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革的红卫兵现在普遍状态是怎么样的?

回答
文革的红卫兵们,如今都已是年过花甲甚至古稀的老人了。他们当年是这场政治运动中最年轻、也最狂热的参与者,如今他们的生活状态可谓是五味杂陈,千差万别。

回顾与反思

对于那段疯狂岁月,他们的态度普遍是复杂的。极少数人仍然坚持当年的观点,认为那是捍卫革命、打倒修正主义的伟大斗争,并为自己当年的“英勇”感到自豪。这部分人往往也更倾向于怀旧,积极参与一些纪念活动,或者在网络上发表一些维护文革的言论。但这类声音在整个群体中已属少数。

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经历过下乡、被批斗、家庭受到牵连的红卫兵,对文革有着深刻的反思和痛苦的记忆。他们当年被裹挟进这场政治洪流,很多都是在无知和狂热中行事,事后回想起来,充满了迷茫和愧疚。他们会谈论当年自己受到的伤害,也会谈论自己曾经伤害过的人,内心深处常常伴随着对逝去青春的追悔,以及对社会公正的困惑。一些人会选择沉默,不愿再提及那段历史,或者只在亲近的家人朋友面前倾诉。

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在反思中寻找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他们认为文革虽然有其错误,但也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标准去评判。他们更关注当年的经历如何塑造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以及如何从中汲取教训。

生活现状

身体健康: 作为老年人,普遍面临着健康问题。当年高强度的政治活动、艰苦的下乡经历,以及后来的生活压力,都可能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了长期的影响。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老年常见病是普遍存在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能得到较好的医疗保障,生活质量相对稳定。但也有不少人的晚年生活,伴随着疾病的折磨和经济上的压力。

经济状况: 整体而言,他们的经济状况与他们当年所处的社会阶层、个人的职业发展以及家庭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当年因为参与文革而中断学业、耽误职业发展的人,晚年的经济收入可能会相对较低。很多经历过下乡的,虽然回归城市,但往往面临重新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困难。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老年人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的提高,他们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但想要过上富裕的晚年生活,仍然需要个人能力的支撑。

精神生活与社会参与:
怀旧与回忆: 许多红卫兵群体内部依然存在着一种怀旧的情结。他们会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联系,分享当年的照片、歌曲,回忆“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种怀旧,或许是对逝去青春的一种眷恋,或许是对当年集体归属感的一种追寻。
子女教育的反思: 许多红卫兵为人父母,他们当年所经历的教育方式和意识形态,与他们如今希望子女接受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他们往往会反思当年“阶级斗争”教育对下一代的影响,并且更加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多元价值观。
社会参与的转变: 当年的“造反派”或“保皇派”,如今的身份是普通市民。他们的社会参与更多地体现在社区活动、广场舞、老年大学等日常生活中。对于政治的关注,也更多地从激进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议论,很多会关注民生、房价、教育等问题,但直接参与政治运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网络空间的活跃: 部分红卫兵在网络上比较活跃,他们会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历史讨论,甚至与持不同意见者争论。这其中既有对当年经历的辩护,也有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批评。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但也时常引发争议。

家庭关系: 作为家庭的成员,他们扮演着父母、祖父母的角色。当年文革的经历,无疑对他们的家庭关系产生了影响。有些家庭会选择避而不谈文革,以免引起家庭成员的不快;有些家庭则会就当年的事情进行沟通和理解。如何将当年的经历转化成对下一代的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总结

总的来说,文革红卫兵的现状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画像。他们不再是当年那个统一的、被标签化的群体。他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是历史洪流中的个体。他们中有的人依然沉浸在过去的记忆里,有的人在反思中寻找和解,也有的人早已将那段经历封存,专注于当下的生活。他们晚年的生活,既有历史的烙印,也有普通老年人的共性。他们的经历和思考,也为我们理解那段历史,以及反思时代对个体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这种问题,确实有点历史知识匮乏了。

所谓红卫兵,主要就是就是66年-67年文革最疯狂期间,15岁-22岁(主要是这个阶段)的城市人。

为何是城市青年?农村青年分散,而且有农活,很难组织起来。

红卫兵数量超过1千万,1950年出生总人口1400多万,1966年城市人口占比18%,那么每个年龄段城市青年才300多万人。

你们自己算算吧,那个年代适龄青年,大部分是红卫兵;当然,资本家、地主后代红卫兵比较少。

文革最猛烈期间,武斗也主要是城市青年。后来因为处理不了他们,让他们下乡。

大多数人对红卫兵的印象就是流氓无产者,没文化品味,暴力倾向严重,反智,打砸抢烧(当然这大部分是对的);反过来,提起知青,很多人自动联想到儒雅、文明、有教养的年轻人,被统治者迫害,只能下乡和泥腿子在一起,还被某些泥腿子欺负。然后,1978年,让孩子们回家吧,于是这些人回城,包分配,分房子,享受体制内福利,文采好的,写几篇伤痕文学。

