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普遍的「鸡娃」现象会不会促成我国下一代的综合素质(知识、学习能力、才艺)和竞争力远超发达国家?

回答


“鸡娃”现象作为中国社会近年来的教育焦虑集中体现,其对下一代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需要从教育理念、社会结构、国际比较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鸡娃现象的现状与核心矛盾
1. 现象表现
高强度学业压力: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家长普遍将孩子置于“早八点”“晚九点”的学习节奏中,课外班、兴趣班、竞赛培训等成为常态。
“全人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家长既希望孩子全面发展(如钢琴、编程、演讲),又要求其在高考、奥赛、学科竞赛等传统评价体系中取得优势。
社会焦虑的代际传递:受“唯分数论”“阶层固化”等观念影响,家长将孩子的未来与自身社会地位绑定,形成“教育焦虑—过度投入—孩子压力”的恶性循环。

2. 核心矛盾
个体发展与社会竞争的冲突:教育目标从“培养人”转向“培养成功者”,导致教育沦为“工具理性”的代名词。
教育公平与资源分配的失衡:优质教育资源(如名校、竞赛、国际课程)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倾斜,加剧教育不平等。



二、综合素质的潜在影响
1. 知识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优势领域:中国学生在数学、科学、语言等学科成绩上长期领先(如PISA排名),这得益于系统化的知识积累和高强度训练。
局限性:过度依赖题海战术和标准化考试,可能削弱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整合能力等高阶认知技能。

2. 非学术能力的缺失
创造力与独立性:家长将孩子视为“学习机器”,导致其缺乏自主探索和失败容忍度。例如,编程学习可能停留在“刷题”层面,而非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与社交能力:过度强调学业成绩,导致孩子在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能力上相对薄弱。
实在,中国青少年抑郁率(约10%)和焦虑率(约8%)在全球范围内较高,与教育压力密切相关。

3. 跨文化适应力的不足
国际视野的缺失: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往国际学校时,仍以“分数”为唯一目标,忽视了跨文化沟通、多元思维等软技能的培养。
全球竞争的挑战: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如芬兰的“无考试教育”、美国的“项目制学习”)更注重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能力,而中国仍以“应试+竞赛”为核心。



三、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1. 短期优势与长期风险
技术人才储备: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科研人才数量庞大,但这些人才可能缺乏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如硅谷的“硅谷精神”与国内“内卷”文化的差异)。
产业竞争力:中国制造业的“性价比优势”依赖于劳动力成本,但高附加值产业(如芯片、生物医药)的竞争力仍受制于人才结构问题。

2. 全球竞争的新维度
创新能力:发达国家更注重“从0到1”的突破(如美国的硅谷模式),而中国更倾向于“从1到100”的规模化应用。
人才流动与国际化:中国青年群体中,出国深造(如美国、德国)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归国后仍面临“学术自由”“职业发展”等挑战。

3. 教育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评价体系的单一性:中国教育体系以“高考”为核心评价标准,而发达国家更重视多元评价(如英国的ALevel、美国的SAT+课外活动)。
教师角色的异化:教师被定位为“知识灌输者”,而非“成长引导者”,导致教育生态的僵化。



四、可能的转折点与未来趋势
1. 政策与教育改革的调整
“双减”政策:2021年后,中国推进“双减”政策,减少校外培训负担,可能缓解部分家庭的焦虑,但需警惕政策执行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素质教育的推进:如“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但如何落地仍需时间。

2. 社会观念的演变
“内卷”到“躺平”的转变:部分家长开始反思过度教育的弊端,转向“尊重孩子兴趣”的教育方式,但这一趋势仍处于初期阶段。
代际差异的显现:90后、00后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化发展,可能推动教育理念的革新。

3. 国际竞争的动态变化
发达国家的教育转型:美国、日本等国正在推动“教育公平化”“技术融合化”,中国需在保持优势的同时,补足软技能短板。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印度、巴西等国在基础教育投入上加快,可能对中国的教育竞争形成新的压力。



五、结论:鸡娃现象的“双刃剑”效应
1. 短期:可能提升学术竞争力,但牺牲全面发展
中国学生在应试能力上具有优势,但综合素质可能不及发达国家,导致在创新、跨文化等领域处于劣势。

2. 长期:需从“鸡娃”转向“育娃”
教育的核心应是“人的成长”,而非“分数的竞赛”。未来中国的竞争力,取决于能否在保持学术优势的同时,培养出具有创造力、跨文化适应力和全球视野的“新人才”。

3. 关键突破点
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多元评价标准(如项目制学习、社会实践)。
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通过技术手段(如AI教育)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社会观念的转变:从“成功学”转向“成长型思维”,尊重个体差异。



最终思考
“鸡娃”现象本质上是中国社会对教育焦虑的集中反映,其对下一代的影响是复杂且深远的。若仅以“分数”为唯一目标,可能导致中国在“高学历”与“高创造力”之间失衡,最终在国际竞争中陷入“内卷陷阱”。唯有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从“培养成功者”到“培养完整的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下一代的综合素质和全球竞争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羊吃再多的干草也长不成老虎,只会长成较肥的羊;

而小老虎吃干草只会活活饿死,吃越多干草死得越快。

user avatar

近视率倒是远超发达国家。

user avatar

不会。

因为他们“鸡”的多是无用技能。

试问目前多数培训班里的培训技能,哪一项能够让孩子在成年之后更具有生产力和创造力的?

多数无非是1年级教3年级的东西,3年级教5年级的东西,毕竟能教3年级、5年级的人还是不难找的。

可他们为什么不去教本科生研究生的东西,教研究生博士的东西,教博士生院士的东西呢?

因为没能力教呀。

这就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无论教育机构怎么鸡娃,随便从工作的角度或者从我带博士生的角度来看,他们鸡的东西根本就毫无用处。

数学数学不扎实、统计统计不扎实、创意美学没概念、表达能力刚起步——大家想想,我们鸡娃到底鸡了个啥?

莫非就是把没那么优秀但有钱的孩子通过鸡娃提分送到大学送到导师手里,然后让他们祸害中国科研和社会主义建设?

无论如何,想靠鸡娃来提升下一代的综合素质(知识、学习能力、才艺)和竞争力,是非常不靠谱的。

鸡娃是鸡娃,奋斗是奋斗,只有奋斗,才是不忘初心的努力。

至于鸡娃,它不过是焦虑,是跟风和攀比,是找规律钻空子,是短视而非深谋远虑,是坑人坑己坑孩子且破坏游戏规则的不健康行为。

user avatar

会极大地破坏学生成年以后的世界认知和路径依赖。

鸡娃到底是怎么鸡出来的,知乎上绝大多数人自己都经历过,无非就是那几种。

状态好一些的,努力了就学会,学会了就进步,一直保持着越努力越幸运的路径依赖。

状态差一些的,“考到95分带你去动物园”、“考上一中换给你买无人机”这种激励几乎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

归根结底,学习是一个纯粹的,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场景。而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下,只要一个人学习好,从同学老师到家长邻里,他能得到许多优待。

前阵子高考,我跟人说,在高中生里是不会有躺平学大规模扩散的可能性的。因为中学生的世界里,努力就是有用。哪怕内卷都能得到来自家长的奖励。躺平学的思潮可以影响一部分人,但是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奋斗逼的思想才是更契合他们所处的小环境的。

直到高考以后,也恰恰是他们成年了以后。

做题回归了做题,而生活里与做题无关的东西大举入侵学生们的世界。

他们发现有些玩意儿努力根本没用。
他们发现努力了很久却根本就不考。
他们发现会做题得不到额外的奖励。

在这种冲击之下,努力就可以进步的世界观会被打破。
只要考高分什么奖励都好说的路径依赖会被打破。

网络上满腹怨气的人不少,其主要原因当然是社会经济的问题
但是这种迷茫挫败也占了一大部分。
尤其是对于知乎上不少大学生、以及刚毕业的人来说。
实话说他们正在过着、或者刚刚过完人生中最自由最没有牵挂的阶段。
然而他们的愤懑一点也不比真正的房奴和996要少。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曾经贯穿了他们认知的,教育的内的小环境,那种做题赢得一切的小环境,被更加具体的社会冲击破灭了。

尤其是,在鸡娃的激励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考的好就奖励XXX”,奖励的东西从“多玩一会儿”到物质金钱,以及伴随的情绪奖励。这是完全超出甚至凌驾于学生的小环境之外的额外动因。
学生们通过做题不能直接得到的,也可以在这种奖励下从父母那里得到。

