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人的地位如何?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以及他们在各自国家目前的地位。这两个国家虽然地理位置相近,历史渊源也紧密相连,但华人社群在当地的发展轨迹和所处的社会地位,又有着一些独特的差异。

马来西亚华人:多元社会中的重要力量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华人是其中重要的少数族群之一。根据统计,华人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约23%左右。

经济地位: 长期以来,马来西亚华人凭借其勤劳、精明和广泛的商业网络,在经济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零售、贸易到金融、制造业,许多行业都能看到华人企业的身影。他们为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中小企业方面,华人社群更是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然而,也正因为这种经济上的相对优势,有时会成为国内政治讨论的焦点,尤其是在涉及到经济政策的分配和种族之间的经济差距时。

政治参与: 尽管华人是少数族群,但他们在政治上并非没有声音。传统的马来西亚华人政党,如马华公会(MCA)和民政党(Gerakan),在历史上曾是联合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政治格局的演变,华人政治的参与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一些华人政党选择加入反对党联盟,试图通过政治改革来争取更公平的对待。同时,许多华人也通过选票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对政府的政策产生影响。然而,相对于人口比例,华人在议会中的代表性仍然有提升的空间。

文化与教育: 马来西亚华人成功地保留和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包括语言、宗教、节日和传统习俗。独立以来,华人社群建立了庞大的华文教育体系,从小学到中学,华文学校数量众多,为华人子女提供了接受母语教育的机会。这不仅维系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培养了大量双语人才。然而,华文教育的地位和资源分配,有时也是政治和教育政策讨论的议题。

社会融入与认同: 马来西亚华人大多出生在马来西亚,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是马来西亚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参与各种社区活动,并形成了具有马来西亚特色的华人文化。然而,种族关系在马来西亚始终是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虽然大多数时候保持和谐,但有时也会因为政策、经济因素或历史遗留问题而出现摩擦。华人社群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一个更包容、更和谐的社会。

新加坡华人:国家主体民族之一

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导的国家,华人占总人口的74%左右。这种人口结构直接影响了新加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走向。

经济地位: 新加坡华人是国家经济的主体力量。从国家主权基金到大型跨国企业,再到遍布街巷的小商铺,华人经济活动无处不在。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经济发展,华人企业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为新加坡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顶尖的跨国公司将区域总部设在新加坡,也得益于其稳定、高效的营商环境和强大的华人劳动力。

政治参与: 由于华人占人口的大多数,他们在政治上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人民行动党(PAP)自新加坡建国以来一直执政,其领导层和成员中,华人占据了绝大多数。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意味着华人社群的声音在国家决策中具有决定性影响。尽管如此,新加坡也存在着反对党,华人也通过选票表达不同的政治倾向,尽管他们的影响力相对于执政党来说有限。

文化与教育: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之一是英语,但华语(作为其方言的普通话)在社会生活中仍然非常重要,是许多华人家庭的主要沟通语言,也是学校的必修课。新加坡政府在推广双语教育方面不遗余力,旨在培养既能掌握国际通用语言,又能传承中华文化的新加坡人。华文教育体系也相对完善,华文中学和初院是重要的教育机构。新加坡的华人文化,是在融合了中华传统、西方影响以及新加坡本地特色后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新加坡味”。

社会融入与认同: 对于新加坡华人而言,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是新加坡的主体民族,对国家的忠诚和归属感是普遍的。新加坡政府有意塑造一种“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淡化纯粹的种族界限,强调共同的国家目标和价值观。因此,新加坡华人普遍认为自己是新加坡国民,而不是某个特定族裔的成员。

总结一下两地的异同:

人数与地位: 马来西亚华人是少数族群,而新加坡华人是主体民族。这一根本性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的话语权和对国家发展的直接影响力。
经济角色: 尽管都是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但马来西亚华人更多的是凭借个人和社群的力量,在经济中扮演着“驱动者”和“贡献者”的角色;而新加坡华人则更多地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文化传承: 两地华人都非常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但方式有所不同。马来西亚华人更侧重于维护和发展独立的华文教育和社群组织,以对抗可能的同化压力;新加坡华人则是在国家框架下,通过双语教育和推广华族文化活动,将中华文化融入国家主流叙事。
政治参与: 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参与的诉求更多是争取在多元社会中更公平的权利和代表性;新加坡华人政治参与更多的是在既有框架内的运作,其诉求往往与国家整体发展方向更一致。

