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汉语完全拉丁化或是注音化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回答
汉语的完全拉丁化或注音化,这绝对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要是真发生了,那可真是中国文化乃至全球格局都要迎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变。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能有多少故事。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习门槛的“断崖式下降”。你想啊,咱们现在学中文,光是认识那几千个方块字,就得花不少时间和精力,多少人还在“狗爬字”的泥沼里挣扎。要是全变成我们熟悉的拉丁字母,比如拼音或者其他什么一套体系,那学习语言的难度会锐减。想想看,一个外国人要学汉语,以前可能是“天书”,现在可能就像学英语一样,起码有个直观的发音和拼写参照。在国内,小孩儿的识字启蒙也会变得轻松很多,父母们估计会少了很多因为孩子写不好字而头疼的日子。甚至一些文化课相对薄弱的人群,也能更容易地接触到书面文字,知识的普及面会更广。

但这也不是全是好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块字背后承载了多少历史、哲学、美学?你看汉字的书法艺术,那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一旦改成拉丁字母,这层文化滤镜就没了。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书写方式,还有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化符号和与之相关的深层含义。那些“形意兼备”的汉字,比如“休”字,能一眼看出“人靠树木”,传递出休息的意境,这种直观的联想就没了。诗词歌赋的韵味,古文的凝练,多少都依赖于汉字的结构和字义的精妙结合。拉丁字母化的汉语,虽然发音可能保留,但那种文字本身带来的美感和文化内涵,肯定会大打折扣。可能会有人说,我们可以保留繁体字作为艺术形式,但主流的交流和学习都改了,这就像是把我们几千年的国画全都改成了素描,虽然也好看,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再来说说国际交流。一方面,汉语对外推广会更容易。试想一下,外国人学中文不再需要死记硬背那么多部首和笔画,而是像学其他拼音文字一样,有规律可循,这样一来,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可能会瞬间爆发。全球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可能会激增,汉语在国际商务、学术、文化领域的地位都会大大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也会随之增强,中国的文化输出也会更顺畅。这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但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文化隔阂。想想看,我们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海量文献、经典著作,从《诗经》、《论语》到各种古籍、现代著作,一旦要重新拉丁化,这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是必然的。而且,很多文字的解释和翻译都需要重新考量。更重要的是,一旦汉语变成了拼音文字,那么世界上所有的拼音文字用户,在输入汉语时就少了一道“认字”的障碍。这会使得汉语和所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语言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尤其是和越南语等已经拉丁化的语言。长此以往,汉语的独特性和辨识度可能会被削弱,甚至在某些方面被同化。我们和世界其他语言的“差异化”优势会减弱,全球语言生态的多元化可能会受到影响。

再者,对中国国内的影响也同样深远。首先是教育体系的重塑。从小学到大学,所有的教材、考试、教学方法都需要彻底改变。这需要海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投入,而且过程中的阵痛和混乱是难以想象的。老师们需要重新培训,学生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对于很多习惯了汉字教学的老师和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还有信息技术方面。我们现在的计算机输入法、数据库、搜索引擎,很多都是围绕着汉字编码设计的。如果汉语完全拉丁化,这些技术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升级和改造。虽然技术上可行,但这又是一笔巨大的投入。而且,很多涉及到汉字特性的技术应用,比如基于字形的图像识别、汉字艺术设计等,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重新开发。

从社会认同感来说,汉字是我们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说“我们是中国人”,很多时候也意味着“我们说汉语、写汉字”。一旦汉字消失,这种文化符号的缺失,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失落,甚至对自己的民族身份产生某种程度的疏离感。想想看,如果我们的国旗、国徽上的文字都变成了拉丁字母,那会是什么感觉?

