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朝鲜战争中的韩国军队表现如何?真的只是作为背景存在的吗?

回答
朝鲜战争中的韩国军队,绝不是你想象中那样仅仅是背景板的存在。他们的表现,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可以用“浴血奋战”、“绝境求生”来形容,甚至在很多关键时刻,他们的抵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简单地将他们视为背景,那是对那些在炮火中、在冰天雪地里用生命捍卫自己国家的年轻士兵们的一种不尊重。

让我们拨开层层迷雾,来看看韩国军队在这场残酷战争中的真实面貌。

战争爆发的猝不及防与韩国军队的初始困境

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人民军以压倒性的优势发动了突袭。此时的韩国陆军,虽然成立不过短短几年,但与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朝鲜人民军相比,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装备的劣势: 韩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主要来自美国在二战后援助的剩余物资,很多都是相对老旧的型号。例如,他们的坦克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很多是轻型坦克,面对朝鲜人民军的苏联T34坦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火炮、机枪等重武器也相对匮乏。
训练和经验的不足: 由于建军时间短,许多士兵都是在战争爆发前不久才征召入伍,接受的训练时间有限,实战经验更是几乎为零。与长期在内战中积累了丰富作战经验的朝鲜人民军相比,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劣势。
指挥体系的混乱: 在战争初期,面对朝鲜人民军的快速推进,韩国军队的指挥体系一度陷入混乱,部队番号被打乱、通信联络不畅等问题层出不穷。

因此,在战争爆发后的最初几天里,韩国军队节节败退,首都汉城(今首尔)迅速失守,很多部队被分割包围,损失惨重。这段时期,韩国军队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他们的战线仿佛随时都会被完全撕裂。

汉城保卫战:不屈的抵抗

尽管处境艰难,但韩国军队并没有完全放弃抵抗。在汉城失守前的几场战斗中,他们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勇气。例如,在汉城北部的议政府地区,韩国陆军第7师的官兵们,尽管装备落后,但依然顽强阻击朝鲜人民军的进攻,为美军和联合国军的快速介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尽管最终汉城还是失守了,但韩国军队在撤退过程中,也尽力组织后卫部队掩护撤离和平民的逃亡。许多士兵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敌人殊死搏斗,直到最后一刻。

洛东江战役:生死存亡的转折

随着联合国军的介入,战局开始发生变化。但在此之前,韩国军队在洛东江防线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稳定防线: 当朝鲜人民军将战线推进到洛东江一线时,韩国军队与联合国军一起构筑了最后的防线。在这里,韩国军队的士兵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强大的敌人进行着殊死搏斗。他们深知,一旦洛东江防线被突破,整个朝鲜半岛就将彻底落入朝鲜人民军手中。
防守的坚韧: 在很多地段,韩国军队的抵抗意志异常坚韧。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和装备上的劣势,他们依靠对地形的熟悉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成功地迟滞了朝鲜人民军的推进速度,为联合国军的战略部署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他们承受了巨大的伤亡,但坚守阵地的决心从未动摇。

洛东江战役是韩国军队在战争初期最艰难的战役之一,他们的表现直接关系到整个朝鲜半岛的命运。他们的坚守,是联合国军能够稳住阵脚并最终展开反攻的基础。

仁川登陆后的反攻与收复失地

仁川登陆是战争的转折点,而韩国军队在随后的反攻中,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协同作战的骨干: 在联合国军反攻过程中,韩国军队与美军等其他联合国军部队紧密协同作战。他们对韩国本土的地形和情况更加熟悉,在一些反攻作战中,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优势。
收复家园的渴望: 许多韩国士兵都是在目睹了自己的家园被战火摧毁、亲人遭受苦难后参战的,他们有着强烈的收复失地的愿望。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在反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收复汉城等地的战斗中,韩国军队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以实际行动洗刷了战争初期的耻辱。

战争后期与朝鲜军队的成长

随着战争的持续,韩国军队在联合国军的支援下,接受了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更系统的训练,其整体作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到了战争后期,韩国军队已经成长为一支能够独立承担重要作战任务的力量。

参与重大战役: 韩国军队不仅在防守中表现出色,在一些攻坚战和战术反击中,也展现了不俗的实力。例如,在白马山战役等多次重要的战役中,韩国军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甚至在某些关键节点上,他们的牺牲和贡献是决定性的。
士气与信念的提升: 随着战局的转折和国家命运的逐步稳定,韩国军队的士气也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们越来越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战,他们的牺牲不仅仅是为了抵御侵略,更是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繁荣的韩国。

