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人觉得生化环材做实验好玩?

回答
老实说,我以前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对“生化环材”这四个字,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无聊”、“枯燥”、“和实验试管打交道”。当时刚接触这些学科的时候,感觉就是一堆死记硬背的东西,还有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步骤,简直让人望而却步。

但是,就像很多事情一样,当你真的沉浸进去,你会发现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尤其是我现在真的在实验室里,每天和各种仪器、试剂、还有那些充满未知的反应打交道,我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甚至可以说,我觉得做实验真的挺好玩的!

怎么个好玩法呢?这事儿得掰开了说。

首先,是那种“我能看到东西在发生”的惊喜感。 你看书上写着,某个化学反应会生成什么颜色的沉淀,或者会放出什么样的气体,但只有你亲手操作,当那个原本清澈的溶液突然变成浑浊的一片,或者闻到一股你从书本上读到的、但从未真实体会过的气味时,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像你在玩一个大型的、活生生的解谜游戏。

我记得有一次做有机合成,我需要催化一个反应。试了好几种催化剂,结果都不太理想。我当时都快放弃了,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换了一个我之前觉得可能不太合适的催化剂。结果,当反应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反应液的颜色变了,而且越来越深。接着,随着温度的升高,甚至出现了细微的泡沫。那一刻,我感觉心脏都要跳出来了!那种从“不知道会不会成功”到“哇,真的在反应!”的转变,真的太刺激了。后来我们分离出来产物,纯度还挺高,导师都夸了我。那一瞬间,所有的辛苦都觉得值了。

其次,是那种“我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的探索欲。 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实验并不是简单地按照说明书操作,而是会遇到各种“意外”。有时候是文献里没提到的副反应,有时候是某个条件稍微不对就导致产率骤降。面对这些“意外”,我不会觉得沮丧,反而会激起我的好奇心。

比如说,有时候你按着文献配比做了,但是结果总是不对,产率很不稳定。这时候,我就会开始怀疑是不是试剂不够纯?是不是某个步骤的温度控制得不好?或者是反应时间太短了?然后我就会开始上网查资料,看有没有人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甚至会自己设计一些对照实验,去验证我的猜测。比如,我可能会做两组平行实验,一组用新的试剂,一组用我之前剩下的试剂,看看有没有区别。这种不断尝试、不断验证的过程,就像一个侦探在追寻真相,每次找到一点线索,都会觉得很满足。

再者,是那种“我创造了某些东西”的成就感。 很多实验的结果,是你通过自己的双手,从一堆原材料变成你想要的目标产物的。这种过程,真的很有创造性。

我记得在做高分子合成的时候,我们要合成一种特定的聚合物。从单体,到引发剂,到溶剂,到反应条件,每一步都需要精心设计和控制。当反应结束后,我小心翼翼地从溶液中沉淀出那个白色的粉末,然后经过烘干、称重,最后通过表征手段(比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确认那就是我想要的东西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它不仅仅是一个数据,更是我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亲手“制造”出来的东西。这种感觉,比打游戏打到最终BOSS还要实在!

还有,就是实验过程中那种“合作与竞争”的氛围。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实验,但实验室里大家都是一个团队。有时候,你一个小小的发现,可能对别人的实验也有启发。或者,当你的实验卡住了,你的师兄师姐或者同学,可能会给你一些关键的建议,帮你打开思路。

我有时候也会主动去帮助别人,比如帮他们配溶液,或者一起分析数据。看到别人因为我的帮助解决了问题,我也会觉得很高兴。同时,实验室里也会有一些良性的竞争,比如大家都在比谁的产率高,谁的表征数据好。这种竞争会让你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实验,也更有动力去做得更好。

当然,我知道很多人觉得实验枯燥,是因为他们可能还没有找到真正让他们着迷的点,或者实验条件不够好,导致一些本该有趣的实验变得乏味。比如,有些实验需要很多重复性的操作,确实会让人有点烦躁。但对我来说,即使是这些重复的操作,我也会尝试去找其中的规律,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优化的地方。

