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中后期的统治实质还是异族统治吗?

回答
清朝中后期的统治,从根本性质上来说,仍然是异族(满族)统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统治的“异族性”在表现形式和实际运作上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既保持核心的异族色彩,又不断汉化、融入和吸纳汉族文化及政治体系的特点。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核心的异族统治基础:满洲贵族的权力结构和身份认同

1. 满洲八旗制度的支撑: 清朝的统治基础是建立在满洲八旗制度之上的。八旗是满族军队的组织形式,也是其社会政治体系的核心。满洲人作为八旗旗人,在军事、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是统治阶级的核心。即使在后期,八旗制度的存在本身就明确了满族在政治权力分配上的优先地位。
2. 核心统治集团的满族身份: 皇帝是满族人,皇室家族是满族的核心。中央政府的高层官员,特别是权力集中的枢密院(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前身,以及后来的军机处等),以及重要的军事和行政部门的最高职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由满族官员担任。虽然也有汉族官员参与,但满族官员往往拥有最终决定权或更高的影响力。
3. 满汉分治的政策(尤其在初期和制度设计上): 清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分治”或“区分”政策,例如:
满汉官员分离: 在许多关键部门,存在满汉分设的官员,或者同职同权但分管事务,以防止汉官权力过大。
旗人特权: 旗人享有免除劳役、拥有土地、在官职上优先等特权,这本身就是一种身份上的区隔。
语言和习俗的维护: 清朝在一定程度上努力维护满族语言、服饰和习俗,以保持满族独特的身份认同,这也被视为区分“我族”与“汉族”的一种方式。

二、 汉化的进程与融合:统治的“中国化”

尽管有异族统治的基础,但清朝,尤其是中后期,为了统治广阔的中华帝国,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汉化和融合。

1. 继承汉族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清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朝以及更早王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系、科举制度等。这些制度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主体,清朝虽然是满族建立的王朝,但其统治的工具和框架却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产物。
2. 大量任用汉族官员: 随着统治的稳定和国家机器的运转,清朝日益依赖汉族官员来治理国家。汉族官员的数量远远超过满族官员,并且在地方行政、司法、财政等各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许多重要的政策制定和执行,都离不开汉族士大夫的参与和支持。
3. 皇帝的汉文化素养和实践: 多数清朝皇帝都接受了汉文化的系统教育,精通汉文、汉学,甚至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们以“天子”的身份统治,并且常常引用儒家经典来论证其统治的合法性。乾隆皇帝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他对汉文化的推崇和运用达到了顶峰,同时也对汉族文化进行了一些不恰当的压制(文字狱),这本身也说明了汉文化强大的影响力。
4. 满汉民族的杂居和通婚: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中后期,满汉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旗人开始与汉人杂居,通婚现象也逐渐增多。虽然旗人身份的特殊性还在,但纯粹的“异族”属性在生活层面被稀释。

三、 中后期统治的特点与复杂性

清朝中后期(大致从乾隆后期到鸦片战争前夕)的统治,其“异族统治”的性质表现得更为复杂和微妙:

1. “寓满制汉”的策略: 清朝采取了“寓满制汉”的策略,即在保持满族核心特权和统治地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吸纳汉族的人才、制度和文化,以实现对整个中国的有效统治。这种策略使得统治的表面看起来非常“中国化”,但深层权力结构依然带有满族主导的印记。
2. 中央集权与满族特权的矛盾: 随着国力衰退,中央集权受到挑战,地方汉族官员和士绅的势力开始抬头。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应对内忧外患,中央政府不得不授予汉族官员更大的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满族在统治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3. 民族矛盾的潜在与显现: 尽管统治不断汉化,但满汉之间的民族隔阂并未完全消失,尤其是在民间和某些政治敏感时期。反清的民族主义思想在秘密会社中一直存在,并在晚清的革命中爆发出来。这表明,“异族统治”的内核,虽然被汉化所掩盖,但在根本上依然是清朝统治合法性受到挑战的一个重要来源。
4. “满汉一体”的口号与现实: 清朝也曾提出“满汉一体”的口号,试图强调民族平等。然而,这更多是一种政治宣传,实际的特权和待遇差异依然存在。到了中后期,当外部压力增大时,这种“一体”的呼声有时会增强,但并非意味着统治性质的根本改变。