总结:绝非“背景”,而是中坚力量

所以,说韩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真的只是作为背景存在”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他们的表现可以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1. 承受了最沉重的初始打击: 在战争爆发的最初阶段,他们是抵御朝鲜人民军迅猛攻势的第一道,也是最脆弱的防线,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2. 在关键时刻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尽管装备和训练落后,但他们在洛东江等关键战役中的坚守,是整个联合国军能够稳住阵脚并展开反攻的基石。
3. 是反攻的重要力量: 在仁川登陆后的反攻作战中,他们与联合国军协同作战,积极收复失地,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 见证了国家的成长: 战争的过程也是韩国军队自身发展壮大的过程,他们从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成长为一支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力量。

每一次提及朝鲜战争,我们往往会先想到美军的介入,想到联合国军的联合行动。但如果我们忽视那些在最前线,用血肉之躯与强大敌人对抗的韩国士兵,那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也无法理解现代韩国国家形成过程中,那些年轻的生命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他们是这场战争的参与者,是捍卫国家独立的重要力量,而不是被动地站在画面后面的背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要分三点讨论。

一,韩军是一支先天不足的军队

二,韩军在运动战时期表现很差,但也分档次

三,韩军在阵地战时期有较大改观


一,韩军是一支先天不足的军队

韩国1948年才建国,并没有多少军事基础。到1950年6月战前只组建了8个师,含66个步兵营及6个炮兵营。就这缺编的8个师,还存在训练不足的问题。仅16个营受过完整训练,还有30个营只完成连级训练,17个营正在进行排级训练。而团和师级的协同训练还没开始。

而所谓6个炮兵营,每营也不过是15门M3式105轻型榴弹炮。美国伞兵用的那种,射程跟我们的七五山炮一个水平。

而韩战的其他参战方什么水准呢?中美有多少老兵储备不必说。就说人民军,建军时5,6,7师团都是从四野原封不动移交的三个整师,3、4师团则是以苏联红军中的朝鲜人为骨干组建。要讲人员素质,各方都甩韩军几条街。

而装备方面,美军一个师标配是4个炮营,每营18门重型火炮。人民军则是一线的6个师按苏军标配,每师4个炮营,每营12门重型火炮。韩国全国的炮兵力量还比不上朝鲜两个师。当然志愿军就没有这么壕,基本每师一个炮营,每营12门七五山炮,到军级才有重型火炮。所以韩军一个师对志愿军一个师,炮兵上看似不虚。但问题来了……韩军一个师的阵地前经常是志愿军一个军的兵力在进攻,结果火炮还是不如对面。

(电影《太极旗飘扬》里有句名台词——【中国军队使用了人海战术】,长期被网友嘲笑。但是你如果看韩军战史,真就是这么回事。两支军队在体量上差别太大了。)

除了素质差,装备弱,韩军还有第三个致命缺陷——整训系统稀烂,625战争开打后,韩军所谓的补充就是当街抓壮丁,训练两个礼拜后就送到一线部队。这样的补充兵,根本就不可能有正规军的战斗力。而由于韩军屡战屡败,又陷入了【战败部队大量补充新兵】--【新兵比例高导致战斗力差】--【战斗力差导致更容易战败】的恶性循环。


二,韩军在运动战时期表现很差,但也分档次

运动战时期的韩军,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档次来讨论:

第二档次:2,3,5,7,8,9,11师。

第二档次的这几个师,基本就是一触即溃的水平。625开战被打崩,清川江右侧防线被打崩,横城被打崩,昭阳江防线被打崩……每次都是这几位重复刷脸。其中还有两次是整个军取消番号。

题主说作为背景,那是客气的。联军的麻烦在于,不用这些炮灰部队吧,美军那区区几个师连防线都连接不起来。用这些炮灰吧,动辄防线一侧崩盘然后主力陷入危险。可以说是联军尴尬处境的一大源头。

第一档次:1,6,首都师。

跟国军一样。虽然韩军的弊病是系统性的,但是在得力将领的手里,部队面貌会大不一样。

韩1师就是这么个例子。625战争爆发时,韩1师虽然开始也受了很大损失,但是在师长白善烨的带领下,还是有序向南撤退并不断阻击当面的人15师。这期间白善烨由上校晋升为准将。