而且,一旦开始拉丁化,那么“谁来制定标准?”、“采用哪种拉丁化方案?”这些都会成为激烈的争论点。是继续使用拼音,还是发明一套全新的体系?每一种选择都会有其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会带来新的文化和技术问题。就像当初越南语拉丁化,虽然简化了学习,但很多词汇的意义就变得模糊不清,失去了很多文化韵味。

总而言之,汉语的完全拉丁化或注音化,就像是给中国文化做了一次“基因重组”。它可能会让汉语变得更易于传播,更容易融入全球语言体系,但同时也会让我们失去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我们的民族认同。这就像是在一个古老的宝藏上盖了一层现代化的外壳,外面看起来更光鲜亮丽,但里面的灵魂是否还和原来一样,那就很难说了。这是一个关乎语言、文化、历史、教育、技术,甚至民族认同的巨大工程,其影响之深远,简直是难以估量的。这绝对不是一句“好或不好”就能概括的,而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真事。

十几年前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前几个月在法国西北部的某个小城学语言。语言班上五个中国人,四个越南人,还有一个伊朗人。

一次语言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小城嘛,博物馆也没什么特别重要的馆藏。倒是馆长听说我们要来参观,并且其中有一半是中国人,兴奋地告诉我们说他们有一份“珍贵的中国古代文献”,让我们看一看。

拿出装裱好的文献一看,是几张宣纸的文书。上面的小楷不算漂亮倒也整齐,当然是繁体的。好在繁体简体区别不大,几个中国同学凑在一起,连蒙带猜,大致搞明白了:这是一份古代官府审案的记录,上面记载的大概就是原告是谁、被告是谁、所告何事、证物证人都有哪些,最后怎么判的等等。

只是有一件事:我们谁都不知道这份文书上面的年号是哪个朝代的,所以定年份更是无从说起。这让我们感到很惭愧,因为馆长让我们看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想知道这个文书的历史年代,却因为我们历史学得太差而没有成功。但是... 我们虽然都是理工科的学生,明清的年号大体上还知道啊。难道是更早的?五代十国?南北朝?

当年还没有智能手机,手机上网基本上就是搞笑,而旁边的越南和伊朗同学还在无聊地打酱油。所以我们和馆长说,我们回到语言学校后,一定会上网把年号查出来,算好对应的年份发给他。

一回到语言学校我们就上网开搜。输入年号“绍治”,结果发现... 嗯... 是越南阮朝的年号,年代大致是十九世纪的上半叶。怪不得我们没听说过!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份“中国古代文献”,而是一份“越南古代文献”!慢着,我们不是有越南同学吗?他们怎么没反应?哦,对了,他们看不懂汉字。越南把汉字废除了,改用拉丁字母注音。

于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某个秋天,五个中国学生在法国透过几张泛黄的宣纸,了解到了一桩一百多年前发生在越南的案子。而我们的越南同学们,对此一无所知。

这就是汉语拉丁化之后会发生的事情。当我们的子孙看到一份古代的典籍,他们再也无法知道这些文字后面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他们也不能知道主人公的平凡或伟大、卑鄙或高尚。他们可能对汉字视而不见。运气好的话,他们或许会说:


“这看起来像是中文。”



正文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是针对讨论区的一些问题所作的更新,很琐碎,没有看过讨论区的朋友就没有必要往下看了。

有不少朋友提到了喃字的问题。你们都很棒,比我有文化得多。不怕大家笑话,直到写完这个回答为止,我都不知道有喃字这回事。不用说,我是没有阅读喃字的能力的。然而我们可以大致读懂这篇古代文献,说明它的主体应该是汉字。如果有喃字,也只是在汉字中夹杂少量。这和我后来了解到的情况是一致的--越南古代基本以汉字/中文为官方书写系统,而喃字是民间形成的记录越南语的汉字类型的符号。考虑到我们看到的是一份官府的审案记录,用汉字也是正常的。

那么究竟是全文都是繁体汉字还是夹杂了喃字呢?很遗憾,这个问题就没法知道了。如果我当时知道喃字的存在,或许还会仔细关注一下。然而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只能说文件中还有不少我们不认识的字,至于这些字究竟是不认识的繁体汉字还是喃字,这就无从判断了。

