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能为父母的健康做点什么?

回答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确保父母的健康是我们为人子女的重要责任。这不仅仅是偶尔的问候或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行动,并持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可以帮助我们为父母的健康尽一份力:

一、 深入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建立全面的健康档案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很多时候,父母可能因为“讳疾忌医”或者觉得“小毛病不碍事”而忽略了自身的健康问题。

定期体检,重视结果解读:
催促并陪伴父母定期体检: 鼓励父母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常规检查(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等。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更专业的筛查项目,如癌症筛查(根据年龄和家族史)、骨密度检查、眼科检查(青光眼、白内障)等。
帮助理解体检报告: 体检报告中的医学术语可能让父母感到困惑。花时间耐心解释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告知哪些指标可能存在风险,需要注意什么。如果发现异常,立即建议父母咨询医生,并陪同就诊。
建立健康档案: 将历年的体检报告、病史、过敏史、用药记录等整理成电子或纸质档案,方便随时查阅,也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关注慢性病管理:
了解现有病史: 询问父母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等慢性病。
监督用药: 确保父母按时按量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父母设置服药提醒。
监测关键指标: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帮助他们准备好血压计、血糖仪,定期监测并记录数据,以便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或治疗方案。
学习疾病知识: 自己主动学习父母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饮食禁忌、运动建议等,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支持父母。

二、 关注父母的日常生活方式,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和管理慢性病的基础。

饮食健康:
均衡营养: 确保父母的饮食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鱼、禽、豆类)和健康的脂肪。减少高盐、高糖、高油、加工食品的摄入。
烹饪方式: 鼓励清淡烹饪,如蒸、煮、炖、凉拌,减少油炸、烧烤。
规律进食: 确保父母一日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时间空腹。
个性化调整: 根据父母的健康状况和口味偏好,调整食谱。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高血压患者需要限制钠摄入。
一起用餐: 如果可能,经常回家和父母一起用餐,这不仅能监督他们的饮食,也是一种情感交流。

规律运动:
适度且适合: 鼓励父母进行适度的、适合他们身体状况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广场舞、游泳、八段锦等。
循序渐进: 从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和强度,避免突然进行剧烈运动。
注意安全: 提醒父母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拉伸,选择安全的环境,避免在极端天气下运动。
培养运动兴趣: 帮助父母找到他们喜欢的运动方式,让他们乐在其中,更容易坚持。
尝试陪同: 如果时间允许,经常陪父母一起运动,增加乐趣和动力。

充足睡眠:
规律作息: 鼓励父母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保证每晚78小时的睡眠。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温度适宜。
睡前放松: 避免睡前饮用咖啡因饮料、看刺激性内容或进行剧烈运动。可以尝试睡前阅读、听轻音乐等放松方式。
处理睡眠问题: 如果父母有失眠、多梦等问题,要引起重视,并鼓励他们咨询医生。

戒烟限酒:
坚决劝导戒烟: 如果父母吸烟,这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耐心劝导,分享吸烟的危害,并提供戒烟的帮助和支持。
控制饮酒: 如果父母饮酒,建议适量饮酒,最好是不饮酒。了解酒精对身体的危害,特别是对肝脏、心脏的影响。

心理健康和情绪疏导:
多陪伴,多倾听: 父母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花时间与父母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心声,给予情感支持和理解。
鼓励社交: 鼓励父母与朋友、邻居保持联系,参加社区活动,避免孤独感。
培养兴趣爱好: 帮助父母找到新的兴趣爱好,让他们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关注情绪变化: 注意观察父母的情绪变化,如情绪低落、易怒、失眠等,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关注并寻求专业帮助。

三、 创造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对老年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防跌倒措施:
地面防滑: 在厨房、卫生间等易湿滑的地方铺设防滑垫。
楼梯安全: 在楼梯两侧安装扶手,楼梯上可以设置夜光条。
照明充足: 确保家中各处光线充足,尤其是在走廊、楼梯、卫生间等区域安装感应灯。
移开障碍物: 清理地面上的杂物、电线等,避免绊倒。
家具安全: 确保家具稳固,避免棱角过于尖锐。