总的来说,无论是在马来西亚还是新加坡,华人社群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他们既是各自国家社会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塑造和定义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理解他们的处境,需要深入了解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来西亚,一个我反复去了二十多次的国家。不好好回答这个问题,感觉对不起在异国遇到的每一个活着的故事。

(PS:没有照相习惯,图片过阵子去马来补拍)


目前华人在当地的经济地位很高,但是是政治上的二等公民,马来西亚有诸多的针对马来人的优惠政策和对华人的不少限制,可以就华语教育这一点来聊聊他们的不容易。


如果你初到马来西亚,接触这里的大马华人,可能会和我一样的惊讶,这普通话怎么这么溜。而随着你进入到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惊讶会一次次来临,广东话,闽南话,客家话。。。很多只在文言文或者只在民国时期文学作品里出现的辞藻,会毫不违和的从他们嘴中说出。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说来特别惭愧,我掌握的“中国话”才2.5门,会广东话,普通话,能听闽南话。但接触下来的大马华人,普遍熟练掌握三门或以上的中国话,深深的不解在心里留下了困扰。


这个困扰是在餐桌上解开的。第一次的马来行程,六天的时间几乎吃了六天的中国菜,唯二的东南亚菜也是吃的中国人炒的,带路的董事长会略带不好意思的笑着说:支持下华人自己的餐厅嘛。


也就是从这些华人餐厅里,我管中窥豹的找到了华语传承的答案。

走进很多华人餐馆,如果你细心的观察,总能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三三两两的证书或者奖杯。

这些奖杯写的,不是金牌菜品蛋炒饭,不是大马星厨某某某,也不是大众点评五星店。

朴素的证书上写的往往都是草草的几字:支持华教,功德无量。


类似的证书,一次次的出现触动着我的内心。直到一次,我在一个Food Court(一种大排档联合体)的肉骨茶档口,一个略显油腻的角落,熟悉的奖状模糊了我的双眼。穿过砂锅里蒸腾出的药香,看着老板那略显风霜却专注的脸庞,我开始了一个过客的思考。


任何的政权寻求的都是稳定,稳定需要统一,统一需要同化。尤其是马来西亚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同化各民族,想必是国策之一。要同化一个民族,同化他的语言和文字必定是重中之重,几十年来的马来西亚,不乏一种将华语保护视为种族主义,沙文主义的政治偏见。


在这样的土壤下,华文学校失去了政府的津贴,受到了政府对文凭的歧视对待,面对过内外的各种同化的陷阱和诱惑。但直到今天华校依旧在顽强成长,不被政府认可的独中文凭的含金量在国际上甚至高于政府认可的文凭。支撑着这样的文化传承是因为什么?我不知道正确的答案。


但我仿佛能看到的穿街过巷的教育工作者们努力的筹集资金:

仿佛能看到小到路边摊的一碗碗肉骨茶都在浇灌这华语学校的地基:

仿佛也看得到几代优秀的年轻人放弃了看起来更高大上的工作,投入到华文传承的事业中。


因为这一次次的努力,一代代的捍卫,百年过去了,在这里,海南话依旧是海南话,潮州话还是潮州话;福建话叫闽南话,广东话叫广府话,但普通话不普通,叫做华语。


停止了这些思考,我问了问肉骨茶档口的老板:“老板,那个奖状我看到了很多,我可以问一下你们为什么都这么支持华教吗?”