对这种动因的投射,让部分人在观察社会的时候,总会假想一个有意志、并且会建立和维护规则的利维坦。在他们曾经的世界里,这个利维坦就是父母家长。
进入大学和社会以后,他们就更觉得“利维坦”应该还是应该根据他们的努力、根据他们做到了某些题(例如学历、留学、达成了什么人生成就)而奖励他们规则之外的东西。
从阶级待遇甚至生活伴侣。

比如说,买辆豪车妹子就会喜欢我之类的。

然而,这可能吗?
正是因为不可能,做题家才会那么可笑。
正是因为不可能,他们的世界观和路径依赖的破灭,才会带来挫败迷茫。

鸡娃也许制造了许多非常牛逼的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
然而“下一代”的竞争又不是以高中为终点的。
倒不如说,下一代能用多少年走出“做题家奋斗比”路径被打破的挫败和迷茫,都要两说。

用之前人口议题上的一个比喻来说,这大概叫做“奋斗借贷”
鸡娃的债,成年之后都要还的。连本带利那种。

user avatar

我先说我的结论:

鸡娃现象,是国内中产阶层,在勉强维持家庭中产地位的基础上,没有给后代留下足够的社会资源。

这会让后代在维持社会阶层方面存在困难,从而引发来自家长的焦虑心理。

这种焦虑心理,驱使家长们,为了让后代维持中产地位,被迫采取一些对后代拔苗助长的举动。


我们先假想一个场景:

有一位来自名校的小镇做题家,从一家985硕士毕业后,和他的另一半在某二线城市立足,他的另一半是同校的校友。

两人通过双双辛辛苦苦996拿命换钱,凭借一年几十万的家庭净收入,终于在中年时把所在城市的首付房贷还的差不多了。

虽然这个房子,既不是学区房,也不在市中心。

这个时候,我想绝大多数年轻人,应该会觉得这对学霸夫妻现在很开心,房子问题终于没有后顾之忧了。

然而现实证明,绝大多数家庭,如果位于上面的处境的话,他们同样是不开心的。

房价这一座大山,已经耗竭了这户家庭近乎全部的精力和资源。

而中年以后,教育,医疗,养老等好几座大山还等着呢!!!


表面上看,这户顶级配置的打工人,成功实现了所在城市定居,付完了首付和房贷。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房子也消耗了这户家庭年轻时几乎全部的积累。

这既给中年后的家庭生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让这对夫妻给自己的后代没能留下什么积累。

而且,这对夫妻在未来面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同样沉重的大山时,因为职场的不稳定性以及个人身体健康难以维持高强度工作的考虑,变得更加难以招架。

于是,这户家庭在中年以后的生活,基本上可以用鸡飞狗跳来形容。

而这一切,都会被这对夫妻的孩子看在眼里。

在他们的孩子眼中,邻居们形容他的父母都是985的学霸工程师,高薪白领,国之栋梁,天之骄子。

但是在他的童年印象中,自己基本上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大的。

他的父母每日早出晚归挤地铁上班,满脸疲态,除了深夜时间做家务刷手机唠家常以外,基本都在和工作打交道。

而且孩子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父母有邻居说的那么有钱,整体上还是省吃俭用的状态,花钱的地方倒是很多。

天真无邪的孩子,最多只能目睹这些现象,他还不知道为什么。

不过长大后,他就能用语言形容,他的父母基本是以一种很没有幸福感的姿态过完了大半辈子。

他的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讲,读了名校以后生活就好了,不过看自己父母的状态,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

这种高压的家庭环境,也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成长,让孩子长大后往往出现某些心理问题。


我们再返回到这对学霸夫妻的视角。

这对学霸夫妻哪怕是在享受二人世界时仍然是焦虑的。

虽然没了房子的后顾之忧,但是其他大山仍然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

孩子上幼儿园时,新城区幼儿园太少,入园名额不够。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个还行的幼儿园,学费还很贵,只能咬咬牙继续供下去。

然后,孩子上了小学,初中,高中,成绩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在教育上。

孩子的父母消耗了非常多的钱和精力,孩子还被弄得一脸不愉快,亲子关系非常僵硬,但是孩子的成绩还是没长进。

这对夫妻逐渐发现,孩子在天赋上并不如自己,大概率考不上自己当初能考进的学校。

这对夫妻好像也没啥办法,家里只能买得起新城郊区的房子,小学初中只能选个还凑活的,考进好学校的竞争又太大。

相比之下,自己虽然是小城市出身,但是就读在了全市最好的学校,教学质量反而比自己孩子的学校更高一些。


某一天,这对每天起早贪黑的夫妻躺尸在床上半夜聊天时,老公劝说老婆:

认命吧,孩子尽力了,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学到大半夜,他已经很努力了。

咱俩名校毕业确实是天赋异禀,咱也没钱换学区房,只能让孩子读个差不多的学校。

基因没传下去教育条件没搞好,还是得怪咱自己不够努力不是。

但是这时候,老婆反过来劝自己的老公:

我也知道孩子尽力了,但是咱俩这么辛苦的活着,不就是为了孩子能比咱俩活的好吗?

咱家除了这个以后老掉牙的房子,啥也没给孩子留下,爸妈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

孩子如果成绩不好,考不进名校,留不下大城市,以后不又得从小城市小县城里重走一遭了嘛。

那咱俩当牛做马大半辈子图啥呢?

老公听完了老婆的劝告,突然有了一种心肌梗塞的感觉,然后他无奈的拍了拍老婆的肩膀:

好吧,只好苦一苦孩子了。


上面这个例子大概率是国内中产家庭的普遍现状,即使是上面这种顶级打工人配置的家庭,鸡飞狗跳仍然是常态。

在上面这个假想的例子中,有几点信息值得注意:

1.为什么这对夫妻,名校毕业,外人眼里前途无量,但是作为打工人顶级配置的他们,却积累不下多少社会资源留给孩子,而且还搞的自己一辈子特别辛苦,幸福感极低?

2.为什么这对夫妻没办法让孩子就读一二线城市更好的学校,而是被迫选择一些还算凑活,可能还没有自家小城市排名前列的学校教学质量好的地方?

3.这对夫妻明显已经发现孩子的天花板所在,为什么还不认命,决定再苦一苦孩子呢?

当然了,这些问题,大家都能给出自己的答案。

不过下面,我们要尝试得到一些普适性的结论。

实际上,鸡娃并非是国内全部家庭的特征,如果尝试概括一下鸡娃家庭,你会发现他们具有这样的特点:

1.家庭条件和社会地位,位于私有制社会的中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中产阶级。

2.家庭是典型的工薪阶层,依靠被雇佣获得劳动报酬,受中年危机影响大。

3.父母曾经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应试教育极大的改变了社会地位,对应试教育有着盲目崇拜。

4.父母成长路径单一,没有思考过工作以外的谋生方式,把应试教育视为唯一的发展道路。

5.家庭留给后代的社会资源极为有限,后代几乎没有来自父母的助力。


鸡娃重点诞生在中产家庭,顶层和底层家庭一般不会采取鸡娃的手段。

对于底层人士来说,养家糊口都需要父母付出全力,根本无暇顾及后代的成长。

底层家庭只能以散养的模式,让自己的后代自由探索,没办法鸡娃。

对于上层社会人士来说,家庭有足够多的社会资源,能够让后代依托大量的社会资源成长。

对于上层社会家庭来说,不需要采取鸡娃这种极端的方式。

而中产家庭则夹在这两者中间。

一方面,各个城市的中产家庭,没有谋生上的后顾之忧,父母有一些时间和精力关心孩子的成长。

另一方面,中产家庭并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占据,助力孩子的成长,确保孩子能够继续维持父母所在的阶层。

这其中,与本话题最相关的重点在于两个地方。

一个是我国中产阶层的父母,获得并维持中产阶层的方式。

另一个则是中产阶层家庭,能够给后代留存社会资源的多少。

我们后面更进一步的分析即从这两点出发。

其实,中产阶级的概念并不存在,是有产阶级为了分化瓦解无产阶级的凝聚力,杜撰出的概念。

资本世界只存在两个群体,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两者的区别在于,有产阶级依靠雇佣他人劳动和占据生产资料,实现资本积累。

而无产阶级则使用有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被雇佣劳动赚取报酬,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打工”。

所以说,中产阶级本质上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

中产阶级除了在报酬上较多以外,和无产阶级没有任何差别。

中产阶级的人们,同样需要通过打工赚取收入,实现资本积累,忍受资本家的剥削压迫。


资本至上的社会,拥有大量资本的有产阶级,可以轻易的实现大量资本积累。

相比之下,无产阶级只能通过打工慢慢挣钱,还要被资本家拿走剩余价值。

与此同时,商品流通,又会让你在消费的同时,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又还给资本家。