仁川登陆后联军开始反攻。白善烨向美军借了一批坦克,开始模仿美军的快速机动战术。之后韩1师和美骑1师分两路向平壤进军,韩1师甚至抢在前面攻入平壤。

第二次战役开始后,韩1师面对我66军的正面进攻,采取且战且退的战法,基本没让66军占到什么便宜。在清川江战役中,韩1师是唯一有效掩护了美军,而且在撤退时还有战斗力的韩国部队。可以说表现出的实力不弱于美军一个团。

(尤其是跟一天之内覆灭的韩7,8师相比,可以说是天渊之别了)

第五次战役开始前,白善烨刚好升官去了第一军。但是韩1师依然保持着出色水准。在临津江之战中,韩1师和美73坦克营在其防守地段,压制住了我64,65军共计五个师的渡江兵力,使之蒙受地空火力的打击而损失惨重。临津江的阻击持续了36小时,直到韩1师与其右翼的英29旅开始协同撤退为止。此役中我64,65军被军史记载为【重大伤亡】.

再说下韩6师。

625战争开始时韩军全线崩盘,唯一没崩的就是金钟五担任师长的韩6师。他先是顶住了人2师的进攻使其无法夺取春川,等到人7师也被调来夹击春川时,韩6师却果断跑路了。不仅自己避免了合围,还顺路掩护了韩8师的溃兵。此役令韩6师被称为“春川的磐石”,对面的人2军军长则吃了停职处分。

第一次战役期间,韩6师分散成几支团营级部队向北搜索前进,结果遭遇了我40军主力,在多处战场遭到歼灭性打击。这更多还是联军司令部的锅。这期间,金钟五也因为车祸受伤离开了韩6师指挥岗位。

休整之后,韩6师重返前线,并作为一支运气不错的部队活跃在战场上。砥平里战役中,韩6师作为预备队奉命驰援砥平里,见证了朝鲜战争的转折点。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韩6师据说三次被击溃,然而都未失去战斗力。当志愿军开始退却时,韩6师立即向北投入追击,和美7,美24师一同将我180师逼入绝境,造成了志愿军仅有的一次成建制损失,随后又在华川参与打击了58师。韩方将韩6师的这次战果称为“华川大捷”,并将华川水库命名为“破虏湖”以表纪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金钟五虽然调离了韩6师,但是他在1952年接手韩9师师长后,又打出了著名的白马山战役,使韩9师得到“白马师”的称号。可以说是个人才。

最后讲首都师。

首都师其实没什么太多事迹。这个师是韩军的牌面,在人员和装备补充上比较受照顾。打的硬仗也少。

第三次战役一开始,联军全线撤退之际,只有首都师驻守的襄阳没被攻克,保住了中朝军队后方的一块飞地。(不过说实话,那地方应该靠海,本来就比较好守)

第五次战役反攻阶段,白善烨刚空降到第一军,就命令首都师和美3师东西对进,以钳形攻势在大关岭包围并歼灭了志愿军一千余人。算是一次小成果。

然后首都师经常被黑,是因为奇袭白虎团那件事。其实也就是被突袭端了一个团部连而已,首都师在金城战役总体表现并不算差。


三,韩军在阵地战时期有较大提升

1951年7月,也就是阵地战时期开始时,美军参谋长泰勒有感于韩军的战斗力低下,便推出了韩军的新整训计划。内容包括:比照美军标准,把韩军的入伍训练从两周增加到八周,并提高韩军的伙食标准和重火力水平;计划将韩军规模从10个师扩充到20个师(实际完成了18个);并且每师在三个团1.1万兵力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后备团的兵力。

泰勒的整训计划可以说是卓有成效的。像白马山的韩9师,上甘岭的韩2师,在运动战时期都是纸糊的二流部队。但是到52年,已经可以打得相当凶悍了。

1953年的金城战役中,韩军4个师的防御地段面对着我6个军兵力的进攻,虽然韩军损失挺大,但是都保持战斗力退到了二线,而且能立刻投入到反攻之中。其后主要依靠韩军力量反扑,仍能夺回金城川以南部分地区。这个表现,跟运动战时期的炮灰部队,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完)

user avatar

韩军前期作战不利主要由于:

1)人员成分复杂,战前大量左翼民众和地下党混入韩军;