老板笑着说:因为我不想我的孩子以后是个香蕉人(banana:外面黄的里面白的)。

也许这就是正确答案吧。


纵有千般险阻、误会与困苦,华人的努力却不曾间断。来看看为中华崛起铺过路的先驱?

user avatar

在新西兰打工旅行的一年里,我常常接触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他们黄皮肤,黑眼睛,长着一张与我们并无二致的脸,开口说的也是普通话或粤语,甚至同我们一起庆祝农历新年。但当我以为是遇到了同胞上前询问他们来自哪里时,却会得到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我来自马来西亚。


「哦,马来人啊。」我习惯了这样的简称。


「不是马来人,是马来西亚华人」不管多麻烦,他们都一定会郑重地纠正我。


一开始我并不了解他们,也很难理解为什么不能这样简称,直到我在旅行的过程中结识了他们中的更多人,因为语言和文化上的亲近,都很自然地成了朋友。在跟他们或浅或深的交流中,对他们的认知从无到有,从模糊到逐渐清晰,慢慢拼凑出「马来西亚华人」这个群体更接近真实的模样。



其实我们对于「马来西亚华人」一点都不陌生,从演员杨紫琼、歌手梁静茹,到在羽毛球场上跟林丹做了一世瑜亮的李宗伟,再到这些年在《奇葩说》舞台上大放异彩的胡建彪、颜如晶,他们都是马来西亚华人的杰出代表。


说来有趣,你不能叫他们“马来人”,但是说他们是“马来的”就没有问题。因为现在的马来西亚华人大多数都是第二、第三代移民,他们生于斯,长于斯,都是地地道道的马来西亚人。


他们的祖先大都在十九、二十世纪,这动荡的两百年间离开中国去到马来西亚——在那场“下南洋”的浪潮里,大量居住在东南沿海的中国人,有的因为躲避战乱主动离开,到海外寻觅新的家园。有的则是被卖到国外做苦力的契约劳工,也就是俗称的猪仔,因为不识字被骗跟蛇头签下契约,从此终生回国无望。



在那段时间,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华人挤在大大小小破陋不堪的船只里,漂泊到包括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现在这三个国家的华人数量大约有两千多万,占到海外华人总数的一半)等东南亚的群岛之上,在这片炎热而陌生的土地上安营扎寨,建立起新的家园。



其中相当的一部分,到了马来西亚。


故国的日子水深火热,在他乡讨生活也并不容易,初到马来西亚的华人通过割胶、采矿、跑码头可以勉强维持生计,条件好一些的开家餐馆或者做点小买卖,同乡邻里之间相互扶持,日子也能过得不错。就这样,他们不仅在马来生存了下来,还建立起庞大的华人社区,华人也渐渐成长为马来西亚仅次于马来族的第二大种族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华人是一个无论漂泊到哪里,都能在当地建立起“China Town”的民族。那些下了南洋的华人并没有移风易俗成为一个”本地人”,他们反而很大程度地保留了华人文化传统。


而如果论及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保留程度的话,第一名可能不是这些年移民火热的美国或澳大利亚,也不会是华侨人数最多的印尼,甚至不是华人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新加坡。而很可能,是马来西亚。



在印尼,由于政府的强烈打压,当地华侨没有组成统一的阵线,他们无法保留自己的中文名,也禁止庆祝中国新年。在泰国,政府系统地接纳华人融入泰国社会,建立了和谐的社会族群关系。至于新加坡,虽然华人比例高达90%,但总理李光耀出于“国运”的考虑,主动消灭了中文教育,甚至关闭了唯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南洋大学,举国学习英语和马来语。而只有马来西亚的华人,几乎完整地传承和保留了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体系。


正如他们在称谓上所坚持的那样,他们对“华人”的身份很在意,这份认同感并不因为一两百年的时间或是几千公里的距离就有所削减。


谈到宗教,我们这代国人可能大都会颇为自豪地说自己是无神论者,信的是“德先生”和“赛先生”。


但马来西亚的华人中,除了常见的信佛、信耶稣的,还很多人因为祖籍是中国南海,信奉的是观音或者妈祖。而很多“跑江湖”的,每天必拜的是关羽关二爷和财神。除此之外,齐天大圣、活佛济公、甚至是“身份卑微”的土地公,也常常毫无违和感地出现在他们的神龛之中,每日祭拜从不间断。这些并不是马来华人的“创造”,而是我们曾经也是这么做的。只不过我们在某个动荡年代遗失了的东西,身在海外的马来西亚华人们都替我们完整地保存着。



除此之外,他们还把闽粤华人的“宗族”文化带到了马来西亚。走在槟城的街头,随处可见一些挂着 “陈家会馆”、“周氏宗祠”牌匾的深宅大院。也正是这种强大的以血亲为纽带的家族文化,维系了宗族内部巨大的凝聚力,让他们能够在异国生存和延续下来。时至今日,他们中的很多家族依然保留着家族大事由族长主持,在宗祠商讨和决定的习惯。