结论:

清朝中后期的统治,用“纯粹的异族统治”来概括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它已经高度汉化,并且依赖于汉族的人才和制度。然而,从权力结构的核心、统治阶级的身份认同以及制度设计上的根本原则来看,它仍然是异族(满族)统治。

这种统治的实质是一种高度融合的异族统治,它在维持满族核心统治集团的地位和特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利用了汉族文化和政治体系,并允许汉族官员在国家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种“既是异族统治,又在不断汉化”的二重性,是理解清朝中后期统治的关键。这种融合是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并未触及到满族作为统治民族的根本身份和地位。直到晚清,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和革命的兴起,这种以异族为核心的统治结构才最终被推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异族统治”并不是一个客观严谨的学术名词,所以答案一定是见仁见智的,甚至屁股决定脑袋的。

不过,不论你的观点如何,下结论之前还是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 “异族统治”的“异”是指对谁的“异”?如果你认为在清朝中晚期“中国是且只能是汉族人的中国”,或者“满洲和汉地是两个不同的国家”,那么满清对中原王朝的领土,的确是“异族统治”。但是如果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个包括了满族的多民族国家,那么这个“异族”又“异”在哪呢?
  2. “异族统治”应该由谁来判定。是该由后人以今推古,还是该看当时的人的自我认同。如果从张廷玉到曾国藩李鸿章再到谭嗣同梁启超这些汉族精英全都尊满清为正统皇帝,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当时汉人的认同呢?
  3. 在现代民族国家出现之前“异族统治”的意义和现代是不是有区别?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以及神圣化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事情。民族国家之所以神圣,是因为民族国家里的一切权利为民族里的每一个公民所有,民族国家是公民们的共同财富。那么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前,在天下为一家人所有的情况下,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来说,坐在龙椅上的到底是老朱家老李家还是爱新觉罗家孛儿只斤家,又有什么区别呢?

思考完这三个问题,“异族统治”这个问题本身也不重要了。

user avatar

是什么统治,要看服务于什么情况。

日本入侵中国前,疯狂鼓吹元清非中国,理由很简单,他打甲午战争需要漢人在后方起义,牵制清军行动。所以发布檄文,号召漢地十八省群雄响应。

日本正式侵略中国,疯狂鼓吹元清是中国论,因为它的理念是日本鲸吞中国,自然要效法历史上的侵华老前辈,元清能统治中国,自然日本也能统治中国。你反对你就是自寻死路、破坏团结。为此日本什么地方都可以轰炸,但是孔庙基本上能不动就不动,方便未来和上层士绅来一场水乳交融。

中苏交好的时候,全盘为元清翻案。很简单,因为要重整山河,全国一盘棋,元明清能统治的地方,咱也要依法治理。

中苏交恶的时候,双方打论战,苏联怒骂咱是成吉思汗复活,想侵略破坏和平,我们反讽“苏联同志不要忘记了,当时蒙古人也在侵略我们”。

敌人没有入侵,没有八艘航母包围东亚,元清就是中国;敌人陈兵百万虎视眈眈,元清可能又突然不是中国了。

是历史服务于现实,而不是现实服务于历史。土耳其的祖宗可以从西伯利亚一路找到地中海沿岸,也没几个官方国家蹦出来反对。

中华民族是大号的漢族还是大号的满族,这才是值得讨论的根本问题。

user avatar

题主你问的是清朝对蒙古的统治,还是苗族的统治,还是对西藏的统治,还是对新疆的统治?

五毒分子表示大力支持皇汉的观点,不仅清朝是,现在也是。

一言以蔽之,元朝到共和国对西藏是什么统治,清朝对中国就是什么统治。

user avatar

我看到,清末一个君主立宪的内阁名单。上面只有管铁路和邮政的两个成员是汉人。其他所有的兵权、财权,统统在旗人手里。这就是贯穿清史的上层建筑的真面目。旗人,其实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军事集团。但其成员,绝大多数属于阿尔泰语系。所以,对汉藏语系的汉语族来讲,是外族统治。