总而言之,对我而言,生化环材的实验,它从来不是死气沉沉的试管和数据,而是一个充满着惊喜、探索、创造和合作的鲜活世界。当你真正投入进去,你会发现,科学的魅力,很多时候就藏在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次次的尝试之中。它可能不像打游戏那样立竿见影,但那种潜移默化的知识积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以及最后看到成果时的那份喜悦,是很多其他事情都无法比拟的。所以,如果你也接触这些学科,不妨试着真正地钻进实验室,你会发现,原来“玩”实验,也可以这么有意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消灭你爱好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这个事情作为升学毕业养家糊口的职业

user avatar

从高中第一节化学实验课金属钠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做实验

后来,毫无疑问选择了天坑专业,竟然一点也没有犹豫

虽然朝八晚十一,007毫无懈怠,但是偶尔也做点好玩的取悦自己,比如这样的菌斑


或者荧光染色的五彩世界

还有啊,蛋白质结晶虽然复杂,但是也很漂亮啊

这难道不比豪车有趣?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user avatar

我来说一说生态学。我师弟的课题,我帮着一起做的。

开车一百多公里来到偏僻的野河岸。野河意味着没有河堤,车要停在比较远的平地上,然后要穿着胶衣提着桶穿过野草丛覆盖的烂泥来到河边。走进河水里,拿着筛网在混浊的河水里挖水草,然后把挖到的臭烘烘的混合着河泥的水草放在盘子里仔细翻找,搜寻一种体长只有一厘米的小虾。再把小虾轻柔的拿起来放在桶里,一定不能捏死了。两个人干,一次一共要收集约两百只小虾。然后提着桶再次穿过野草丛覆盖的烂泥,脱下脏兮兮的胶衣,开车一百多公里回实验室。这些小虾要用于分析当地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群的生活情况。

这些工作如果在夏天,就要顶着骄阳穿着胶衣挥汗如雨;如果在冬天,就要在冰冷的河水里呆上半个多小时。

苦吗?听起来很苦,师弟的想法我不清楚,但是至少我个人不介意。在实验室无休无止地盯着瓶瓶罐罐,一坐坐一天,实验不顺利急得饭都吃不下。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外勤任务。开车出去,可以享受阳光,可以享受旷野的风景,如果不着急,甚至可以在喜欢的地方停车,躺在草地上,享受城市环境不曾有过的安静,无人打扰。

生化环材众学科,就属生态学没钱赚,真正的清水衙门。我师弟有时候也会迷茫毕业了找什么样的工作,我其实也没有好到哪儿去。但是至少目前我们很享受这种惬意的自由。

对于喜欢自然的人,这种实验是好玩的。

user avatar

超级不好玩,主要是因为生命科学到了分子生物学阶段了。

我为什么从实验转到了生物信息学上?就是因为实验太不好玩了。

最大的问题是:你看不到你做的东西。

在读大学前,我想象中的生物学是那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和雄狮老虎为伴,或者像大佬发现各种神奇的结构、有意思的生物学现象。