我在马来西亚时认识了一个的开 Uber 的华人司机,聊天中跟我讲起去年回中国探亲的事——他的祖籍在广东佛山一代,去年因为家族长辈的动员,举家飞到深圳然后坐大巴到佛山探亲,一共去了七十多人,几乎是包了半架飞机的规模,到了当地还专门请了导游,包了两辆大巴。“还没有全部都去,因为很多老人小孩出远门不方便,要是全部都去的话,得一百多号人。”而他们到了佛山,并没能找到当年的老宅,最终一家老小七十多人寻见的唯一一个亲人,也是血缘上远得不能再远的“舅舅的四姨父”。


而这一切中华传统文化在马来西亚得以延续的根本,是语言的传承。


我所认识的马来西亚华人朋友们,熟练掌握四种语言几乎是他们最基础的“标配”:国语(普通话)、粤语、英语、马来语。更多的人因为家族传承的缘故能说多达五六种的语言,除了前面四种必备语言之外,还有闽南语、客家话等。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能用中文和我流利没有障碍地交流。


Kelly 是我在新西兰认识的一个女生,她是我所见过的马来西亚华人里中文最好的。咬字清楚、发音准确,还会用大量的成语、俗语和典故,甚至能跟我说出“马来西亚的面积相当于一个云南省”这样的话,以至于一开始我根本不相信她是马来西亚人。后来才知道她从小就接受良好的中文教育——她出生在马来西亚柔佛州,因为靠近新加坡的关系,Kelly从小看中文口音更加标准的新加坡电视剧长大,练就了一口标准的发音。而他的祖父下南洋前曾是私塾里的教书先生,满腹经纶还写得一手好书法。所以她从小就被鼓励读唐诗宋词,家里还时常给她买台湾或大陆出版的绘本来看。后来因为中文优异的关系,Kelly 还成了 Agoda 的培训师,专门给马来西亚的中文接线员培训。


在马来西亚这样一个以马来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学习中文既不“经济”,也不“实用”。但迁居马来的华人们,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中文的教育。尽管他们很多人自己文化水平并不高,一方面自己还要艰难地学习马来语以融入当地的社会,但是一旦回到家里,关起门来跟孩子交流都坚持只说中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电视的普及,华人们还通过各种方法引进了香港的电视台(大陆的当时无法引进),为的是让子女从小看中文媒体的节目。所以这一代马来西亚华人,也是跟我们一样从小看着《射雕英雄传》、《上海滩》这些经典的港片港剧长大的,很多人一口流利的粤语,也都是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习得的。



顺带一提,世界上最长寿的中文报纸不在中国,而是马来西亚的《光华日报》。这份报纸1910年由国父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联合当地华侨所创立,比《人民日报》还早38年创刊,一百多年来作为马来华人了解国内新闻时事的重要渠道。而“光华”的意思其实就是,光复华夏。我在槟城的时候还专门找到这家报社的当年旧址,可惜已经人去楼空,不知道搬去了哪里。


而马来华人对于华文学校的投入和建设,更是不遗余力的。他们把私塾教学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过去教授的是三字经,四书五经等传统教材,后来开始跟随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改革,逐渐形成华文小学、华文中学,包括华文大学(学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学体系。



在马来,绝大部分的华人都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华文小学。很难想象,在国土面积并不大的马来半岛,竟然星罗棋布着一千多所华文小学。华人子弟们在这里接受严格的中文教学,一般情况下只准说中文,如果被发现说方言(粤语、客家话等),是要被记过处罚的。


华人们还集资在马来西亚建华文大学,除了富商大贾的慷慨捐赠外,更多的是底层马来华人奔走忙碌地辛苦集资。其中包括那些三轮车夫们,他们曾共同约定,把一天拉车赚到的所有血汗钱都捐给华文大学的建设。现在马来西亚作为全球除了中国以外唯一一个保留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拥有目前东南亚唯一一所以中文教学的大学——南方大学学院。