生活便利性:
浴室改造: 考虑安装扶手、防滑浴垫,甚至可以考虑无障碍淋浴设施。
卫生间坐便器: 如果父母行动不便,可以考虑加高坐便器或安装带扶手的坐便器。
家具高度: 调整家具的高度,使其更方便父母取用物品。

环境卫生:
保持清洁: 帮助父母保持家居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
避免潮湿: 注意家中通风,避免潮湿,以防霉菌滋生。

四、 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健康管理效率

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工具来帮助父母管理健康。

健康监测设备:
智能手环/手表: 可以监测心率、睡眠、步数,有些还能检测血氧、跌倒等。
智能血压计/血糖仪: 可以自动记录数据,并同步到手机APP,方便查看和分析。
智能药盒: 设置用药提醒,确保父母按时服药。

远程医疗和咨询:
在线问诊平台: 在父母出现小病小痛时,可以先通过在线平台咨询医生,避免不必要的线下就诊。
远程健康监测: 一些智能设备支持数据上传到云端,子女可以远程查看父母的健康数据。

健康管理APP:
记录健康数据: 可以用APP记录父母的饮食、运动、睡眠、用药等信息。
健康知识推送: 一些APP会推送相关的健康知识和建议。

五、 关注父母的经济和安全保障

健康的身体也需要经济和安全作为后盾。

医疗费用储备:
了解医保政策: 确保父母的医保缴纳及时有效,了解医保报销的流程和范围。
补充商业保险: 可以考虑为父母购买一些补充医疗保险或长期护理保险,以应对可能的高额医疗费用。
家庭储蓄规划: 提前为父母的健康支出进行财务规划和储蓄。

紧急情况应对:
紧急联系人设置: 确保父母的手机里有紧急联系人,并且让他们知道如何拨打。
紧急呼叫装置: 可以考虑为父母购买一键呼叫装置,方便他们在紧急情况下呼叫家人或救助。
熟悉急救知识: 学习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CPR)、海姆立克急救法等,以备不时之需。

六、 最重要的是:耐心、关爱与沟通

所有的行动都离不开一颗真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心。

耐心沟通: 父母可能不理解你的好意,或者有自己的想法。要用耐心和温和的方式去沟通,解释你的担忧和建议,争取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尊重父母的意愿: 虽然我们希望父母健康,但也要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做决定的权利。在提供建议时,要顾及他们的感受和意愿。
持续关注: 健康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关注。定期回访,保持联系,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和支持。
榜样作用: 作为子女,也要照顾好自己的健康,用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父母树立榜样。

总而言之,为父母的健康做些什么,是一个系统而细致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从了解、预防、管理到关爱等多个维度去着手,用爱和智慧,为父母的晚年生活保驾护航。记住,你对父母健康的关心,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本上许多病早期被发现和晚期被发现是天壤之别。

拿出你的一些钱,让你的父母至少每年做一次体检,最好一年两次。

因为这样至少不会突然觉得哪里不舒服了,得到检查结果直接就是XX晚期了。

以上

user avatar

更新在前面,

真的非常非常感谢大家的阅读,及很多热心的知友发来的信息及思路。

我本身不是学医的,很多事情并不太了解,此次求助确实收到了非常多好的建议。

  1. 做基因检测
  2. 整理好病例资料发到专业的医学论坛
  3. 用英文发到quora和国外的医学论坛
  4. 国内大陆如果没办法,要考虑香港、台湾和国外的医院了
  5. 关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

1.2.3.我会近期就做的,基因检测、MRI、血常规、生化、肝功能、铜蓝蛋白都已经在准备做了,出结果后,我会在各平台都一并整理附上的。 受目前的精力和经济所限,4.5.将是个很漫长的道路,希望国外的朋友能提供一些信息。

