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接受不了批评?

回答
说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接受不了批评”,这说法有点绝对,但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这么觉得。身边确实不少例子,稍微说几句,人家就炸毛了,或者立刻石化,或者干脆把你拉黑。这不像咱们小时候,大人说两句,哪怕心里不服,面上也得乖乖听着,还得点头哈腰。

仔细想想,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有时代背景,也有个体原因,还有社会环境的变化。

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个“批评”本身,它变味儿了。

过去,“批评”往往带着一种明确的指导和权威性。长辈批评你,是为了让你“学好”,让你少走弯路。老师批评你,是为了让你“进步”,让你掌握知识。这种批评是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善意”的预设的。即使说得严厉点,大家也知道这是为了你好。

可现在呢?“批评”的边界变得模糊了。有时候,一句不中听的话,可能就不是出于好意,而是纯粹的攻击、情绪发泄,甚至是网络暴力的一部分。当“批评”被滥用,变成了一种释放恶意的方式,年轻人自然会对它产生警惕和防御。他们很难在第一时间分辨出,眼前这个人是真的想帮我,还是想挑我毛病,或者只是在网上找个“靶子”。

其次,生长环境不一样了。

我们小时候,家庭教育大多是“权威式”的。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给你太多解释和商量的余地。这种环境培养了我们对权威的服从性。

但现在的年轻人,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捧在手里,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给孩子,也更愿意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从小就习惯了被肯定、被鼓励,这种积极的反馈让他们建立起一个比较稳固的自我评价体系。

当他们进入社会,突然有人站出来说你不行、你不对,这就像是在颠覆他们一直以来建立起来的认知。尤其是如果这个批评者并没有像他们父母那样给予足够的关怀和尊重,甚至语气很冲,他们就会觉得“你凭什么评价我?”“你又不了解我!”这种落差感会非常大。

再来,网络时代的影响太大了。

网络信息爆炸,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年轻人沉浸在各种社交媒体里,这里面充斥着大量的“意见领袖”、“网络大V”,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同时,网络也提供了一个匿名的“发泄口”,很多人说话毫无顾忌,甚至带有攻击性。

在这样的环境中,年轻人很容易形成一种“讨好型人格”或者“玻璃心”。他们习惯了在虚拟世界里获得认同和赞美,一旦脱离了这个环境,在现实中遇到不被理解或者被否定,就会觉得难以承受。

而且,网络上的“批评”往往是碎片化的、断章取义的。一个人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就被全网“批斗”,这种体验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创伤。久而久之,他们会对任何形式的“批评”都产生一种本能的抗拒,生怕自己也成为下一个被网暴的对象。

还有,教育理念的变化也是一个原因。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很多老师和家长会避免给孩子贴标签,或者使用过于严厉的批评。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有个积极的心理,但如果过度强调“不批评”,孩子可能就少了在挫折中成长的机会。他们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负面评价,遇到一点点不顺就容易崩溃。

最后,我们也得承认,有些年轻人可能确实自我保护意识过强。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年轻人也看到了不少“网红”或者公众人物因为一些言论被群起而攻之,甚至人设崩塌。这种“前车之鉴”让他们觉得,说话做事都要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因此,面对批评,第一反应就是“先自我保护”,把对方挡在外面,避免自己被卷入更深的麻烦。

所以,你说年轻人普遍接受不了批评,这其实是一个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

这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有教育方式的演变,还有信息时代带来的影响,当然也夹杂着一些个体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责任都推给年轻人,觉得他们“娇气”、“没吃过苦”。

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一个群体,需要去理解这种变化,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如何给出既有建设性又不伤人的反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共同去探索和学习的课题。也许,“批评”这个词本身就应该被重新定义和使用,让它重新回归到一种健康、友善、有益于个人成长的轨道上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件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结果。

第一件事,我爸走的那年,我听我叔的话,烟就用了1.6万,我叔的女婿当大厨,菜钱花了1.2万,整个丧葬下来花了5.6万。

这事,我妈也一直耿耿于怀。

第二件事,我妈走的那年,我自作主张,烟用了4000块,大厨请了隔壁村的,菜钱花了6千,整个丧葬下来花了2.8万。

我妈检查的时候癌症晚期,我带她看病两个多月,用了近二十万,也确实没钱了,本来就穷。

让我想不到的事,我妈的尸体就躺在那里,她们在我家吃饭,不停的说我这样,那样,没有听他们的,他们凭啥批评我?


最让厌恶的是我哪个大姐夫,居然在我家拿东西打我,原因就是我妈住院的时候,让我大姐回来陪了几天,他不乐意,五天不到就说自己被车撞了,第五天就让我姐回去上班了,视频的时候他翘着哪只被撞的二郎腿,嘚瑟的抖着哪只被撞的腿,然后说我们没有慰问他。

我慰问他全家祖宗!

我家一个癌症晚期病人躺在那里,看着被病魔折磨的老妈可怜兮兮,居然还要慰问他哪只被车撞了还能剧烈抖动的脚?