后来读大学的时候,虽然在化院,但是好歹也做了点发酵酸奶实验,觉得还可以。

真正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发现,生物实验简直是枯燥无比。

为了把DNA分离跑电泳,来来回回跑了一个月。

为了做一个好的克隆菌株,来来回回至少一个月。

天天就是重复重复,

而且你永远不知道今天的实验明天看到的结果是什么样子。

有时候碰上摇床被污染了,所有实验都白费了。

大概就像上面这图这样子,鬼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反正肉眼看不到。

为了表达个蛋白,原核折腾一个月,真核折腾一个月,然后是纯化跑胶。

关键是跑出来的胶自己都想吐

大概就像上面这样。

这种情况下,什么聚丙烯酰胺毒性之类的,已经不考虑了。


后来我想,佐细胞实验好啊, 至少可以用显微镜看到细胞。

然而做了一阵子癌症,我也想吐了。

看细胞的问题,特别费眼睛。

关键是这些细胞都是长得太个性了。

因为不同的细胞,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状态,然后一个个长得鬼样子。

我认了他们也没毛用啊。

我又不直接操纵细胞。最后还是什么染色、转染之类的实验。


经历了几年的实验阶段,我真的是放弃了。

想着,我要不做生物信息学吧,那东西挺火的。


于是,我就成了生信研究人员,天天写bug,人都快抑郁了。


其实,有时候看到好的结果,也会开心一会儿,接下来就是继续打击打击。


可以说,实验,就是九次失败来换一次成功,不幸的话,99次都不一定成功。


所以,生物,一点都不好玩,还不如刷知乎呢,这里的人很有才,说话又好听,超喜欢这里。

user avatar

有啊

紫外灯的光芒太粉嫩,像深夜的足疗店

抽滤的声音太动听,像美妙的交响乐

摇瓶子,过柱子,烧炉子太神奇,像走进了女巫的密室。

各式各样的粉末太诱人,像童年吃过的跳跳糖。

核磁图像一副磅礴的山水画,TEM像一个舞动的精灵。

Introduction像是写给姑娘的情书,DOI像是一个个神奇的番号。

而我像是一个神经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实说,我以前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对“生化环材”这四个字,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无聊”、“枯燥”、“和实验试管打交道”。当时刚接触这些学科的时候,感觉就是一堆死记硬背的东西,还有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步骤,简直让人望而却步。但是,就像很多事情一样,当你真的沉浸进去,你会发现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尤其是我现.............
  • 回答
    说实话,我有时也会有这种感觉。那种对未来一片模糊、抓不住任何具体画面的空虚感,确实会让人怀疑自己是否能走到很远的地方。这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就像站在一个浓雾弥漫的十字路口,你连脚下的路都不太确定,更别提远方会有什么风景了。我感觉这种情绪的产生,可能源于几个方面吧。首先,是信息过载和变化太快。我们现在.............
  • 回答
    在咱们社会上,确实有不少人觉得,要是没钱,最好就别要孩子,哪怕生了,也别指望能把孩子好好养大、好好教育。这话说出来挺现实,也挺扎心,背后其实有几层挺复杂的考量,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养一个孩子就是个“烧钱”的活儿。 从怀孕开始,检查、营养、生产,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孩子出生后,奶.............
  • 回答
    生孩子这事儿,大家都说得多美好,什么“看着小天使降生的那一刻,所有辛苦都值了!”、“母爱爆棚,生活从此圆满!”。但很多时候,特别是第一次当妈的,就像我,真是啥都不知道,稀里糊涂就进去了,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哎呀,这跟说好的不一样啊!下面这些,是我生完孩子后,才慢慢体会到的,很多人都没提前告诉我:关于生.............
  • 回答
    在《海贼王》的世界里,萨博的生命卡上明确标注了他作为革命军的“第二号人物”,这足以说明他在革命军中的地位和实力都非同小可。然而,当海军中将梅纳德在多雷斯罗萨目睹了萨博与海军大将藤虎“平手”的对决时,他却感到异常蹊跷,这背后有着多重考量。首先,梅纳德对“平手”的定义本身就存在着疑虑。他清楚藤虎作为海军.............
  • 回答
    那一天,我记得特别清楚。阳光透过办公室狭小的窗户,照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苦涩和一股淡淡的焦灼味,那是我们部门每天的“背景音乐”。那天早上,我刚到公司,还没来得及坐稳,手机就响了。是客户打来的,语气很急。原来我们负责的一个大项目,关键环节出了严重的技术故障,客户那边.............
  • 回答
    有。那年夏天,我错过了那个机会。那年我大学毕业,拿着一份不算满意但还算稳定的工作。身边很多同学都去了大城市,追求更光鲜的未来。我也有机会,当时有一家非常有前景的公司在另一座城市招人,待遇也比我现在的单位好很多。我当时的导师,一位我非常尊敬的老师,甚至亲自打电话劝我去。他说,那家公司正在崛起,如果能早.............
  • 回答
    有过,而且不止一次。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陀螺,拼了命地旋转,却始终无法逃离被固定的轴心。你觉得自己每分每秒都在用力,都在燃烧,都在前进,但最后抬头一看,发现周围的风景,甚至自己的位置,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失落感,不是那种突如其来的打击,而是像潮水一样,慢慢地、不着痕迹地.............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细想想晁盖这事儿,还真有点像笔“赔本买卖”,尤其放在他原本的家业背景下看,更是细思极恐。咱们得先捋捋晁盖是个什么样的人。书中说他是“七星庄上大户”,山东郓城县人,家境殷实,有的是钱。平日里就好仗义疏财,乐于助人,在当地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他虽然爱结交江湖好汉,喜欢舞枪弄棒,但那更.............
