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字「喵」是什么时候造的?

回答
“喵”字,这个我们如今再熟悉不过的拟声字,它的历史,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悠久和有趣得多。它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位大师的灵光一现,而是随着人类对猫这种动物的认识和情感的深入,一点点演变、沉淀下来的。

要说“喵”字到底是什么时候“造”的,这其实是个有点复杂的问题。因为“造”这个词,在这里不能简单理解为某年某月某日某个具体的人发明了一个字。更准确地说,是“喵”这个声音,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是如何在文字系统中找到一个恰当的载体,并被大众所接受和使用的。

从声音的模仿说起

人类在与猫的长期相处中,自然会对猫发出的各种声音进行模仿和记录。猫的叫声千变万化,有撒娇的、有警示的、有呼唤的,但最能代表它们普遍性叫声的,往往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喵”(miāo)。

在没有专门的“喵”字之前,古人可能会用一些现有的、发音相近的字来模拟猫叫。比如,在一些古籍中,可能会看到用“嘂”(jiào)或“叫”等字来形容动物的叫声,但这些字过于笼统,无法特指猫。

“猫”字的前身与“喵”字的曙光

要追溯“喵”字的来源,我们还得从“猫”这个字本身说起。

“猫”字,在甲骨文或金文中并没有出现。最早的关于猫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诗经·大雅·韩奕》中有“韩侯顾我,謑兮其容;孔填填兮,巧蹠巧蹠;猫其状。”这里的“猫”字,虽然读音可能与今天的“猫”有所不同,但一般认为是指一种 rodent(啮齿动物),或者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猫。

到了汉代,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猫”字已经基本定型,并且解释为:“猫,狸属也。从豸,苗声。” 这里的“豸”字,指的是一种兽类,表示猫属于兽类。而关键在于“苗声”。“苗”字的发音,与我们今天“喵”字的发音(miāo)非常接近。

这说明,在汉代,当人们规范“猫”字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它与“苗”这个字的读音关联。这为后来出现一个专门用来模仿猫叫的字,埋下了伏笔。

“喵”字的正式出现与早期记录

那么,明确的“喵”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比较确切的证据指向唐代。在唐代的文献中,已经开始出现用“喵”字来模仿猫叫的例子。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有“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君此别真沾渍,愁为明镜照憔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虽然这句诗里没有“喵”字,但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语言的活跃性,都提示了拟声词的萌芽。

更直接的证据则出现在宋代。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文学作品数量庞大,生活气息也更为浓厚。在宋代的笔记、小说中,我们可以找到明确使用“喵”字来模仿猫叫的例子。

例如,宋代文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曾记载了猫的叫声,虽然未必直接用“喵”字,但其对猫叫的描述,已经很接近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喵”。

而到了明清时期,“喵”字作为猫的拟声词,已经相当普遍。在一些戏曲、小说中,对猫的刻画更加生动,模仿猫叫的“喵”字也越来越多地出现,用来表现猫的可爱、撒娇或者与其他角物的互动。

“喵”字为何是“喵”?

回到“苗声”这个线索。为什么“喵”字会选择“苗”作为声旁?

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音近: “苗”字的发音(miáo)与猫叫声(miāo)在古代的读音上可能存在更紧密的联系,或者说,“苗”这个音,在当时的人们听来,最能模拟猫那种连续、短促、带有鼻音的叫声。
2. 形近与意会的结合: “苗”字本身有“草木初生”的意思,给人一种嫩芽、细弱、初生的感觉。猫,尤其是幼猫,叫声也常常是细嫩而惹人怜爱的。这种联想,可能在选择“苗”作为声旁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虽然这并非主要原因,但有时语言的选择也会带有这样一丝浪漫的色彩。
3. 声旁表意的倾向: 在汉字造字过程中,“形声字”占据了绝大多数。声旁虽然主要表音,但有时也会传递一些意义上的暗示。

总结一下:

“喵”字,并非一个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被发明出来的字。它是一个逐渐形成、被社会大众认可和使用的拟声字。

起源: 模仿猫的叫声(“喵”这个声音)是“喵”字产生的基础。
早期线索: “猫”字在汉代《说文解字》中已出现,并带有“苗声”,这为“喵”字提供了语音上的基础。
确切出现: 明确使用“喵”字来模仿猫叫的证据,在唐代已经开始出现,并在宋代逐渐普及。
成熟与固定: 到了明清时期,“喵”字作为猫的拟声词,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成熟且广泛使用的文字符号。