这会导致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分化,作为客观规律,这种分化在资本社会无法消解。

这种贫富差距分化的问题,如果发生在增量社会还好,资本家只会分食社会上增加的资源,无产阶级能捞到根骨头吃。

但是如果我们处在存量社会,在贫富差距分化的客观条件下,资本家将会有意无意的抢夺无产阶级群体占据的资源。

甚至,资本家会通过话语权的优势,刻意设置规则,让无产阶级产出更多资本的同时,收割无产阶级的社会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高房价,996,氪金手游,轻奢品牌等等。

受此影响,存量社会下的无产阶级,被迫竞争群体内部越来越少的社会资源。

为了获得足够的资源,无产阶级只能进一步堆积自己的硬条件来加强竞争力,形成内卷。

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者会出现素质更高,综合能力更强,但是境遇越来越差,占据社会资源越来越少的结果。

结果,即使是顶级打工人配置的家庭,在自身占据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也只能勉强维持中产地位。

作为顶级打工人的你,同样会面临买房困难,加班泛滥,中年危机严重,工资不够用等多种问题。

关于内卷,大家可以参考下面两篇文章。

而在资本社会,资本是可以传承的!!!

由于资本家可以给自己的孩子留存大量的资源,无论是资本积累,生产资料,还是人际关系。

所以资本家的孩子,只要不是超级败家子,大概率还是资本家。

同样的,无产阶级的孩子,大概率还是无产阶级。

那么,中产的孩子,还可以是中产吗???


中产阶级本质上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天然与有产阶级的资本家们对立。

在资本社会中,成为有产阶级是存在天然的鸿沟的。

资本家们也会刻意设置障碍,阻止额外的人来分食有产阶级的蛋糕。

所以,如果你不是被老天爷馅饼砸脸,或者在现如今已经高度垄断九死一生的创业环境中脱颖而出,你无法成为资本家。

但是,作为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无产阶级内部的流通是不存在明显障碍的。

底层人士成为中产阶级,没有本质上的困难。

有一定的学习天赋,愿意当小镇做题家,愿意给资本家996打工,资本家就会给你稍微多一些的报酬,封赏你个中产阶层的头衔。

同样的,中产阶级滑落为底层人士,同样没有本质上的困难。

学习不够好,给资本家当狗不够卖力,年纪大了干不动,资本家们就会嘲讽你不努力,剥夺你中产阶级的头衔。

这就会让中产阶级变得异常脆弱!!!

一个人成为中产的决定性因素,并不受自己控制。

比如说,一个聪明的头脑,让你通过学习的努力能够考上名校。

这是天赋,取决于老天爷给不给你。

再比如说,一个高薪报酬的工作,取决于资本家愿不愿意给你。

如果资本家比较抠门,劳动密集型的当下,996给你月薪三千你也没啥办法。

同样的,纵使你名校毕业,如果你年纪大了肝不动,你大概率被淘汰出职场。

这就意味着你失去收入来源,瞬间从中产地位跌落。

所以对于中产来说,成为中产的条件,主要来自上天兼顾和资本家的施舍,个人努力是次要因素。

同时,存量社会下的内卷环境,让无产阶级占据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少。

即使你已经非常努力,很可能身为卷王的你仍然获得不了足够的资源,成为中产的难度加大。


所以在现如今的存量社会下,无产阶级想要维持中产地位,其实是要付出很多的。

你需要寒窗苦读,从名校毕业,还要不知疲倦的加班工作,牺牲自己近乎所有的生活和社交时间。

你要时刻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后是否能胜任工作强度,别被职场扫地出门,否则自己丧失收入,中产地位随即不复存在。

你还要时刻担心房价教育医疗养老几座大山的负担,稍有不慎,大山压下来,瞬间把你中产的地位压得粉碎。

与此同时,辛苦维持中产阶层地位的你,在内卷社会和几座大山的威胁下,大概率没剩下多少资源给自己的孩子。

可能你的孩子长大时,你手里的三十年房贷尚且没有还完,积蓄也被几座大山消耗殆尽。

身为中产的你,和其他绝大部分无产阶级一样,只能两手空空的告诉自己的孩子,要用自己的双手成就梦想。

结果,你的孩子如果想维持父母所在的中产地位,他大概率要重走一遍你的道路。

这需要你的孩子和你一样,天赋不错,寒窗苦读,考上好大学,996打工,

只有这样,你的孩子才能继续维持中产阶层的地位。


其实这一切,身为父母的你都会看在眼里。

但是你能给你的孩子提供什么帮助吗?

你毕生的努力,换来的也只是勉强在一座城市立足罢了。

你一辈子996打工换来的社会资源,都被封印在房价教育医疗养老这几座大山当中。

在社会资源储备上,你什么都没给孩子留下。

你唯一能给你的孩子提供的,貌似只有考进好大学的经验,学历是你相对于其他无产阶级的优势。

在没有其他经验的情况下,为了让孩子维持中产地位,你自然会希望你的孩子和你一样,凭借教育鲤鱼跃龙门,走和你相同的道路。

至少你证明了,在成为中产的方式上,这条路是可行的。


但是,你的孩子未必有你那么幸运。

可能你的孩子天赋一般,即使他已经十分努力,仍然达不到一本分数线,仍然考不上研究生。

可能你的孩子身体虚弱,没有你那么能忍受寒窗苦读和资本996压榨。

可能你的孩子未来面对的环境更加内卷,即使考进了清华北大,还是买不起房子,躲不掉泛滥的加班。

而内卷社会下,你只能在某个城市勉强立足,并没有能力给自己的孩子争取到足够的教育资源,你的孩子大概率只能在还算凑活的学校入学。

你很焦虑,因为你知道其中一部分情况在未来是必然会发生的。

你知道不应该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你自己的童年很可能就不快乐,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同样如此。

可是你认为,如果不逼一下自己的孩子,后果会更严重。

人做事是有目的的,绝大部分人之所以能够容忍低幸福感的生活,就是因为有盼头。

这里所说的盼头,绝大多数情况下,或者是给自己和家庭的幸福生活铺路,或者是给自己的孩子铺路。

如果你的孩子,没办法维持中产地位,从中产滑落。

这意味着,你和你的另一半,大半辈子996低幸福生活的牺牲,全都付之东流。

这更意味着,你的孩子要再度过上底层无产阶级的生活,这种生活是更加艰难的。

所以,从中产地位滑落这件事,对于中产家庭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它不但否定自己一辈子的牺牲和努力,还会让自己的孩子从中层掉落,未来的生活过的更加艰难。

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你对自己一辈子毫无意义的努力不服气。

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你对孩子从中产地位掉落后的底层生活十分恐惧。

最终,你很不情愿的和另一半达成了共识:

只能苦一苦孩子了!!!


受到我国大内卷时代的影响,我国中下层无产阶级掌握的社会资源变得越来越少。

为了竞争本就不多的社会资源,无产阶级们只能被迫提高内部竞争,以求获得更多社会资源,换取体面幸福生活的希望。

由此导致我国中产的门槛与日俱增,维持中产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想要以中产身份体面且幸福的生活,在我国已经越来越难以做到。

由此,我国上至年薪达到知乎平均水平的卷王,下到月入几千的普通打工人,都会诞生无法避免的焦虑情绪,并由这种焦虑情绪构成我国现如今浮躁功利的社会氛围。

在这样的影响下,中产阶层的打工人,一方面深感自己晋升维持中产的不易。

另一方面,中产打工人却又对是否能够维持中产产生担忧。

国内的中产家庭们,几乎没有办法给自己的子女后代提供资源上的助力。

当家庭为了买房上车,掏出六个钱包和996的全部积蓄,还要面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多座大山时。

这个家庭可以肯定没办法给后代留下什么东西了。

而这就意味着,无论父母当初进入和维持中产有多么的困难,自己的子女都要从头开始。

对于这一点,那些大城市没有多少家产继承,需要从头打拼的土著们会有深刻感受。


上面的内容,反映的就是阶层的下滑,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无产阶级内部的自然流动。

现在,父母拼尽全力留在了城市,买下了高价的楼盘,凭借优秀的学历,996的努力,通过弘扬奋斗比文化,成为了中产人员。

但是,他们的子女如果不像他们父母这样做的话,极大概率又要成为社会底层。

对于父母来说,这种辛苦努力一辈子,结果孩子回到最初起点的情形,是绝对不想看到的。

但是,身为中产的父母,在无法给后代留下足够资源的情况下,对此又毫无办法。

国内的中产家庭,只能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后代上,在教育上对后代严格要求,希望自己的后代在综合素质上超越父母。

只有这样,自己的后代才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持父母苦心经营一辈子的中产地位,防止孩子重新滑落到社会底层去。

而对于国内的中产家庭来说,中产家庭们在节省资源,供给后代培养方面,还是可以实现的。

于是中产家庭们,把对后代的教育培养,视为了稳固中产阶层,不让父母一辈子的牺牲付诸东流的唯一途径。

而这正是国内众多中产家庭,对后代严格要求,以至于出现鸡娃行为的重要原因!!!