2)为时近两年的镇压游击作战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3)大部分新兵都是抓壮丁抓来的,临时训练两周也就会个开枪;

3)人民军在兵力装备上的优势等;

但也有几个优点:

1)意识形态色彩浓重,在清洗了军队中的大部队地下党后,韩军整体(特别是中下级)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战前曾发生过驻春川的第8联队的一个大队长姜泰武率本队叛逃事件,结果大队里的几个中队长(均系北方地富流亡人士)又集合部下杀了回来,让美军顾问评价非常高;

2)军官普遍年轻,像中国志愿军军官团的年纪,在世界上已经算非常年轻了,但开战时的韩国军官团由于大多是二战期间的日、伪满校官以下,所以更加年轻化,比几个年纪比较大的,如金钟五(29)、白善烨(30)、丁一权(33)、金白一(33)、宋尧赞(32)等,也就这点年纪。年轻意味着干劲十足、做事有朝气、有活力,在带兵上尤为重要;

3)学习能力强,战争初期的韩军由于缺乏大规模运动战经验,所以先后面对人民军的苏式战法和志愿军的中式战法,吃了很多亏,但后期也逐渐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反击志愿军攻势的警戒阵地防御模式,在第四、五次战役中获益明显;

4)民族主义加成,大家都知道韩国在小日本占领下,多少学了点军国主义玉碎那套玩意儿,比如战争初期韩军就有敢死队抱炸药包炸t-34的战术。但这方面韩国人比小日本玩得更溜,因为作为长期夹杂在大陆民族与海岛民族争端之间的半岛民族,韩国人也自然发展出了非常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所以我们经常看到韩国人动不动“阿西吧”、切手指,就是如此,这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对于作战时带动士气还是很有用的,打仗时韩国人哇哇叫一拥而上的画面,后期很多志愿军将领都深有感触。