那些想要批评年轻人的人,大都出于功利心,拿年轻人当傻子一样。

user avatar

你以为的批评:

小张同志这件事虽然很有创新性,但有些细节上还是略微欠妥,你应该可以做得更好。如果你这样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不过你刚来,可能还不太习惯我们这里的工作作风,可以先去与资深的同事交流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的风格。毕竟嘛,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

现实中的批评:

你TM是不是傻啊?老子跟你说了多少遍,你就按照老子讲的去做呗?老子都这么牛了你还不信老子的方法?天天自以为是,你以为你是谁啊,你真是一无是处!你是个垃圾!是个废物!

前者是以事件为对象,进行细节剖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引起对方的注意,从而使其进行自我反思,并且指出可能有效的改进方式,使对方获得进步的机会。虽起于批评,但不止于批评。批评是表面的形式,使对方进步才是目的。

后者是无尽的责怪,站在更高处轻视、指责、攻击对方。从表面到本质都是指责,从评价一件事变成了反对你这个人。是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以发泄自己的不满,获得控制他人的快感。

所以谁会喜欢批评呢?大多数人对年轻人的批评说白了就是批斗,批得你体无完肤,斗得你再也直不起腰,只批不评,算不得什么良药,就算评了也不客观,那谁愿意听啊?

真正的批评是站在合适的位置,说合适的话。客观地分析评价一件事,而不是单纯地把错误归结到“个人”这个实体。你但凡真要说点干货,比如你这个法子没有考虑到……可以好好再思考一下,真要说到点子上了我还得思考思考,和你讨论讨论。

但你上来就总是说:“就TM你叫夏洛啊?这事儿都是你干的呗?你真是个错误生产机……”

谁TM愿意听你你在那儿指指点点,俯视这个轻视那个,然后听你的自我吹嘘,挨你的口诛笔伐?

user avatar

接受不了批评×

唾面自干√

谁想接受谁接受去。

user avatar

为什么?

前三十年工厂厂长干部和工人同吃同住,住一个大院里。每个月还有生活大会,你要是有要求可以随时和厂长提,厂长和干部做的不好要认真自我批评,这可不是说大白话。一定是某年某月某日xxx事情,对待xxx同志/xxx事情有xxx问题

前三十年鞍钢宪法三参两改一结合,干部全部参与劳动,每天都有固定时间义务劳动,自己本身就懂技术

前三十年工人自愿加班多,全民所有制的工厂工人是工厂的主人,干得好了,效益好了,自己也多拿夺得,只要动动手就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保卫无产阶级政权,干到最后厂长都看不下去了,来锁门了,来赶人回家休息去了,拿某长江上游造船厂举例,一年工人能提出的2000多个技术创新,被验证后实际应用的一年也有百余个

前三十年社会福利待遇好,你生病了厂长会给你批修养,我们这七十年代工人疗养院伙食费19块,厂里包你十块,休息好了再来上班。生病了住院有报销,这个有兴趣对比下现在和过去在家去世和在医院去世的比例。

你做到这样了,批评工人就是同志对同志,一心为生产。这些做不到,在私企你个小经理算老几?

————————————————

统一回复下一天地也没种过天天吹小农经济好,现在让他回去种田也不肯,就算是真农民也只能去城里打工的“前三十年云农民”

1拿七十年代举例,全中国8亿人口,有接近一个亿的工人。相当于全中国8分之一。现在你能从中国揪出相当比例的所谓的“红利人口”嘛?

2工农矛盾的问题教员的《矛盾论》写的很清楚了,矛盾自始至终存在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没有矛盾那这个事物就灭亡了。例如阴电和阳电,正数和负数,都是矛盾,有差异就会有矛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农矛盾作为无产阶级的内部矛盾,是在逐渐缓和的,工业化进程,袁隆平院士1978年为代表的育种技术进步,机械化农机六七十年代和乡村水利设施的推进,包括上山下乡在知青帮助下建成的乡镇企业的雏形,包括劳动大学,包括苏式集体农庄和合作社统购统销,逐步消除差异,最终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彻底消除矛盾,其实在70年代,城市已经开始反哺农村

