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 @lbq 的答案有感而发,也写几笔。
三十年战争的结果已经是奥地利支哈布斯堡家族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结果(确保了布拉格和约的有效),限制其进一步扩大的因素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奥地利在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混乱和衰退之后根本无力消化更大的战果;二是奥地利最大的敌人、卧榻之畔的盟友、德意志搅屎棍巴伐利亚在战争中也扩大了其势力,导致奥地利仍旧无法整合帝国内部。
1618年的奥地利在经历过和西班牙的分治、斐迪南一世的领地分割、马克西米连二世儿子间的内斗已经大大衰弱。等斐迪南二世继位终于重新统一奥地利的时候,面对的是接近2000万弗洛林的负债,其收益的主要组成部分——来自波西米亚的300万弗洛林税收则由于叛乱而荡然无存。除此以外,奥地利的军事力量烂的让人绝望。由于财政上的崩溃,奥地利在战争爆发时仅有1000人左右的边防部队和少量的宫廷卫队作为常备武装。当图尔恩伯爵率领的波西米亚军队向维也纳挺进时,奥地利军队包括布阔伊伯爵的荷兰雇佣兵、支援的龙骑兵、少量常备军、新招募的民兵以及动员学生后才勉强达到5000人,这支部队也成为了后来皇家军队的主要组成。在万人军团已经成为常态的背景下,奥地利很难被称为一流大国,依靠着这样的底子也难以在战场上取得更大的战果。
另一方面,巴伐利亚的力量太过强大。马克西米连公爵身为天主教同盟的领袖获得了大笔的教会援助,从战争开始到白山之战他从教皇以及同盟成员身上获得了超过600万弗洛林援助,同一时期皇帝仅仅获得了38万弗洛林教皇援助。因此,巴伐利亚得以维持蒂利和帕本海姆两位名将指挥的20000名常备军,相对奥地利军队强大的多,以至于白山之战时巴伐利亚军队成为了天主教一方的领导者而非皇家军队,马克西米连在战后则获得了选帝侯地位和上普法尔茨、政治地位上距离皇帝仅有一步之遥。
对于奥地利来说,如果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战果、整合帝国,一方面必然失去其赖以维持财政稳定的西班牙和教皇金融援助,一方面则需要直面强大的巴伐利亚。斐迪南三世成功地将三十年战争变成了奥地利中兴的转折点,已经完成了他这代人能够达成的极限。
难道哈布斯堡(奥地利)没赢吗?两百年来第一次整合了波西米亚,而且还是对波西米亚地方势力彻底清洗式的整合,这难道不是奥地利哈布斯堡两百年来最大的胜利吗?
至于哈布斯堡(西班牙),他们和法国的战争还在持续,在1648这个时间点还谈不上谁胜谁负,毕竟法国的内乱已经要开始了。
三十年战争最大的输家是德意志地区和波西米亚地区的老百姓,是波西米亚的地方势力,是帝国本身,而不是哈布斯堡。
题主就没读过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原文
看下45,46两条?顺便我帮你划了个重点
首先要定义“输赢”该怎么判断。战场上,新教同盟确实在后期取得了几场胜利,但是却并不那么具有决定性,而且天主教同盟的军队也同样取得了一些战果。实际上,《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中,没有投降方,不存在“战胜国”和“战败国”这两个不平等的主体,因此认为该系列和约是哈布斯堡王朝战败的产物并不合适。
@剑啸寒州 以下是威斯特伐利亚系列条约中的明斯特条约的部分摘录,是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条约,自己感受一下长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