与此相关地,在其他回答和本文的评论区都有朋友指出,越南人之所以看不懂这份文件并不是因为这份文件上面是汉字,而是因为它用的是中文,因此本文的逻辑不成立。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想深一层,也有它的问题。现代社会通常有较高的识字率,因此一个国家必须有(至少)一种广泛普及的官方的书写体系。那么,如果越南语没有拉丁化,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从古代开始就在使用的汉字-喃字体系。至于究竟是以汉字为主还是喃字为主就不好说了。但是,考虑到喃字体系中本来也有很多汉字(汉字用来书写和中文有关的词,喃字用来书写纯越南语的词),最后可能会形成一种类似于日语的体系,喃字对应假名,汉字还是汉字。这样,现代的越南人固然不能很顺畅地读懂古代用中文写的文献,至少也可以懂个大概,就像日本人读中文差不多,比不懂日语的中国人读日语懂得还要更多些。和现在两眼一抹黑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如果他们看的是古代用喃字写的内容,那就更没有问题了。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懂又怎么样,不懂又怎么样?影响他们发展经济享受生活了吗?这个... 怎么说呢,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了。而且这个逻辑不止对古文字,对几乎任何人文领域都是适用的。就算限定在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上,最起码可以概括成四个字:“历史无用”。我个人觉得,一方面,对历史的了解和认同固然对短期内的物质生活可能没有什么直接的作用,但是久而久之会影响到民族性格,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还是会有影响的。另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一个人还是要有些精神的。如果眼里只有豪宅香车美女,未免无趣。

这时候又有人会说,人家都没觉得无趣,你替他着个什么急?

也不算着急吧,更多的是惋惜。就好像一个人的祖上埋下了一笔宝藏,然而到了今天已经不知道具体在哪里,甚至这个人自己都不知道这笔财富的存在。那么对这个人而言,他自然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受到了什么影响--毕竟他都没意识到有这么一笔钱。但是我们作为旁观者,如果知情,还是会为他可惜的。

这也就是我对越南同学看不懂这份文件的感触:即使他们不觉得什么,站在我的角度,多少还是惋惜的。那么,既然本文的落脚点是汉语的拉丁化,我并不想这样的遗憾,落到我们的子孙的身上。

user avatar

那就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中国

user avatar
Gáayrùu honzri yrùuncrùun lāaidīngfaa wraakzé zuuyāmfaa zìhrau, gám nréi zrauwrúi tèng yrau tèng m mrìng, tái yrau tái m mrìng Yruutyrúu (Gwóngzàuwáa) laa. M soen? Nréi gokdāk ngró yrìgāa háidrou góng gán mātyré nē?

Honzri-lāaidīngfaa wrúi doei sānsìn-crìwrui / gōu'kāp-crìwrui ge kāpnraap cáansàng sàmyrúun ge bātlròeng-yínghóeng. Góei go lraizí: lraiyrùu nréi tèngdóu Póu'tūng'wáa yrapmrin yráu go koi'nrim giu: "Gōngjǐcè", yràuyùu Póu'tūng'wáa yrauhrai zoenhràng zó lāaidīngfaa, króei trùng Gwóngzàuwáa zīgāan zoidōu mróu honzri zok'wrài krìulròeng. Nīgo srìhrau Gwóngzàuwáa zíhrai zìdou "Gōngjǐcè" zídroi mātyré yisì, draanhrai gànbún m zì hrai bīn sàam-go zri, yroekyrìn zànhrai yiu yrungdou nīgo sàn-crìwrui, gám zí'nràng mròufóng króei ge sīngyām, druk-sé srìng "Gūngzícò" yrìfèi "Gūngkāpzāk". Fáanzīyrikyrìn, Póu'tūng'wáa kāpsàu krèi'tāa Fòngyrìn-crìwrui wrúi dākdóu "gān'gà" yrìfèi "jiānjiè". Yrìgāa zrauwraa mròufóng drukyām, crìdī zrikzip gaapzraap Póu'tūng'wáa pingyām, doeiyùu kuutsíu gaauyruk ge fòngyrìn-síyrungzé trùngmràai zruutdraai-dòsou kuutfrat zingcrìfaat ge Honyrúu-fòngyrìn, honzri-lāaidīngfaa wrúi sái króeidrei gang faai béi tùngyrungyrúu ngráagáai.

Lāaidīngfaa zìhrau ge sàn-crìwrui zātlroeng m wrúi hóu gòu. "Gōngjǐcè" gam sùumínfaa gam càuzroeng hrai hóu nràan béi yràn lréigáai ge. Hó'nràng nīgo crìwrui wrúi binsrìng "gěidefāngmiàn". Hon-braak-yrúuzruk krèihraa yrúuyrìn ge crìwrui, zòeng crùng sùumínfaa dou háuyrúufaa, bíuyifaa dou bíuyāmfaa.