感谢热心的 @小单发来私信说已经翻译好,帮我发到了quora上了 quora.com/Can-my-mother? 我刚刚注册,完完全全的小透明,没办法和在知乎上一样邀请人来答。 若有quora大V请关注一下,或者邀请相关医生来回答,谢谢了。

---------------以下是原答案---------------- 我恳请大家耐心看完这个答案,并救救我妈妈。 这不是募捐,我只是需要信息来源,只需要您的一个赞同让更多人看到,也许治好过此病的人就在您的“关注者”列表里。 请各位医生帮忙看一下这是什么病症,哪里有好的治疗方案? - 医学(问题已关闭) 为了方便作答,我新开的一个提问,请大家在那个问题下帮我邀请有过相关经验的医生或者患者来作答,谢谢了。

  • 关于病情的介绍

病情视频病情视频

病史:我妈妈是1961年出生, 在1990年左右只是头部稍稍往一侧歪,幅度不大 大概在2006年,头部开始往各个方向都有点晃动, 在2007年时候由于我大学退学,导致的她情绪起伏太大,病情更加加重,有过身体僵硬无法动弹的情况,还患了抑郁症。 今年她54岁,如视频所示,全身都不能自主控制,手脚、躯干全部大幅度抖动,背部肌肉、颈部肌肉僵硬。只有在睡着的时候才不动。 只是肢体上的不自主运动,精神、智力、言语上都是很正常的。

治疗史:我带我妈妈去各医院的神经内科治疗过,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上海国际医院、瑞金医院、沈阳军区医院,西安一个类似病的专科医院。 这些医院实力在国内都是靠前的,但是依然没有一个确诊说法,我只能认为是种罕见病,不是癫痫也不是帕金森,也和渐冻症症状不完全符合。

吃的药物也多是治疗神经类疾病的药物,如安坦、美多芭、硫必利、巴氯芬、左洛复等。 在协和也注射肉毒素治疗过,但也只能维持三周的时间。 在陕西专科医院做过肌肉切断手术。

以下是在上海医院的病历,在此诊断为“肌张力障碍”。

补上其他检查结果





@王六 有点像亨丁顿舞蹈症,这个病遗传,你最好也查查。

在北京治疗时,协和并没有确诊病名,有些类似的病人说是这个病的。 我姥姥不像她这么严重,我舅舅和姨只在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才会稍微显现。 我在协和也留了血样,半年后给的通知,说我并没有遗传的迹象。 也有说是痉挛性斜颈病,说法不一,我也自己了解了一下这些病,都有很多相似点。

目前的治疗状况:这次在上海三家医院看完后,医生的说法基本统一。无法根治,只能通过药物控制,药物能起作用已属不易,先吃药以观后效。

现在一个多月了,有所缓解,但依然很严重。

@SHARA YU 我在YouTube上看到很多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做deep brain surgery(不太会翻译)恢复的。

这个是脑起搏器,医生说,治疗帕金森还可以,肌张力障碍效果不乐观。 国内有名的神经内科医院基本都看了,很多知友们提到的湘雅医院,宣武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打算下次带她再去看看。 收到了非常多好心的网友发来的信息,在此一并感谢了,很多人提到的去国外的平台咨询,甚至直接去国外医治,这是将来的路了。目前条件所限,这个过程也许会很漫长。

  • 关于此病的痛苦

我妈妈是农民,一般的苦和累都不会说出来,但这病太折磨人了。 有时候家里来人,看到我妈妈这样都会说“你这样看着都累啊,太遭罪了。” 此病虽不致命,却是非常人所能忍受的。

只要早上睡醒睁开眼,就是视频里的那个状态,每天十几个小时,身体一刻不得安宁。 吃饭会夹不住菜掉在桌上地上,手抖动得拿不住筷子,头抖动的吃饭时候只能靠着墙,长年累月下来,头部后面的头发都磨没了,哪怕靠墙的时候都是戴着帽子的。 行走一百米就要停下来两次靠着树歇一会。 每天无时不刻的抖动,加上吃饭很困难,她身体越来越消瘦,170CM,只有不到80斤。

