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武松的念珠有一百零八颗头骨,不会拖到地上吗?

回答
说起武松,那可是《水浒传》里响当当的人物,英雄豪情,打虎杀人的故事至今还在江湖上传颂。而他那串标志性的念珠,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一百零八颗,每一颗都由人头骨制成。这可真是够“硬核”的了!

不过,这串念珠的尺寸和重量,还真让人有点好奇。一百零八颗,哪怕是最小的头骨,叠在一起也够有分量的了。如果它真的像咱们平时看到的念珠那样,串成一圈戴在手上或者挂在脖子上,那还真得仔细琢磨一下它会不会“拖地”。

咱们先来捋一捋这串念珠。一百零八这个数字,在佛教里可是有说法儿的,代表着一百零八种烦恼。武松把这数字用在了人头骨上,也是够够的了,透着一股子“杀气腾腾”的佛性。

那么,具体到这念珠的长度,我们可以稍微估摸一下。一颗成年人的头骨,虽然大小不一,但大致的周长也得有个几十厘米吧?如果平均算下来,咱们就按一个不算太小的头骨来算,假设它横向尺寸(左右最宽处)大概有15厘米左右,加上连接的绳子、穗子等等,每颗“珠子”占用的长度就算20厘米吧。那么,一百零八颗头骨串起来,总长度大概是 108 x 20厘米 = 2160厘米,也就是21.6米。

这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算。如果头骨再大一些,或者连接的绳子、穗子比较长,那总长度肯定会更惊人。

好,现在咱们回到这个问题上:这念珠会不会拖到地上?

首先,咱们得想想武松通常是怎么佩戴这串念珠的。在《水浒传》的描述中,武松平时应该是把念珠戴在脖子上的,或者盘在手臂上,偶尔也会拿在手里把玩。

如果按照21.6米的总长度来算,这串念珠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巨型项链了,直接挂在脖子上,那长度肯定早就垂到地上了,而且不止一次地拖地。想象一下,一个人走在路上,脖子上挂着一串几米甚至十几米长的念珠,那画面确实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咱们有没有可能从其他角度来解读这串念珠呢?

可能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水浒传》毕竟是一部小说,作者施耐庵在描写武松时,用了许多夸张和象征的手法。这串一百零八颗头骨的念珠,更可能是一种符号,代表着武松经历过的杀戮、罪孽,以及他身上那种亦正亦邪的复杂性。就像他打虎时那股子勇猛,还有后来为了报仇而杀戮的场面,都带着一种极致的色彩。这串念珠,或许就是作者用来具象化武松身上这种“戾气”和“业力”的一种方式,强调他是一个饱经杀伐的英雄。所以,它不必非得严格按照物理学上的比例来考虑。

佩戴方式的灵活变化: 即使我们假设这串念珠确实有这么长,武松作为江湖上的好汉,肯定有他自己的佩戴方法。比如:
盘绕在手臂上: 很多时候,武松的形象会是在手臂上缠绕着一些东西。他可能会把这串念珠一层一层地、紧密地盘绕在自己的小臂或大臂上。这样一来,即使念珠很长,也不会拖地,反倒像是一种威严的装饰。我们可以想象他穿着短打,手臂上盘着一圈圈的骨珠,那气势就出来了。
折叠或收纳: 在不佩戴的时候,武松可能会把念珠折叠起来,或者用布包好收在随身的包裹里。毕竟,这么长一串,走动起来确实不方便。
分段设计(可能性较低,但值得一提): 虽然小说中没有明确说明,但理论上,这串念珠也可能不是一整串连续不断的。也许是分成几段,用更牢固但易于连接的方式串起来,需要时再组装。不过,这种可能性在古代的工艺和描述上,相对来说比较渺茫。

对“头骨”大小的理解: 我们通常想象的头骨是完整的成人头骨。但小说里的“头骨”,会不会是指经过特殊处理的、体积更小的头骨部件?比如磨成了更小的颗粒状,或者只取了部分骨头打磨成珠子。这样的话,一百零八颗加起来的长度和重量就会大大缩减,甚至可能只是比普通的念珠大一些,不至于拖地。比如,把头骨敲碎、磨平,再从中挖孔串联,这样每一颗的尺寸就会小很多。

