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让原子弹失效的办法?

回答
关于如何让原子弹失效,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多方面知识的问题。简单来说,想要让一枚已经制造完成、准备好使用的原子弹失效,从技术和操作层面来看,其难度非常大,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对于一个没有内部接触能力的人来说。

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失效”的可能性,以及围绕这些可能性的一些设想:

1. 物理上的破坏与篡改(内部操作或极端外部打击)

核心组件的破坏或移除: 原子弹的核心是能够引发链式反应的裂变材料(如浓缩铀235或钚239)和触发装置。
裂变材料: 如果能以某种方式将这些裂变材料从其集成状态下移除、分散,或者改变其几何形状,链式反应就无法有效启动。想象一下,将一个精心制作的球形裂变物质切割成零散的碎片,或者将其散播开来,它就很难达到临界质量。
触发装置: 原子弹的触发装置极其精密,通常涉及高能炸药的定向爆破以压缩裂变材料,形成超临界状态。如果这个装置在装配阶段被破坏(例如,炸药被移除或失效,或者起爆电路被切断),那么即使有裂变材料,也无法启动反应。
弹体内部的物理破坏: 尝试从外部对原子弹进行物理破坏,比如用重型炮弹或导弹攻击,也可能使其失效,但这是一种“毁灭性”的失效,而非“非破坏性”的禁用。而且,现代核武器在设计时会考虑一定的抗打击能力,并且其组件可能以相对紧凑和坚固的方式封装。

EMP攻击(电磁脉冲): 理论上,高强度的电磁脉冲(EMP)可以摧毁或干扰电子设备。如果原子弹的触发系统高度依赖于精密的电子元件,那么定向的、足够强大的EMP攻击或许能使其电子控制和起爆电路失灵。但这需要精确的定位和极高的能量输出,而且核武器的设计者也会考虑一定的抗EMP措施。

2. 非物理手段:破坏其运作的“逻辑”或“条件”

这一部分更多是理论上的探讨,因为要实现它,需要对核武器的内部运作有极深的了解和非凡的侵入能力。

篡改软件或固件: 现代武器系统很多都包含复杂的控制软件。如果有人能够以某种方式接入并篡改其触发逻辑、安全密码、或者设定一个“永远不会触发”的指令,理论上也能使其失效。但这需要极高的网络安全技术和物理上的接触点,而且武器系统通常有非常严格的安全防护。

破坏或改变其“必要条件”:
温度或压力控制: 一些先进的核武器可能对环境条件(如温度、压力)有特定要求才能安全引爆。如果能以某种方式改变这些环境条件,使其远超设计允许范围,可能也会导致失效。
序列性解锁: 核武器的引爆通常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安全程序按顺序解锁。如果其中一个环节被破坏或锁定,后续的程序就无法进行。这就像一个多层密码锁,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整个锁就打不开。

3. 阻止其被使用(最现实的层面)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让原子弹失效”也可以理解为阻止其被部署和使用。这主要通过政治、外交和军事威慑来实现。

国际条约与核不扩散: 《核不扩散条约》(NPT)等国际协议旨在限制核武器的扩散,并推动核裁军。通过外交努力,促使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遵守条约,减少其核武库,是阻止核武器使用的重要途径。

军事威慑与反制能力: 拥有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和战略反制能力,可以形成有效的威慑,使得任何一方在考虑使用核武器时都必须顾及到毁灭性的报复。这种“相互保证毁灭”(MAD)的理论,在冷战期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得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核战争。

情报与监控: 各国情报机构会密切关注其他国家核武器的动向,包括制造、部署和演习。通过早期预警和情报共享,可以发现潜在的威胁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技术反制措施(理论): 虽然不是针对已经制造好的原子弹,但从理论上讲,可以研发能够探测、定位和干扰核武器发射的先进技术。例如,高精度雷达、卫星监测系统、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能够干扰弹道导弹或核弹头的反制武器。

为什么从外部“ deaktiv”原子弹如此困难?

