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电脑不像手机那样多用软件实现功能而是主要用网站来实现?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触及到了互联网发展中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用户体验和技术选择的差异。说起来,电脑上确实不像手机那样,每个细小的功能都可能对应一个独立的“应用”(App),而是更多地依赖网站来完成各种事情。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从历史的演进说起。

电脑这玩意儿,一开始就是为了处理复杂任务、运行专业软件存在的。早期的时候,互联网远不如现在普及,大家更习惯于安装桌面应用程序。想想看,那时候上网做什么?无非是收发邮件、浏览一些简单的信息、玩玩单机游戏。这些功能,通过安装一个软件就能很好地实现了。

而手机呢?它的诞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智能化的需求。手机天生就是个联网设备,而且它的使用场景更碎片化、更即时。用户期望随时随地能获取信息、能社交、能娱乐,这就催生了对轻便、快速启动的“应用”的需求。所以,手机上的App商店就成了软件分发和更新的主战场,形成了一种“App为王”的生态。

其次,是用户体验和使用习惯的差异。

电脑用户,尤其是在工作场景下,对多任务处理、精细操作的要求更高。一个浏览器窗口,本身就能承载非常多的信息和功能。用户习惯了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然后就能完成很多事情,比如查资料、在线办公、看视频、听音乐、购物等等。这种模式,对于需要强大功能和灵活操作的电脑来说,是相当高效的。

手机上,屏幕尺寸的限制,以及操作的触控特性,使得设计复杂的、需要大量文字输入的网站,用户体验会打折扣。而App则可以针对手机的特性进行深度优化,比如更直观的界面、更便捷的触控操作、更方便的通知推送等等。所以,为了让手机上的体验更好,很多功能就做成了独立的App。

再者,就是技术实现和生态构建上的考量。

开发和维护成本: 网站的开发和维护相对来说更加集中和统一。开发者一次性开发好一个网站,用户通过浏览器就能访问,无论用户的操作系统是什么,设备配置如何,只要有浏览器,就能正常使用。而为电脑开发独立的软件,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Windows、macOS、Linux)进行分别开发和适配,维护成本会高很多。
更新和分发: 网站的更新非常便捷,开发者发布新版本,用户下次访问时就能直接看到最新的内容和功能,无需手动下载和安装。而软件更新,虽然现在很多软件都有自动更新机制,但总归比网站要多一个步骤,而且如果更新包很大,也会占用用户的带宽和时间。
跨平台性: 网页技术(HTML、CSS、JavaScript)本身就具备很强的跨平台性,浏览器是现代操作系统上的标配。这意味着一个网站几乎可以在任何能运行浏览器的设备上工作。相比之下,开发一套能在所有电脑操作系统上完美运行的独立软件,是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资源占用: 浏览器作为电脑上的核心应用之一,它已经为运行各种网站提供了基础环境。当一个功能通过网站实现时,它更多地是利用浏览器已有的资源,相对来说不会像安装一个独立的、功能复杂的软件那样,占用更多的系统内存和磁盘空间。当然,现代浏览器为了支持复杂的网页应用,本身也变得越来越“重”了,但总体而言,通过浏览器来“加载”功能,比“安装”功能,在很多场景下还是更轻巧的。
生态协同: 很多电脑上的操作,是围绕着“文件”进行的。用户需要编辑文档、处理图片、管理视频等,这些操作往往需要在不同的软件之间进行切换和协同。网站虽然也能进行部分文件操作,但很多时候,更底层的、与操作系统紧密结合的文件系统交互,还是需要桌面软件来完成。比如,你下载一个文件,最终还是需要一个能打开这个文件的本地软件来处理。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界限也越来越模糊。现在有很多所谓的“渐进式Web应用”(Progressive Web Apps, PWA),它们可以被添加到手机主屏幕,也能实现离线使用、推送通知等App的功能。同样,在电脑上,Electron这样的技术也允许开发者用Web技术来构建桌面应用,比如VS Code、Slack等,这些应用本质上是用Web技术打包的,但在用户看来就是独立的软件。