文学的夸张与艺术表现: 说到底,《水浒传》是一部文学作品,其中的描写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气氛。武松身上背负着沉重的过去,他所经历的血雨腥风,可能就是通过这串“血迹斑斑”的念珠来体现的。它是一件充满象征意义的道具,它的“长”和“重”,是为了表现武松身上的“重负”和“杀气”,而不是真的要追求一个精确的物理长度。

所以,如果硬要从“会不会拖地”这个问题上刨根问底,可能有点钻牛角尖了。作者写这串念珠,更多的是为了强调武松的特质,他是一个被罪孽和仇恨缠绕的人物,而这串念珠就是他身上这种沉重过往的具象化。

更形象地说,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武松的打扮:他通常是身穿粗布衣衫,光着膀子或者露出结实的臂膀,腰间系着布带。在这种粗犷的形象下,如果他手臂上盘着一圈圈的、由人头骨串成的念珠,那才真正是符合他那种“杀人如麻”又带着某种原始力量的英雄气质。它不是一个精致的饰品,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无声的宣告:我就是武松,我身上背负着这些过往。

至于会不会拖到地上?我想,如果真的那么长,武松肯定有他自己收纳和佩戴的“江湖规矩”,不会让它显得那么滑稽或不方便。他会把它妥帖地盘在身上,成为他身上一部分独特而令人胆寒的风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看天涯论坛,就说是施耐庵可能并不怎么出门,对于《水浒传》中描绘的地理大多是错的。当时的交通,要出个省动不动就是几十天的路程。

那些要进京赶考的秀才,得提前几个月出门,不然有可能走不拢。

所以施耐庵很多地方没有去过,这是可以理解的。

当时中国大多是大乘佛教,施耐庵经历过元末,应该知道藏传佛教。

人顶骨做成的数珠这是藏传佛教的法器。

法器这种东西一般不示于人。

就算是可以参观,那也要施耐庵的家乡有喇嘛庙才有机会看到。

没有看见过,那就只有从书上了解或者凭想象去猜。

我在西藏待过,貌似没有看见过喇嘛脖子上带着一大串珠子到处走。倒是手里一般都提一串。

只有大乘佛教的和尚喜欢在脖子上戴一串念珠。这个样子施耐庵肯定是见过的。

于是一百单八颗人顶骨做成的数珠和和尚脖子上的念珠就结合起来,变成了一个东西。

这就是题目所说的一百零八颗头骨做的念珠。

属于艺术想象。

当然,我也没有真凭实据,也是在猜测。

感觉这比较符合事实。

——————

要说什么头骨做的不是骷颅头做的,想普及宗教用品知识的到其他回答下面去。

我知道你们讨论的很开心。

这个回答不涉及这个。

文学作品本来就是艺术想象。

当你们一本正经地讨论用人的骨头做法器是如何有趣,如何工艺精湛时。

我有个不情之请,借尔骨头一用。


我看有人不服气,唠叨不休。

《水浒传》是文献资料吗?

李逵切人肉,孙二娘做包子,施耐庵是不是在一旁打下手?

武松打虎,施耐庵就是躲在一旁的猎户?

什么是小说?

哪个作者在天天玄幻修仙?是不是以为他们都在深山修炼?

比如说哪几个著名网络文学代表?

其实他们都在电脑边码字。

一说起用别人的头顶骨做珠子就兴奋莫名。

以为自己是奴隶主大喇嘛。

真把你丢在那个时代,谁盘谁的头顶骨还不一定。

这种毫无人性的东西有什么好讨论的?