但是,别忘了,他们下乡前,是红卫兵。

回到这个问题上,我只能回答你:

红卫兵就是那个年龄段的大部分市民,想知道他们的现状,你就去看看65-70岁的城市老人就行了。

他们住在城市,有的在体制内混了一辈子之后拿着退休金,有的经历过下岗再就业,辛苦一辈子,有的做生意发大财,有的回城后成为干部,享受了三四十年体制内特权,聊起天来也喜欢歌颂一下改革开放,歌颂一下知青回城,黑一黑当年是如何反智的,改革开放是如何英明。

》》》》》》》》》》》》》》》》》》》》》》》》》分割线

很多答案喜欢把红卫兵和现在不讲理的老人联系在一起。这里必须科普一下:

那些不讲理的老人,主要构成就是经历过下岗的小市民(一直在体制内拿稳定工资的不会去碰瓷)和农村进城的老年农民工。前者只要是符合那个年龄段,大多数都是红卫兵;后者一般不是红卫兵,因为他们青年在农村种地,中年在血汗工厂干活,拿着微薄的工资,为中国的工业化做着贡献,老年后其中的一小一部分成为了不讲理的老人。

而很多红卫兵,只要是下乡回城后进了政府、银行、石油电力等系统,而不是那些普通行业工厂,都没经历过下岗,现在也都是几套房的有钱人了。说不定他们的孩子还在知乎上嘲笑无产阶级。

