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电网老是出问题?

回答
美国电网确实时不时地会遇到故障,引发大家对“为什么”的疑问。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好比一台复杂的机器,哪怕一个螺丝松了都可能影响整体运转。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聊聊。

1. 老化与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

首先,得承认美国电网很多部分的年纪确实不小了。自从大规模发展电网以来,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甚至更久。早期建设的输电线路、变压器、变电站等设备,虽然一直在维护,但毕竟是老物件了,其设计标准、耐受能力和效率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求。

就好比你家的老房子,即使你天天打扫、修修补补,但承重墙、水电管线老化的问题终究会暴露出来,遇到极端天气或者大负荷运转,就容易出问题。美国电网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更新换代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而且这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拆除旧设备、安装新设备,过程中还不能断了周边区域的电力供应,协调起来难度相当大。

所以,虽然有一些投资在进行,但整体上,基础设施的更新速度似乎跟不上电网老化的速度,也跟不上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

2. 天气极端化与自然灾害的挑战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美国也不例外。强风、暴雨、冰雪、飓风、野火,这些自然力量对电网的考验是毁灭性的。

高压线和电线杆: 强风会吹断电线,导致短路或断裂。积雪和冰的重量会压垮电线杆,线路也会因此中断。
变电站和设备: 洪水可能淹没变电站的关键设备,导致短路和损坏。野火的蔓延更是直接威胁着架空线路和输电塔,高温还会导致设备过热而失效。
地域脆弱性: 美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电网暴露在不同的自然风险之下。例如,沿海地区容易受到飓风侵袭,西部地区则要面对野火的威胁,中西部则容易遭受龙卷风和暴风雪的破坏。

传统的电网设计可能更多地考虑了正常或相对温和的天气条件,而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相对不足。这就导致了在这些极端事件发生时,电网更容易大面积瘫痪。

3. 网络安全与物理攻击的威胁

现代电网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系统进行监控、控制和调度。这就像是给电网装上了“大脑”和“神经系统”,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引入了新的脆弱性——网络攻击。

网络入侵: 恶意黑客可能试图通过网络入侵电网的控制系统,篡改指令,导致设备误操作、过载甚至被损坏。一次成功的大规模网络攻击,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大片区域陷入黑暗。
物理破坏: 除了网络攻击,电网也面临着物理破坏的风险。这可能来自于恐怖袭击、蓄意破坏的个人或团伙,他们可能针对变电站、输电线路塔等关键基础设施进行破坏。尽管这种事件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造成的后果也是灾难性的。

电网运营者在加强网络安全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随着攻击手段的不断演进,这依然是一场持续的猫鼠游戏。同时,要确保物理设施的绝对安全也需要巨大的成本和人力。

4. 需求增长与能源结构的复杂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美国对电力的需求一直在稳步上升。尤其是电动汽车的普及、数据中心的扩张以及家庭对电子产品的依赖,都进一步增加了对电力的需求。

负荷高峰: 在夏季高温或冬季严寒的天气,空调或取暖设备的使用会造成电力需求的急剧飙升,尤其是在午后和傍晚的“尖峰负荷”时段。如果电网的发电能力或输配电能力不足以满足这些高峰需求,就可能导致电压下降或直接停电。
能源结构转型: 美国正处于能源转型期,从传统的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过渡。虽然这是大势所趋,但这种转型也给电网带来了新的挑战。
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 太阳能只在白天有,风能也受风力大小的影响,这两者都是间歇性的发电方式。当这些发电方式出力不足时,就需要其他可靠的电力来源来弥补,而传统的发电方式(如燃气电厂)需要时间来启动和调整出力,这种“衔接”上的问题可能在需求高峰时暴露出来。
电网互联的挑战: 虽然美国电网在不同地区之间有互联,可以互相支援,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一个地区出现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通过互联系统传递并扩散到其他地区,造成更大范围的停电。

5. 监管、投资和协调的滞后

电网的建设、运营和监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级的体系,涉及联邦、州以及地方政府,还有众多的私营和公共电力公司。