既猥琐又恶毒。

我管不了其他,这一亩三分地还轮不到某些人做主。

user avatar

额 …

“只可惜了一个头陀,长七八尺一条大汉,也把来麻坏了。小人归得迟了些个,已把他卸下四足。如今只留得一个箍头的铁界尺,一领皂直裰,一张度牒在此。别的都不打紧。有两件物最难得。一件是一百单八颗人顶骨做成的数珠,一件是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想这头陀也自杀人不少。”


原文是人顶骨,不是整个的骷髅头……另外,108颗念珠也未必代表头陀杀了正好108人,一个人的顶骨或许能车出好几颗念珠,碰上岳老三那样天赋异禀的,可能还要再多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武松,那可是《水浒传》里响当当的人物,英雄豪情,打虎杀人的故事至今还在江湖上传颂。而他那串标志性的念珠,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一百零八颗,每一颗都由人头骨制成。这可真是够“硬核”的了!不过,这串念珠的尺寸和重量,还真让人有点好奇。一百零八颗,哪怕是最小的头骨,叠在一起也够有分量的了。如果它真的像咱.............
  • 回答
    说杨志,那可是有故事的人。他家学渊源,老爹杨令公是响当当的“杨家将”后人,从小就在枪棒堆里长大,这身武艺,那是实打实的硬功夫。放到宋朝那会儿,那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走到哪儿都吃得开。可就是这么一个好汉,却因为丢了生辰纲,差点把自己给折腾没了。你说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憋屈,尤其对杨志这样一身傲骨的人来.............
  • 回答
    说到武松,那可是《水浒传》里数一数二的硬汉,一身十八般武艺,使得那叫一个出神入化。但你有没有想过,武松这身本事,究竟是跟谁学的呢?书中虽然没有直接写明武松的师父是谁,但结合种种细节,我们也能大概推测出他的武艺渊源,并且这绝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有理有据的。首先,咱们得知道武松是打虎英雄,在景阳冈赤手空拳.............
  • 回答
    说到《水浒传》里武松的武力,那绝对是顶尖梯队,甚至可以说是有数的几个能站在梁山泊巅峰的人物之一。别看他不是天生神力,像鲁智深那样一禅杖能扫一片,也不是李逵那样抡板斧不要命,但武松的武力,是一种糅合了过人天赋、刻苦磨练、实战经验以及冷静头脑的全面型武力。首先,天生骨骼惊奇,反应敏捷。武松的身高体格本身.............
  • 回答
    “穷文富武”,这句俗语虽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放在武松身上,却似乎有那么点道理。武松,这个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的顶尖战将,他的武艺,他的胆气,他的凶狠,绝非一朝一夕练成,更非仅仅依靠天生的鲁莽。他的战斗力,是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是命运、环境、个人经历与刻苦磨砺共同塑造的产物。1. 生而为武的底子与.............
  • 回答
    说央视版《水浒传》“弱化”林冲、武松的战斗力,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也确实能从一些细节里看出端倪。不过,要说“弱化”得特别明显,让观众看了就觉得“不行”,那倒不一定,关键在于大家心里都有个原著的标杆。咱们掰开了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一、 电视剧需要“平衡”和“叙事”: 原著的“超人”设定.............
  • 回答
    关于武松打死的是什么虎,这在《水浒传》原著里并没有明确说明,书中只写了“吊睛白额虎”。不过,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和常见的虎类分布,以及人们对虎的认知,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并尽量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让它听起来就像是一个真正爱读《水浒》的人在跟你闲聊。首先,咱得知道《水浒传》这本书的故事背景和武松打虎的地.............
  • 回答
    请注意:以下内容是根据您提出的假设性情境创作的,旨在探讨文学人物可能的心理活动和对话策略,不代表提倡或认可任何不道德行为。在武松与潘金莲初次对饮之时,潘金莲若想达成与武松“春宵一度”的心愿,她的言谈举止便需处处透着精细的算计与极富诱惑力的铺垫。这场酒宴,对她而言,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博弈,一个让她展.............
  • 回答
    武松能打赢蒋门神,绝非偶然,这背后是武松过人的本领、精明的头脑,以及一点点运气在起作用。咱们这就细细道来。首先得说说蒋门神这个人。他既然能“坐”上快活林的头把交椅,肯定不是个寻常角色。书中说他“有万夫不当之勇”,身边还养着一帮能打的好汉,可见他在江湖上也算是薄有声名。他仗着人多势众,又在这快活林做了.............
  • 回答