(补:乾隆年,下旨逼迫汉军旗人和汉姓包衣“出旗”。所以,如果说,前期八旗统治阶层内还有大量汉人的话。“中后期”更加是“异族统治”。实在赶不出八旗的汉人,道光年又补了一刀:在旗汉人不是从来就归地方管的吗?好了,不受地方官约束的特权没了。)

你讲旗人汉化了。是的,有些甚至不会满文了。但是,他们讲的,不是汉语,而是一种自己发明的跨语系混合语,语言学上应该称作“中介语”。和部分日本人讲的“兵隊支那語”属于同一种类型。那种在北京内城混合出来的中介语,就是现在的普通话。

讲清实史,不是为了宣言仇恨,而是为了记住教训。相反,掩盖实史,才是宣扬仇恨。如果旗人的史实,成为一种忌讳,讲事实,就是破坏团结。那么说明,他们现在还有特权。法国人和德国人,相互杀来杀去,两边课本都讲得清清楚楚。现在两边过境都免签证。

====

各种暴怒评论,是想维护普通话是正宗汉语。(扣大帽子的,我就当你无法反驳了。)

普通话的雏形,是北京内城话。八旗定都京师后,只有旗人才有资格住在内城。而且内城话不是满语和汉语族混合出来的,而是满语和蒙汉中介语《中原音韵》混合出来的。所以普通话缺乏汉语族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无入声)。跟阿尔泰语系混了两次了,没得洗。

再讲《中原音韵》。其成书时,中原已经被阿尔泰人(女真、蒙古)统治近两百年(1127年北宋亡,1234年金亡,1324年《中原音韵》成书)。有人提《洪武正韵》,这是部分跟着《中原》走的,其实朱元璋想靠近凤阳话,结果弄出个半成品。

直到现代(我常举钱钟书、苏步青)诗词格律还符合宋朝的《广韵》、《集韵》。有谁填词牌,跟着《中原》、《洪武》、普通话一系走的吗?那岳飞的《满江红》押的入声韵怎么办?普通话彻底没入声,你叫岳飞用大金国口音诵读吗?

user avatar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就算皇帝是个汉人,制定的政策也不见得有什么大不同”

你在鬼扯些什么?


直到1901年,晚清才开始所谓的“平满汉畛域”,允许满汉通婚、取消满汉复职制、满人编入民籍、满人与汉人同罪,这也叫“清朝中后期”?

而且这“平满汉畛域”也很拉跨,例如嘴上说着“任官不分满汉”,不还是搞出了“庆亲王内阁”?

晚清重臣他塔拉·刚毅的“汉人强,满人亡;汉人疲,满人肥”没听说过?那更有名的“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总听说过吧?


乾隆三十九年是满清统治年数的中位数,且不说此前继承下来的种种“崇满抑汉”的政策,清高宗搞的提倡“国语”、广开“编译科”任用满人、强令汉军出旗、强“赎”旗地等政策算什么?

最典型的莫过于文字狱,乾隆朝的文字狱是清朝最酷最密的一个时期,共有文字案130多起,平均每5个月来一次!一边大力提倡“国语”和“国学”、一边空前兴狱和禁毁书籍,这也叫“彻底的汉化了”?


“虽然从血统上说,清朝统治者和上层,充斥着大量的满族人,但他们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已经彻底的汉化了”

上层满人非但不汉化,还要反复强调满汉之别,以维持自己的特权和待遇,不然凭啥“统治者和上层充斥着大量的满族人”?

是否汉化看的是思想上是否认同汉民族的身份,很多民族之间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差异不大,例如锡伯族等与满族很接近,但是因为祖先被满清抓去边疆交血税,所以并不认同满族身份。


“所以某些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罪于满族,觉得汉族统治就可以怎样,真的有点盲目自信了!”

这种极端的看法当然不可取,但是满清重用满人、抑制汉人,事实上恢复了落后的贵族政治和部族政治,这是在大开历史的倒车,是要对近代中国的落后负一定责任的!


