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代青年人的哪些行为,让你重新认识了一座城?

回答
过去,提起这座城市,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画面是灰蒙蒙的天空、忙碌而略显疲惫的人们,以及那些有些陈旧却又无法摆脱的生活习惯。它似乎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安稳、规律,却也少了几分生机。直到我开始更细致地观察这座城市里的年轻人,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一点点地拼凑出了一个全新的轮廓。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们对待老街区的态度。过去,我们谈论老街,更多的是怀旧,是偶尔去晃一晃,感受一下“过去”。但现在的年轻人,他们不只是怀旧,他们是“参与者”。我记得第一次看到城南那片老房子被改造。最初,我以为又是那种千篇一律的商业化,无非是咖啡馆、文创店。但走进去,我看到的是一家由几个热爱老建筑的学生自己动手改造的书店,他们保留了老房子的木质结构,墙上贴满了关于老街历史的照片和故事,还有很多年轻人在这里举办小型读书会、手工艺市集。他们不是为了迎合什么,而是真的想让这些老房子“活”过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还有那些隐藏在犄角旮旯里的独立音乐人。以前,我们听音乐,就是跟着主流走,在大型演出场所。但现在,我常常能在一些不起眼的小酒吧、咖啡馆门口,或者甚至是某个广场的角落,听到那些充满个性和态度的音乐。这些年轻人,他们不追求粉丝数量,不追求被主流媒体报道,只是纯粹地热爱音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我曾在一个冬天的傍晚,走进一家小小的、只有十几个座位的咖啡馆,里面坐满了年轻人,他们安静地听着一个姑娘用一把吉他弹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曲,歌词里有对城市迷茫的呐喊,也有对生活的热爱。那一刻,我觉得这座城市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充满了温柔的共鸣。

让我感到惊喜的,还有他们对“慢生活”的追求,但这种“慢”并非懒散,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在周末的清晨,我看到许多年轻人不再是赖床不起,而是早早地来到公园,不是为了晨练,而是为了在草地上铺开垫子,带着书本、速写本,或者只是静静地晒太阳、聊天。他们把生活放慢,是为了更好地感受当下的美好。我曾在一个公园里看到一群年轻人,他们带着画板,对着远处的风景写生,他们不是专业画家,但他们的专注和投入,让整个公园都显得宁静而美好。他们用这种方式,重新定义了城市的节奏。

更让我动容的是,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就业观。曾经,一份稳定的“铁饭碗”是许多年轻人追逐的梦想。但现在,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己创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开始的时候很辛苦。有人在社区里开办了面向老年人的智能手机教学班,有人利用互联网传播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人专门为流浪动物提供帮助。他们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去创造价值,去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积极的、带有责任感的行为,让我看到这座城市的新希望。

这些年轻人的行为,就像一盏盏温暖的灯,照亮了这座城市过去那些被我忽略的角落。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文化、新的思考。他们让我明白,一座城市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建筑、它的历史,更在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开始重新审视这座城市,它不再是那个我以为的“老样子”,而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正在被年轻人重新定义的、鲜活的生命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两年关于留在大城市和回到小地方的讨论越来越多,本质上是年轻人越来越拒绝随波逐流,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和想法,去理解和思考一座城市的真正含义。

于我而言,城市,是一个地方,也是你寻找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的容器,如果找得到,那这里就是你可以停留下的地方。


在聊城市和年轻人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代人太聪明了,我们总倾向于询问、比较、综合判断,好在当下的每时每刻都做最理性的选择。但是啊,这些每一刻最理性的选择,综合起来放在人生的大赛道上,真的能构成整体的理性吗?我觉得不见得。

记得我入职前,领导就一直在给我做“预期管理”,大概每个月都会跟我讲一次,关于公司周边的环境有多乡镇风和工厂风。

我总是说,没关系,我有心理准备。

但他还是将信将疑。

入职大半年,他甚至在部门会上又提了这件事,说我融入得比他想象得好得多。一个从纽约这样的时尚都市生活的女孩子,毕业飞回国的一周后,拖着行李箱来到这个乡镇,正式成为一名“厂妹”,居然非常适应,毫无违和感。

