些事肯定是都要做完的。
改革开放算是经济革命吧,我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不再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各种输出革命,而是正常的融入了国际社会,成为了经济大国,彻底从所有方面碾压了印度。个人认为,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因为上百年来的积淀自我革新,我们才能到今天这个地步。
中国和印度不是一种类型的国家,我认为印度根本没法和中国比。印度在政府执行力、种姓、宗教、各个邦和中央的权力关系、妇女地位、人民受教育、基础建设、工业发展上,没一样真正做好的,而要彻底把这些事做完,中国是前后上百年,无数精英孜孜以求,无数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如果全都算上的话,从林则徐到洪秀全(这个我觉得有点争议)到李鸿章张之洞到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蒋介石到毛泽东到邓小平,才有了现在的中国,印度不可能付出这么大代价,也不可能如中国人有这么大的决心。
最后——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公众号:知北游(zhibeiyou94)
微博:知北游很酷(https://weibo.com/xuweiluwx)
会在上面固定写一些关于历史、文学和生活感悟的文章,欢迎关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