那么,鸡娃现象的利弊如何呢?

我个人认为社会上的鸡娃现象是弊大于利的。

甚至不客气的说,鸡娃基本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好处。


鸡娃现象,并不会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鸡娃行为的目的,往往是为了一些量化指标的获得,比如成绩,奖项,某些名额的获取等等。

而在应试教育当中,内卷的加剧也会让教育逐渐丧失它的教育属性,突出它的筛选属性。

而在这种重重筛选的过程中,被鸡娃的孩子们,真正熟练掌握的,是筛选胜出的技巧,而非综合能力的提升。

对于应试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会去主动接触考试以外的知识,只需要关注教科书里,和考试成绩有关的知识即可。

同样的,他们对知识的获取,目的不在于拓展视野,提高综合能力,而是在于考试成绩的提高。

这必然会让鸡娃们学习主动性很差,习惯于依靠被动的输入来获得知识,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驱动力。

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会出现唯成绩论,依赖背诵和补习,不愿意主动思考,缺乏自学和实践能力的问题。

而且,鸡娃们在长期内卷式的筛选竞争中,会逐渐丧失乐观向上的心态。

过分注重量化指标,也会让鸡娃们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潜力。

自卑,抑郁,社交恐惧,缺乏想象力,会成为鸡娃们揠苗助长后的损失,甚至成为鸡娃们需要用一辈子治愈的心理问题。

其实这样的问题,在广大小镇做题家身上,也都有一定的体现。

那么试问,这种输入知识靠“喂饭”式的教授补习,拓展知识基本不关注,缺少自学能力,不注重实践,发展潜力被透支,存在或大或小心理问题的“鸡娃”们,综合素质是提升还是下降了???


不只是鸡娃自己,鸡娃们的父母,同样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叫做“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一个稳定幸福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各种积极的影响。

为什么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其中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学生,来自于体制内的家庭。

一方面,体制内家庭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人脉资源上存在天然优势。

另一方面,体制内职业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生活幸福感较高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茁壮成长。

反之,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父母的焦虑心情,父母早出晚归鸡飞狗跳式的工作生活节奏,必然会让孩子产生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如果孩子眼里看到的,是每天为了工作披星戴月心力交瘁逼自己鸡娃的父母,孩子大概率会对自己长大后的生活十分恐惧。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安全感丧失,缺乏同理心,鸡娃举动也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和父母的关系也会变得些许僵硬。


不过现实当中,我们不应该去埋怨鸡娃的父母。

鸡娃并非是个别家庭的行为,而是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鸡娃的父母们,其实是清楚鸡娃行为的危害的。

要知道,很多鸡娃的父母都是应试教育的优胜者,对于应试教育中的合理和不合理,是要比绝大部分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观众清楚得多的。

但是,在这种明知有极大危害性的情况下,国内的中产父母们,却又都被迫节省家庭资源,不约而同的采取了这种鸡娃的措施。

这就说明,鸡娃现象是中产家庭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策。

或者这样说,是社会大环境出了问题,强迫中产家庭们走鸡娃的道路!!!

鸡娃行为的真正根源,来自于资本世界下,贫富差距问题导致的无产阶级生存困境。

由于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和资源掠夺,广大劳动者连晋升和维持中产阶层都变得十分困难!!!


正常来说,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遵循纺锤形的社会结构。

在纺锤形的结构中,中产家庭占据其中绝大部分,底层和上层社会家庭的数量很少。

同样的,纺锤形的结构中,中产家庭维持中产地位的难度也并不大。

至少在纺锤形架构中,不至于出现我们社会这种名校顶级打工人都买房费劲,要靠自己996打工,对自己的孩子鸡娃的方式,来维持中产地位的情况。


然而在分配不均衡,有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资源掠夺,缺乏节制约束的情况下,社会架构呈现了高度陡峭的金字塔架构。

在这样的社会架构下,中产数量过少,底层人民数量太多,成为中产需要激烈的内卷竞争。

但是,顶层数量稀少的有产阶级,却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其地位又牢不可破。

而无产阶级占据的社会资源,又被有产阶级不断搜刮抢夺,变得越来越少。

这使得无产阶级们过着幸福感极低的生活的同时,连中产都是需要激烈内卷竞争才能获得的社会地位。

自然,在父母连自己的中产地位都只能勉强晋升维持的情况下,中产的父母们无力给后代留下足够的资源,继续维持中产地位。

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中产地位,只能苦一苦孩子了。


在未来,如果这种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无法解决的话,情况会进一步恶化。

这时候,社会会从鸡娃阶段,进入“无娃可鸡”的阶段!!!


对于底层人员来说,底层劳动者无暇顾及后代的成长,它们的后代大概率会重复父母的辛苦一生。

即使晋升到中产又如何呢?996还是逃避不掉,几万一平的房子还是买不起,孩子不鸡娃还是得滚回底层待着去。

只要经过切身感受,底层人员便会深感生活的艰辛,从而放弃养育后代的做法。

同样的,对于中产阶层来说,鸡娃行为,其实已经是顶级打工人们,为了维持中产地位所作出的最后尝试了。

当通过鸡娃这一最后的挣扎,仍然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来帮助后代维持中产地位,逆转不了阶层下滑的结局时。

中产阶层无法接受,自己一辈子的苦心经营,牺牲生活幸福感乃至身体健康,换来的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自己的孩子从底层从头再来的局面。

于是,中产家庭同样会放弃生育的欲望,干脆把鸡娃所需的大量资源投入给自己,让自己过的幸福快乐一些。

由此,生育率开始断崖式下跌,加班文化被抵制,躺平文化开始兴起。

无产阶级就这样,以一种极度消极又对自己有害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

至于后面的故事,我们现实中的世界,正在书写,未完待续。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俄国鸡娃是挑选优质苗子给予科学培养,中国鸡娃是在低水平项目上搞野路子和重复训练。

俄国鸡娃是以大规模教学和社会实验为基础的,目的是为国家机器稳定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最高品质燃料

中国鸡娃是以野路子为基础,目的只是为了在内卷中获取竞争优势

但是,如果按照俄国模式以制造最高品质燃料,普通人是不会同意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是严重的不公平-凭什么99%丰度的浓缩铀燃料棒就16岁就有院士的教学课,大教授的习题课,而0号柴油就连个三本师范校教师都轮不到?


所以,这是没办法的。只有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拼爹竞赛,才是唯一能被接受的模式。拼不过不是你这个当爹的不行,就是你爹不行,没得抱怨。


所以我一直的观点就是,如果非要鸡,来点正常的,比如高数下放到中学,高考直接考11科,每科考4个小时,随便哪个都比在2003年的课纲标准里玩文理分科搞试题蒙特卡洛法强


鸡来鸡去最后原油供应出了问题,0号柴油,92汽油,95汽油和98汽油产出比例失调不说,还掺了水,少数浓缩铀确实产出来了,却在美制反应堆里发光放热

这就是现实

user avatar

现在鸡娃的目的是上好大学,上好大学靠的是高考成绩。高考不就是国人最引以为傲的“公平考试”?

这个知识、学习能力和才艺和高考成绩有什么强关联性吗?

作为一个当初考崩盘了也在理科0.1%之内的过来人说一句,高考就是考一个对很有限知识集的过度准备加尽量少犯错而已。某个程度上,它就是个现代版的八股文。

如果靠准备高考能搞出什么知识、学习能力和才艺,说明你还没搞清楚什么是高考。

user avatar

现在谈中国很容易敏感,不如说点别的。

设想一下,假如当年慈禧时代废除科举,改考数理化,天天背物理公式,天天背单词,大清朝会不会一跃而起,成为世界科研第一梯队?