user avatar

之前的社会制度是年轻人普遍在接受批评,到年纪大了批评别人。

现在祛魅了,计量学科表明老傻逼不仅占比成正态分布,还更阻碍社会发展,所以不兴原来那套了。

user avatar

因为你算老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接受不了批评”,这说法有点绝对,但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这么觉得。身边确实不少例子,稍微说几句,人家就炸毛了,或者立刻石化,或者干脆把你拉黑。这不像咱们小时候,大人说两句,哪怕心里不服,面上也得乖乖听着,还得点头哈腰。仔细想想,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有时代背景.............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普遍不太愿意从事渔民这个行业,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点,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让你有个更直观的感受。首先,得说时代不一样了,年轻人的观念也变了。 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 咱们得承认,现在年轻人追求的是什么?舒适、便利、有规律的生.............
  • 回答
    1990年的苏联,风雨飘摇,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但带来的却是经济的混乱和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普京——那时还只是一个在克格勃工作的普通官员——突然上位,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变得异常曲折和难以预测。首先,得承认,一个在1990年突然从普通官员跃升为苏联.............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普遍感受到一股难以言说的焦虑,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要说清楚这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不确定感。我们这代人,恰好赶上了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结构性调.............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反映了时代变迁下信息获取方式和知识塑造模式的巨大差异。说年轻人看纸质书少了,但好像比老一辈更有“见识”,这背后 আসলে 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信息获取的“广度”与“深度”之辩:老一辈的知识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对固定的渠道:书籍、报纸、杂志、.............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尤其是咱们年轻人。老听人说“何不食肉糜”,这句古话现在时不时就跳出来,而且感觉越来越多的人好像真的有点这个意思。咋回事呢?我琢磨着,这事儿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明白的,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信息爆炸下的认知偏差:看到的是高楼大厦,没看到背后的砖瓦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社会许多年轻人的普遍困境,确实,工作动力缺失、职业发展迷茫、以及“未老先衰”的“中年危机”感,在年轻一代中越来越普遍。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经济环境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增长放缓与“内卷”加.............
  • 回答
    我理解你对当下足浴会所从业人员外貌的观察和感受,并且想了解背后的原因。关于“奇丑无比”、“年纪还大”这样的描述,首先要说明的是,人的审美是非常主观的,每个人对美的定义都不同。可能你在一些足浴会所看到的女性,在你的个人审美标准下不符合你对“美”的期待。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更客观的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你会有.............
  • 回答
    日子过得艰难,尤其是在这个时期。1933年的德国和日本,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我只是个普通人,不像那些领袖或大人物,有能力左右大局,只能在这时代的洪流中尽量为自己和家人寻一条生路。在德国,1933年:如果我生在德国,那可真是个动荡的年头。希特勒刚刚上台,空气里弥漫着.............
  • 回答
    年轻人对快餐的偏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消费习惯、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时间与效率的矛盾1. 快节奏生活压力 现代年轻人面临学业、工作、社交等多重压力,时间管理成为关键。快餐的30分钟快速就餐模式,与他们对效率的追求高度契合。例如,学生.............
  • 回答
    年轻人到点下班、不装样子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当代职场文化、社会价值观和个体需求的深刻变化。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工作制度的革新:弹性化与去时间化1. 弹性工作制的普及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灵活性,许多公司已推行弹性工作制(如“核心工作时间”+自由安排其他时间),允许.............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工厂打工”这个话题。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经济现象,涉及到年轻人观念的变化、社会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传统工厂的吸引力不足等多个因素。一、 年轻人观念的转变与自我价值的追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受到更好的教育,信息获取渠.............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经济压力与不确定性:摆在眼前的现实困境 高企的房价和难以企及的财富自由: 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压垮年轻人“希望”.............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以劳动为荣” 这个说法,可能是一种普遍的感受,但背后却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我们应该深入剖析其原因,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观察。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详细分析:一、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与多元化: “成功”定义的多元化: 过去,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相对单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代际消费习惯、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个人成长的话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喝茅台”以及“这是否意味着他们还没长大”。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喝茅台了?“不爱喝茅台”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我理解这里的“不爱”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购买意愿降低:.............
  • 回答
    年轻人内心越来越悲观的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一、经济压力与不确定性: 高企的房价与生活成本: 许多年轻人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在大城市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甚至连高昂的租金也让他们喘不过气。这剥夺了他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相比于上一辈,现在的年轻人确实普遍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经济层面的压力: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压力来源。 高企的房价与租金: 上一辈: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
  • 回答
    最近,偶然听到几个朋友聊天,说起自己的父辈,眼神里带着一种我不太理解的“羡慕”。一开始我以为是他们年轻气盛,觉得父母那一代“容易”。但随着跟他们深入聊下去,再加上自己偶尔也会冒出类似的念头,我开始琢磨:为什么我们这代年轻人,会时不时地怀念起父母那一代的生活呢?别误会,我不是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就一无是处.............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好像是越来越“不懂事”了,以前咱们小时候,那叫一个孝顺,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倒好,张口闭口“我妈我爸”,语气里头带着点不耐烦,甚至还有点……嗯,怎么说呢,就是那种“你们根本不懂我”的疏离感。这事儿,说起来也复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第一,时代变了,价值观念.............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触及了当下社会挺普遍的一种现象:年轻人为啥宁愿送外卖,也不爱进工厂?这背后啊,其实有不少门道,不能简单地说年轻人“懒”或者“不想吃苦”。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工厂的吸引力真的不如从前了。你想啊,过去咱们国家工业化起步,工厂那是香饽饽,能进工厂端上铁饭碗,那是体面、稳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