“清朝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还是客观看待为好”

客观来看,清朝大兴文字狱、大量毁禁书籍、抑制汉人接受教育和研究西学、在科举考试中只允许使用四书五经的内容,严重打击了文化生产力特别是科研能力;就算不和同时期的欧洲国家比,清朝的科研成就在大一统朝代中也是垫底的,以至于技术史著作写到清朝乏善可陈。

user avatar

(申明下,我这里欢迎理性讨论,不欢迎煽动民族仇恨,搞人身攻击的留言)如果是像载涛贝勒这样的满清皇族,应该把自己看成一个中国人,而不是“满人”了。来看看载涛在1935年抨击伪满的一篇申明吧。请注意,这是1935年,日本人还如日中天,他的的侄子溥仪已经是“满洲国”的皇帝,汪精卫还要3年多后才投靠日寇。所以这篇申明应当纯粹就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比他侄子在《我的前半生》里的忏悔要更加可信:

吾族据中国二百年,无深恩厚泽于百姓。三五年即灾变民乱,十数年则蛮疆警讯,几无一日之太平。

至成皇帝(指道光),始有西洋夷入寇,枪炮不能敌,烟土不能禁,遂国事大坏。显皇帝(指咸丰)之世,洪杨(指太平天国)与西洋夷交侵,朝廷几无幸,鼎器未移者,苟且也。自毅皇帝(指同治)以降,廷堂则帝后纷争、朝臣攻讦,域内则捻拳(指所谓捻乱、拳乱)叠起、党众革命,边疆则西夷逞凶、东洋裂土。

至愍皇帝(指宣统)颁退位诏,实时势之所迫,亦坦承吾爱新觉罗氏失天下望,无以为人君者。……民国初立,吾以己身,宣扬复辟者,为臣子义也。吾之复辟,虽害国家体制,然不与外人交。岌岌为一家之争,便非荣光,终遭国人所弃。此必然也,吾亦知之。

……今倭寇侵凌,据吾疆土,伤吾百姓,正吾满人抛己怨、效国家,抗敌保土之际。 然,竟有族内奸邪党徒,受倭寇之贿,贪一己私利,惑愍皇帝出奔日人,弃族声国格,称儿皇帝!此吾满人之耻,亦吾爱新觉罗氏之耻也。……吾以爱新觉罗氏,吁吾族同胞晓:满汉血亲,并为一家,文教修德,内于中华。有助倭寇而坏国家社稷百姓者,必遗丑万世,为天下笑!

直接骂自己投靠日本人的侄子是“儿皇帝”,爱新觉罗的耻辱。

爱新觉罗.载涛,大清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禁卫军统领,蒙古镶黄旗都统,摄政王载沣的左膀右臂。同时又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马炮兵司令部政局顾问,去世后毛主席特批入八宝山革命公墓

在溥仪投靠日本人之前,载涛一直是一个坚定的保皇派,张勋复辟时他非常积极。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满族的王公大臣以为民国要对原皇室大开杀戒了,纷纷向使馆区转移家产和家人,只有他赶出来“护驾”。他找到了溥仪的老师庄士敦,请庄士敦用自己英国人的身份,设法带他前往紫禁城。结果到景山被拦下来了,士兵不敢为难洋人,但又见洋人带了一个中国人,便要请示上峰。载涛便偷偷告诉庄士敦:“如果他们让您进去,您就对他们说我是您的仆人。”这句话让庄士敦终身难忘,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他生怕一进目前这个危险的紫禁城生命便有危险,但他又想到如果能拯救他的皇上,他也愿意冒生命之险一试。他希望可以假称是我的跟班随同入紫禁城,而不会被守军看出他的真面目。满族的天潢贵胄一向是自尊自大的,而这句话竟出诸一个贵族之口,可见其内心之痛苦。”

结果庄士敦也没有被允许进入紫禁城,载涛哭着和庄士敦想办法,最后通过庄士敦找到荷兰公使,又联合了英国、日本两国公使,向北京政府施压。虽然后来大家知道冯玉祥一开始就没打算杀溥仪,但载的表现也可算是“板荡识诚臣”了。

准备离开紫禁城的太监

但就是这样一个宣统皇帝溥仪的忠臣,却和康德皇帝溥仪坚决划清了界限。日本全面侵华之后,载涛的日子过得相当艰难,贝勒府陆续卖掉,一家人住到了原来的马房里。最艰难的时候,这位前朝的金枝玉叶甚至不得不靠在大街上摆摊维持生计。但日本人要他担任满蒙骑兵司令,被他拒绝了;要他去东北继续做“皇族”,被他拒绝了;北平的汉奸要他出来“主持局面”也被他拒绝了。