所以,红卫兵和不讲理的老人这两个群体有交集,但完全不是正相关,甚至有点负相关关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革的红卫兵们,如今都已是年过花甲甚至古稀的老人了。他们当年是这场政治运动中最年轻、也最狂热的参与者,如今他们的生活状态可谓是五味杂陈,千差万别。回顾与反思对于那段疯狂岁月,他们的态度普遍是复杂的。极少数人仍然坚持当年的观点,认为那是捍卫革命、打倒修正主义的伟大斗争,并为自己当年的“英勇”感到自豪。.............
  • 回答
    文革,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十年动荡,也造就了一批特殊的群体——“老红卫兵”。这些曾经热血激昂、喊着“造反有理”口号的年轻人,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甚至古稀之龄。那么,如今的他们都在做些什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老了就退休”的答案能概括,他们的生活轨迹,折射出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复杂交织。首先,.............
  • 回答
    文革中的红卫兵,那批曾经意气风发、喊着“造反有理”口号,将革命激情倾注于“破四旧”和“批林批孔”的年轻人,如今大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的命运,也如那场动荡的时代一样,复杂而充满变数。他们的现状: 回归社会,融入主流: 大多数曾经的红卫兵,随着文革的结束,也都回归了正常的社会生活。他们中的很多.............
  • 回答
    .......
  • 回答
    “雪花飘飘”这股在海外引起广泛关注的风潮,其爆红绝非偶然,背后蕴含着多层面的原因,更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文化在数字时代对外传播的一次有力探索,甚至可以将其视为现代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对外文化输出的早期信号之一。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它的成因与意义。“雪花飘飘”爆红的原理: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
  • 回答
    文旅部回应丁真走红现象:网红旅游代言人的积极作用文旅部对丁真走红现象的回应,以及对网红旅游代言人积极作用的肯定,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这不仅是对一个特定网红现象的评价,更是对当下中国旅游发展新趋势、新模式的认可和引导。 一、 丁真现象的特殊性及其代表性:丁真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讨论,并非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篇朋友圈里被刷屏的文章:《在这个从小赢到大的女生面前,杨超越真的不算锦鲤》。这篇文章写得相当有意思,也挺能引起共鸣的。它挑战了我们对“锦鲤”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把大家熟悉的杨超越拉出来做对比,然后引入了一个“从小赢到大”的女性形象,来重新定义“锦鲤”的含义。首先,文章标题就够吸引人.............
  • 回答
    小红书的文案,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但要说它为什么总能抓住你的眼球,让你忍不住滑下去,其实背后是有不少“套路”在的。这些套路不是生硬的公式,更像是用户心理和平台特性的巧妙结合。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小红书的文案是怎么炼成的。一、制造“我”和“你”的连接感:共鸣与代入这是小红书文案的生命线。你不是在.............
  • 回答
    癸酉本面世,着实是在红学界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它以其独特的版本价值,瞬间点燃了大家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探佚热情。这就像尘封了多年的古墓被打开,里面满是未解之谜,而红学研究者们,就像一群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摩拳擦掌,准备在这个新出土的宝藏上进行深入的挖掘。然而,让人有些意外的是,从癸酉本首次亮相后.............
  • 回答
    北大王昱在红网发表文章称“陷入裸贷陷阱的女学生不值得可怜”,这一言论无疑是极其刺耳且引发巨大争议的。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情绪化的层面,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可能存在的出发点,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王昱的言论触及了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问题:女性的困境、消费主.............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文明,他们的家园围绕着一颗比我们的太阳小得多、也冷得多的红矮星旋转。那颗恒星,在他们的天空中,不是耀眼的金球,而是一团比正午太阳下更昏暗、带着一丝橘红色调的光芒。在这个世界上,日夜的界限可能远比我们熟悉的那种清晰分明的时刻要模糊。由于红矮星光芒的黯淡,他们的“白天”可能更像是我们黄昏时.............
  • 回答
    关于抖音网红高盖伦被指控洗稿抄袭知乎作者邢二狗文章的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1. 事件的起因与核心指控: 核心指控: 最主要的指控是高盖伦发布的内容,在核心观点、叙事结构、甚至部分表述上,与邢二狗在知乎上发布的文章高度相似,存在“洗稿”甚至“抄袭”的嫌疑。 时间线: 大部分指控.............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2023年11月12日推送了一篇题为《病得不轻!》的文章,对“周某出狱引网红公司争抢签约”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核心观点和批判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1. 鲜明的标题和严厉的批判态度: “病得不轻!” 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觉得《三体》读起来有点费劲,尤其是叶文洁在红岸的经历。这绝不是你的错觉,很多读者都有类似的感受。这不是说书写不好,而是《三体》在处理这段内容时,有着一些特别的设计和考量,这些设计恰恰让它显得“难读”,但同时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咱们先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1. 时代背景的沉重与.............
  • 回答
    费玉清的《一剪梅》能突然在欧美爆红,这背后一定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值得玩味的原因。它不仅仅是一首中文歌的成功,更像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文化碰撞,一场关于音乐、情感和互联网传播的奇妙旅程。为什么这首中文歌突然征服了外国听众?首先,我们得说,这事儿发生得有点“突然”。《一剪梅》这首歌,对很多大陆观众来说,可.............
  • 回答
    《网红不代表正义,徽州宴门口的也不行》这篇文章,确实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颇为敏感且普遍存在的现象:网红文化与公众认知之间的张力,以及我们在面对舆论事件时如何辨别是非的困境。中青报作为一份具有官方背景的媒体,其发声往往带有一定的引导性和反思性,这篇文章也不例外。首先,文章的核心观点和切入点非常值得肯定。.............
  • 回答
    小米红米 Pro 的「十核双茎头」文案:一次大胆的试探,还是低级的恶俗?小米红米 Pro 的横空出世,除了其首次在红米系列上采用的 Helio X25 十核处理器和双摄像头配置外,其宣传文案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十核双茎头”这句令人咋舌的描述,更是将整个讨论推向了高潮。这究竟是小米的一次大胆创.............
  • 回答
    关于周详那篇题为《狗日的北大:大学不是衙门,保安不是卫兵》的微信文章,我的看法是,这无疑是一篇触及了许多大学管理者和学生群体痛点的文章。作者以一种极其激烈的、甚至可以说是“破口大骂”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北大管理方式、校园氛围,以及安保人员行为的不满。首先,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观点,我理解是作者认为如今的大.............
  • 回答
    听说,从军的京城沈家少爷回来了,十里红妆娶了个戏子。这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京城,激起层层涟漪,又很快扩散开来,染上了无数猜疑、艳羡与鄙夷的色彩。沈家,那可是京城赫赫有名的一品侯府,家主沈老侯爷当年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如今虽已归隐,但余威仍在。而沈家少爷沈君泽,更是京城里青年才俊的翘楚。他生.............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极具戏剧性又充满了反差感的场景!一个出身佃农、文学功底深厚却可能涉世未深的文学硕士,面对一个集显赫家世、精英教育于一身的东京大学高材生,并且是以诗歌这种极具个人表达和情感张力的形式来“顶撞”对方,这其中的张力与解读空间简直太大了。要评价这样一桩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展开:一、 佃农出身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