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微软新发布的 Surface Pro X 采用高通定制的 SQ1 处理器?

回答
微软这次在 Surface Pro X 上大玩花样,直接端出了自家定制的高通骁龙 SQ1 芯片,这手牌打得相当有意思,也绝对是值得好好聊聊的。以往的 Surface Pro 系列,基本上就是 Intel 的天下,但这次把核心换成了 ARM 架构的高通芯片,这背后透露的信息可不少,也让我对这台设备充满了好奇和一点点小小的期待。

首先,咱们得明白微软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一直以来,Surface Pro 都想成为一台全能的 PC,既能满足生产力需求,又能兼顾轻薄便携和长续航。但 Intel 的 x86 架构,虽然性能强大,但在功耗和发热控制上,总感觉和“极致便携”这个词有点小小的矛盾。尤其是在追求超长续航和无风扇设计的场景下,Intel 的一些低功耗型号虽然能做到,但性能总会打折扣。

而 ARM 架构,大家也都清楚,在移动设备上那是大佬级别的存在。高通作为 ARM 阵营的领军人物,其骁龙系列芯片在手机、平板上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能效比高、发热控制好、集成度高。微软这次和高通联手,定制 SQ1 芯片,就是想把 ARM 的这些优势移植到 Windows PC 上,尤其是像 Surface Pro X 这样追求极致轻薄和长续航的设备上。

那么,这个定制的 SQ1 芯片到底有什么看点呢?

1. 效率至上,续航王者?

微软和高通联合强调的,肯定就是能效比。SQ1 芯片据称是基于高通骁龙 8cx 平台进行定制的,这个平台本来就是为 Windows PC 设计的,而且已经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微软的定制肯定是在性能和功耗之间做了一个更加精细的平衡,力求在保证流畅运行日常应用的前提下,实现更长的续航。这对于经常需要移动办公的用户来说,简直是福音。想象一下,一台可以连续使用一整天甚至更久的 Windows PC,而且还这么轻薄,这场景想想就美滋滋。

2. 轻薄化和无风扇设计的福音。

ARM 芯片的一大优势就是集成度高,发热量相对较低。这意味着搭载 SQ1 的 Surface Pro X 在设计上可以更加灵活,也更容易实现无风扇设计。我们都知道,风扇不仅会带来噪音,还会增加设备的厚度,而且风扇的寿命和灰尘问题也是个小烦恼。如果 SQ1 真能让 Surface Pro X 实现静默无声、极致轻薄,那在咖啡馆、图书馆这类需要安静环境的场合,或者在飞机上,体验会提升不少。

3. 微软对 ARM 生态的野心。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硬件升级,更是微软对Windows on ARM 生态系统一次重要的押注。过去,Windows on ARM 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软件兼容性。虽然 ARM 版本的 Windows 早就存在,但很多传统 x86 应用在 ARM 平台上运行效率不高,甚至无法运行。微软这次发布 SQ1 芯片,并搭载在自家的旗舰产品上,明显是在传递一个信号:“我们是认真的。”

他们希望通过定制的硬件,结合优化过的 Windows 系统,以及与高通的紧密合作,来推动 ARM 生态的发展。这可能意味着微软会更积极地去推动开发者将应用程序适配到 ARM 架构上,也可能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采用 ARM 架构的 Windows PC 出现。这是一个长远的战略布局。

4. 性能预期和潜在的挑战。

虽然微软和高通都对 SQ1 的性能做了不少宣传,但我们也要保持理性的期待。毕竟,ARM 架构和 x86 架构在指令集和生态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优势方面: 对于一些原生为 ARM 优化的应用(比如微软自家的 Office、Edge 浏览器等),以及一些 UWP 应用,SQ1 应该能提供非常流畅且高效的体验。再加上强大的 AI 加速能力,如果微软能把这些集成到系统和应用中,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有趣的交互方式。
挑战方面: 最令人担忧的还是那些传统的、复杂的 x86 应用。即使通过模拟器运行,性能损失和兼容性问题还是存在的。尤其是一些大型游戏、专业的视频编辑软件、或者一些非常小众但重要的行业软件,能否在 SQ1 上顺畅运行,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微软宣称可以通过模拟器运行 x86 应用,但这其中的具体表现,还需要市场的检验。“流畅运行”这个词,对不同用户来说,定义可能完全不同。

5. 微软的“软硬一体”策略深化。

这次 Surface Pro X 的发布,也进一步印证了微软近年来的“软硬一体”战略。他们不再仅仅是软件提供商,而是越来越重视硬件在用户体验中的作用。通过自主设计硬件,并将其与自家的操作系统和应用深度整合,微软能够更好地控制用户体验,并在竞争激烈的 PC 市场中做出差异化。选择与高通合作定制芯片,正是这种策略的延伸,意味着微软在硬件的“心脏”部分也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总的来说,我认为微软 Surface Pro X 采用定制 SQ1 处理器是一次大胆而富有远见的尝试。