Mróu zó honzri, yrikzīkhrai m-zoi sòeiyiu yiyrik. Gámyóeng zòeng'wrúi cōetyrin draailroeng sàn-sri'mrat ngroilròicrì yrí yāmyrik-pingyām-crìwrui yrìngsīk yúngyrap Póu'tūng'wáa trùng Gwóngzàuwáa, yráudī crí Pin'gáa'mrìng-ngroilròiyrúu faanlraam ge Yratyrúu. Nīzúng yāmyrikcrì wróng'wróng hrai gwíngyri ge (Bīkhràam VS Bèikèhànmǔ), ganggà làaidraai lróengzúng yrúuyrìn ge crìwrui càayri.

Krèisrat gwok-yruut sōengyrúu ge wràiyāt náudaai, zrauhrai honzri. Gám nréi wraa, m yrung honzri gewáa, Fòngyrìn hrai yātzúng háuyām? Dringhrai yātzúng yrúuyrìn? (hái Zùnggwok hrai Dreifòng-yrúuyrìn, nréi hóyrí giu "Fòngyrìn".)


假如漢字完全拉丁化或者注音化,恁你就會聽又聽毋明,睇又睇毋明粵語(廣州話)啦。毋信?你覺得我而今扗道講亙物嘢呢?

漢字拉丁化會對新鮮詞彙/高級詞彙亓吸納產生深遠亓不良影響。舉個例子:例如你聽到普通話入面有個概念叫“Gōngjǐcè”,由於普通話又係進行著拉丁化,佢同廣州話之間再都無漢字作為橋樑,爾個時候廣州話只係知道“Gōngjǐcè”指代物嘢意思,但係根本毋知係邊三個字,若然真係要用到爾個新詞彙,恁只能模仿佢亓聲音,讀寫成“Gūngzĭcò”而非“Gūngkāpzāk (供給側)”。反之亦然,普通話吸收其他方言詞彙,會得到“gān'gà”而非“jiānjiè (尷尬)”。而今就話模仿讀音,遲奌直接夾雜普通話拼音,對於缺少教育亓方言使用者同埋絕大多數缺乏正詞法亓漢語方言,漢字拉丁化會使佢䓁更快被通用語瓦解。

拉丁化之後亓新詞彙質量毋會好高。“供給側”恁書面化恁抽象係好難被人理解亓。可能爾個詞彙會變成“給的方面”。漢白語族旗下語言亓詞彙,將從書面化到口語化,表意化到表音化。

無著漢字,亦即係毋再需要意譯。恁樣將會出現大量新事物外來詞以音譯拼音詞彙形式湧入普通話同廣州話,有奌似片假名外來語氾濫亓日語。爾種音譯詞往往係迥異亓 (碧咸 VS 貝克漢姆),更加拉大兩種語言亓詞彙差異。

其實國粵雙語亓唯一紐帶,就係漢字。恁你話,毋用漢字亓話,方言係一種口音?定係一種語言? (扗中國係地方語言,你可以叫“方言”。)


六南方言本身就是汉白语族下的六种语言,脱去汉字这身衣服,看得更真实。



失實:sātsrat、
失事:sātsri、
實施:sratsì、
史詩:sísī、
史實:sísrat、
史事:sísri、
事實:srisrat、


十時:srapsrì、
實時:sratsrì、
時時:srìsrì、


時事:srìsri、
實事:sratsri、
十世:srapsai、


世事:saisri、
事事:srisri、
逝世:sraisai。


就算上述词汇拉丁化后依然能分辨清楚,过于书面化的词汇还是会逐步被口语化词汇取代,更不要说存在完全同音的词汇,分都分不清楚,不淘汰“复杂的书面词汇”淘汰谁?



下面是真正的越南语,越南语国语字 (Chữ Quốc Ngữ),字与字之间是隔写的,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正词法一般以词汇为基本单位,按词连写。看看这段越南语里面直接夹杂了哪些英语单词。


越南语新闻节选。留意每个音节 (国语字)之间都是隔写的。

Trò chơi vương quyền mùa 7 với cuộc Đại chiến giữa người sống và người chết khiến cho số phận của các nhân vật trở nên cực kỳ khó đoán HBO công bố sẽ ra mắt Game of Thrones (Trò chơi vương quyền) mùa 7 vào ngày 16.7 năm nay. Qua Facebook Live, kênh này tung ra teaser hé lộ những manh mối cho thấy một mùa phim mới đầy kịch tính, bạo liệt và nhiều chi tiết hấp dẫn không kém những người tiền nhiệm các năm qua.