假如不会,那么怎么做才会?

user avatar

会。(或者至少目前看来是会)

数了一下今年KDD research track录取文章的contact author(一般是一作,比较能说明”能发得出文章的年轻科研人员”的distribution),70%的姓名拼音是简体中文拼音(只有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人会用,华裔不会用简体中文拼音)。

不知道有没有人数一下icml,nips之类,或者其他科学领域的双盲顶会,感觉比例可能差不多?kdd就200篇我能数一下,上千的我数的头晕,擅长数数的人可以自己去数一数,结果可以放评论区。

user avatar

美国式鸡娃:以前高中三年能修一门微积分AP,现在数学物理计算机修7门AP;以前高中入门C和C++以及算法,现在用Jetson Nano + tensorflow + 帮非洲大草原识别濒危小动物/帮NASA卫星遥感图片识别碳排放。

中国式鸡娃:以前做3遍卷子,现在做10遍;以前为了自主招生考试发一篇SCI/EI,现在发五篇——就为了考复旦大学降20分。

如果你鸡娃的目的,是让你的孩子从四川大学考进复旦大学,然后让另一个孩子被从复旦大学挤掉进四川大学——然而鸡娃本身并不能让四川大学或者复旦大学的四年生活有任何质变,那这种鸡娃有个屁用?

user avatar

做梦。

会促成下一代抑郁和焦虑发病率远超发达国家。

为什么呢?鸡娃的那些人目的是什么?上重点幼儿园小学中学,然后上好大学。然后大学毕业立即买房结婚生子开始下一轮。知识学习能力才艺都不是目的只是凑履历用。

user avatar

衡水模式应届幸存者在此。

我网聊过一个17岁法国女生,得知她要参加高中科学竞赛,于是让她给我看一下她的数学书

嘿,您猜你猜怎么着

(我看不懂)

反正比高考数学难是肯定的,不知道是奥林匹克还是高数。她还在学钢琴,而且还经常运动,party也没少参加。小时候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国际夏令营。这样的人设,放在越南那往往是大城市。但是她就住在乡下,每次上学还要做火车。对了,她四点钟放学。

我那虚伪的自尊心一下子就被戳破,取而代之的是嫉妒。

我也不知道我脑子里那些发达国家中学教育全是*的观念从哪儿来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人家能学这么多东西,玩那么开心,而我只做了一遍又一遍的高考卷。(其实我学的不比她少,但我是真的惊讶,毕竟真以为人家都不知道怎么数八十)

想来没参加竞赛的我真的就是在浪费生命。高中内容实在是简单,也就数学要动点脑子。高一就学完了大半内容,剩下两年我也不知道自己学了啥。那么多时间,我都用来意淫,发呆,没有去运动,没有去交友,其他所谓努力的时间都是浪费在高中知识上,被衡中模式的学校摁在椅子上学,学到坐骨神经受损,学到脊柱侧弯,再加双相情感障碍。

本来学习知识还是很快乐的,就算是解题也很有趣,但是学校仿佛就是怕我太快乐似的,偏要让我学到吐为止。优越的越南教育,真有你的!

初中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我觉得让我现在学的话应该三个月就能搞定了,可是我那初中就教这点东西,却也不让我们玩儿,就让我们坐在椅子上对着黑板。每天6点起,10点睡,自由活动一小时,两个星期放一天假,一年不算周末假期不到一个月就学这p点东西,钩都学会两遍了。我那班主任假期的时候收班费给他儿子买鞋倒是勤快,上课的时候就去办公室睡觉给我们看新三国。初三的时候我们用语文课把80*40min的新三国看完了,感恩!

初中和高中都是一星期一节体育课,不知道的以为在养仙人掌

还 竞 争 个 p

我只求别再住院部度过我的后半生

————————————-注

有些人觉得这边人每天写十二个小时题,法国人一天只写六个小时题,自己买菜的时候算得比法国人快,所以到了大学数学也一定普遍比法国大学生好。我举出这个网友的例子,是想让这些人了解法国的高端中学教育,改变这种想法。我知道法国是数学大国。

这只是个例,不能由此得出普遍结论。我只是想抛砖引玉。但我知道一个普遍事实:越南只有极少数人能享受这法国网友的教育,剩下的人中间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走向最极端的衡水模式(热烈庆贺衡水美国上市!热烈庆贺我母校校长,即前教育局局长,在全国各地开办多所分校,疯狂敛财实现财富自由,当上representative of the people!也致贺隔壁地级市的一中,终于被迫加入了衡水模式!我校对不起你们!)至于法国有多少人能享受我这法国网友的教育水平我就不知道了,也不重要,因为我的观点不是法国教育普遍比越南教育在内容上更丰富更艰深,而是衡水模式在越南很普遍,衡水模式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身心健康的维护远远不如法国这样宽松的教育。

我认为鸡娃指的就是为了阶层牺牲孩子的兴趣快乐对孩子进行严苛的教育,所以衡水也算鸡娃。河北人进衡水是为了卷,北京人学钢琴也是为了卷,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鸡娃,形式不同而已。

补充一下我的信息:

在小地方有钱也没有高端教育,而且家长也没有教育理念,喜欢把孩子送进衡水类学校。

我就是典型,我小学在一个地级市,那时也是钢琴网球素描乒乓球围棋英语奥数啥都学,甚至进过游泳青训队,应该比这法国小姐姐学得还多,凭借奥数奖项也被那个地级市顶尖的竞赛班录取了。我那父亲听闻老家这类衡水学校很强,就让我去考,结果我这外地素质教育就干不过别人当地从小学就开始的应试教育,被分进了普通班,从此受尽羞辱,并且与竞赛绝缘。整个初中生涯里我都是在怨恨与自卑中度过的,眼睁睁看着别人参加竞赛,而自己想着怎么能把班主任扇我的耳光还回去,让她把贪污的班费吐出来,把老师们对我们的辱骂还回去,让宿管把盗窃的我们的零花钱吐出来(我们零花普遍是一人一星期一百,放在寝室衣服兜里,100%会被偷)。不过进高中部的时候还是被提前录取进了实验班,比别人提前三个月开始高中生活。和我一起从普通班晋升的同学,也全是外地来的。我们本可以参与竞赛,不用受这鸟气在普通班做猪猡。

我们这地区土豪挺多,都喜欢把孩子送到这学校。放假的时候我们的操场上停的车一半以上都是豪车,而且总是有几辆车单价比我们教学楼造价还高。劳斯莱斯,宾利车牌88888,兰博基尼都有。校长的车是A7,大迈巴赫,还有奔驰商务车(别说,品味和我一样,三辆车全是我梦车)。但是就这样一所学校,是厂房改的,学校很小,导致只有操场上能停车,人口密度大概全国第一。一个破教室60人,里面说不定有几个贵公子。甚至还有些人从隔壁地级市来这县级市。真是脑子瓦特了。家长全tm没上点心,不知道送孩子去国外。猪都住的比这好,猪圈都没这拥挤。结果有钱人还是把学生送这里来,可见教育资源的稀缺了。我们家庭水平都是当地顶尖的。

user avatar

当然会的,我们这一代就是在当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里,被通天纹们讥讽学微积分有个P用的。

怎么着?

中国就是在我们手里腾飞的……

以后就看鸡娃这一代称霸了!

user avatar

笑尿了,顶尖人才从来都是self-motivated的。我反而预言一下,鸡娃的后果会让娃在性、游戏、娱乐和消费上的放纵远超各位的预期。

感恩吧,得亏我们还是一个严格禁毒的国家。

user avatar

绝无可能,相反,只会造成一代人集体性的某种形式的反弹。因为根本原因是:日子不是这么过的。

社会是多方面的,你一大半儿都自动投降了,剩下那一点儿做得再好又能如何?况且又真的“很好”么。

身体和心理健康也是社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人类生物本能里面基本的东西——体能和娱乐——都摧毁了,连作为一个人类正常活着都费劲,还谈什么超过别人?无非是骗自己的麻醉剂罢了。就如同三国演义中的“今与人争斗,自断右手,而曰我必胜,可乎?”