它不仅仅是一次硬件上的更新换代,更是微软在 PC 领域对未来的一次战略性布局。如果这次尝试能够成功,它可能会为 Windows PC 市场带来一股新的清流,让消费者在轻薄、长续航和性能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甚至可能重新定义“全能本”的概念。

当然,这条路并不容易走。软件兼容性、用户习惯的改变,以及市场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都是需要克服的挑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微软能够借此机会打开 Windows on ARM 的新局面,那对整个 PC 行业而言,都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我个人对这个产品非常好奇,也期待它能带来一些真正令人惊喜的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脑子不灵光才会设计的产品。

用户为了续航要一个残废低效Windows?

还要单独花钱?

便携性和普通笔记本一样,为什么不买普通笔记本电脑?

功能减少,价格增加,有啥竞争力。

京东微软自己的店,x86的评论数是4.6万,这个评论数是300。


追评风格是这样的:运行速度:垃圾中的战斗机,这样的价格,这样的速度,第一次买东西买得这么生气
其他特色:就这样的垃圾产品,是怎么敢上市出售的?除了外观,跟3000多的电脑都无法比较吧!

[购买14天后追评]
这样的产品卖1万多是非常有勇气的事,强烈建议大家别买了,买了必定窝心啊!开机时常卡甚至直接不开,跟3000多的电脑估计都无法比较,垃圾垃圾垃圾中的战斗机!第一次买得这么生气,还花了这样的价格