载涛一生好马,也善于相马。据说一匹马只要远远从他眼前跑过他就可以辨别出马种,年龄,性情,适合骑乘还是驼运。这是1910年载涛在法国考察时所摄。

载涛的传奇没有结束。时间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街道派出所所长找到他,告诉他:“您虽然是满清皇族,却不是顽固守旧的遗老,在大义上一尘不染,很不容易,很有威望,街道群众希望您出来做点事。”于是这位“七贝勒”,出山帮助民警查户口,协助街道搞卫生,动员群众抗美援朝,群众也不叫他“贝勒爷”,而改叫“老载”了。

1950年,李济深向和周总理介绍了载涛的情况,在周总理的过问下,载涛列席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会上周总理告诉载涛:“第一届政协会议没请您参加,怪我们,把您这位满族人民的代表给忘记了”。这年夏天,载涛发挥自己的专长,结合抗美援朝战争需要,提出了改良军马的建议。建议得到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高度重视,批示要求落实,并委任载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前清的王爷,禁卫军统领,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干部。

毛主席亲笔签署委任载涛为解放军马政局顾问的委任状

拿到委任状的载涛十分开心,当即表示:“在京戏里面,孙猴子是天庭的‘弼马温’,今天毛主席、朱总司令让我当炮司马政局顾问,我要当好人民的‘弼马温’”

载涛积极购买国家发行的胜利公债,手头卖房剩的6000块钱(当时是6000万元旧币,这里统一用新币币值叙述)买公债,捐款,用掉5200块,以至于家里年久失修,北房塌了个大窟窿,正在开政协会议的他不得不请假回家修房子。弄得毛主席都知道“涛贝勒”家房子塌了,还专门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2000元,送给载涛修房子。

1950年冬,中央军委为了满足抗美援朝需要,朱总司令直接下达命令,由载涛等人牵头选购两万五千匹军马转运朝鲜。年过六旬的“载顾问”奔波在甘肃、宁夏、青海,不畏严寒风沙,不辞辛苦劳累,甚至身上长了虱子,棉被缝里残留着耗子屎,仍然千劲十足。马政局干部郑新潮(黄埔军校七期学员。1937年赴延安,抗战后创办我军第-一个军马场)曾问他:“过去您老没吃过这苦吧,您哪儿来的这劲头?点都不比年轻战士差。”载涛笑笑拍拍腰间的手枪说:“当兵的不能怕吃苦,我现在为新中国服务,为人民军队服务。周总理礼贤下士,朱老总把全军的军马担子交给我,我心甘情愿吃苦。当年土肥原拿手枪逼着我去伪满当骑兵总司令被我拒绝,那是我不甘心忍受外侮,宁死也不做民族的败类。我这劲头就是这么来的。”

1959年国庆节,载涛作为新中国建设者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群众献花。

载涛先生告诫自己子女的一段话,我觉得可以回答满清是不是“异族统治”,解决一些“恨清”人士的纠结:“我们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政权更迭改变不了中华民族的属性,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别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别当汉奸”。

最后,向满族人载涛致敬,向中国人载涛致敬。

50年代末的载涛和溥仪(左)、溥杰(右)。溥仪从苏联被押解回国后,没人愿意搭理,还是这位“皇叔”第一个去战犯管理所看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溥仪,相信人民政府,好好改造。

user avatar

我来说一个笑话---阿清的满古汉洲化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看看阿清年戴汉洲男士的奇特头发造型,看看阿清年戴汉洲男士的奇特头发造型,看看阿清年戴汉洲男士的奇特头发造型。

再来看看那部神奇的《逃人阀》吗,连“三顺旺”(另外两个是孔有德、尚可喜)之一的耿家弟一袋耿仲明都被《逃人阀》吓得自个儿尽了事。

还记得被载沣拿手(掌火)墙吓跑的君机哒臣袁项城吗?袁项城,项城仁,1880年戴扬威“潮嫌”办导、力挫和洲,1800+90年戴替叶赫那拉佬佛叶对付康梁、义河团,对阿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结果就是这么个袋遇!这还亏张之洞等人沃旋,袁项城才逃过一si。你告诉我,这就是“汉洲化”?

