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疯子用来干什么。
比如用来反讽
姜文的《鬼子来了》,里面的老太爷就是一个疯子,但是他从一开始说的话却是最正确的“我一手一个把他们掐死”。对的,掐死他们才是唯一正确的选项,可是马大三和一众村民这些“正常人”却不这样认为。
再比如《狂人日记》里的“我”,疯子无疑但他看到的“吃人”二字却残酷而深刻。
以上这些疯子其实都是用来反讽的,所以他们的疯,疯在行为和语言的与众不同,但他们其实是“预言家”,他们说的都是凡人看不到的道理。因此写他们的疯,恰恰是要弱化他们本身的“疯癫”。让他们在似疯非疯中
有的“疯子”,是装疯。
比如《大明王朝1566》里的杨金水,他就是装疯。这个疯子的作用是为了显示那个充满畸形和黑暗的朝廷是如何把人逼疯的。所以杨金水的疯就要往惨处写,杨金水越惨就意味着大明王朝越畸形,因此这个疯要着重一个惨字。看杨金水,胡言乱语,大小便失禁,针扎都不眨眼,磕头把头磕破……
有的“疯子”,是假疯
还比如《基督山伯爵》里的法利亚长老,作为一个充满睿智的长老在世人看来却被称为“疯子”。只因为他总是跟人谈论“宝藏”。长老的疯是为了凸显戏剧性,并为后面爱德蒙能够发现宝藏而埋下伏笔。所以法利亚长老的疯仅仅是反复强调他不断谈论“宝藏”,除此以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疯癫。这里的"疯话"只是用来服务于情节。
有的“疯子”,是为了搞笑
比如《聊斋志异》里的《小翠》,王元丰一生出来就痴痴傻傻。娶了小翠以后,他的父母让他跟小翠同房,结果他抱怨说,小翠天天把腿放在我肚子上,压得我喘不上气来。
有的“疯子”,并不是疯子
比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无论是直子还是铃子,她们都在一个所谓的“精神疗养院”里接受治疗。可是整本书里看不出她们任何的“疯癫”,相反铃子异常清醒,甚至对自己如何“疯”,为何“疯”,娓娓道来。她们越是“正常”,就越让人深思,社会到底怎么了,到底为什么要把“正常”人当“疯子”。
……
所以要塑造一个疯子,关键在于你要用这个“疯子”来做什么。想明白这个,就知道应该在“疯子”的那个地方着重去描写。文学作品里,绝大多数的“疯子”都有着特别的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