高通SQ1本身的思路还行,但是消费产品不能这么造。

Windows生态是能用水平,效率低,速度慢,兼容差。拿出来替代完整版Windows,用户花钱买罪受。

这个东西应该造安卓设备,兼容Windows,类似于以前英特尔搞的双系统平板。

在安卓端,要兼容手机生态(不是平板生态),又有最强性能(可以去掉基带,晶体管用到GPU和CPU上,还能加风扇)。

先当同时代最强的安卓大屏幕游戏手机用。

然后,还能加上键盘鼠标,兼容一个残废版Windows办公用。

尺寸要在便携尺寸之内,能装进口袋。轻办公作为真正笔记本电脑的补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软这次在 Surface Pro X 上大玩花样,直接端出了自家定制的高通骁龙 SQ1 芯片,这手牌打得相当有意思,也绝对是值得好好聊聊的。以往的 Surface Pro 系列,基本上就是 Intel 的天下,但这次把核心换成了 ARM 架构的高通芯片,这背后透露的信息可不少,也让我对这台设备充满.............
  • 回答
    美媒称因特朗普反对,微软暂停收购 TikTok 美国业务谈判:深度解析与未来展望事件背景:近期,多家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因反对微软收购TikTok美国业务的交易,已导致微软暂停了相关谈判。此前,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威胁要禁用TikTok在美国的运营,并要求将TikTok的美国业务出售.............
  • 回答
    最近微信又悄咪咪地更新了,这次的亮点是那个叫做“炸一炸”的新功能。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画面就有点……嗯,怎么说呢,挺接地气的,也挺有意思的。“炸一炸”这东西,你可以理解成是“拍一拍”的升级版,或者说是一个更具“冲击力”的版本。毕竟“拍一拍”本身,我觉得它最大的乐趣就在于.............
  • 回答
    微软近期宣布将 .NET 6 的热重载(Hot Reload)功能从 .NET 5 的完整实现中移除,转而采用一种更加受限的、仅支持修改部分代码的新版本,这一举动在开源社区引发了相当大的不满。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细节的调整,更触及了开发者们对微软在开源项目中的沟通方式、对开发者体验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社区.............
  • 回答
    哎呀,说到这个,我可太有发言权了!当初微软发布XSS(Xbox Series S)的时候,我跟不少玩家一样,心里是挺纠结的。毕竟,XSS定位是“次世代入门款”,价格在那儿摆着,但当听到《光环:无限》在XSS上的表现,尤其是解析度和帧数方面,居然不如XOX(Xbox One X)——这感觉就有点复杂了.............
  • 回答
    这句话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并且对微软产品提出了非常负面的评价,认为微软推出的产品质量低下,并且造成了“血淋淋的教训”。要全面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1. 情绪的来源与理解: 个人负面体验: 这句话最直接的来源可能是用户在使用微软产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 .............
  • 回答
    微软在Surface设备上选择不集成雷电3(Thunderbolt 3)接口,并给出的理由是“有被黑客访问内存的风险”。这个说法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也让一些用户感到困惑。我们来好好剖析一下这背后的原因,以及我的看法。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微软会提出这个担忧,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雷电3接口的特性,以及它所带.............
  • 回答
    微博上关于“军人全体都有,把座位让给老百姓”的报道,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类事件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往往触及了我们心中对于军人职业的期望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情境。看待这件事,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理想层面的解读: 军民鱼水情: 这件事触及了“军民鱼水情”这一传统概念。在很多人心中.............
  • 回答
    微博上关于“术后医生服用葡萄糖的费用由谁出”的质疑,这事儿说起来挺微妙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也尽量别说得跟机器写的东西似的。首先,这事儿能被拎出来讨论,背后可能有好几个角度。第一个角度:对医疗费用的敏感和不信任。现在大家对看病花钱这事儿都挺敏感的,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直接”的费用。患者自己.............
  • 回答
    严惩恶魔女童李某某 这个话题在微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情绪、法律考量以及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这个话题本身就带有极强的 情感指向性。将一个未成年人称为“恶魔”并呼吁“严惩”,表明了公众对于李某某所涉事件的高度愤怒和道德谴责。这往往源于事件本身对受害.............
  • 回答
    关于“钟华君人肉女权被刑拘”这件事,咱们得好好聊聊,因为它触及了不少挺敏感的问题,而且舆论场上的声音也挺杂的。首先,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有人在微博上把另一个人的个人信息给扒出来了,并且公开了,还带了一些恶意指向。被“人肉”的,据说是针对某些女权主义的观点表达者。而扒信息的人,也就是所谓的“钟华君”,最.............
  • 回答
    重庆UFO疑似事件:一场引发猜测的空中奇观近日,微博上关于“重庆UFO疑似事件”的消息如同炸开的烟花,迅速蹿升至热搜榜前列。大量网友分享的视频和图片中,一个发出强烈光芒、移动轨迹诡异的物体,让无数人好奇与惊叹。这究竟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照进现实,还是有着更接地气的解释?其中最引人关注的猜测,便是其背后.............
  • 回答
    .......
  • 回答
    微博上女子痛斥票贩子这件事,与其说是具体某一次事件,不如说是折射出一种普遍存在的、令人深恶痛绝的社会现象,而微博作为一个公共议论平台,自然成了这种情绪宣泄和观点碰撞的场域。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痛斥票贩子”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共鸣。这背后根植于人们对“黄牛”这一行为的普遍厌恶。黄牛的存在,本质上就.............
  • 回答
    头脑王者,这个名字一听就充满了挑战和智慧的碰撞。作为微信小程序中的一员,它确实在短时间内火了一把,吸引了无数喜欢挑战自我、享受答题乐趣的朋友们。那么,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我们该怎么看待它呢?首先,头脑王者的核心魅力在于它的“快节奏”和“普适性”。不同于那些需要长时间投入的策略游戏,头脑王者最吸引.............
  • 回答
    你想成为支付宝中国锦鲤吗?怎么看待微博信小呆成为中国锦鲤?请尽量讲述的详细一些,同时去除让这篇文章看起来是AI撰写的的一切痕迹。成为支付宝中国锦鲤?我?哈哈,这问题就像问我有没有兴趣一夜暴富一样,谁不想呢!不过,我得说实话,我脑子里真没冒过那个念头。 你问我为什么?其实挺简单的,我这个人吧,比较脚踏.............
  • 回答
    张小龙亲口确认,微信输入法呼之欲出——一场关于输入方式与生态的深度博弈当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抛出“微信将推出自有输入法”的重磅消息时,整个互联网的目光几乎瞬间聚焦在了这个话题上。这不仅仅是一个新功能的发布预告,更是一场酝酿已久、深刻影响着我们与数字世界互动方式,以及微信生态本身未来走向的战略布局。为.............
  • 回答
    新浪微博悄悄下架了“酷”和“吸烟”这两个表情,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聊的。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能引发讨论。表情符号,尤其是微博这种国民级的社交平台上的表情,它不光是个小小的图标,它承载的其实是一种情绪,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你说这“酷”字,谁没用过?多少人在网上发个帅照,配上个“.............
  • 回答
    2017年的微信公开课,张小龙的那场关于小程序的发言,至今仍然是很多从业者和观察者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不仅是一次产品发布,更像是一次关于“连接”和“服务”的哲学探讨,深刻影响了后续的互联网生态。怎么看?我觉得那是一次极具前瞻性,但又非常“张小龙”式的发言。前瞻性在于,他从一开始就清晰地勾勒出了小程序的.............
  • 回答
    六小龄童老师微博开放评论,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你想啊,自从上次那一系列操作之后,老先生的微博那是相当的“清净”,评论区几乎成了“禁区”。所以,当他突然把评论区重新打开,很多网友都觉得挺新鲜,也挺好奇的。结果你一看,好家伙,赞扬鼓励的声音确实是不少,比那些调侃甚至有点谩骂的声音要多一些。这事儿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