极端地说,假如一个人18岁之前学会了很多很多的知识,然而寿命只有20岁,选择这种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况且,目前中国那些教育机构又真的在教人知识么?还是只是各门学科实质上的排列组合、文字游戏而已?大家心里都有数。研究这些东西对你自己高考有用,但人类的进步不靠比拼这种东西。

如果真要是中国学生高中就学完高等数学、掌握好几门外语之类的,那去谈中国远超外国还有点理论上的可能性,可是实际上呢?结果完全相反,发达国家的学生学有余力的话完全可以提前修学大学课程,反而中国学生有资格这么干的寥寥无几,即使能,也会主动不去做,都是在本应很轻松就掌握的知识体量中打转,同一句话正着说反着说拐弯抹角地说——因为谁都逃不过高考或变相高考(例如竞赛,所谓的竞赛已经完全变成了变相高考,早已失去了本应有的意义)。

还是极端地说,国人研究了一千年的科举应试技巧,对现代社会有一点儿帮助吗?其实际结果只是相当于一种变相的神学罢了。

即便是那些真正的兴趣班:音乐美术这些,哪怕是把少儿编程这种跟智商税差不多的东西也算上,再哪怕把那些功利性的奔着保送加分去的变相应试教育排除掉,剩下的兴趣班又能培育出来多少兴趣?有高考在上面压着,兴趣又值几个钱?实际效果恐怕入门都算不上。

所以,远超?别做梦了,智不出于“敌”而力少于“敌”,放弃一块儿,没放弃的那一块也花费大量精力在无用功上,这么蛮干,结果只会落后——这还是好的呢。

————

这赞数一上来,评论里就什么样儿的都有了。你说什么东西有缺点,他就跟你说没有这个的话就会如何如何。

小到个人,大到群体,你选择一个东西,自然要同时承受好处和代价。譬如说你选择今天不吃饭,你就会饿,你再怎么对自己和别人说今天你有太多的事儿要忙而顾不上吃饭,改变不了你会饿这一事实。同样地,你再怎么论证高考制度是目前多么多么好的选择,它迫使所有人都不得不去做无用功这一特点也仍然存在。

作为高考制度的受益者,我从来不认为改革高考就能解决一切(相反我认为现有的不触及别的只针对高考进行的所有教育改革都在实质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但是咱们讨论的是“鸡娃能不能整体超越外国”,而不是“高考是不是应该取消”,评论“高考不能取消”的,属于偏题;评论“存在高考我们就不得不如此”的,属于说废话——不是不得不如此,还用得着在这儿分析弊端吗。

“不得不选择的事物就是完美的”这种思维,就属于学傻了的产物,某种程度上是别人戳破了自己的麻醉剂之后的应激反应。

user avatar

热衷功名,花大量的时间去背书是一回事。

创造力,思想之自由,独立思考,乐观向上,有愿意交流,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又是一回事。

对知识领域的探索,并不是一味的背诵,机器性的反复做题,不是说这些不重要,但是自由的思考,对经验的反思,合理的质疑,深入的分析,多角度的看待问题也很重要。

高等教育的授课方式目前充满争议——教育资源严重不够,全国有几个大学可以做到师生比1:20??? 批量生产出的人才培养里——每个孩子的天赋是否真的得到了充足的启发,每个孩子的潜力是否真的得到了发展,足以让人产生怀疑。

才艺方面真的超过了发达国家么?电影超过了?音乐超过了?音乐跟20年前比,感觉质量并没有显著提高——电影票房数据好看,但是百分之九十五的票房来源是本国,就是说,在世界上,我们的文艺产品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了。

知识超过了谁?百分之八十的博士留美率,辛苦培养的人才,都留不住。后来没办法,为了吸引别人回来,得花500-1000万,反吸人才。

我们总是去教孩子们竞争,告诉他们他们要努力,不努力,你就被“内卷”,缺很少教孩子们去“合作”,教他们互相尊重;我们强调等级,考上985就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但是没有教他们“平等”与“尊重”,让歧视二本,三本,专科,职业院校,农民工的风气这么严重。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一帮势利小人?

这种每个人都觉得“累”的年代里,竟然还要讨论“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我不想超过任何人,但是我希望大家都开心点儿。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不会这么紧缺,不需要累死自己的孩子,就可以享受到很多好的教育资源。

强调竞争不一定是坏的,孩子们当然应该努力;但是不会合作的孩子,失去创造力的孩子,变得麻木而高度利己的孩子,这些都不是一个“发达的,和谐的,良性的社会”应该有的标志。

user avatar

所谓的鸡娃。按照专业术语来说,叫做:

低水平重复。

你只要了解一下,鸡娃们每天学习的内容,你就会发现,全部都是初高中水平的基础知识。因为考试大纲考的内容是固定的。为了区分出差异。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

中央电视台采访过很多奥赛班的人。问他们奥赛的训练对他们的学术发展是否有意义。大部分人都回答说:其实自己大学里面搞的东西和奥赛没啥关系。中央电视台请过丘成桐。撒贝宁现场出了一道初中奥数。结果丘成桐直接回答不会。。

因此上这个问题相当于在问:

如果我们每年培养很多很多的珠算高手,会不会促成我国下一代的数学水平。

其实并不会,对吗!!

user avatar

不会。

反而部分被鸡的娃们可能会被摧毁了自主学习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在亢奋和躺平之间反复横跳。


人这一辈子挺长的,鸡娃路径或许能让人在前二十多年有点“起点优势”,但是一旦进入自主择业、自主发展阶段,一旦度过父母无法设计赛道或提供辅助阶段,鸡娃的迷茫感会迅速上升。因为其路径乃至人生意义都是被父母给定的,父母的成功经验未必适合下一代,有核舟求剑的意味,尤其是在技术变革和社会竞争速率加快的背景下。

社会竞争具有多元性、复杂性,蛇有蛇道,鸡有鸡路,视野要宽,思路要广,心态要坚韧,身心健康+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比鸡娃那些虚头巴脑的优势要重要的多。

user avatar

我认识几个标准鸡娃家庭,海淀那种。

初二就开始精算高考潜力,评估考不上父母的母校(中央财大),

初三就积极去美加澳物色高中了。

现在高二,已经在马里兰某“精英教会高中”读书了。

因为母亲是跨国公司中高层,现在已经因为工作调动、全家在美国生活。


鸡娃的终点,我觉得一定是流向新大陆。

鸡娃父母也不是白痴,花了那么多钱,最后连大豪斯都没有,真的亏爆。

user avatar

很多人都明白一个常识:长跑比赛中,并不是一开始跑在前面的人,就一定能拿到好名次。当然,对于体力逆天的人来说,全程碾压普通人也很正常。但是两个体力差不多的人比赛,一开始就拼命跑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策略。

但是搬到教育领域,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了,或者说表面上明白,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执行。他们看到自己的小孩二年级就能做四年级的题了,喜出望外,以为自己的小孩真的是不世出的天才;然而等到初中或者高中的时候成绩断崖式下跌,孩子也慢慢厌学的时候,他们开始困惑不解,死活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user avatar

这问题挺没意思的,不过我还是打算从认知能力的角度答一下,刚好也在看跟这个问题相关的文献[1]

“鸡娃现象”可以总结为“胡萝卜加大棒”。“胡萝卜”就是通过无限拔高考试(以及文化资本)的意义来唤起学生一种狂热情绪;“大棒”就是以激发起学生的仇恨和羞耻感作为学习动力。这种做法确实可以训练出某些技能和思维方式,但对于高级思维能力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什么是高级思维能力?我觉得首先是元认知(metacognition)。元认知简而言之,就是“对思考的思考”,“对表征的表征”。当我们看到一个事物并产生一个想法时,我们要有这样一种能力:将我们的想法看做是对事物的一个思想的表征,而不可直接等同于事物的实质。也就是在表象(appearance)和真实(reality)之间拉开一段距离。只有区分了这两者,我们才能够调整、检测、规划自己的想法,否定错误的模型并构建新的模型[2]

举一个例子,某人说“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这句话,从元认知的角度看应该表述为“我是一个经常认为我没有价值的人”。这两个表述有相当大的差异。前者将“我”与“没有价值的人”这一本质进行直接的等同,而后者则是一个二阶表征(second-order representation),是对“我是一个无价值的人”这个表征进行进一步表征[3]。前者将“自我”定义为一个静止的客体,而后者则将“自我”定义为一个不断发起认知和解释的主体(我是一个正在“认为着”的人)。前者指向的是封闭和独断,而元认知指向的则是丰富、开放和新的诠释。元认知能力还能使人理解表征的多样性(representational diversity)和表征的变化性(representational change)。“表征的多样性”指的是个体能够理解我和别人对同样的事物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但彼此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这会促使主体寻求解释“为什么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都是真实的”这一问题的原因,而不是直接取消别人的真实性。“表征的变化性”指个体能够理解人的观念会随着时间而变化[4]

为什么说元认知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竞争力和素质的关键?