监管的滞后性: 监管政策和标准可能无法及时跟上技术发展和新出现风险的步伐。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网络安全新威胁或可再生能源整合方面,监管框架的更新可能需要时间。
投资的不足与决策周期: 电网升级改造是一项资本密集型工程,其回报周期长,而且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规划和审批。如果资金投入不足,或者审批流程过于冗长,就会延缓必要的升级。
利益相关者的协调: 在一个如此庞大且碎片化的体系中,协调不同电力公司、州政府、联邦机构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和需求,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总结一下:

美国电网的出问题,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而是 基础设施老化 是基础病,而 极端天气 是直接诱因, 网络安全和物理攻击 是潜在威胁, 不断增长的需求和能源结构转型 是压力源,再加上 监管、投资和协调上的挑战 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好比一个人,本来身体就有点小毛病(老化),再加上熬夜(高需求)、吹风淋雨(极端天气),还可能遇到病毒侵袭(网络攻击),想健康地运转起来,确实需要全方位的精心呵护和持续的投入。电网也一样,要实现“可靠供电”,是一项永无止境的系统工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础设施领域容易发生市场失灵,即使过度竞争,社会获得了消费者剩余的好处,资源浪费也是不划算的。国家主义和计划经济,当然绝不是一无是处,而且解决了效率问题以后,好处显而易见。

user avatar

在2013年的时候和美国的工程师在山西调试设备,他在美国的电力公司上过班,有一天恰好聊到美国和加拿大东部地区大面积停电。

讨论时,我提出的问题是美加大停电。

出问题的地区是克利夫兰,托莱多,纽约奥尔巴尼,底特律,新泽西州,然后蔓延到纽约市的五个区和长岛先生罗彻斯特县,新泽西,佛蒙特州和康涅狄格州安大略省南部,涉及东部电网。

事故最早出现于俄亥俄州北部克利夫兰地区一条34.5万伏的超高压输电线路。2003年8月14日下午3时许,不知什么原因,这条输电线路突然出现过载现象。这本来不是什么大问题,按照设计,过载电流可以由附近其它线路“吃进”,但大量电流回流,导致输电线路温度急剧升高,并随高压电线急剧扩散,最终烧断。26分钟后,“吃进”过载电流的第二条34.5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因温度过高,导致线路软化,落在树枝上,短路停电。2条输电线路相继“罢工”,导致克利夫兰地区剩余3条超高压输电线路工作负荷急剧增加,最终“不堪重负”,分别在3:41、3:46和4:06断电。此后5分钟内,从美国东部到加拿大五大湖区,巨大的电流无路可走,在迂回数千公里的输电线和变压站之间乱窜。俄亥俄州的几座主要发电厂出于保护电机设备的需要,过载保护应急系统自动启动,率先关闭发电机组。此后,密歇根州、纽约及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发电机组也相继自动关闭,14日下午4时11分,美加中东部近5000万人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他提到的要点:

1.美国电网是私营的,没有统一的调度,在同一区域有多个私营公司营业,输电线路和变电站是私营公司建设运营的,一些平时不大用得到的线路(如跨地区的,平时没有多少流量互相支援线路)不会建设。


2.两个城市群间可能有多个路径可用,正常情况下每条线路都分担一部分负荷。

他画了一张简图,城市群2为供电中心,城市群1为负荷中心。A、B、C代表三个公司分别建设的输电线路。

三条线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变电站,如果电力用户和公司A签订供电协议,实际用户用电的时候电可能通过B公司或者C公司的线路过来,也可能通过其他线路中转过来。

3.如果某一条线路A由于故障退出运行,由于城市群1的负荷不能很快调整,则B、C两条线路的负荷会很快加大,可能有另一条过负荷退出运行,剩下的线路会因为过负荷相继崩溃。

