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母系氏族社会”这一概念是谁提出来的?目前有考古证据吗还是全屏臆测?

回答
“母系氏族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早期。当时,西方学者们试图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变,并观察到一些不同于当时主流父权制社会的文化现象。

概念的提出者:

“母系氏族社会”这一概念最常被认为是由瑞士法学家和历史学家 约翰·雅各布·巴霍芬(Johann Jakob Bachofen) 在其1861年出版的著作 《母权论》(Das Mutterrecht) 中提出的。

巴霍芬通过对古代法律、宗教习俗以及神话传说等资料的研究,推断出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演变过程。他认为,在早期社会,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主导地位,财产和血缘关系是母系传承的。他将这种社会结构称为“母权制”(Mutterrecht),而中文将其意译为“母系氏族社会”或“母权制社会”。

在巴霍芬之后,刘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一位美国人类学家,也在其著作 《古代社会》(Ancient Society, 1877) 中详细论述了母系氏族。摩尔根通过对美洲原住民社会的研究,特别是易洛魁人(Iroquois),观察到他们的社会结构中存在母系继嗣(matrilineal descent)和母权(matriarchal authority)的特征。他将巴霍芬的理论与自己的田野调查相结合,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了“母系氏族社会”的观点,并将其置于人类社会进化论的框架中。

因此,虽然巴霍芬是最早提出“母权制”这一概念的学者,但摩尔根的论述则使其更加系统化,并对后来的学术界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考古证据的现状:

关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否存在以及其具体形态,目前学界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论,考古证据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但情况并非全然清晰明了。

部分证据支持母系继嗣的存在:
考古学确实发现了一些证据,表明在某些古代社会中,血缘关系和财产继承是沿着母系进行的。例如:
墓葬习俗: 在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某些墓葬的随葬品分布和墓主身份表明,女性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者财富和地位的传承与女性有关。例如,某些女性墓穴中的随葬品更为丰富或具有象征意义。
居住模式: 一些考古学家的研究表明,在某些社群中,已婚夫妇可能居住在女方家庭中(matrilocal residence),这暗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例如,在一些遗址中发现的房屋布局,显示出女性亲属群体之间有较强的联系。
艺术品和象征物: 一些古代艺术品和雕塑,特别是与生育和母性相关的形象,可能被解释为对女性重要性的体现。

“母权制”的定义与解释的争议:
然而,将这些证据直接等同于巴霍芬和摩尔根所描述的“母系氏族社会”或“母权制”,则存在争议。
“母权制”的内涵: 巴霍芬和摩尔根所说的“母权制”包含的不仅仅是母系继嗣,还可能包括女性在政治、经济和宗教等领域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考古证据很难直接证明这种绝对的女性统治地位。很多时候,母系继嗣并不等同于女性的绝对权力,男性在其他领域可能依然拥有重要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过度解读的可能性: 一些学者认为,早期的研究者可能在解读古代社会时,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自身偏见的影响,存在过度解读的倾向。他们可能将某些并非女性主导的习俗,比如对母性的崇拜,错误地解读为女性的统治。
证据的局限性: 考古证据本身具有局限性。墓葬的随葬品可能反映的是特定时期或特定阶层的现象,并不一定代表整个社会的结构。居住模式的解释也可能存在多种可能性。而且,关于古代社会政治结构、权力分配等深层次信息,考古证据往往难以直接揭示。

“母系氏族”的演变与多样性:
更普遍的共识是,存在过以母系继嗣为特征的社会组织形式,但它们可能并非统一的、普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模式。这些社会可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其女性的地位和权力也各有不同。有些可能更接近于母系继嗣为主,女性在家庭和社区中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但并非绝对统治;有些可能只是在某些特定方面,如财产继承方面遵循母系原则。

总结来说:

“母系氏族社会”这个概念是由 约翰·雅各布·巴霍芬 最早提出的,并在 刘易斯·亨利·摩尔根 的研究中得到系统化和推广。

目前存在一些考古证据,如墓葬习俗、居住模式以及艺术品等,可以支持在某些古代社会中 母系继嗣 的存在,即血缘关系和财产继承沿着母系进行。这些证据表明,女性在这些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将这些证据直接等同于巴霍芬和摩尔根所设想的、女性拥有绝对政治、经济和宗教统治权的“母权制”社会,则 存在争议,并且 证据尚不足以完全证实 这种普遍的、高度集权的女性统治模式。考古学界更倾向于认为,存在过以母系继嗣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组织,但其具体形态和女性的实际权力大小,会因地域和时代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并且并不总是意味着女性的绝对统治地位。因此,我们不能将此视为一个已被完全证实且模式化的社会形态,而更像是一个在历史和社会学研究中提出的假说,并需要结合具体的考古证据进行谨慎的解读和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啊这,这个题目有点大,涉及多个学科,恐难说清楚。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的话…

这么说吧,母系氏族这个词现在很少有人再提了,我印象里除了大学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第一节课说了几句,考古学课上反而没讲过,而且我看的一些旧新石器、考古学理论方面的报告或文章里只有年代比较早的才会提及,七、八十年代后很多考古学者的文章中也能看到对柴尔德、恩格斯一些观点的反思。当然我们没法说谁对谁错、更没法说清母系氏族究竟存在与否,就连哪个阶段哪个遗址处于母系社会中似乎都不能肯定。

如果我们拿新石器时代的一些材料来看,早中期的一些墓葬出现过女性有相对丰厚的随葬品,或者男女同性合葬等现象,晚期以来逐渐出现男女随葬品性别差异、男性大墓随葬品丰厚,末期还出现了类似殉葬的现象,然而很难从这些墓葬现象说明其必然是/不是母系社会,或凡是有这些现象的都是/不是母系社会。这实际上涉及考古学的方法论的问题。就考古学来讲,最重要的是通过遗迹与遗物还原古代社会,而非去证经补史、与文献一一对照才行。

下面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里的几张图,就提到了这个问题,稍做总结加上自己观点就是

1.以一些遗址的墓葬、居址材料来讲,确实能看出与性别相关联的一些现象,需要考虑如何去论证。

2.世界这么大,不可能每个地方发展的阶段和过程都一样,像母系氏族社会有的地方可能经历了,有的地方可能没有。

3.根据第2点,各地文化不同而表现出的现象也不同,即便相同其内涵也未必一样,那么要采用哪种模式去阐述。文明发展模式也好,社会发展阶段也罢,现在好像也没人能完全说清。

4.母系氏族这个问题除了考古学还要看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

另外现在很少有人提了,早已不是前沿的问题(就好比我很早发现了此问题却一直懒得写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