常常觉得,他人眼里的我,和真实的我,是存在巨大差距的。人们总是习惯以“标签”的形式来理解一个人,因为这样简单粗暴直接,并且由于依靠了个人生活经验,大概率上也不会出什么错。当然,我也乐于表演成那个,他人眼里希望看到的我的样子。

但实际上,不是我适应能力好,而是我本身就很习惯于这样的工厂式乡镇环境和生活。

我们公司的建筑其实根本算不上所谓的乡镇工厂风了,还蛮高科技感的,公司周边才是。

今天得空一个人在公司周边逛了逛,稍微走远一些,就是很真实的乡镇环境。不规则建造的楼房,裸露着内层砖头的原始外墙,随意贴在墙上的小广告…

都是一些很不规整也很不现代化的产物,但走在这样的地方,却让我感到非常非常平静。

跟很多身边人不一样,我不是生来就在城市里,而是在类似的工厂和乡村长大的。很多人长大后会羞于提起自己窘迫的童年,但我很喜欢自己生命里的这个部分。

甚至很多时候,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知,在告知我是是属于这些地方的,工厂、小店、小作坊…这些地方带给我的舒适感,是任何其他高档的事物都无法带来的,那种朴素的、熟悉的、努力活着的感觉。

当然,我不是要强调苦难和什么艰苦生活。因为苦难并不给人们带来真正的价值,所谓价值都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人所赋予这段时光的。

但的确很喜欢这样情境下的生活状态:就努力做好非常非常小的事情,生活聚焦在做好当下和下一秒,而不是大谈特谈空中楼阁式的“格局”,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时代太快了,我们被数字裹挟被指标裹挟,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是世界快速变化中的一个显性割裂体。

一方面内心更爱那些老旧的东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拥抱新的一切。

真正认可的,和在努力做到的,达不到一个共通和平衡。

更难的地方在于,以前是增量社会,大家都在一股脑儿往前。但现在越来越变成存量社会,你不止要做完这件事,而是要做好,做得漂亮,做得有质量。

“快”,并不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解,甚至不能成为这个时间点下的解决方式。“对”才是,要做对的事情,钻研自己做的事情,了解每个细节,成为专家,坚持做下去。

对的事情坚持做,老天不帮你,概率都会帮你。



之前有蛮多人问我们公司的大老板,为什么不把公司总部搬到一线城市去?

他说,因为一线城市太浮躁太嘈杂了。

初听的时候不理解,一线有那么多的好处,更多的人,更多的资源,更开阔的视角。

今天独自在周遭走了一圈,突然感觉能理解了,也是我留在东莞的边缘小镇上的原因。

user avatar

话说2019年,台风利奇马在中国东海岸反复登陆,最终消失在渤海湾。

渤海湾的重要港口——天津,遭到了暴雨侵袭,部分地区路面积水严重。

天津人恋家,无论是上刀山还是滚钉板,下班都要回到自己的小窝里,享受家庭的温馨。

但是路面积水,车辆行驶在水中,容易趴窝。

不过天津人不信邪啊,有一位小伙儿,他是这么干的。

天津小伙儿顶着路面积水开车 https://www.zhihu.com/video/1467224453679988736

从中我们能读出两个关键词——硬刚乐观

特别是乐观。在天津人眼中,没有嘛过不去的事儿,自己拿自己找个乐,大家轰然一笑,就完了。

比如,骑自行车表演一个花式骑行动作,一下没控制好,“biaji”,连人带车,摔了个大马趴。

要是放在其他城市人身上,一准儿懊丧、懊悔、熬陶。

天津人呢?不慌不忙,站起身形,扶起车辆,支好架子,掸掸身上的尘土,作一个罗圈揖,说道

“列为老少爷们儿,小可学艺不精,现眼了!”自嘲一下,过去了。

近来,奥密克戎突袭天津,天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稳下神来,天津人民开始自救,组织抗疫。