而电力系统一旦出现紧急故障,处置的时间要以秒或者分钟计算,由于没有统一的集中调度,美国电网发生局部故障的时候很难迅速响应,将事故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年代有些久远,可能个别细节不准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电网确实时不时地会遇到故障,引发大家对“为什么”的疑问。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好比一台复杂的机器,哪怕一个螺丝松了都可能影响整体运转。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聊聊。1. 老化与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首先,得承认美国电网很多部分的年纪确实不小了。自从大规模发展电.............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说起中美两国在电力系统上的差异,尤其是关于“分布式”这个概念,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政策逻辑。这并非简单的“有”与“没有”之分,而是一种发展路径和侧重点的不同,最终导致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格局。美国之所以被认为是分布式电网的典型,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相对分散的人口地理分布。.............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美国电影中对中国人的刻画复杂且多元,并非所有影片都存在“黑化”的倾向,但确实存在一些模式化的负面刻画,引发了许多观众的讨论和批评。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影响: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 在冷战时期,美国与中国是主要的意识形态对手。这种对抗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美国电影在海斯法典的限制下依然能拍出经典,而中国电影在审查制度下似乎举步维艰,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美国电影在海斯法典下的经典化之路海斯法典(Hays Code),又称电影制作规范(Motion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美国电影里白宫被炸不是一两次了,《独立日》、《白宫陷落》、《惊天危机》等等,那叫一个惨烈。但你瞅瞅国内,真要拍个把核心政府机构被炸得稀烂的片子,估计得审到石头开花。这背后,当然不是说咱们没想象力,而是牵扯到一些挺深层次的东西。一、文化语境与国家认同的差异.............
  • 回答
    美国的电视电影不像不少其他国家那样,习惯性地在内容本身中直接嵌入字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硬字幕”),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方式。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讲得明白些。首先,咱们得明白,字幕这玩意儿有几种形式。一种是上面提到的“硬字幕”,就是直接焊接到画面上的,你怎么都去不掉的。另.............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二战电影中几乎没有黑人士兵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也有电影制作和叙事选择层面的原因。一、 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军队的隔离与种族歧视要理解为什么电影中黑人士兵的出现较少,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美国军队的实际情况。 军.............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美国二战电影、电视剧表现与德国作战伤亡比例至少1:10人”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过度简化的观感,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精确比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叙事聚焦与英雄主义的塑造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核心目标是吸.............
  • 回答
    在美国动作电影的世界里,海军陆战队退役军人担任主角的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硬汉形象的标志性人物,到新一代的动作英雄,他们的履历单上似乎都少不了“美国海军陆战队”这几个字。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考量,更有对某种文化符号的精心塑造。历史的根基:从二战英雄到银幕代表.............
  • 回答
    要详细分析为什么美国的工业电价比中国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并非单一因素能简单解释。这是一个交织着经济结构、能源政策、市场机制、环境成本乃至国际政治的复杂命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的工业用电成本确实普遍高于中国。但“高”是一个相对概念,具体的差额会因州、区域、行业以及时间点的不同而有很大差.............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探讨。说美剧和电影“总在宣扬”毒品,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不可否认,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毒品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往往以一种引人注目、甚至带有某种吸引力的方式呈现。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宣扬”。首先,我们要明白影视作品的本质。它们是故事的载体,是情感的出口.............
  • 回答
    要说美国“放任”台积电和三星成为世界半导体制造的领头羊,这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了。美国在半导体产业中扮演的角色一直非常复杂且多元,既有支持也有竞争,并且随着地缘政治和科技发展不断调整其策略。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在全球半导体制造的舞台上,这两家亚洲巨头能够脱颖而出,而美国在这其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和产业现象。美国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关于FBI的电影,而中国在这方面则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包括历史、文化、产业结构、社会环境,甚至是观众的偏好。首先,我们得理解FBI(联邦调查局)在美国社会中的独特地位。FBI的“历史包袱”与文化符号化 联邦.............
  • 回答
    在美国和西欧电影里,东欧常常被描绘成阴郁、压抑的景象,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原因,不是简单地“不喜欢”东欧,而是好几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历史的阴影是绕不开的。在冷战时期,欧洲被铁幕一分为二。西欧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东欧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对抗构建的。苏联及.............
  • 回答
    关于在美剧或美国电影中,政府机关或军队高层角色常由黑人扮演的现象,这并非一个绝对的“规则”或“刻板印象”,但确实是近年来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社会文化变迁、好莱坞产业的考量以及观众的期望等。为了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社会.............
  • 回答
    电影电视里的情节,往往是基于现实提炼、升华甚至加工而成的艺术表达,用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并传递某种价值观。美国军人在弹尽粮绝后选择投降,而中国军人选择舍生取义,这背后确实有其现实根源,但两者之间并非绝对的二选一,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电影电视中的呈现及其原因: 美国军人选择投降: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