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食物链中为何没有出现资源耗尽的情况?

回答
食物链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它展示了生命之间能量的传递和物质的循环。你提出的问题——“食物链中为何没有出现资源耗尽的情况?”——非常关键,因为它触及了生态平衡的核心。虽然在局部或特定时期,某些物种的资源可能会出现紧张,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食物链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避免大规模的资源耗尽。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精妙机制在起作用,绝非偶然。

首先,我们要理解食物链并非是简单的一条线,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网络。我们通常描绘的食物链,比如“草 → 兔子 → 狐狸”,只是一个简化模型。在现实的生态系统中,它更像是一个由无数条这样的链条构成的“食物网”。一只兔子不仅仅吃草,它可能还会吃一些其他的植物,而狐狸也不只捕食兔子,它可能还会捕捉鼠类、鸟类,甚至一些昆虫。同样,草的生长也依赖于阳光、水分、土壤中的养分,而这些本身也是一个循环。这种网络的复杂性,意味着任何一个环节的波动,都不会轻易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其次,生物的繁殖和死亡速率是一个核心的调节机制。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繁殖能力,而且通常会产生比能够存活的后代数量更多的个体。这种“超额”繁殖,是为了弥补捕食、疾病、环境变化等导致的死亡。当某种食物资源(比如草)因为某种原因(比如兔子数量增多)而变得紧张时,草的生长速度会受到影响,这会直接导致以草为食的动物(比如兔子)数量减少,因为它们能获得的食物少了,生存率和繁殖率都会下降。反过来,当兔子数量减少时,作为它们捕食者的狐狸,食物来源也变得稀缺,狐狸的数量也会随之下降。当捕食者数量减少后,被捕食者的压力减小,它们就有机会恢复种群数量,草也因此得以休养生息,重新生长。这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制约的反馈循环,旨在将种群数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避免对资源的过度消耗。

再者,“有效利用度”和“能量逐级递减”原则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能量传递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被消耗的生物体都能被下一级生物完全吸收和利用。大量的能量会在呼吸、代谢、排泄等过程中散失。一般来说,只有大约10%的能量能够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这意味着,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其数量通常远少于低营养级的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这不仅是因为能量的限制,也因为它们需要消耗更多的猎物来满足能量需求。这种能量的逐级递减,本身就限制了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数量,从而避免了它们对下级资源进行毁灭性的捕食。如果顶级捕食者数量过多,它们很快就会因为食物不足而饿死,从而降低其对猎物的压力。

此外,物种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也是避免资源耗尽的重要因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都在不断地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包括食物资源的波动。它们可能发展出更有效的觅食技巧,或者在食物短缺时能够切换到其他的食物来源(所谓的“机会主义”觅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越高,就越不容易受到单一资源波动的影响。即使某种食物资源受到严重打击,系统中可能还有其他的食物链和物种能够支撑起整个生态的运作。

死亡率的增加在食物资源紧张时也是一个直接的体现。当兔子数量增加,草变得稀少时,兔子会因为饥饿而变得虚弱,更容易被疾病侵袭,也更容易被捕食者发现。同时,兔子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剧,导致疾病传播更快,幼崽的存活率更低。这些因素都会提高兔子的死亡率,从而迅速地降低它们的种群数量,缓解对草的压力。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没有出现”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出现”。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比如过度捕捞、破坏栖息地、引入外来物种等,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某些食物链环节出现资源极度匮乏甚至枯竭的情况。例如,过度捕捞导致某些鱼类资源锐减,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资源耗尽的例子。但这些通常是由于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而不是食物链本身的内在机制失效。当人类干预消失,或者生态系统经过漫长的恢复过程,这些被耗尽的资源也可能重新生长,食物链也会尝试自我修复。

总而言之,食物链之所以能够避免大规模的资源耗尽,是因为它是一个由复杂的食物网、动态的繁殖与死亡速率、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则、物种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以及生物体自身的生存竞争机制所构成的,具有强大自我调节能力的生命系统。这些因素相互配合,形成了一系列精密的反馈机制,能够在资源波动时将各个环节的种群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的确有吃垮地球食物链的能力。


人类碳总量是0.06 GT C(G吨碳总量的缩写,即10^12kg),也即6000万吨碳总量[1]