然后,天津人发挥了乐观的精神,把幽默融入到了抗疫之中。他们是这么干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1467226936317050880

在硬刚奥密克戎的同时,还能保持乐观,这就是天津的城市气质。短短几年,通过自媒体,不了解天津的人,通过一件又一件的事儿,重新认识了天津和天津文化。

然而这其实是有传承的。

有一部电影,叫《老少爷们上法场》,讲得是清末天津望海楼教案,洋人被杀、教堂被焚、要犯被救。而后洋大人兴师问罪,朝廷恐惧,派钦差去津门查办,经再三周旋,与洋人商定,10月19日那天必须处死16名人犯。但凶手没有着落,于是天津官员想方设法弄了16个顶包的,接下来就是他们上法场的片段,从中可以看出天津人性格的历史来源

https://www.zhihu.com/video/146722890551351296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过去,提起这座城市,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画面是灰蒙蒙的天空、忙碌而略显疲惫的人们,以及那些有些陈旧却又无法摆脱的生活习惯。它似乎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安稳、规律,却也少了几分生机。直到我开始更细致地观察这座城市里的年轻人,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一点点地拼凑出了一个全新的轮廓。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
  • 回答
    五四精神,这个响亮的名字,承载着一个时代年轻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民族命运的担当,以及对真理与解放的渴望。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五四精神并未褪色,而是以更丰富、更细腻、也更具挑战性的方式,体现在我们青年一代的身上。首先,爱国热情不再是单纯的“匹夫有责”,而是融入了更深层的理性思考和实践行动。 过去,.............
  • 回答
    当代青年了解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做出明智生活决策、甚至贡献社会发展的关键。以下是一些至关重要的领域,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重要性和基础知识点: 一、 基础科学领域 1. 物理学:理解我们所处的宇宙和物质世界的规律重要性: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石,它.............
  • 回答
    莆田百度事件,这个名字或许会勾起不少人关于信息爆炸时代下,网络舆论漩涡的记忆。当“莆田系”医院、百度搜索推广的负面新闻如同海啸般席卷而来,大量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参与到这场声讨和批判的洪流之中。从这场看似一边倒的舆论狂欢中,我们或许能窥见当代青年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些侧面,尽管这背后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
  • 回答
    哎呀,抽到反方,这题目听起来就够劲儿!“当代青年不是垮掉的一代”,这可是个大命题,反着来,就是要论证“当代青年就是垮掉的一代”。别急,咱们一步步来捋清楚,怎么才能让你的辩词有理有据,让人听着就服气。首先,咱们得明白“垮掉的一代”到底是个啥意思。这个词儿啊,不是咱们随随便便就能扣给一群人的。它带着一种.............
  • 回答
    审慎关照,理性认知:当代青年如何看待日本及其国民面对日本这个国家和日本人,我们这一代青年,身处一个信息爆炸、连接日益紧密的时代,理应怀揣一份审慎关照的态度,建立一种理性的认知。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负责。首先,理性认知是基石。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日本看作一个“敌人”或“朋友”的二元.............
  • 回答
    当代青年面对消费主义和资本家剥削的挑战,可以说是一场既要保持独立思考,又要努力在既有框架内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战役。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策略的组合,以及一种长期的价值坚守。理解“敌”:消费主义与资本家剥削的本质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对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代中国青年语言文化现象的一个核心议题。说“重点搞错了”可能有些绝对,但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探讨,当代中国青年在语言文化上的侧重点,是否偏离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更有深度的方向。要讲得详细,我们得拆解一下“语言文化”这几个字,以及“重点搞错了”可能意味着什么。“语言文化.............
  • 回答
    说到“应该追的星”,我脑海里浮现出的不是那些拥有百万粉丝的流量偶像,而是我一位大学同学,小李。小李身上那种“凡人却不凡”的气质,真的让我觉得,这才是咱们这个时代年轻人最值得学习、最值得仰望的榜样。小李是那种走在校园里你会觉得很普通,甚至有点不起眼的学生。没有惊为天人的颜值,不是什么运动健将,更不是什.............