她是真的熬不住了,才在12年我回家的时候,试探地和我说“亮,你是大学生,懂的比我们多,要不看看能不能在网络上寻求些帮助。”


  • 在此求助的初衷

我妈妈和我说那句话的时候,我听了非常惭愧,我也见过有些病人通过媒体,可以得到募捐救治,但我妈妈的病情不一样,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已经不知道该去哪里治了。 我也在微博人人上发过类似的咨询,但人微言轻并没有得到关注和反馈。

自觉在知乎做了些微不足道的分享,虽没文采,但也算用心,所以想在此平台再求助一次。 之前我从来都没在答案里求过赞求过粉,更没有给大V发私信求点赞过。 这算是我唯一夹带私货的答案,但我没办法等到自己有足够关注者的时候,也等不到能赚很多钱的时候再来做这些事了,这世上大概唯有治病和尽孝不能等了。

所以这次我给好多大V发了私信求点赞,只要能救我妈妈,不要说私信求赞,就是跪下我都愿意。 在此对打扰各位大V表示歉意,对点赞和私信太多而没看到我的各位大V都表示郑重的感谢。 若因精力有限没能给您写私信,也请不要介怀,也请帮我这个忙。 如果有医生朋友也请在评论里@他们一下。 如果有有效信息,我以后还会在此答案下及评论里跟进的,也便帮助有同样困恼的人。

  • 我的个人信息

我想恳请见多识广的知友们能给我提供一点这方面的信息,有相关信息的恳求发到我私信和邮箱jhawking@163.com,我愿意以我最大的诚意表达感谢。而且以后也会继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除了在知乎上,在现实里我也在尽自己所能贡献自己的价值,和帮助身边的人。 我说这些只是想说自己并非在单方面索取,希望大家可以帮帮我,救救我妈妈,我用的是“救救”这个词。 这个病大家看了应该也大致能感受到有多折磨人,而我妈妈这样已经二十年了。

我因为不懂事,大学退学过,否则正常毕业的话,我早都可以赚钱孝敬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爸妈了。 然而在我复读考到第二个大学后,大一到大三这三年,奶奶爷爷姥爷都相继去世了,他们都没等到我赚钱孝敬他们呢,姥姥身体也不好,妈妈的病情更是加重到这种情况,我真的好害怕。 评论里也有位类似病症母亲的知友,我们把最坏的脾气都给了最亲的人,我只希望现在努力挽回还不算晚。 我想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或许可以遇到治好过此病的人。 所以恳请大家务必点个赞同,我明白每个赞同都会引发裂变反应,所以每一个赞同都是我的一个希望,恳请大家不要吝惜动动手点个赞同。

我也清楚治病救命该去医院问诊,不该在网上讨论病情。此次求助也只是因为不知道该去哪里治疗了,如果能征集到确切信息,还是会去医院的。

最后还是恳请各位给我点个赞同,让更多人看到,我仅仅是想得到有关的信息,姜小亮在此谢谢大家了!

为了避免求赞嫌疑,我匿名的,如果您有信息,发邮件可以,私信也可以, @姜小亮

user avatar

心理健康远超过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在目前国内的水气土的大环境下,很难做实质性防护,尤其是保持着一些老式生活习惯的父母。普通百姓也很难识别保健产品的真假,说不定事倍功半。

心理健康,个人觉得更加重要且更好实现,核心就是子女帮助父母进行消费升级,帮助父母跟上主流的生活方式。比如社会生活信息化,旅游,候鸟式避暑避寒,好用的厨房用品,舒适的热水、取暖产品,净水装置等等。代餐或者保健产品,个人认为对年龄过60的父母,不用过多的去考虑,保证父母的蛋白质、维生素、低脂低钠的营养摄入,就已经很不错了。

尤其是父母生病后,要及时提醒或者带着他们去做检查与治疗,很多老人弃疾诲医,导致小病成大病。

差不多就这样吧,消耗的子女精力已经不少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