然而可能只有马来西亚华人们自己知道,这一切来的有多不容易。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很难说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由马来族独揽大权的马来政府这些年强行推进马来文的教育,使得华人的中文教育在马来西亚一直举步维艰。


1955年,马来西亚政府颁布法令严格限制华文学校牌照的发放,并且规定所有以中文为语言媒介的学校都拿不到政府的津贴。这使得大量华人子弟在从华小毕业之后,迫于华文中学高昂的学费,只能转去学费较低的公立中学读书。而这样的学校里,教学语言为马来语和英语,要学习中文的学生,需要在放学之后留校,把学生聚集到一间教室由外聘中文教师授课。


因此,想要继续进修中文的华人子弟必须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人都就此无奈地放弃了继续学习中文的机会,中文水平就此停留在了小学程度。政府的不断打压也使得华文中学的数量持续衰减,从原本的几百所,到现在仅存61所。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马来华人在马来西亚建立的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被认可和接受,唯独遭到马来西亚本国政府的拒绝——政府至今不承认华文中学的高考成绩,也就是说,只要是华文中学的毕业生就无法进入到本国的所有公立大学学习。


马来西亚虽然国土面积不大,却有着十多所不错的公立大学,学费低廉、设备先进,其中的几所还有世界排名。但是华文中学毕业的学生,无论成绩再好,都不会被任何公立大学所录取。相比之下,马来人只要成绩及格,几乎是100%会被公立大学录取。


所以很多从华文中学毕业的学生只能去学费更加高昂的私立大学继续深造,或者就是留学海外。不论哪一个选择,都意味着付出极为巨大的经济成本。但只要家庭负担得起,不少华人家庭依然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这条显然更难走的路。



当然,华人在马来西亚所遭受的不公平对待,远远不仅仅是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


说得残忍一些,马来华人们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占据了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但是在政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当做“二等公民”来对待。


由于马来西亚是一个苏丹统治的穆斯林国家,一些宗教问题让华人长期颇受困扰。比如他们在被要求不在公共场合食用和售卖猪肉的同时,却要忍耐周围的人毫无顾忌地吃牛肉——相当多的马来华人信奉观音,有不吃牛肉的规矩,但却从来没得到过重视,超市和市场里从来没有停止售卖过牛肉。

更严重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比如有一年穆斯林的斋月(封斋期间穆斯林白天不进食),有个华人老奶奶仅仅是因为白天在广场上售卖食物,就遭到当地穆斯林激进份子的一顿毒打。


而当年“五一三屠华事件”的给华人的创伤尚未痊愈,如今马来政府新出台的一些政策,又一下下地刺痛着华人的本就敏感的神经。比如在马来,同一套房子房地产商会标上两种价格,一种是给华人的,一种是给马来人的,马来人的价格要便宜上许多。这是政府的强制规定,哪怕这个楼盘的投资和建设都是由华人完成的。再比如,政府规定马来西亚的任何一家企业,强制保留30%的工作岗位给马来人,因此很多华人企业不得不无奈地养着一群好吃懒做的马来人员工,而很多勤劳肯干的华人却因此失业。


这跟华人对这个国家的贡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马来西亚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整个马来仅有10%的人在纳税以支持国家的建设,其中华人给整个国家贡献的税收占到八到九成。而并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华人,每年还要额外地缴纳大笔的钱去给每个邦的苏丹国王修建他们富丽堂皇的皇宫,供养他们骄奢的生活。可以说,没有华人,就没有现在的马来西亚,但是马来西亚政府却没有给这个民族应有的公正待遇。


正因为华人在这个国家付出和得到完全不成正比,这几年马来西亚的华人比例下降得厉害,从过去的顶峰时期的接近40%,降到现在20%左右,几乎是断崖式地减少了一半。当年想方设法来到这里的华人们,如今又在想方设法离开这里。


“能走的已经都走得差不多了。”我的另一个朋友SS 这么跟我描述。“郭鹤年你知道吧?马来西亚首富,世界糖王!他的糖厂被当时总统夫人的亲戚看上了,然后运用各种政治手段抢过去了。他一气之下把资金全部投资到了印尼和澳大利亚,然后全家搬去了香港,再也没有回来大马。”