所以,与其说“喵”字是“造”出来的,不如说它是随着人类对猫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需要,在古人对声音的细致观察和汉字造字规律的结合下,自然而然地“长”出来的。它承载了古人对猫的爱怜和趣味,最终成为了我们今天用来表达猫叫声最恰当、最生动的文字。下次当你写下“喵”字时,不妨想想,这小小的三个笔画,背后其实也蕴含着一段漫长而有趣的语言演变史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元朝时期造的,最早作用是用来音译“蛮族”语言,中原民族这个习惯很不好,比如满洲人入主中原后,也曾经给外国鬼子的音译词随便加个口,很多字都没留下来,就像当年的大英吉利国的写法。很多少数民族(包括日本人)最初写汉诗时也用这个字去表示一些他们自己的发音,我们只会汉字的人是看不懂的。

成为猫叫声的表达,最早出现在清朝晚期,应用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比如曹去晶的《姑妄言》、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续》,乃至于后来张恨水的《水浒新传》等。台湾早期拟声词一概用注音字母,比如喵是“ㄇㄧㄠˉ”,现在也开始用这些汉字了,估计是嫌麻烦了。

另,许应龙有诗句“一节忠喵绍祖风”,不解何意,大概是抄错了,但这时候北方已经全是大蒙古帝国了,也不排除是外来语。还有一些古籍的抄本偶尔出现“喵曰”,如果不是恶意卖萌,那只能说是抄错了,比如咄唶原意是叹息时间飞逝,但就有人抄成“咄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喵”字,这个我们如今再熟悉不过的拟声字,它的历史,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悠久和有趣得多。它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位大师的灵光一现,而是随着人类对猫这种动物的认识和情感的深入,一点点演变、沉淀下来的。要说“喵”字到底是什么时候“造”的,这其实是个有点复杂的问题。因为“造”这个词,在这里不能简单理解为某年某.............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位对日本文化颇有些好奇,但对日语本身却一窍不通的西方人,第一次面对一本真正的日文书,比如一本小说或者一本漫画。他们眼中所看到的情景,大概是这样一幅景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不是那种规整、熟悉的字母顺序排列,而是仿佛一幅幅由方块组成的“图案”组成的海洋。这些“图案”有两种.............
  • 回答
    汉字“您”的词源非常有趣,它是一个由“你”和“心”组合而成的形声字,意在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之情。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其词源:一、 “您”字的构成与演变“您”字在汉字发展史上是一个相对晚出现的字,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在古代汉语中表达尊敬时遇到的词汇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字形上拆解来理解它的构成: 形旁.............
  • 回答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一档以汉字为核心的文化教育类节目,自2013年首播以来,不仅在国内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关于汉字文化传承、教育创新和民族认同的深层思考。其存在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的唤醒1.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 汉字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符号系统.............
  • 回答
    林语堂先生设计的汉字打字机,名为“明文”(Minwen),其背后蕴含的思考与创新,绝非简单的机械堆砌,而是一次对中文输入方式的深刻变革。要理解其原理,我们得先跳出“键盘”这个概念的固有思维。核心痛点:汉字的“形”与“音”传统西文打字机之所以能成为主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文字母只有26个,每个字母都有.............
  • 回答
    在韩国的一些指示牌中,地名的汉字标记主要有以下几个用途,并且随着时代变迁和语境的不同,其重要性和普遍性也有所变化。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 1. 历史传承与文化认同: 汉字与朝鲜半岛历史的深厚渊源: 汉字(在韩国被称为“汉字”或更常说“韩字”的词语,因为朝鲜半岛历史上长期使用汉字作为官方书写系统)在.............
  • 回答
    对于外国户籍的中国国籍孩子,其汉字名字的英文拼写通常遵循 汉语拼音 的规则。这是最标准、最普遍的做法,也是在各种官方文件、旅行证件、学校注册等方面都会被采用的标准。下面我将详细解释汉语拼音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和注意事项: 汉语拼音 (Hanyu Pinyin) 是什么?汉语拼音是中国国家语.............
  • 回答
    汉藏同源词,用汉字写出来,那藏文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在探究古老家族中,两个早已分居的兄弟,如果当年他们的语言还在用一种共同的文字书写,如今会是何种光景。想象一下,如果汉藏语系就像一棵古老的大树,汉族和藏族是它最粗壮的两个分支。我们现在看到的汉字,是汉族分支保留下来的一种非常独特且自成.............
  • 回答