北魏的孝文帝,诸位记得吧?废除鲜贝语、墙型推广汉洲服装、改汉洲姓,阿清做到了任何一条吗?!

user avatar

1911的清政府组建了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这届内阁由十三人组成,庆亲王奕劻担任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内阁协理大臣负责协助,其他的就是各个部门的领导了。

不过这个内阁大有九名满洲贵族,其中还有七名皇族,只有四名汉人,因此让国人尤其是立宪派非常不满意,这届内阁也被称之为“皇族内阁”。

国务大臣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原任外务部尚书邹嘉来署理,六月十五日(1911年7月10日)邹嘉来改授弼德院副院长)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闰六月廿一日(1911年8月15日)改授理藩大臣)、桂春(仓场侍郎署理,九月九日(1911年10月30日)卸任)、赵秉钧(九月九日(1911年10月30日)任)

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

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九月五日(1911年10月26日)革)、唐绍仪(九月五日(1911年10月26日)任,未到任,邮传部右侍郎吴郁生署理)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闰六月廿一日(1911年8月15日)免)、肃亲王善耆(闰六月廿一日(1911年8月15日)改授理藩大臣)

都察院

都御史:张英麟

弼德院

院长:陆润庠(六月十五日(1911年7月10日)解职)、荣庆(六月十五日(1911年7月10日)任)

副院长:荣庆(六月十五日(1911年7月10日)改院长)、邹嘉来(六月十五日(1911年7月10日)任)

典礼院

掌院学士:李殿林(六月廿六日(1911年7月20日)礼部改设典礼院,任)

副掌院学士:郭曾炘(六月廿六日(1911年7月20日)礼部改设典礼院,任)