更多的普通人不能像首富那样潇洒,但是也竭尽所能地“用脚投票”。大部分人通过找工作移民到一衣带水的新加坡,那里更健全的社会制度,更高的薪资,以及平等的公民待遇。


SS就是这么打算的。“我回去之后就想办法去新加坡找工,一直工作到我死为止。” 和他告别前我问起他之后的打算,他非常坚定地这么说。


但是新加坡毕竟是个弹丸之地,承载不了那么多人的移民愿望。于是很多人又把眼光放向了“南洋更南”处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致于两国政府因为担心非法移民的涌入给马来西亚的签证增加了诸多限制,比如打工旅行签证一般都是一年期,给马来西亚的只有半年期,而且单独增加了不能为同一雇主工作超过三个月的规定。


同时,近些年中国的崛起也给一部分马来华人带来了新的曙光。现在的马来西亚,机场和大型商场里随处可见铺天盖地的 VIVO、OPPO 广告,以及支付宝支付的标识,甚至有不少马来人和印度人开始主动学习华语以提升竞争力。甚至我最近一次听到“一带一路”这个词,竟然还是从马来西亚朋友的口中。


当今的马来西亚已经很难忽视中国的巨大影响力,许多的马来西亚华人在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在谋求“回北洋”发展。很多的华人子弟中学毕业之后都申请去中国留学然后留在中国工作,再者如颜如晶、胡建彪另辟蹊径,靠一档综艺节目也杀进了浩浩荡荡的“北漂”队伍。


但更多的马来西亚华人,依然站在十字路口观望。他们既没有经济能力举家移民去发达国家,也并不想回到早已没有亲人在的中国。他们也早已习惯了马来西亚的生活,虽然时不时遭受不公,但也远远没有到“难民”的程度,只要忍气吞声,日子也还能过得下去。


不知道他们的未来,何去,何从?


参考资料:

[1].林水壕, 群静山合. 马来西亚华人史[J]. 1984.


[2].MASK MAN, 大马华文教育血泪史之三:千古罪人陈修信与华社族魂林连玉.[OL].
2013.

[3].赵海立. 政治认同解构:以马来西亚华人为例[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5(4):27-33.

[4].洪丽芬. 马来西亚华人家庭语言的转变[J]. 东南亚研究, 2010(3):73-78.

[5].何灿然. 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个怎么样的存在[OL].海外利益研究, 2016.

[6].Tan C B. Chinese in Malaysia[M]. Springer US, 2005.

[7].Tan C B. Chinese Religion in Malaysia: A General View[J]. Asian
Folklore Studies, 1983, 42(2):217-252.


————————————————————————————————————————

PS:这篇文章标题为《不是马来人,是马来西亚华人》,原文发布在我个人的公众号 寒蝉纪(hanchanji)上,欢迎关注,如有需要,请联系微信号 Nerome777 授权转载。

user avatar

鄙人目前在新加坡工作,来新也有数年,在此浅谈一下自己对于新加坡华人种族的看法。

如果可以把新加坡和美国这两个移民国家类比的话,新加坡的华人基本相当于美国的白人,外来,强势,先进,处于多数;马来人相当于印第安人,本土,相对落后,受保护,处于少数;印度人略相似黑人,受到的歧视也相对较多。

不过相较于美国矫枉过正的种族政策来说,新加坡的种族平等似乎还是停留在官方用语和公开活动中。而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种族歧视无处不在,其程度会令很多欧美人士十分吃惊。很多租房广告房东会明确刊登出“禁止印度人”,”仅限华人“(也有一小部分会登出来”禁止中国大陆人士“);很多服务行业会明确提出”仅向会讲华语的客户提供服务“,而这些广告是可以公开发布的。甚至印度人住过的房子售价也会明显低于市场价。以我的感受,我的以前的华人房东也都明确表示不接纳印度族裔的房客,而我的印度同学甚至宣称,他在马路上从来都打不到出租车(除非是印度司机),他想坐出租车时,大多数只能通过电话预订。以上任何一件事如果发生在美国,当事方如果足够敏感,都可以提出种族歧视的诉讼,而这在新加坡司空见惯。