而所有野生哺乳动物的碳总量为0.007 GT C,不到人类碳总量的1/8。

如果全人类,专吃野生动物。不考虑捕捉难度的话,相当于平均每个人分七八公斤的肉。

纯肉食的情况下,最多5~10天的量。

也就是说,全人类可以仅仅只用5天的时间,就吃掉全球所有的野生哺乳动物。

不过幸好,人类是杂食动物,除了吃粮食素菜外,还养殖了高达0.1 GT C的家畜。无论家畜中的哺乳动物还是禽类的碳总量,都远远高于哺乳动物和鸟类(家禽家畜是野生兽禽碳总量的11倍)。

这么多的家畜,也只够小部分人类食用,以及生产奶制品,或者一些肉类工业品。

人类需要再多养殖10倍的兽禽,才能足够全人类纯肉食食用。如果是野生哺乳动物动物,则需要高达143倍。考虑到不少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殖周期过长,实际可能高达300倍。

所以,单纯的地球食物链,还真的承担不起人类的食用。

这也是为什么,我曾在一些回答里提出,人类根本不是什么顶级掠食者,而是终食者

人类不是站在食物链的顶尖,而是具有彻底颠覆地球食物链的能力。

既然人类吃起东西来,这么可怕,哪怕排除人类因素之后,食物链可能因为资源耗尽而断掉吗?

当然不会。

因为地球上的生产者占大头,植物的碳总量高达450 GT C。

而所有动物的碳总量是2GT C,只占植物碳总量的0.44%。按照能级来算,大约只有2.2%的植物,参与动物的食物链碳循环。

植物的绝大部分碳总量,实际提供给了分解者,细菌的碳总量高大70 GT C,真菌也有12 GT C,前者是人类的1167倍,后者是人类的200倍。

而营养复杂多样的单细胞真核生物,也有4GT C的碳总量,是人类的67倍。人类曾经不甚了解的古细,碳总量也有8GT C,是人类的133倍。

就连病毒也有0.2GT C的碳总量,是人类碳总量的3倍。

我们的注意力总是在动物们身上,所以产生了动物很多的错觉。

甚至,我们在哺乳动物上的注意力也高于其它动物,也便有了哺乳动物很多的错觉。

实际野生哺乳动物的总碳量,甚至只有白蚁的十分之一。

在动物中,碳总量最高的是节肢动物1GT C(人类的17倍,其中昆虫就有0.9GTC,是人类的15倍)。

从表里看出,其它动物的碳总量如下:

鱼类,0.7GT C;
环节和软体动物都是,0.2GT C;
刺细胞动物(原腔肠动物),0.1GT C;
线虫,0.02GT C;
哺乳动物,0.007GT C
鸟类,0.002GT C

自从20多亿年前,蓝细菌出现之后,地球上的生物碳总量便渐渐以自养生物为主。

动物和植物不仅仅是营养级关系,更是15亿年来在演化上互相促进。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前提是海洋植物的繁荣,碳总量足以支撑足够多的动物种群出现。

当动物总群多了起来,植物减少,为了获得足够多的碳量,以动物为食的掠食者出现几乎是必然。

在亿万年的演化中,奠定了食物链。

一般认为食物链中的营养传递约10%~20%。

如果一个区域的可利用碳总量作为100% (初级营养者能作为食用的),对于虎鲸、北极熊这样高达5.5级的动物来说,碳总量只占0.003%~0.07%。

营养级过高,则支撑不了过多的掠食者,这也注定了,人类这么庞大的数量,营养级不会太高。

人类的营养级是2.21[2],与猪的营养级相当。

这里的重点,不在于人类和猪营养级相当的关系,而是人类即便只有2.2的营养级,所拿来直接或者间接(畜牧所用)食用的植物,也有0.4~1GT C。

也就是说,人类虽然整体营养级不高,但何奈基数过大。

以3营养级食用(或间接食用)的碳总量高达0.1GT C,以更高营养级身份食用的碳总量即便不是第一,那也是名列前茅(几乎顶级掠食者的捕猎对象,都是人类的食物之一)。

那么,如果人类的综合营养级和虎鲸一样,会怎么样呢?

以当前人类的人口,达到5.5营养级,不仅所有动物不够吃。

哪怕即便够吃,所需要的植物,可高达2000GT C。大约需要4个地球的植物,才能供养这么多的绝对顶级掠食的人类。

考虑到动物食物链,那么则需要100个地球来供养。

那么,以地球的生物碳含量,可以容纳多少的总人口呢?