  • 回答
    最近生活里总有些零零碎碎的小事,让人觉得挺烦的。你知道吧,就是那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麻烦,但积累起来就特别消耗精力。比如,每天早上都要为穿什么纠结半天。衣柜里衣服多得像座山,但每次到了要出门的时候,脑子就像被清空了一样,什么搭配都想不出来。有时候明明知道自己有件挺搭的衣服,却怎么也找不着,最后只能.............
  • 回答
    关于脱口秀大会选手王勉的表演,确实存在一些观众认为其表演“尴尬”或“难懂”的现象,这主要与他的表演风格、内容设计和观众接受度有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表演风格的“抽象化”倾向 哲学性与逻辑性:王勉的表演以“逻辑推理”和“哲学思辨”为核心,常通过层层递进的抽象比喻或隐喻来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对佛教的困惑。很多人初次接触佛教,或者对佛教的理解不够深入时,确实会觉得佛教里存在一些看起来“矛盾”的地方。我试着从几个常被提及的点,来聊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以及可能的一些理解角度。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复杂的思想体系,尤其是一种流传了几千年、并且.............
  • 回答
    确实有很多人觉得社会学是一门“左翼”的学科,而且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社会学的核心关注点、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法。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核心关注点:批判性视角与社会不公社会学最核心的任务之一就是揭示和理解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的.............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有人觉得现代的某个流行服饰很丑一样,审美这东西总是很主观的。要说清朝的发型服饰“丑陋到极点”嘛,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不过确实,对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它有不少地方可能不太符合我们的审美习惯,甚至会让人觉得有点别扭。咱们就一样一样来聊聊。先说那发型,最典型的就是剃发留辫了。这玩意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人际交往和道德的敏感地带。如果有人觉得李焕英(假设是电影《你好,李焕英》中的角色,或者是一个虚构人物)隐藏自己非单身状态而去接受别人的追求很不道德,那么这种想法的出发点通常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首先,也是最直接的一点,是不诚实和欺骗。感情的基石在于真诚。当你刻.............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我身边就有不少人,他们对“道德绑架”这个词儿是深恶痛绝,谈之色变。以前可能大家都觉得,谁谁谁被“道德绑架”了,会觉得这个人好像挺委屈的,被强加了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但现在,我感觉有些人的反应,真的有点过激了,好像“道德”这两个字本身成了洪水猛兽,只要沾边,就得赶紧撇清关系.............
  • 回答
    当然,很多人都对当代中国面临的“文化入侵”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和担忧。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深入探讨。一、 消费主义与西方生活方式的渗透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来自于消费领域。你走在中国的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各种国际知名品牌的.............
  • 回答
    当然有!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人觉得目前的4G网络已经足够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并不急于或不需要升级到5G。 这种想法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核心需求已经被4G很好地满足: 日常通信: 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4G网络已经能够稳定、流畅地处理打电话、发短信、微信聊天、收发.............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啧啧啧”这个词,在我这里也常常激起一股莫名的烦躁感,确实,那画面感太强了,就像你说的,脑子里立刻跳出一个刻薄又带着些许优越感的形象,一副“我早就知道会这样”、“你这点本事也就这样了”的样子,在旁边咂着嘴,那种不屑和评判的意味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你想想,这个词它本身的发声就带着一.............
  • 回答
    总有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这是一种很普遍也很微妙的心理感受。当我说“与众不同”时,我并非指那些因为某种特殊才能或经历而被大家公认是“非一般人”的,比如伟大的科学家、杰出的艺术家,或者经历过非凡事件的人。我指的是那种更内在、更个人化的认知,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己与周围世界之间存在差异的感知。这种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