我们说,在前现代社会,人类的知识边界和经济活动范围都相当有限。个体往往出生在一个熟人社区,且终生的活动范围都不超出这个社区,因此人们对“能力”的理解主要体现在服从性,即服从社区给自己赋予的角色和职责,个体不需要反思什么,建构什么,就算反思了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没有用武之地,个体的一生与原生家庭所赋予的身份高度绑定。而在未来,随着经济的流动性增大,社会组织能够对个体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已经大不如前了大多数情况下个体面临的问题是过去的经验里所没有的。比如上世纪国企的下岗潮、大学改组等事件就冲击了很多人对集体组织的安全感和信赖感。此时,社会对个体能力的期待就逐渐从“服从性”转为个体的心理能力,即通过建立与事实相契合的思维模型来融入陌生人社区,解决陌生的问题。在过去,这种解决问题的资源是从父母、长辈、集体以及社区获得的,而现在,这些资源只能从个体的内心中获取。

我们现在的这种“鸡娃教育”恰恰是与这种能力背道而驰的。它所塑造的正是对文凭和成绩的一种狂热的、下意识的情绪,这种情绪使反思性自我难以建立起来。它的教育模式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所谓的“素质教育”也是这样),并没有给个人建构模型留下任何余地。它的话语是独断的,通过反复灌输的疲劳战术,把个人的时间给占的满满的。最重要的是,学生们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换来的文凭却不再具备长久的价值。一般来说,束缚和保护是一体的,组织对个人进行强力约束的同时,也应提供一定的保障和承诺。比如古代的科举制度给中举者赋予大量特权、上世纪包分配制度等等。但目前的状况却是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组织对个人的强控制和垄断(这侵占了个体用来发展心理能力的资源),而经济领域却开始鼓励个体的自由竞争了,组织对个体的未来则不作出什么确定的承诺和保障。由于这种转变在中国来的太快(短短二十年),很多人至今还没有反应过来,潜意识里仍然试图通过给自己的孩子打鸡血来“一次性逆天改命”,并认为一旦成功就获得了某种终身保障,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束缚-保护体制”已经事实上不存在了,今天年轻人的抑郁、躺平、迷茫,与这种“受骗感”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了,不论是鸡娃现象还是“束缚-保护体制”都与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没有多大关系。

相关回答:

为什么近几年自称抑郁者越来越多?

如何看待衡水中学学生说「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

假如没有考上 211 和 985,你会错过些什么?

参考

  1. ^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metacognitive monitoring, and singular (coherent) vs. multiple (incoherent) model of attachment: finding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2. ^ The regulation of cognition, or metacognitive monitoring, includes planning activities, monitoring them, and checking outcomes. It necessarily includes the self-regulation of knowledge which should occur when the thinker becomes aware of contradictions between presently held ideas, a state which ideally ought to lead to cognitive reorganization (Inhelder et al. 1974; Karmiloff-Smith 1979).
  3. ^ In contrast to the regulation of cognition, knowledge about cognition refers to second-order cognition – a theoretically stateable second-order or ‘meta’-representation rather than the representation itself. Thus the simple proposition, ‘I am an unworthy person’ is not an example of metacognition, whereas the thought that ‘I am a person who thinks that I am an unworthy person rather frequently’ is a second-order representation and an example of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is described by Brown et al. as ‘relatively stable, statable, often fallible, and late-developing information that human thinkers have about their own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those of others’. It is, in fact, only when learners have acquired some appreciation of the fallible nature of knowledge that they can consider their own cognitive processes as objects of reflection.
  4. ^ It is on this basis that children come to understand representational diversity (what others know, I may not; what I know, others may not; what I or others think may be false) and representational change (what I thought Thursday, I do not think today, and may not think tomorrow (Gopnik and Astington 1988)).
user avatar

锥刺股,头悬梁,卧薪尝胆,凿壁偷光。

古已有之。

何奇之有?

书读得不好,有篇文章不会背,皇帝一怒之下,太子之位就和你没关系了。

太子登基,记得你曾经和他竞争过皇位,将你打发到黔州封地,刚走到半路上,从京城赶来的御林军将你团团围住,皇上口谕:意图谋逆,私藏甲盾,就地处斩。

曾经也是拼过全力的鸡娃,到头来依然逃不过,好快的刀啊。

鸡娃之卷,千年的故事。

你说我国下一代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多少?

1840年,照样被打得找不到北。从“华”掉落到“蛮夷”

这都是历史教训,书上写的清楚。

中产阶级的鸡娃,就是喂来给自己觅食用的。过一过好日子,吃点甜头,多捞好处。

所谓下一代,卷起来的鸡娃,算哪门子下一代?

就是中产阶级的下一代,而这些下一代卷狠了,大多数都是思想上的极端分子,因为他们的童年记忆有什么?有课程,无玩乐,那种自由开心的玩乐。

心灵上的悲苦,最后都会反馈到社会上,卷起泡沫无数。

太子登基,要整他的兄弟。

鸡娃长大,就要让其他人吃苦头。不能让自己的苦白吃了。

这就是各人顾各人,安邦定天下的人才只是极少数,大多数都是自私自利,社会上的各种人,不能太松散放养,也不能过分鸡娃了。在平衡一下,有时候放点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小孩子总是要玩耍一下,每天一小时,我认为不过分。

user avatar

会。

我当然知道这个问题,政治正确的答案是不会,我们要合理引导,不要鸡血如何如何。但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杰出人物的诞生是需要人口基数的。

假设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学编程,那发现在编程上有兴趣且有天赋人的概率要比我们从大一才开始学编程高的多。虽然大部分人考完试可能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一个道理。鸡娃的学习方式虽然不可取,但是你真的大家都去机场收,各个领域优秀人才的概率肯定比你不鸡要高。因为很多东西的确是需要时间去锻炼,去开发去发现的。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为什么我们足球踢的不行,归根到底不就是因为足球人口少吗?也就是接受专业训练的踢足球孩子少。如果踢球的孩子足够多,那么选拔出有天赋运动员的概率也就会很高,足球水平自然也就提升了,这是同样的逻辑。

要知道题目问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小孩,用鸡娃的方式是否能把某个特定小孩搞得很牛。这当然不一定。可题目问的是作为一个国家整体而言。也就是有的小孩不行,但绝对有更多的小孩在鸡娃的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看看我们现在的高中教育很多人是很有意见的,应试教育盲目内卷如何如何,可你要知道现在我们国家高速发展的科技成果,也是靠这个教育体系培育出来的人才支撑起来的。大家都背完公式去考试,大家都死记硬背,100个人当中绝对有那么几个,在死记硬背之后真的理解了。但前提是如果这100个人都不背的话,那么这几个人可能也不理解。

所以相对于不鸡,鸡娃的过程,肯定更有可能提高整个人群的竞争能力。

user avatar

90年代的日本小学生可是读书读的很拼命的,比现在的“鸡娃”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所谓“夏令营里的日本少年”,都是有原型的。

当年日本GDP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一般来说就算挣不到第一,保持个一二十年应该不成问题。

但是,就在那帮拼命考试的小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平成肥宅”这个词也悄然兴起。日本gdp被中国超越,全民躺平,娱乐业被韩国侵蚀,都是这一时代的事。

所以就凭“鸡娃”指望预言未来,怎么说呢,略天真。

user avatar

Jeff Dean莫非是靠背那几篇八股文搞出来搜索引擎来的?

user avatar

竞争力要增强,最重要的其实是在于产业。产业的增强最重要的是在于创新,承担风险和发展,需要的是真正的综合素质人才,而不是去当螺丝钉的执行者。

“鸡娃”能不能使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承担风险的勇气和魄力,创新的精神,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能力,才是我国的竞争力会不会远超发达国家的关键。

过于盲目的“鸡娃”,可能会有近乎相反的效果,那就只是增加内卷而已。

user avatar

思想的自由带来人的自主探索

才能催生强大的发明创造吧

文艺复兴,工业革命都这样

真是《三体》也有类似的情节

专制集合财富搞科研,屁都没搞出来,经济搞崩了,迎来大低谷。

放开了,躺平了,禁锢解除了,反而有了很大的进步

user avatar

不可能,鸡只能鸡出一大批做题家,众所周知,能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只能是个别天才。这些人不用鸡也能自己学。

user avatar

小孩子爱玩是天性,真正爱学习的,还真不多。不能压迫太厉害,到中学后可能产生厌学、厌世情绪。跳楼的,我听说很多了。厌学的死活都不愿意再学,也有。

其实大家讲的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

就是中学除了死记硬背的知识之外,真正的知识内容其实很短时间内都能学会。比如数学,可能一个学期的内容,你真正坐下来翻翻书,自学一下,两三天都能学会。但是为何我们安排了那么长的学习时间,那么多的练习和作业?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在这些无聊的练习上给消磨了。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鸡娃会使我们下一代的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国内的鸡娃主要是鸡应试能力,怎么考高分怎么来,至于兴趣爱好,也是能加分的也优先。

这种围绕考试的鸡娃模式,更像是一套考试机器制造流水线,它其实不关心孩子是否快乐,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否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它只关心分数高不高,因此对孩子的综合素质提升弊大于利,仅仅是比放羊式育儿要好罢了。

而且中国人或者说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人,信奉的是人定胜天,会刻意忽略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但其实一个人的人生高度,更多取决于环境。孩子的起跑线往往是家庭和父母本身。

越是家庭给孩子提供的不够,越指望鸡娃能解决问题,土地的肥力不够,你累死也别指望产量会高。

我国普遍存在的鸡娃现象,本就说明下一代孩子竞争激烈,很难出头。先不说到底综合素质能不能赶上发达国家,就算比他们强,不还是得在低端产业链里互相卷?