所以,不是电脑“不像”手机那样多用软件实现功能,而是电脑的硬件特性、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得“网站”这种形式,在电脑上成为了一个更有效、更经济、更便捷的实现各种功能的途径。手机因为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特定的使用场景,才更加依赖和演化出了“App”这种形式。两者是在各自的生态位上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并不是电脑就没有客户端app,手机就不用浏览器。实际上还是都有的,只不过更偏重哪边。

1. 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

大多数常用网站在电脑上也有app或「客户端」,比如亚马逊,比如Google,比如Twitter,比如各种云音乐(网易云QQ音乐spotify亚马逊music),比如网易新闻,比如GitHub,比如我写论文常用的grammarly,甚至群晖nas的设置程序。

出于种种原因没有官方客户端的,也有很多第三方客户端,比如知乎,比如youtube,比如Google maps,比如新浪微博。

同样,在手机上,也有很多人愿意使用网页不愿意使用app,大厂比如Google也在推广基于浏览器的pwa试图取代app。

2. 开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要知道一点,不管出不出客户端app,网页版是一定要做的,所以做客户端app只能是网页以外一个额外的产品。也就是说,开发app或客户端是要额外花钱的。

厂商也要吃饭,开发之前必须考量,开发的成本对比收益是否合算。

收益无非两种:

一,对用户来说,客户端app能带来更好的体验。

这对手机端来说是成立的。网页h5受限于性能和权限,在手机端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达不到原生app的体验和能力。但电脑就不同了。

电脑是支持鼠标键盘的大屏设备,对于很多应用来说,在浏览器里操作和弄个单独的app的用户体验差别并不足够显著。这对于用户和厂商双方都减少了开发客户端的动机。

二,对厂商来说,客户端app能带来更多的营收。

在手机端,这一样是成立的。安装app对于手机来说,是一个「常驻」的存在。多一个安装量就意味着多了一份广告展示推送的通道,手机上多一份后台驻留,多收集一份用户数据等等。