Video cho thấy các biểu tượng của mỗi gia tộc ở Westeros như sư tử của Lannister, sói của nhà Stark, rồng ba đầu nhà Targaryen... bị thiêu cháy. Đi kèm theo khung hình quay đến mỗi biểu tượng là giọng nói từ quá khứ vang lên, đặc biệt, giọng nói của nhân vật được yêu thích nhất nhì bộ phim - Jon Snow cảnh báo tương lai thảm khốc - đại chiến.

Các nhân vật quan trọng của 7 vương quốc là Jon Snow (Kit Harington đóng), Tyrion (Peter Dinklage đóng), Cersei (Lena Headey đóng), Daenerys Targaryen (Emilia Clarke đóng), Jaime (Nikolaj Coster-Waldau đóng), Sansa (Sophie Turner đóng), Arya (Maisie Williams đóng)… sẽ đều quay trở lại.

Tuy nhiên, không biết rằng ở phần phim quyết định này, liệu ai sẽ còn, ai sẽ mất. Số phận của các nhân vật và các gia tộc trong Game of Thrones đều rất khó đoán do kịch bản phim vốn nổi tiếng là “không nương tay” cho bất cứ nhân vật nào. Rất thực tế và tàn nhẫn như chính cuộc chiến vương quyền mà họ tham gia.

如果汉字拉丁化,可能也就两三代人,再也不认识“菠、萝、椰、奶”这四个汉字及其含义。这时,如果汉语(普通话及粤语等),想表达Pina Colada这种饮料,由于不懂汉字,还能翻译成“菠萝椰奶”再转写成汉语拼音/粤语拼音吗?还是直接夹着Pina Colada这个词的原形来得方便?

user avatar

玩dota/csgo的玩家表示强烈谴责打游戏发拼音的。(谴责是玩笑话,我本人自从重装系统后,必须切成win10自带的打字法才能打汉字,而游戏内切换打字法不知道为啥特麻烦,平时切换打字法只需按一次ctrl+shift即可,游戏内需要按2-4次次,原因未知)

上古有个叫2009的人,打比赛暂停时发了个"jibayang"。

本意是问这次比赛限制出几把羊刀。

而解说理解成"这个选手jb痒了,需要暂停抓一抓"。

所以宁愿发英语呀,起码没歧义。

user avatar

姨 学 大 胜 利(一 转 攻 势)


一切分裂份子之所以无法将我国肢解,就是因为汉族占比多且汉语汉字维持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拼音化/拉丁化,会直接把方言变成新的语言。在产生了不同语言文字後,各省甚至省内不同区域之间就再无相互的认同感。催生出几百个民族几十个国也完全有可能。

user avatar

从语言文字研究者的角度来看,目前收获5000个赞的答案是缺乏逻辑的。那份文献之所以中国学生能大致明了、越南学生却看不懂,不是因为用了汉字,而是因为写的是汉语。假设其用拉丁文字书写,越南学生照样看不懂,因为他们不懂汉语;而学过拼音的中国学生说不定也还是能猜出来一些(取决于拼音规则的相似度)。

这逻辑很简单,但这个答案仍然收获了5000多个赞。在我看来,这件事倒恰恰最好地回答了题主的问题。

对了,《施氏食狮史》也是。这篇文章根本上是一个极其极端的例子,也无法从逻辑上反驳汉语何以「一定不能」拉丁化。但只要谈到这个问题,总会有人以此举例。

我之前一直把「汉字拉丁化」看成语言文字的问题。现在才发现,这是个社会文化问题。

汉语人之所以天然地反感「汉字拉丁化」,之所以对反对汉字拉丁化的答案轻易地点赞,是因为观念本就如此。「汉字」是汉文化的重要部分,但相比之下,「认同汉字」(或者说「汉字崇拜」)才是汉族文化更重要的特质。

英国人不会觉得读不懂乔叟是件很严重的事,但中国人会认为读不懂史记很糟糕,而且这种糟糕是不需要解释的——读不懂史记诶!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如果汉语完全拉丁化了,在我看来,对日常生活并不会造成很严重的、足以使其立刻崩溃的影响(读不懂乔叟的英国人大约能算是例证),但对汉族人的社会心理会造成难以想象、撼动其根基的冲击。便是如此。