所以啊,不要给鸡娃的脸上贴金了,生育率跌成这样,已经很说明问题,再鸡生育率要和国足相提并论啦。

上头也回过神来了,不然最近对鸡娃最大赢家和最大推手的教培行业重拳出击是因为什么?

user avatar

不会,儿童发育是有内在规律的,在儿童成长到合适的阶段之前,学习是事倍功半的。

格赛尔双子爬楼梯实验

心理学专家和儿科医生格赛尔博士选择双胞胎进行实验

出生后第48周,双胞胎中哥哥的学习爬楼梯状况开始被记录。此时,哥哥刚刚学会站立,站的不稳常常都有趴在地上爬行。格赛尔每天训练孩子爬行15分钟,经历了6周之后,孩子终于学会了独自爬楼梯。

另一个对象——双胞胎中的弟弟,他的基础情况哥哥完全相同,但是格赛尔让孩子在第52周的时候才开始训练爬行。在52周的时候,孩子的站立和走路的姿势基本稳定,腿部肌肉也比第48周的时候更加有力。在同样的训练强度和训练内容之下,弟弟只用了2周就学会了独立爬楼梯,远比哥哥要快。


哥哥提前4周开始练习,完成时长6周;弟弟落后4周开始训练,完成时长2周。显而易见,弟弟练习时长更短,这也意味着孩子的习得能力更强,速度更快。

鸡娃行为就像双胞胎中的哥哥,花费了大量时间抢跑,实际上却占不到便宜。

然而家长为什么要鸡娃?因为鸡娃有助于在幼升小、小升初、初生高的过程中进入好学校,占据有利位置。所以鸡娃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至于为什么教育资源不平衡,你见过拥有大量生产资料的阶层主动跟你平衡生产资料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鸡娃”现象作为中国社会近年来的教育焦虑集中体现,其对下一代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需要从教育理念、社会结构、国际比较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鸡娃现象的现状与核心矛盾1. 现象表现 高强度学业压力: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家长普遍将孩子置于“早.............
  • 回答
    要说现在家装里哪些东西“不是必要”的,这话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必要”这玩意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个自己的标准。但我观察下来,确实有那么一些东西,曾经火遍大街小巷,现在回头看,很多家庭已经不太会主动去装了,或者装了之后发现用处不大,有点鸡肋。咱们就一项一项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1. 电视背景墙的“全副.............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认识宇宙的边界和我们自身知识的局限性。要给出一个精确的百分比是不可能的,因为“宇宙可知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且不断变化的集合,而且我们无法客观地衡量它的大小。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尝试理解这个问题,并给出一个极其粗略且具有哲学意味的估计。为什么无法给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很多朋友都有同感,感觉现在的4G网速不如从前那么“飞速”了,甚至有时候比以前还要慢。尤其是在大家都在喊着“提速降费”的当下,这种落差感就更明显了。我们先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的4G网速“慢”的感觉,这其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运营商偷懒”就.............
  • 回答
    “网上普遍低估公务员收入”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信息不对称与透明度不足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公开信息有限且零散: 尽管我国对公务员工资有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往往集中在法律法规层面,对于具体到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实际到.............
  • 回答
    文革的红卫兵们,如今都已是年过花甲甚至古稀的老人了。他们当年是这场政治运动中最年轻、也最狂热的参与者,如今他们的生活状态可谓是五味杂陈,千差万别。回顾与反思对于那段疯狂岁月,他们的态度普遍是复杂的。极少数人仍然坚持当年的观点,认为那是捍卫革命、打倒修正主义的伟大斗争,并为自己当年的“英勇”感到自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涉及社会、心理、技术等多个层面。虽然网民整体学历在提高,但网络上的主流言论却可能呈现出反智的倾向,这并非矛盾,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主流言论”的定义与构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网络上的主流言论”指的是什么。它并非指.............
  • 回答
    苏联的伟大,的确是一个复杂且饱含争议的话题。它曾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在科技、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要理解为何如今华约国家普遍对俄罗斯——这个苏联主体——抱有敌意,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这并非简单的“爱恨情仇”可以概括。历史的沉重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文化变迁,以及集体记忆与时代观念的碰撞。要解释为什么如今的国人普遍难以接受男性留长发的传统,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们 interwoven 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核心的事实:“男子留长发”这个传统,在汉民族历史上,并非一个.............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普遍感受到一股难以言说的焦虑,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要说清楚这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不确定感。我们这代人,恰好赶上了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结构性调.............
  • 回答
    说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接受不了批评”,这说法有点绝对,但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这么觉得。身边确实不少例子,稍微说几句,人家就炸毛了,或者立刻石化,或者干脆把你拉黑。这不像咱们小时候,大人说两句,哪怕心里不服,面上也得乖乖听着,还得点头哈腰。仔细想想,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有时代背景.............
  • 回答
    “现在的人普遍都不爱国了”——这话说出来,很多人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毕竟,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爱国教育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然而,环顾四周,似乎总能听到类似的感慨:年轻人对国家大事提不起兴趣,对国家荣誉漠不关心,甚至对国家制度和政策充满质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信息爆炸时代的冲击:认知多元化与批判性.............
  • 回答
    夜视装备的普及确实极大地改变了现代战争的面貌,特别是对于近距离作战和夜间行动而言。当提到解放军与美军在夜视领域的对比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不是简单地用“优势丧失”来概括。首先,我们要承认美军在夜视技术上的长期投入和领先地位。从越战时期开始,美军就开始广泛应用夜视设备,并在后来的伊拉克、阿富.............
  • 回答
    现在的年轻男生,似乎真的有点“佛系”了。以前电视里、小说里,那种主动出击、轰轰烈烈追求女生的桥段,现在好像越来越少了。很多男生不是不想谈恋爱,而是压根儿就没那个动力去“追求”了。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得说说,这“不追求”的背后是什么在作祟。1. “内卷”的疲惫感,也蔓.............
  • 回答
    “是不是7080一代比现在的年轻人更乐观、更积极?这究竟是年龄的‘无病呻吟’,还是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造成的现象?”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感受。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先别急着下定论,咱们先说说7080一代的“乐观积极”到底是怎么来的。7080一代的“黄金时代”.............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好像不太爱“动手”做家务,心里头总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但也得承认,这现象背后肯定有它自己的逻辑在。首先,咱们得承认,生活方式和环境确实变了。想想咱们父辈那会儿,很多家庭都是单位分房,可能居住空间不大,又不像现在这样分工明确。家长可能需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相声艺术的传承、观众心理的变化以及时代背景的差异,想说清楚确实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马三立和王凤山先生的《白事会》,那可是相声界的一块金字招牌,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而现在一些相声演出现场,观众们热衷于“掏份子”、“捧哏抢词”,这背后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艺术的高度与观众的期待.............
  • 回答
    重庆90后们现身“父母相亲角”,向家长“毛遂自荐”主动相亲,这个现象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当下年轻人的婚恋观和现实考量。 咱们不把它当成什么高深莫测的社会学问题来看,就聊聊大家都能看到的那些事儿。首先,你说重庆90后们“现身”父母相亲角,向家长“毛遂自荐”。这听起来有点反差感,对吧?咱们印象中的.............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象似乎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更深刻一些。这并不是说一战不重要,而是二战在很多方面都更具冲击力,留下的痕迹也更深远,所以自然而然地,它更容易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印记。那具体是为什么呢?咱们一点一点地聊。首先,二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是空前的。 咱们不聊那些宏大的战略和数字,就说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