如果说对印度人的歧视,是明目张胆,而对马来人的歧视则更加类似于”温水煮青蛙“。马来人和勤奋的华人,印度人不同,生活普遍比较慵懒。再加上他们是新加坡的原住民,而新加坡的旁边就是以马来人为主体的马来西亚,所以新加坡官方对马来族裔的态度看起来是十分优厚的:例如将马来语定为国语(虽然极少使用),很多大公司和国有企业都有马来人担当职位高但责任轻的高层。我的新加坡华人朋友也表示马来人可以较为轻松的找到一些基础性工作,在军队中从事的也大都是后勤,服务类的岗位,真正的敏感部门例如情报和先进武器的操作,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华人。我遇见的马来人大多工作态度也不如华人认真,并且以家庭为重,生育率很高。所以,以华人为主体的社会,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认为自己优于马来族裔,但是给予其足够足够尊重,让其整体不用为生计过于发愁,但是向上通道十分狭小。这似乎也是一种变相的”软性歧视“。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大陆人士。虽然同属华人,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政治原因,在新加坡的所有华人中(本地华人,其他南洋国家华人,港台人士,大陆人士)地位最低,也有歧视现象不时发生。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众多,在新人员层次也覆盖广泛,故不可一概而论。如果文凭和能力出众(尤其是有欧美学习工作背景),并不会遭到任何歧视。毕竟人的优秀程度可以改变,但种族无法改变,而种族问题都是移民国家最敏感的。

至于西方人,虽然新加坡曾经遭受殖民,但最近几十年的经济起飞,加上人均GDP赶英超美,新加坡华人心中已经没有那种卑微感,有时甚至有很强的优越感。但表面上还是对”洋大人“恭敬有加,内心却从来不把他们当成自己人来看待。

综上所述,新加坡华人在本国处于歧视链的顶端(而且一般说新加坡人,如果不加修饰语,都默认是新加坡华人)。我有一个新加坡华人的艺术家朋友,用西方观点来看,是一个标准的种族主义者,但是他的话能代表相当一部分本地华人的看法:”你可以认为华人比较优秀,但是不要说出来。我小时候,很少见红毛(西方人)住在HDB(政府福利房),那时候他们都开着好车在街上,我们对他们毕恭毕敬。而现在他们和我们一样,甚至不如我们。新加坡是一个东南亚华人的聚集地,很多在本国(主要指马来西亚和印尼)受限制的华人也都来到新加坡发展,这里给他们最大的机会。“