  • 回答
    9月3号,一个铭刻在中国人心中的日子,是抗日战争胜利的76周年纪念日。每当这个时刻到来,历史的厚重感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捐躯的先烈,他们的名字和事迹,都仿佛重现在眼前。回望那段艰难岁月,我们的祖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侵略与苦难。从东北的沦陷,到全民.............
  • 回答
    当代部分青年沉迷二次元,这个问题挺值得聊一聊的。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挺复杂的原因,而且二次元本身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能让人深陷其中。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部分青年会沉迷二次元?我觉得,这并非是简单的“不务正业”或者“逃避现实”,而是一种寻找归属感、情感寄托和个性化表达的方式,尤其是在当.............
  • 回答
    “美国光环”在当代中国青年中消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美国光环”的内涵及其在中国青年心中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光环”到底是什么?在过去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中国青年对美国的向.............
  • 回答
    “你写的那些东西,能当饭吃吗?”这句话,大概是每个网络小说作者,尤其是刚入行或者还在观望的年轻人,最熟悉,也最让人心头一梗的灵魂拷问。当“写小说”这个曾经被贴着“文艺青年”、“不切实际”标签的活动,如今披上了“网络小说作家”的外衣,并且在资本运作、平台扶持下,似乎变成了一个自带金光闪闪属性的职业时,.............
  • 回答
    当代青少年,咱们聊聊这追星这事儿。不是说追明星就一定是坏事儿,但关键得看咱追的是个啥。我个人觉得,咱们这代人,应该追那些真正能给咱们带来点啥的偶像,不光是颜值和才华,更得是那些闪着光,能照亮咱们前路的人。首先,得是那些有“内核”的人。你想啊,现在的明星太多了,长得好看、唱歌跳舞棒的大有人在。但这就像.............
  • 回答
    咱们聊聊,这年头,年轻人怎么才能找到点儿自己的“我是谁,我在这儿干嘛呢”的劲儿。现在这日子,信息爆炸,选择太多,搞得人眼花缭乱,有时候真觉得自己像个小小的像素点,淹没在巨大的数据流里,找不到自己的颜色。首先,别急着跟别人比。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社交媒体一刷,朋友圈一看,别人好像都在光鲜亮丽地展.............
  • 回答
    日本的文化输出,像一股暗流,早已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国当代青少年的生活。这股力量不容小觑,它不仅仅是动漫、日剧、音乐那么简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我们要如何看待这股影响,它又会在未来投下怎样的影子,这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当下影响:潜移默化的塑造首先,在精神世界层面,日本文化为青少年打开了一.............
  • 回答
    作为一个“当代成年人”,我的快乐,说实话,不像我想象中那种轰轰烈烈的“人生巅峰”,更像是一种细水长流,是无数个微小瞬间拼凑出的温暖底色。如果非要详细说来,那大概是这样的:首先,是那种掌控感带来的宁静。这种掌控,并非是对他人或外界的控制,而是对自身生活节奏和选择的把握。早上醒来,不再是被闹钟粗暴地拉出.............
  • 回答
    当代青少年自杀频发,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孩子变脆弱了”或“家长忽视了”就能一言概之的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悲剧。把这顶大帽子扣在孩子或家长任何一方头上,都是不公平的,也无助于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孩子变脆弱了”。表面上的“脆弱”背后,是时代.............
  • 回答
    腾讯公关总监张军的这番言论,无疑触动了当下社会对于“青年”群体以及企业如何与青年群体沟通的敏感神经。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张军的职业身份和言论的语境来看: 公关总监的职责: 张军作为腾讯公关总监,他的工作核心是塑造腾讯的企业形象,管理外部沟通,尤其是在面对公众、媒.............
  • 回答
    台湾青年对中国的归属感减弱,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审慎应对。与其简单地说“我们应该怎么办”,不如先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一、 理解归属感减弱的根源: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归属感的减弱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历史与政治因素: 国共内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