在电脑上,用户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打开客户端,而厂商能做的无非弹个广告窗,用户还各种抵制,划不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触及到了互联网发展中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用户体验和技术选择的差异。说起来,电脑上确实不像手机那样,每个细小的功能都可能对应一个独立的“应用”(App),而是更多地依赖网站来完成各种事情。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历史的演进说起。电脑这玩意儿,一开.............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一个不少人在使用电脑时会留意到的点,为什么我们手机里的处理器( SoC,System on a Chip)能把大核心和小米(这里用“小米”是个比喻,指小核心)核心整合在一起,来兼顾性能和续航,而我们桌面的台式机或者笔记本里的 CPU,好像就都是一个样的核心呢?这里面学问可就大了,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汽车产业的核心构成和发展逻辑。咱们换个角度,不拿电脑手机那种“攒机”的思路来套用汽车,而是想想汽车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过来的,以及它为啥跟咱们手里那几块集成电路、显示屏有这么大的区别。首先得明白,汽车这玩意儿,说白了,它是个复杂的机械系统。从最基础的那个年代开始,它.............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激光笔打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上再反射到墙上出现的类似衍射的花纹,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物理现象,背后涉及到的原理其实蛮“硬核”的。简单来说,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术,而是 光的干涉和衍射 在屏幕材质和反射过程中的综合体现。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里面的门道:1. 屏幕的“不那么完美”:微观世界里.............
  • 回答
    电影《永恒族》(Eternals)之所以被很多人认为是“最不像漫威”的电影,可以从 叙事方式、基调、角色塑造、主题深度、视觉风格以及与传统漫威电影宇宙(MCU)的联系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叙事方式的“慢热”与“非线性”: 传统漫威电影的“快节奏”与“线性叙事”: 大多数漫威电影都遵循着相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差异。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和美国在用电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者说“主旋律”作品)的方式上有所不同,需要从几个角度来看:1. 历史与国家建构的起点不同 美国: 美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其国家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理念和对“美国梦”的追求。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会有的疑惑。咱们国家用220伏的电压,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决定的,背后有一整套历史、技术和经济的考量,而且跟一些其他发达国家选择的110伏电压,是不同发展道路上的选择结果。首先得明白一点,电压并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安全,它们各有优缺点。我们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个220.............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漫威电影宇宙(MCU)和其他一些更具作者色彩的电影(比如《小丑》)之间根本性的差异。要说为什么漫威拍不出《小丑》这样的电影,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漫威宇宙的基石是“类型片”和“IP的延续性”。漫威电影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是让更多人喜欢漫威的角色,是把一个庞大的、早已存在的漫.............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普遍的设计选择——为什么很多电子设备,尤其是那些像遥控器一样的小巧便捷的设备,更倾向于使用电池供电,而不是像手机、平板那样内置充电电池?其实这背后是多种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而且往往是厂家在成本、用户体验和产品定位之间做出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承.............
  • 回答
    细胞没有能量确实会死亡,而且这个过程比电脑“关机”要复杂和不可逆得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清楚细胞为什么需要能量,以及它和电脑之间的根本区别。细胞的能量是怎么回事?细胞就像一个微型的、高度复杂的工厂,里面有无数精密运转的部件——各种蛋白质、核酸、膜等等。这些部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需要不断地工作.............
  • 回答
    铁路列车作为一种承载大量旅客和货物的庞大交通工具,其制动系统承载着至关重要的安全职责。相比于汽车和飞机普遍采用的电控液压制动,铁路列车为何更倾向于使用气压制动,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历史和安全考量。历史的沉淀与技术的演进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追溯到铁路制动的早期发展。早在蒸汽机车时代,气压制动就.............
  • 回答
    .......
  • 回答
    电脑风扇像个急脾气的守护神,在你觉得它忙得没头绪的时候,它却好像开了全速模式在狂转,这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明明电脑摸起来温温的,甚至可以说是凉快的,可那呼呼的风声就是没停过,而且转速还不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风扇转速可不是完全看你摸到的体感温度。电脑内.............
  • 回答
    很多朋友可能都好奇,为什么像戴尔、惠普、联想这些电脑大厂,在自家生产的电脑上,预装的 Windows 系统总是那样“原汁原味”,很少见他们大刀阔斧地进行深度定制,比如彻底改变界面风格、集成自家独有的特色功能,甚至提供一套全新的操作逻辑?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如今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确实,咱们用台式电脑的时候,要是突然断电,那可太糟心了。数据没保存好,正在打的游戏白费了,甚至要是碰上写重要文档的时候,那简直是欲哭无泪。按理说,既然手机、笔记本这些“小家伙”都内置了电池,台式机这么“大块头”,为什么不也给它配个备用电源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实际的原因,咱们掰.............
  • 回答
    苹果 Mac 电脑不再粘贴 Intel 标志,这个变化背后其实是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标志着苹果在个人电脑硬件领域迈出了独立自主的关键一步。要详细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苹果与 Intel 的合作历史,以及苹果选择自研芯片的深层原因。曾经的合作:Intel 的心脏,Mac 的灵魂在长达十多年.............
  • 回答
    问到为什么现代电脑普遍还是以冯·诺依曼结构为基础,而不是转向哈佛结构,这背后其实是一笔挺有意思的技术权衡与历史演进的账。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场旷日持久的“设计哲学”之争,各自都有闪光点,但最终“实用主义”压倒了“纯粹理想”。首先,咱得先把这俩名字背后的东西捋清楚。冯·诺依曼结构:一条“交通大道”你可以.............
  • 回答
    在《反恐精英:全球攻势》(CS:GO)这款游戏中,你所指的“电脑会说 No”的情况,通常是指游戏中的AI(人工智能)玩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OT”们,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拒绝执行你发出的指令。这背后涉及到BOT的设计逻辑和游戏机制,并不是真的“有意识”地在拒绝,而是它们根据当前的游戏状态和预设规则,.............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