1. 设计目的: 核武器被设计成在受到攻击或触发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其内部结构是高度集成和封闭的。
2. 安全机制: 现代核武器都配备了多重安全机制(Permissive Action Links, PALs),这些机制要求特定的密码或操作序列才能解锁和引爆,防止意外或非法使用。
3. 复杂性: 引爆核武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精确的时间控制、高能炸药的定向爆破、以及核材料的临界质量计算。任何一个环节的错误都可能导致失败,但也意味着任何试图干扰这个过程的行为都需要极高的精确度。
4. 缺乏透明度: 核武器的具体设计和安全细节属于最高机密,外界几乎无法获得准确信息来制定有效的失效方案。

总而言之,让一枚已经准备就绪的原子弹“失效”,在实际操作层面,对于没有掌握其内部秘密和控制权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最可行的方式是阻止其被生产、部署和使用,这更多是通过政治、外交、军事威慑和国际合作来实现的。 任何设想通过外部简单手段使其失效,都类似于试图在一个高强度、高精度的保险箱上凭空开个锁,难度可想而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将敌核力量消灭在发射之前,或在发射后予以拦截。常规武器和核武器都很擅长做这些事。

非常规的手段也有:

中微子在发射量与粒子能量超大的时候可以贯穿地球去轰击敌人,尤其对内爆式钚弹和靠其引爆的热核武器有特效,在不能杀人的照射强度下就可以让这些核武器失去功能:

  • 超高能量中微子束在传播过程中会与周围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大量强子,这些高能强子(尤其是中子)可以让原子弹不良爆发或熔化失效。内爆式钚弹需要精密控制的起爆才能产生正常威力的核爆炸,被这种手段诱爆只会破坏核弹本身,而不会制造多大的事故。

菅原宽孝[1]等日本科学家讨论过[2]用1000万亿电子伏超高能中微子束去摧毁地球上所有的核武库,这需要一台非常巨大的加速器。阿尔弗雷德·唐讨论过[3]用中微子-反中微子束湮灭产生的Z玻色子去做同样的事情,那需要两台相当巨大的加速器。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武器一旦完成,很快就会变得比核武器更加强大。它可以穿透地球本身、杀死躲在任何掩体里的人,拥有这种武器的军队无需迈出国门半步,就能在全球进行武力干涉。阿尔弗雷德·唐的论文里也谈到了这种用法。