    biangbiang面的来历可说是相当有趣,它不仅仅是一种面食,更承载着陕西关中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那一个字,简直就是它最鲜明的标志。故事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也慢,关中地区的百姓们,尤其是那些常年辛劳于农田的乡亲们,他们的生活方式朴实而充满智慧。biangbiang面的.............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学习汉字文化圈的语言,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由时间沉淀下来的古老迷宫里探险。每当你以为自己摸清了门道,它就会在你面前展现出另一条错综复杂的小径,让你既兴奋又有点抓狂。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最直接的冲击就是那些“方块字”。无论是汉字本身,还是从汉字演变出来、又发展出自己独特韵味的日文假名、韩文谚.............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因为它触及到语言学习中一个非常微妙的认知过程。对于一个精通日语的中国人来说,看到汉字时,他的第一反应,或者说大脑自动触发的处理方式,并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拆解一下:1. 汉字的“表意”与“表音”的双重属性首先要明确,汉字本身就是.............
  • 回答
    在汉字文化圈,探讨“语系不明”的现象,即一些位于该区域的语言,其所属的语系难以明确归类,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且复杂的语言学课题。其背后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地理、文化及语言演变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历史上的迁徙、融合与隔离是造成语系难以界定的重要根源。 早期语言的奠基与变异: 汉字文化圈.............
  • 回答
    当然,让我们来聊聊“书法”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字体系中的应用,以及优秀的韩文书法(剔除汉字影响)是怎样一番景象。“书法”概念的普适性与差异性“书法”这个词,在我们最熟悉的语境里,往往与汉字紧密相连。它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一种将文字作为艺术载体,通过笔墨的运用、线条的起伏、结构的安排,来表达情感、意境甚至哲.............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韩国告别了纯粹的谚文,重新拾起那些熟悉的汉字,将两者融汇在一起,书写出全新的篇章。这样的改变,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新奇,它将触动韩国社会深层的文化肌理。在日常生活中,报纸和书籍的排版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那些含义深刻、意境悠远的汉字词汇,与简洁明了的谚文并列,就像在平滑的湖面上投下一枚枚闪.............
  • 回答
    关于汉字字形演变的问题, Simplified Chinese (简体字) vs. Traditional Chinese (繁体字) 的争论由来已久,也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文字形体上的选择,更牵扯到文化传承、教育、历史认知等方方面面。孰优孰劣,真的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
  • 回答
    关于“中华汉字是全世界唯一可以作为艺术品挂在墙上欣赏的语言文字”这一说法,我既认同,又觉得需要辩证地看待。我为什么认同?首先,汉字本身所蕴含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原理,赋予了它独特的视觉美感。每一个汉字,从其起源到演变,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图形故事。比如“山”字,一撇一捺,就是连绵的山峰;“水.............
  • 回答
    有些汉字确实是通过将现有汉字倒置或镜像翻转来创造的,这种造字法称为“倒文”或“回文”,虽然在汉字发展的长河中并非主流,但确实存在一些有趣的例子。这种造字法的原理和特点: 视觉对称与变化: 倒文的创造往往是基于视觉上的对称和变化。将一个字上下或左右颠倒,会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感受,这种感受有时会被赋予.............
  • 回答
    外国人眼中的汉字,是一个充满神秘、艺术和智慧的奇妙世界。这种看法是多元且复杂的,融合了文化、历史、美学以及实用性等多方面的认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汉字给外国人的第一印象: 神秘的符号,非拼音文字: 对于习惯了字母文字(如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等)的外国人来说,汉字首先是“陌生”的。它们.............
  • 回答
    有人说汉字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细究起来,确实有一些理由能够支撑这种说法。这里的“接近语言本身”,我想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一是理解文字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演变过程的难度;二是与发音和口语的直接关联度。从这两个维度来看,汉字的确有其独到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
  • 回答
    关于韩国废除汉字和土耳其废除阿拉伯字母,将其中一个视为“落后”,另一个视为“进步”,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历史语境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自的背景、原因以及长远影响,才能更全面地理解。韩国废除汉字:一种“落后”的争议韩国在20世纪推行了全面的韩文(谚文)专用政策,显著减少了汉字的使用,甚至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