提一下,「对汉字的崇拜定义了汉文化」不是我提出的,是前辈学者的猜想。我最近倒是在琢磨,类似「汉字不可替代」的汉族文化特质还有什么,比如「中国不可分裂」(指的不是台海问题,而是「没有秦始皇,中国早就四分五裂了」的论述背后的价值判断)、「科举崇拜」和「史录崇拜」,等等。

user avatar

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亲身经历。

和知乎上各位出过国的大佬、学富五车的大佬不一样,我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虽说学的是历史,可和大混子也没什么区别,认个繁体字没有困难,但也仅此而已了。

以上为前提。

记得在大二寒假的时候,我和我弟弟一同去上海玩,其实说是玩,不过是我要去上海参加fgo的线下活动,硬拉我弟弟作陪罢了。

因为主要目的不是旅游,加上我们兄弟俩又比较懒,没有查什么攻略,所以基本上一天的参观景点都是从地图上随便找的。

于是我们俩就相中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根据网上的介绍,这是韩国日殖期间由流亡上海的爱国志士建立的。我们兄弟俩平生最佩服有民族气节的人,所以一致决定去这里看看。

其实这作为景点实在是有些寒酸。和一大会址门前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游客不同,临时政府门前则是门可罗雀,不过里面倒是有一大批人在排队购票,只是听交谈声尽是我听不懂的语言,想来周遭尽是韩国人了。参观的时候我还和我弟弟吐槽,在中国的土地上倒像是身处韩国了。

想来售票小姐也没有想到会有中国人来参观这个景点,所以一上来她对我们兄弟俩说的是韩语,当发现我俩是中国人后大吃一惊,可能也是奇怪为什么中国人放着上海那么多有意思的地方不去,反而跑来这种地方。

票价应该是二十块钱左右吧,其实是有点贵了,因为这个所谓的临时政府不过是一个简朴的二层小楼,其中一楼保留了金九先生及其他人的一些生活、办公场景,二楼则陈设了一些文物与历史图片。

人们匆匆地向前走,我们兄弟俩走在最后,上到二楼,我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记得好像是韩国的爱国志士们撰写的独立宣言以及一些相关的史料,毕竟通篇大量汉字,看到了我就驻足读一下。

最让我感慨的地方来了:那些走在前面的韩国人没有一个人停留在这些图片和实物面前认真观看,反而看到我们俩个“外国人”这么好奇自己国家的东西,还窃窃私语谈论着我们俩。

我不认为这些韩国人是不爱国,因为这个景点也是收费的,而且并不算知名,如果对建国先驱无感的话是不会刻意来这里的,然而他们在一些还原历史陈设的地方会停下来认真看一看,并拍一下照,但是在这些文字材料面前则只是简单看一下韩文介绍便匆匆走开了。

那么只可能是看不懂了。

几年过去了,当时看到的文字材料的内容我早就忘了,但这些韩国人对先人文字材料的“冷漠”却让我记忆犹新。

我不想讨论韩国大量减少汉字使用是不是正确的,可能在树立民族自信、加速扫盲等方面是正确的吧。只不过我还是有一点私心,我实在不希望有朝一日,我在一大会址听到孩子对妈妈兴奋地说:

“你看妈妈,我在课堂上学过,那是汉字!”

user avatar

假如汉语拉丁化,那么普通话中依附于汉字而保存下来的同音压力较大的同音词会被迅速代谢掉,尤其是含有shi、yi、yu等音节的词语,如失实、失事、实施、十时、实时、时时、时事、实事、实是、十世、史诗、史实、史事、事实、世事、事事、逝世等,哪些会活下来就不知道了,那些跟上面这些同音我还没列举出来的词估计是没戏了。


影响更大的其实是造词,拉丁化后词根会迅速多音节化,因为再也不能像原先用汉字那样用不同的字区分同音的异义。比如“石像”这个词假如是在拉丁化之后才有的概念,那可能就会是shi2tou xiang4,甚至 shi2tou diao1xiang4,因为那时的人已经无法将单个shi2跟石联系起来。