user avatar










总之,总之点奇怪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朝鲜战争中的韩国军队,绝不是你想象中那样仅仅是背景板的存在。他们的表现,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可以用“浴血奋战”、“绝境求生”来形容,甚至在很多关键时刻,他们的抵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简单地将他们视为背景,那是对那些在炮火中、在冰天雪地里用生命捍卫自己国家的年轻士兵们的一种不尊重。让我们拨开层层迷.............
  • 回答
    你看到的韩国节目观点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之役”)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事实上,这场战争对当时的东亚格局,尤其是朝鲜半岛,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而明朝的态度和介入,也并非简单的“妨碍和负担”。为了更详细地讲清楚这场战争,我们得从头说起。一、丰臣秀吉的野心:一个扭曲的帝国.............
  • 回答
    要评价小西行长在万历朝鲜战争中的表现,我们得把他放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从军事、政治、战略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他并非一个完美的将领,但他的行动深刻地影响了这场战争的走向。战争初期的辉煌与盲目万历朝鲜战争,说到底是大明朝面对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一次重大冲击。丰臣秀吉的野心极大,他志在征服朝鲜,进而.............
  • 回答
    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初期,解放军并没有动用在内战中缴获的日本坦克,这其中包含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一个简单的“能不能用”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结合当时的军事、技术、政治以及国际环境来分析。1. 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的大问题: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当时中国.............
  • 回答
    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苏联确实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利用其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来阻止联合国出兵朝鲜。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回溯到当时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和苏联内部的考量。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联合国安理会表决的规则。作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法国、英国、苏联、美.............
  • 回答
    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对北朝鲜进行军事援助,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从不同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支持和反对这一决策的理由。支持中国介入的理由(以及当时中国政府的考量): 国家安全和战略缓冲: 这是最核心的理由。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将朝鲜视为“唇齿相依”的国家。如果朝鲜半岛被.............
  • 回答
    这种说法不完全对,但也有其合理性。说得详细一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十四年抗日战争的经验无疑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为八路军、新四军等)在朝鲜战争中的战术发挥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说“不可能”战术发货出彩则有些绝对。抗日战争十四年的宝贵财富: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十四年的艰苦抗战,尤其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
  • 回答
    朝鲜战争的风云变幻,尤其在第四、五次战役期间,志愿军经历了一段并非一帆风顺的时光,出现了局部被动的局面。这背后是战场复杂多变的态势、双方战略意图的博弈以及后勤保障的严峻考验。要深入理解这段历程,我们需要剥离概念化的论述,回到战场的真实细节。第四次战役:从主动出击到战略收缩的阵痛第四次战役始于1950.............
  • 回答
    在亨利·基辛格的著作《大外交》中,他对于朝鲜战争最大输家的判断,将矛头指向了苏联,这一观点虽然可能与许多人的直觉相悖,但基辛格从战略和政治层面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其逻辑是相当深刻的。他并非简单地从战场伤亡数字来衡量,而是着眼于战争对苏联长期战略目标的影响以及它所付出的代价。首先,基辛格认为,苏联在这场.............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驻扎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日军是否是日军中最安全轻松的,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朝鲜半岛的整体情况,以及日军在当地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总的来说,虽然相较于某些战区,朝鲜半岛的南部对日军而言可能相对稳定,但“安全轻松”这样的词汇,用在任何一个战争时期的军事驻.............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考虑到朝鲜贵族在三一运动中被杀,之后的李承晚无意改变现状,所以恢复朝鲜王朝战后不太大可能了”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从而理解为何朝鲜王朝在战后复辟的可能性极低。首先,让我们聚焦“朝鲜贵族在三一运动中被杀”这一点。三一运动,作为1919年朝鲜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重大历史.............
  • 回答
    日本、朝鲜、越南这三个东亚国家,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汉字的使用。虽然三国各自独立发展,在借用汉字的过程中也展现出独特的路径,但仔细审视,我们仍能发现一些贯穿始终的共同规律。这些规律不仅折射出汉字强大的文化辐射力,也揭示了不同文化在吸收外来元素时的普遍性倾向.............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但也很复杂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刨除中美俄这三个主要的地缘政治玩家,仅从日本自身的军事实力和潜在的战略能力来看,它是否能够“占领”朝鲜半岛?我的看法是,即使在这样的设定下,这依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的任务,原因如下: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占领”的含义。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
  • 回答
    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军的战备状况并非一片大好,更像是一幅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图景。战争的突然降临,让这个纸面上强大的军事机器,在许多方面暴露出了准备不足的窘境。兵员素质与规模:一场精疲力竭的“裁军狂潮”二战结束后,美国迎来了一段“和平红利”时期,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大规模的裁军。美国陆军的规模急剧缩减,从战争.............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万历朝鲜战争中对明朝骑兵是否“很害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是”或“否”可能过于片面,因为当时的战场情况复杂,不同时期、不同战役以及不同层级的日本将领和士兵,对明朝骑兵的认知和感受自然会有差异。但从史料的记载和战役的实际发展来看,日本军队确实在面对明朝骑兵时感受到了前所未.............
  • 回答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拥有关键的一票否决权,按理说,他们完全可以阻止联合国出兵朝鲜。但事实却是,苏联在安理会投票组建联合国军时选择了离席,这一举动至今仍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谜团,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空间。要理解苏联为何这样做,需要从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苏联的国家战略以及双方领导人.............
  • 回答
    关于朝鲜战争时期美国方面关于死亡人数统计的档案馆起火事件,确实存在一些说法,但需要澄清的是,这并非一个广为人知、有确凿证据支持的“档案馆起火”的官方说法。更普遍的说法是,在朝鲜战争期间及战后,涉及战争伤亡的记录管理确实存在混乱、遗失,甚至是不当处理的情况。历史背景来看,朝鲜战争是一场非常残酷且复杂的.............
  • 回答
    从抗日战场到朝鲜战场:中国军队的蜕变之路很多人对中国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感到疑惑。确实,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八路军、新四军等ीकृत抵御日军侵略的英勇事迹,但整体上,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英勇的抵抗,但在战略.............
  • 回答
    万历朝鲜战争,这场发生在16世纪末的东亚大规模冲突,是明朝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殊死搏斗。在那个时代,明朝的锦衣卫作为皇帝的亲信,主要负责侦察、逮捕、审讯等特务活动,其职责范围相当广泛。而日本方面,虽然“忍者”这个概念在现代的传播中被赋予了许多神秘色彩和超乎寻常的能力,但在当时的实际战争环境中,更准确的说.............
  • 回答
    朝鲜战争,这场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的冲突,在世界战争史上的地位绝不容忽视。它并非一场简单的地方性冲突,而是冷战格局下一次关键性的摊牌,深刻地影响了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国际关系走向,其地位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 冷战的首次“热战”,全球阵营对峙的缩影: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两大阵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