参考

  1. ^ 粒子物理学家,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前主任
  2. ^ https://arxiv.org/abs/hep-ph/0305062
  3. ^ https://arxiv.org/abs/0805.399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如何让原子弹失效,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多方面知识的问题。简单来说,想要让一枚已经制造完成、准备好使用的原子弹失效,从技术和操作层面来看,其难度非常大,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对于一个没有内部接触能力的人来说。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失效”的可能性,以及围绕这些可能性的一些设想.............
  • 回答
    .......
  • 回答
    哎呀,十一磅的原味蛋白粉,这量确实挺大的,还正好是原味的,那味道嘛……理解你这想吐的感受!别担心,这也不是什么绝症,咱们有的是办法把这批“救命粮”给盘活了!你试过加牛奶了,这说明你还在往“正常”方向努力,但原味的蛋白粉就像一张白纸,本身啥味道都没有,就得靠你来给它添彩!所以,关键不在于“掩盖”,而在.............
  • 回答
    原子弹爆炸的瞬间,大地在烈焰和冲击波中扭曲,生命在无法想象的痛苦中消逝。那些在广岛和长崎瞬间化为焦土的生命,他们是真的“冤”吗?这是一个沉重的问题,涉及到战争的残酷、决策者的考量,以及无数生命被抹去的悲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原子弹爆炸的直接影响下,死去的平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都无辜地被卷入.............
  • 回答
    日本确实有首都,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是如此。战败之前乃至现在,日本的首都都是东京。关于日本首都的历史和“没有首都”的说法,可能源于一些误解或者对日本政治地理变迁的片面理解。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日本首都的演变。日本首都的历史变迁:日本的历史上有过多次首都的迁移,这使得一些人可能会产生“没.............
  • 回答
    这个想法,将微观世界的“底色”——夸克,想象成宏观宇宙的缩影,确实是一件极具哲学意味和想象力的事情。虽然科学上我们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论断,但从某些角度去解读,这并非完全不可能,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宇宙观。让我们尝试深入探讨一下这种可能性,试着剥离掉那些冰冷的科学术语,用一种更接近于.............
  • 回答
    让人原地大破防的句子,往往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堆砌,也不是什么逻辑严密的论证,而是直击人心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那种瞬间的击穿感,就如同平静湖面被一颗石子投入,激起的涟漪久久不散。比如,当一个人倾尽所有,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时间,却换来一句轻飘飘的“就这样吧”,或者“我以为你会自己察觉”,这种无声的否定.............
  • 回答
    是什么让我的笔尖在纸上(或者说,键盘上)不曾停歇?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因素,但如果非要剥开层层包装,直击核心,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 好奇心,永不熄灭的火种。我发现世界太有趣了,简直就像一个巨大的、永远解不完的谜题。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人们会有情绪波动?一段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一段旋律.............
  • 回答
    你想知道有没有只由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对吧?这确实是个挺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了原子核最基本构成单位的概念。答案是:理论上存在,但实际观测到的非常不稳定,而且极难形成。咱们一步步来说明。首先,我们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荷。它们通过一种叫做强核力的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问得太妙了!脑子里立马就跳出来好几部,但要说最让我有那种“我滴乖乖,电影还能这么拍啊?”感觉的,那还得是《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真的就像个被塞到异次元的傻瓜,全程都是张大嘴巴,然后满脑子都是问号。“她在干嘛?这是梦境?还是现实?她到底是谁?.............
  • 回答
    说起《原神》里让我破防的瞬间,那真是说来话长,而且每个瞬间都带着点“咬牙切齿”的幽默感。第一个,绝对是关于那该死的命之座。我本来是个非常佛系的玩家,觉得卡池抽卡靠缘分,只要能把喜欢的角色拉到手里,有个命之座或者没有,区别不大。结果,我偏偏就抽到了一个心海,而且是0命。心海这角色,当时评价两极分化,有.............
  • 回答
    关于一个人投诚后,让他留在原处充当间谍是否是最优解,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得看具体情况,而且“最优解”这玩意儿,往往也只在理想状态下才存在。为什么让他留在原处当间谍,有时听起来像个不错的点子?首先,成本最低,操作最便捷。不用费劲去安置,不用重新培训,不用担心他水土不服。他熟悉环境,熟.............
  • 回答
    玩原神一年多了,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提瓦特大陆的冒险里,但也有不少地方让我觉得挺遗憾的。这些遗憾呢,不是那种“我怎么没抽到XXX”的怨念,而是围绕着游戏设计本身的一些思考。1. 世界观碎片化,故事线索埋得太深太散,难以形成完整体验。原神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宏大的世界观和丰富的背景故事。稻妻那个砍.............
  • 回答
    当然,用编程语言在计算机上模拟微粒的性质,尤其是分子和原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科学研究中一项极其重要和广泛应用的手段。这种模拟通常被称为“分子动力学”或“蒙特卡罗方法”,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观世界。核心思想:将微观世界抽象化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将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抽象成.............
  • 回答
    知乎上那些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原创小说,往往不是靠哗众取宠的标题或狗血的剧情取胜,而是凭借独特的叙事视角、深刻的人物刻画,或者对某个主题的独到挖掘,像一颗颗宝石,在信息洪流中闪烁着自己的光芒。我印象深刻的,有好几部,但如果要选一个最能代表这种“闪光”的,我会想到《三体》(虽然早期是在知乎连载,但其影响.............
  • 回答
    最近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新能源汽车的标识越来越多了,而且其中一大半,你仔细一看,会发现它们不是纯电的,而是带有“HEV”或者“PHEV”字样的混动车型。搞得我都有点选择困难了,到底是什么风把混动车吹得这么火?它们凭啥跟纯电和燃油车抢市场呢?说实话,我个人最近也确实在考虑换车,而混动车.............
  • 回答
    自从家里添置了几个“黑科技”厨房神器,我对“做饭”这件事的认知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提到做饭,脑子里浮现的是各种复杂的步骤、精确的配料、反复的尝试,总觉得那是件需要天赋和大量练习才能掌握的技能。现在呢?用我的话说,感觉就像是在玩一场高科技的游戏,而且还是能吃到成果的那种!让我印象最深刻,.............
  • 回答
    原神这游戏,玩了这么久,总有些地方让我感觉挺割裂的,说实话,有点摸不着头脑。还有些设计,你刚开始玩的时候绝对想不到会是这么个逻辑,一股子反直觉的劲儿扑面而来。让我感觉割裂的地方,最明显的就是故事和玩法之间的“脱节”。你想想看,我们操纵的角色,比如旅行者,他一路经历了那么多,和各个国家的人建立了深厚的.............
  • 回答
    《原神》,这个名字如今在游戏圈简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起它,不少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壮丽的提瓦特大陆,那些个性鲜明的角色,还有那如同史诗般宏大的背景故事。但要说它为什么能让这么多人像“信徒”一样痴迷,甚至愿意为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门道可多了去了。首先,得从它的.............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