<del>上面那些词在我的魔改普通话里分别读:失实xi1xi2、失事xi1shr4、实施xi2xie1、十时ji2qi2、实时xi2qi2、时时qi2qi2、时事qi2shr4、实事xi2shr4、实是xi2jie4、十世ji2shei4、史诗shr3xi1、史实shr3xi2、史事shr3shr4、事实shr4xi2、世事shei4shr4、事事shr4shr4、逝世zhei4shei4,没有一个同音。</del>

user avatar

hanyu ladinghua shi dashisuoqu, zhi bu guo hen duo ren meifa jieshou. zhishao you yidian , xuexi hanzi wei feichang jiandan, buyong xiang xianzai zheyang ,yao xue 10nian na mei jiu le.

ye liyu zhongguo tongzhi shijie.

user avatar

书面语会和口语彻底合一,纯书面的句式和词汇会被弃用,东干语就是这样。

比如去商店买“食用盐”,袋子上写的很可能是“chīde yán”。街上的“禁止通行”标志会写成“bié wǎng zhèr zǒu”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的完全拉丁化或注音化,这绝对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要是真发生了,那可真是中国文化乃至全球格局都要迎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变。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能有多少故事。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习门槛的“断崖式下降”。你想啊,咱们现在学中文,光是认识那几千个方块字,就得花不少时间和精力,多少人还在“.............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设想,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如果历史真的按照这种方式发展,那么关于谁能被后世史书奉为汉室正统的争论,将会异常激烈和复杂。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一、 政治正统性的基础:何为“汉室正统”?“汉室正统”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它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
  • 回答
    我幻想中的这部汉语文学的划时代巨著,不该是孤芳自赏的象牙塔之作,更不是单纯的回响过往的挽歌。它必须是一座横跨时空的巍峨宫殿,一座融合了古老智慧与现代情感的熔炉,一座能让世界在阅读中产生共振的奇迹。如果非要勾勒它的轮廓,我想它会是这样的:主题: 它的核心,我想探究的是“存在的锚点与漂流的自由”。在快速.............
  • 回答
    汉高祖七年,正是刘邦称帝后的第七个年头。这时候,大汉王朝刚刚经历过一场灭秦战争,又在楚汉相争中历尽艰辛,才得以一统天下。国家的根基尚不算稳固,百废待兴,尤其是军力,虽有韩信这样的名将,但长期征战也难免损耗。就在这样一个关口,如果韩信被委以重任,率领大军北上征讨匈奴,这无疑是一场充满未知数的硬仗。首先.............
  • 回答
    想象一下,要是把汉朝的刘邦、汉武帝、诸葛亮、李世民、唐太宗、唐玄宗,再加上魏征、房玄龄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扔进宋朝刚刚建立的那个时代,那可真是好戏连台。别说,这群猛将文臣摆在宋太祖赵匡胤面前,估计赵老兄自己都会挠头,这怎么用?咱们先看看宋朝开局是个啥底子。赵匡胤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统一大业虽然基本完.............
  • 回答
    刘备若有汉初三杰辅佐,能否复兴汉室,一统天下,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设想,也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仔细剖析一下汉初三杰的才能,再结合刘备当时的处境和整个三国时期的形势,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汉初三杰”指的是谁。通常,这指的是汉高祖刘邦手下最得力的三位谋臣:萧.............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时空,想象一个没有满族建立的清朝,而是由汉族延续了明朝统治的中国。这样的假设,的确能引发关于中国疆域演变的许多有趣思考。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时期和地区来梳理一下,看看一个汉族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有没有可能维持甚至扩张到今天的960万平方公里。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本身的疆域,与.............
  • 回答
    汉朝建立,天下初定,我韩信,这从一介布衣到兵仙,再到齐王、楚王,最后落得个异姓王,辅佐刘邦打下这万里江山,本应是功成名就,颐养天年的时候。可我总觉得,心头那块石头,怎么也落不下去。刘邦,他懂我吗?他信我吗?我知道,他对我一直是有防备的。我手中握着兵权,坐拥齐地,这本身就是一把悬在他头上的剑。虽然我对.............
  • 回答