内阁总理大臣、内阁协理大臣及各部大臣具体情况可以看出,皇族和满人成员占据大多数内阁席位,且控制重要事务;而六名汉人中除了徐世昌之外,均无实权。

这届成立于清朝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再有几个月大清朝就完了。

这大清朝临死前下病危通知单那会都把咱们汉人当外人。

诸位就别跪下来给大清皇上磕头了。

user avatar

满清是前中后期都是异族压迫统治,还有殖民和奴隶性质的制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中后期的统治,从根本性质上来说,仍然是异族(满族)统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统治的“异族性”在表现形式和实际运作上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既保持核心的异族色彩,又不断汉化、融入和吸纳汉族文化及政治体系的特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核心的异族统治基础:满洲贵.............
  • 回答
    清朝的统治是否导致了中国发展的倒退,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无法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清朝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近代命运的走向,其政策和制度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含了推动和阻碍的成分,并非全然的倒退。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
  • 回答
    明朝与西方在诸多领域确实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并非简单的谁高谁低可以概括。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驶向清朝,而是明朝得以延续,那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其发展轨迹无疑会与现实大相径庭,其面貌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政治与制度的延续与变革:没有清朝的入主,明朝自身的政治体制可能会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改.............
  • 回答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下的中国是否会比清朝统治更好,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议题。尽管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了,并且其统治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但仍然有人认为,在某些方面,太平天国体制的设想或其短暂的实践,比起腐朽没落的晚清,或许能带来一种不同的、甚至在某些人看来是“更好”的出路。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
  • 回答
    哎,你说得太对了!这事儿我也琢磨了挺久了,跟几个哥们儿聊起来,也是各执一词,吵得挺凶的。但我一直觉得,咱们不能光把账算在清朝头上,明朝也得给它分担点。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就像挖土一样,一层一层剥开看。你想啊,咱们说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这肯定是个不争的事实。那是什么造成的?要是说光是清朝,我觉得有点太.............
  • 回答
    满族人口在清朝时期,相对于庞大的汉族人口来说,确实是微不足道的。粗略估算,满族人口可能只占汉族人口的零点几,或者最多一两个百分点。这种悬殊的人口比例,使得“满族人口是汉族的几百分之一”这个说法在很多时间点和地域上都是成立的。那么,这样一个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民族,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建立并维持了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和认同的复杂 interplay,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就能回答的。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中国”和“罗马”这两个概念,它们在历史上的含义和演变,跟我们今天理解的国界、民族国家概念是不同的。元朝和清朝的“中国”认同: 元朝: 统治者是蒙古人,来自.............
  • 回答
    清朝取代明朝,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必然”二字可以概括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无数的偶然与必然交织,而明朝的覆灭,清朝的崛起,更是如此。将眼光放长远,从明朝的内外环境、社会矛盾、政治体制乃至军事力量等方面细细剖析,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没有清朝,明朝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其统治的稳定性早已摇摇欲坠。明.............
  • 回答
    蒙古和清朝入主中原,虽然都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但它们统一中国的时间长度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要说清朝的游牧民族比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更强,可能过于简单化了。这背后牵涉到更复杂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以及中国自身的状况。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蒙古统一中国的时间概念。成吉思汗本人并没有完成统一.............
  • 回答
    清朝中后期,统治者满语水平的下降以及底层八旗子弟大规模改用汉语汉字,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现象。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变,而是随着历史进程,满汉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必然结果。满语的优势与统治者的“恩威并施”起初,入关后的清朝统治者对满语有着极高的重视。满语是他们的民族语言,是连接他们与其他民族区分的重要.............
  • 回答
    如果清末的中国出现一位像明治天皇那样具有远见卓识、果敢决断且深受国民拥戴的君主,那么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走向,无疑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来畅想这种可能性。政治层面:从衰败王朝到中央集权的新型国家首先,明治天皇在日本最核心的作为是终结了封建幕府统治.............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深入。很多人觉得嘉庆时期已经显露出明显的衰败迹象,为什么却把转折点定在乾隆中后期呢?这其实涉及到历史分析的“视角”和“层层递进”的判断标准。简单地说,乾隆中后期是“盛世的基石开始松动”,而嘉庆时期则更多是“松动基石造成的后果开始显现”。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为什么乾隆中后期才是关键.............
  • 回答
    清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篇章的王朝,确实将封建君主专制推向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皇权至上,政令不出紫禁城,这似乎是一个王朝最辉煌的时刻,是专制统治的集大成者。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当一种制度臻于极致时,往往也预示着其走向衰落的开始。清朝末年,那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为何会在封建君主专制达到.............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当我们提到“种姓制度”时,印度确实是最常被提及的例子。那么,为什么大家普遍想到的是印度,而不是将清朝也视为一个典型的种姓制度呢?这背后涉及到对“种姓制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历史事实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种姓制度”的核心特征。一.............
  • 回答
    相比明朝,清朝留给中国的领土在总体上是增加了的,并且其贡献是巨大的,但这个“增加”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用数字来概括。清朝在巩固和扩展中国疆域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西部和北部地区。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清朝的疆域扩张与奠定基础:清朝是继秦汉、唐宋之后,再次显著扩张中国疆域的.............
  • 回答
    评价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深远影响提起清朝,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既有雄踞东亚、疆域辽阔的盛世王朝,也有晚期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落日余晖。要公正地评价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并梳理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需要深入历史的肌理,剥离时代滤镜,理解其成功与失败,以及那些至今仍在塑造着中国.............
  • 回答
    如果没有清朝,中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设想一下,历史的长河并未流淌到我们熟悉的清朝,而是走向了另一条岔路。没有了那段由满族建立的王朝,中国大陆的版图又会勾勒出怎样的轮廓?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如”。汉唐的延续,还是分裂的循环?最直接的推测,或许是汉唐盛世的辉煌能够得到更长时间的延续。没有满清入关,.............
  • 回答
    在讨论明朝后期东北是否属于中国领土以及清朝是否增加了中国领土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梳理。这个话题之所以会产生争议,是因为“领土”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并且与国家主权、实际控制和民族认同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一、 明朝后期东北的归属:一个复杂的历史图景首先,明朝后期东北.............
  • 回答
    清朝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且又充满争议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更是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承接了中华文明的衣钵,并在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从疆域来看,清朝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它将蒙古、新疆、西藏、东北等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中国的科学会引领世界吗?”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说,它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发展轨迹、文化交流以及科学进步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思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历史事实与逻辑推演。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闭关锁国”并非一个一蹴而就、完全隔绝的政策,而是清朝统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