如果人类继续保持2.21的营养级,如果能用上所有动物食物链涉及的植物碳量,所能容纳的人口为2000亿。

如果能用上所有植物碳总量,大约能容纳50万亿的人口(相当于每100平方米分布四个人)。

当然,按照当前人类的科技实力(食物加工水平),预估人口的最高上限是1000亿人(达到节肢动物的总碳循环量)

如果在加工植物的技术方面,在未来没有足够大的突破,人口是很难突破这个上限的。

到时候,如果已经拥有星际殖民的实力,倒算万幸。如果不能,当地球因人口过载而崩溃时,地球上可能发生的事情,会无法想象……


总的来说,当前的人类和所有的动物,想要吃光植物,还差得很远。

如果所有真菌能加工食用的话,都足够支撑当前所有动物的食物链了,甚至都不需要细菌出马。


如此来看,食物链是否不会因为资源耗尽而断裂呢?

实际恰恰相反。

如今的食物链关系,是经过至少5亿年的反复资源耗尽、崩溃,然后慢慢形成的。

正是因为它逐渐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所以营养级传递才稳定在10%~20%。每一次过载的营养传递,都必然存在大量个体的后继死亡。

当营养级的传递稳定之后,整个食物链自然也会表现出相对的稳定状态。

由于最近1万年来,地球生态系统足够的稳定,所以才让题主产生了食物链没有出现资源耗尽的情况。

  • 实际从200万年前~1万年前的第四纪大冰期期间,动物因食物链断裂而灭绝,也并非罕见的事情。

对于长达5亿年的演化史来说,生态系统总是处于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个体死亡,甚至种群灭亡。

灭绝的动物,总是多于当今现存的动物。

生物演化机制,就注定了:

整个演化史上,因食物链资源耗尽而灭绝的物种,总是多于因食物链稳定而延续下来的物种。

参考

  1. ^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8/05/plants-outweigh-all-other-life-earth
  2. ^ 科技日报:科学家首次计算出人类营养等级
user avatar

朋友,你知道你两腿之间的那个器官是干什么用的么。

什么,你那个东西没有了?

那你节哀吧。

生物通常可以繁殖后代,来补充死掉的数量。每天有很多生物被吃,但是平均而言每天都有比死掉的生物的数量还要多的生物出生。在小范围内吃光了食物,阻止不了其他地方新生的生物填补进来。特定的某种生物不小心被全部弄死了,也不妨碍其他生物取代其地位。在传代过程中,新的物种还会随机演化出来[1]

大量物种在自然界的数量根本就不是其他生物可控制的。

  • 例如色藻·蓝菌的水华爆发、钵水母的周期性爆发都可以毁灭范围内所有不能适应它们改造的环境的生物,它们自身则在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后大量死亡来将数量降到可以持续的地步,暂时停止对环境的破坏,由此产生的有机物沉降和水母瀑布将大量有机物输入海底,支持海底生态系——这种事情已经在地球上循环发动了数亿年,没有什么“结果”可言。

驱动生物活动的能量可以追溯到太阳辐射、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热、地球上化学物质间的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有些生态系根本就没有消费者,更不存在所谓吃光了。

  • 例如辐射合成细菌Candidatus Desulforudis audaxviator可以在只有铀矿的辐射作为能源的环境下利用岩石和水中溶解的物质合成有机物并增殖,在南非地下1500~3000米深的矿井地下水中建立生态系。相关论文发表在2008年10月10日的Science杂志[2]。辐射对该物种并非必需,且它们在作为化能自养生物的同时还可以分解同类的死细胞来回收材料。
图片来自NASA,公有领域
  • Candidatus Desulforudis audaxviator生活的环境里没有其它生物。在科学家检测的五吨地下水里,Candidatus Desulforudis audaxviator的230万个碱基对只有32个突变过不止1次

参考

  1. ^ 为什么没有新生物种出现? - 赵泠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394697/answer/1645505790
  2. ^ Dylan Chivian, Eoin L. Brodie, Eric J. Alm, David E. Culley, Paramvir S. Dehal, Todd Z. DeSantis, Thomas M. Gihring, Alla Lapidus, Li-Hung Lin, Stephen R. Lowry, Duane P. Moser, Paul M. Richardson, Gordon Southam, Greg Wanger, Lisa M. Pratt, Gary L. Andersen, Terry C. Hazen, Fred J. Brockman, Adam P. Arkin, Tullis C. Onstott,"Environmental Genomics Reveals a Single-Species Ecosystem Deep Within Earth", Science, 10.1126/science.1155495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