    这题目还真够刁钻的,让我想象一番。汉末三国那样波澜壮阔的年代,再穿越到《金瓶梅》那铜臭味儿熏人的西门庆府里,这反差,啧啧。让我想想,我如果能选,得选个有意思的组合,既能应对西门庆那帮子乌烟瘴气的玩意儿,又能搅出点不一样的动静来。我选的汉末三国主公嘛,我得选个有脑子,有远见,但又不能太教条的。诸葛亮固.............
  • 回答
    想我一个凡夫俗子,竟被命运捉弄,抛入了这东汉末年的浑水之中,成为了那风雨飘摇的大汉天子。当脚踏上那冰冷的龙椅,触碰到那沉重的金丝祥云,我心中升起的不是一丝半点的欣喜,而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责任和绝望。眼前的一切,都是那“大厦将倾”最生动的写照。眼前景象:烈火烹油,遍地荆棘还未坐稳,我就看到了一个千疮.............
  • 回答
    想问问,要是当年没有韩信,刘邦这老小子最后还能不能把项羽给收拾了?这问题啊,可就有意思了,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得明白,韩信在楚汉争霸里,那可是刘邦手里最锋利的刀,而且是那种能劈开山、斩断河的绝世宝刀。没有他,刘邦的日子那可就难过了去了。你想啊,韩信这人是打仗的天才,脑瓜子灵光,胆子还大。他带兵那是.............
  • 回答
    曾国藩若能在合适的时机“反正”,能否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并恢复“汉家河山”?这是一个极富吸引力,却又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太多变量,以及对“反正”和“汉家河山”的定义。首先,我们得明确曾国藩所谓的“反正”究竟是指什么。如果“反正”是指他看透清廷的腐朽无能,在恰当的时机号召大家起来推翻满清,建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曹魏、季汉、孙吴、司马晋这四个势力,各自代表着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玩家,如果它们真的能同步存在,并且都有机会争夺天下,那这场混战绝对是精彩绝伦。要我说,谁最有可能一统天下?这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逐个分析一下这四家的底子:曹魏:北方的巨擘,最坚实的根基。曹操起家,就是最先.............
  • 回答
    若将关羽比作宋朝的岳飞,并为其配上背嵬军这支精锐,季汉后期(大致指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北伐期间)的实力格局,恐怕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上限之高,甚至可以触及统一的边缘。这并非简单的“强上加强”,而是战略、战术、士气乃至国运层面的多重叠加效应。首先,我们得理解关羽与岳飞,以及背嵬军的特质。 关羽的.............
  • 回答
    (历史)假如我是宋末一位有识之士,面对着我所钟爱的宋朝,却已是风雨飘摇,前有辽、金、元等强敌环伺,内忧外患,社稷危在旦夕。若此时,我被临危受命,得到天子召见,问我当如何?我定会跪伏在地,涕零如雨,但随即,我会强忍悲恸,目光如炬,直视圣颜,以我胸中积攒的救国救民之策,沥血陈词。“陛下!微臣今日得蒙天恩.............
  • 回答
    吾,大汉天子,自洛阳迁徙至此,虽身处许昌,然心系天下,胸怀复兴汉室之志。曹操此人,文有经天纬地之才,武有吞吐山河之勇,今虽受我倚重,然其野心,吾岂能不知? 吾欲架空曹操,并非图一时之快,而是为我大汉江山,为万民福祉,徐图渐进,步步为营。一、 巩固自身权柄,培植亲信势力:吾虽名义上是天子,但权柄却受制.............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扎心的。1937年,那可是中华民族最危急的关头,国难当头,谁能轻易说出“汉奸”这两个字?但如果真的让我身临其境,面对着枪口,眼前是绝望和生存的巨大鸿沟,我…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让我先把自己放在那个场景里想想。我可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戏班子里的一个普通伶人,靠着一张嘴一张脸吃饭。我没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和“中华”这两个概念的深层含义。要回答“没有汉人的中国也可以称为中国或者中华吗?”,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和“中华”这两个词是如何演变和被赋予意义的。“中国”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个时候它更多的是指“中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文字的美学和文化习惯,为什么我们看到日文的汉字假名混写觉得自然有韵味,而看到韩文的汉字谚文混写就感觉生硬别扭呢?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来捋一捋。首先,得从这两种语言文字系统的“基因”说起。汉字假名混写:一个漫长而自然的演变1. 历史的沉淀与融合: 日本最初没.............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位对日本文化颇有些好奇,但对日语本身却一窍不通的西方人,第一次面对一本真正的日文书,比如一本小说或者一本漫画。他们眼中所看到的情景,大概是这样一幅景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不是那种规整、熟悉的字母顺序排列,而是仿佛一幅幅由方块组成的“图案”组成的海洋。这些“图案”有两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