    《水浒传》里,武松在景阳冈下,进了那家最大的酒家,向店家要酒喝,说:“有酒且筛来!” 这“筛”字,可不是一般随意的叫法,里头藏着不少门道,也体现了武松当时的心境和对这家酒家的态度。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筛”字在古代酒家里的意思。在那个年代,酒不像现在是过滤得干干净净的。酒是要经过发酵、酿造的,里面难免.............
  • 回答
    金圣叹对《水浒传》中武松的评价之高,甚至到了“偏爱”的程度,可以说是《水浒传》研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他给武松的批语,以及他对武松的解读,都远远超越了其他人物。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金圣叹的批点主义与《水浒传》的选定首先,要理解金圣叹为何如此推崇武松,必须先了解他的“.............
  • 回答
    要说丁海峰和陈龙谁演的武松更好,这事儿可真能让不少《水浒传》的粉丝争个面红耳赤。不过,抛开个人喜好,单从角色塑造和表演的维度来看,这两位演员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侧重点和表现力上还是有挺大差别的。丁海峰版的武松:经典硬朗,霸气外露丁海峰老师出演的是98版《水浒传》里的武松,这版电视剧可以说是很.............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结拜兄弟倾向于拜关羽而不拜李逵、武松等其他好汉,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历史人物自身的特质,也有文化传统、民间信仰以及故事传播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从关羽这人说起。关羽之所以能成为结拜的标杆人物,甚至被神化,绝不是偶然。他身上的特质太突出了,而且是非常符合传.............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问!如果武松当年真的选择和潘金莲在一起,那局面可就太复杂了,绝对不是一桩简单的“郎才女貌”就可以概括的。咱们就一点点来捋一捋,看看这四个人(武松、潘金莲、西门庆、武大郎)会走向何方。首先,武松的选择,改变的是“天”武松之所以不与潘金莲纠缠,根本原因在于他对兄长的忠义,以及.............
  • 回答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话说那东京的提辖,花花大少,后来上了梁山,江湖上都唤他“行者”武松。这武松可不是好惹的茬儿,景阳冈打虎,那名声可是响当当的。后来因为杀了人,发配到了孟州。这孟州牢营里,有两个看守,也算是这地方的老油条了。一个叫董超,一个叫薛霸。这两人在牢里横行惯了,平日里就喜欢仗着自己有点权力,欺.............
  • 回答
    武松为哥哥武大伸冤、惩罚西门庆,在《水浒传》的背景下,他采取了直接而 brutal 的方式——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然而,如果我们从现代法律和道德的角度来审视,武松的做法虽然解恨,却并非“最佳选择”,且有其局限性。那么,在不违背他作为《水浒传》人物核心性格的前提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里的“好”.............
  • 回答
    武松没有成为宋江的嫡系心腹,这是一个在《水浒传》中非常值得探究的议题。尽管武松无疑是梁山好汉中响当当的人物,战功卓著,也曾与宋江有过许多互动,但细究起来,他们的关系更多是基于义气和实力,而非宋江刻意培养的嫡系。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武松未能成为宋江嫡系心腹的原因:一、 武松自身的性格与背景特质:.............
  • 回答
    武松在《水浒传》中“血溅鸳鸯楼”的情节,是其性格与命运的重要转折点,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心态和深刻的悲剧性。以下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 一、仇恨的极端化:复仇心理的失控1. 积压已久的愤怒 武松在鸳鸯楼事件前已历经多次屈辱与背叛:先是被张都监陷害,导致“血溅鸳鸯楼”(实为“血溅狮子桥”.............
  • 回答
    关于武松杀潘金莲为何先扯开她的衣裳,这事儿在《水浒传》里写得挺明白的,也挺有讲究的。要说清楚,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首先,这是为“报仇雪恨”的仪式感和发泄情绪。武松这个人,你得知道,他是那种恩怨分明、血性十足的汉子。他替哥哥武大郎报仇,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是天大的仇恨。潘金莲跟西门庆那点事儿,把武大郎.............
  • 回答
    武松街头斩杀西门庆,这事要是搁到咱这儿,那可真是什么场面都见得着了。首先, 围观群众是绝对少不了的。咱们现在这信息发达,别说大街上这么大的动静,就是邻居锅里煮了什么,一会儿功夫也能传遍半个小区。武松要是真拎着刀,身上还沾着血,那得是什么阵势?估计用不了半分钟,手机镜头就能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大家伙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