新加坡华人很为自己的经济奇迹自豪,而且很多人都认同自己的国家已经进入”第一世界“。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华人的骄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以及他们在各自国家目前的地位。这两个国家虽然地理位置相近,历史渊源也紧密相连,但华人社群在当地的发展轨迹和所处的社会地位,又有着一些独特的差异。马来西亚华人:多元社会中的重要力量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华人是其中重要的少数族群之一。根据统计,华.............
  • 回答
    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演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对彩礼问题持不同态度,但“是否还有不要彩礼的女人”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社会观念的变迁 传统观念的弱化:彩礼作为传统婚俗的一部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尤其是女性在婚姻中追求平等、情感联结和精神满足,而非物质利益,导致部.............
  • 回答
    日本的军事实力在当今世界与二战时期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战略定位、规模、技术能力及国际角色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二战时期日本的军事实力1. 规模与结构 陆军与海军:二战时期日本拥有约300万军队(陆军约30万,海军约15万),包括战列舰、航空母舰、重型轰炸机等装备。.............
  • 回答
    印度近年来的发展呈现出复杂而多面的态势,整体上处于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的“十字路口”,既有积极的进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印度当前的“开心”或“压力”状态: 1. 经济表现:增长与通胀的拉锯战 GDP增长:印度2023年的GDP增速预计在6.5%7%之间,较2ity年(约7.5%).............
  • 回答
    “鸡娃”现象作为中国社会近年来的教育焦虑集中体现,其对下一代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需要从教育理念、社会结构、国际比较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鸡娃现象的现状与核心矛盾1. 现象表现 高强度学业压力: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家长普遍将孩子置于“早.............
  • 回答
    现代俄罗斯在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国际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与帝俄(18世纪至20世纪初的俄罗斯帝国)和苏联(19221991年)存在显著差异,但某些方面也保留了历史遗产。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治体制:从君主制到强人政治1. 帝俄(18021917) 君主专制:沙皇(如亚历山大二.............
  • 回答
    截至2023年5月,中国关于禁食狗肉的政策已经通过,并且在2021年1月20日由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告,明确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包括狗肉。以下是详细说明: 1. 政策背景与时间线 2020年新冠疫情:疫情后,中国加强了对野生动.............
  • 回答
    在当前世界大学排名中,可信度的高低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数据来源、评价标准、样本数量、透明度以及与实际学术质量的关联性。以下是对主要排名体系的详细分析,以及它们的可信度评估: 1. 国际排名体系的可信度分析 (1)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数据来源: 雇主评价.............
  • 回答
    截至2023年,上海垃圾分类已进入全面实施与持续优化阶段,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发展阶段时间线1. 2019年:试点起步阶段 背景:上海市作为全国首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于2019年4月1日起全面推行“四分类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并配套出.............
  • 回答
    C罗加盟曼联对双方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球队实力、球员个人发展、商业价值、球迷情绪、战术体系、青训体系等多个层面。以下从曼联和C罗两个角度详细分析利弊,并结合现实背景进行探讨: 一、对曼联的利与弊 1. 正面影响 增强球队竞争力 C罗是足坛历史最伟大的射手之一,他的加盟直接提升了.............
  • 回答
    关于中国盔甲与西式(如西班牙、中世纪欧洲)及日式(日本战国时期)盔甲的比较,存在一些常见的误解和争议。以下从历史背景、材料工艺、防护性能、文化认知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古代中国盔甲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盔甲的发展贯穿了多个朝代,其设计理念与军事需求密切相关:1. 材质多样性 铁制铠甲:如唐.............
  • 回答
    关于“现在的年轻人是否看透了资本家的虚伪”,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并尝试深入理解年轻人的真实想法和行为。一、 年轻人对资本的普遍认知与感受:总体而言,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当代年轻人对资本运作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和某些.............
  • 回答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迟迟未决,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疑问和猜测,其中“纸老虎”的说法也时常出现。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考量,并避免简单化地将其定义为“纸老虎”或“非纸老虎”。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纸老虎”的含义。 “纸老虎”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实体(国家、组织等)在表面上看起来强大、有.............
  • 回答
    “现在为什么不开凿大运河恢复航运?”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需要澄清的是,中国的大运河一直都在,并且在部分河段保持着航运功能,尤其是京杭大运河。 您可能想问的是“为什么主要航运功能没有像过去那样恢复,或者为什么没有更大力度地投入来恢复其作为全国主要交通动脉的作用?”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大运河(特别是京.............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那么注重钱?”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生存压力与基本需求的提升: 高企的生活成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中国的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和“新一.............
  • 回答
    你提到的“日入5、6万”的理财产品,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你: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假的,甚至是诈骗。 理财产品不可能如此轻松且稳定地带来如此高的回报。让我详细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以及关于理财的一些真相: 为什么“日入5、6万”是骗局?1. 违背了风险与收益的客观规律: 风险与收益成正比: 这是.............
  • 回答
    “火力不足恐惧症”这个词汇在中国公众讨论中,尤其是在军事和国家安全领域,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它通常用来形容一种心理状态,即担心中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和空军)相对西方国家(如美国)仍然不够强大,不足以应对潜在的威胁,或者不足以实现中国的战略目标。要回答“现在中国还有没有火力不足恐惧症?”,需要从几.............
  • 回答
    拆分华为是否是“最有益”的办法,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这涉及到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商业利益、技术发展、全球供应链以及华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并分析拆分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和巨大的代价。一、 支持拆分的论点(.............
  • 回答
    关于“现在去香港购物的人越来越少”的说法,我认为可以用“不是绝对越来越少,但增长放缓,并且消费结构和客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来概括。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直接回答:不是绝对越来越少,但情况变得更复杂。虽然可能直接以“购物天堂”为唯一目的的游客数量没有过去那样“爆炸式”增.............
  • 回答
    软件行业确实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但程序员却依然“没日没夜”地敲代码、搞系统更新,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技术进步停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剖析:1. 需求驱动的永无止境: 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用户不是静态的。随着技术发展和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用户对软件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