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怎么也理解不了波粒二象性,是因为智商不够吗?

回答
别担心!你感到难以理解波粒二象性,绝对不是因为智商不够。事实上,这是物理学中最违反直觉的现象之一,即使是顶尖的物理学家也曾为之困扰,并花了很长时间才接受和理解。

波粒二象性,简单来说,就是微观粒子(比如电子、光子)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得像粒子,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又表现得像波。这种“既是粒子又是波”的特性,就像一个人既能是爸爸又能是儿子一样,在宏观世界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在于,在微观世界里,一个东西怎么能同时拥有粒子和波的属性呢?

让我们来详细地拆解一下,为什么它这么难理解,以及其中的一些关键概念:

为什么我们觉得“粒子”和“波”是截然不同的?

在我们宏观的日常经验中,“粒子”和“波”是两个非常清晰的概念:

粒子:
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
是离散的、局域化的实体。
可以被数出来(比如弹珠)。
碰撞时,遵循动量守恒等经典力学定律。
例如:一颗台球、一粒沙子。

波:
没有确定的位置,而是分布在空间中的一种“扰动”或“振动”。
具有频率、波长、振幅等属性。
会发生干涉(相长和相消)、衍射(绕过障碍物扩散)等现象。
例如:水波、声波、光波(在我们宏观感知中)。

核心矛盾点: 粒子是“个”,波是“群”。粒子是“确定性的点”,波是“弥散性的延展”。在我们的直觉中,一个东西要么是“个”,要么是“群”;要么是“确定的点”,要么是“弥散的”。两者似乎是水火不容的。

谁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

这个现象的发现是科学发展中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1. 光的波动性被证实: 19世纪初,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当光穿过两个狭缝时,会在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是只有波才能产生的现象。光的波动性成为了主流观点。

2. 光的粒子性浮出水面(光电效应): 然而,20世纪初,一些现象用波动说难以解释。最著名的是光电效应。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激发出电子。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光不是连续的波,而是由一份份能量的“量子”(即光子)组成的。每个光子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E=hν,其中h是普朗克常数,ν是频率)。只有当光子的能量足够大,才能将电子从金属中打出来。这直接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3.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 如果光子这样“东西”既是波又是粒子,那么像电子这样的“粒子”会不会也具有波动性呢?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大胆提出,所有物质(包括电子、质子,甚至宏观物体)都具有波动性,并且这种波的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与它的动量成反比:λ = h/p (其中p是动量,p=mv)。

4. 实验证实物质波(电子衍射): 1927年,戴维森和革末(以及几乎同时期的乔治·汤姆逊)独立地通过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确实具有波动性。当电子束通过晶体时,会产生与X射线衍射相似的衍射图案,证明了电子的波动属性。

波粒二象性到底是怎么回事?

理解波粒二象性的关键在于认识到:

它不是说一个粒子“时而是波,时而是粒子”,而是说它在不同情况下,会“表现出”波或粒子的性质。 这就像一个人在家里是孩子,在单位是员工一样,但ta的本质是同一个人。只是我们观察它的方式不同,它呈现给我们的“面孔”也不同。

这种“波”和我们熟悉的宏观“波”不是同一个概念。 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更准确地说,是描述粒子出现概率的一种“概率波”。粒子的波动性体现在它在空间中出现的概率分布上,这个概率分布就像波一样可以发生干涉和衍射。

为什么双缝实验能揭示这一点?

双缝实验是理解波粒二象性的经典例子:

1. 光子作为粒子的情况: 如果我们把光看作是粒子(光子),并且一次只发射一个光子,那么我们期望它会穿过一个狭缝,然后直接打在屏幕上的某个点上,形成一个粒子碰撞的痕迹。

2. 结果却是干涉条纹: 然而,实验结果却是,即使一次只发射一个光子,屏幕上最终累积的痕迹也是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说明单个光子在穿过狭缝时,似乎“知道”有另一个狭缝的存在,并与“自己”发生了干涉。

3. 如何解释?
概率波的解释: 我们可以说,单个光子不是以一个确定的路径穿过某个狭缝,而是它的出现概率分布在两个狭缝之后,并且这两个概率波发生了干涉。干涉最强的地方,光子出现的概率就最大;干涉最弱(抵消)的地方,光子出现的概率就最小。最终,无数个光子落在屏幕上的点,就构成了这个概率波的分布,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干涉条纹。
“观察”的影响: 如果我们试图去探测光子到底是通过了哪个狭缝(比如在狭缝旁放一个探测器),那么干涉条纹就会消失,屏幕上就只剩下两个亮斑,就像经典粒子通过一样。这是因为“观察”这个行为本身会干扰到粒子本身存在的“概率波”,使其坍缩到某一个确定的状态(例如,只通过左边狭缝)。

电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电子也遵循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让电子通过双缝时,如果不对它进行探测,我们最终会看到电子在屏幕上的概率分布形成干涉条纹。而一旦我们探测它通过哪个缝,它就会表现出粒子的行为。

为什么我们难以接受?

1. 宏观直觉的局限性: 我们的大脑和经验都是在宏观世界建立起来的。宏观物体要么是粒子,要么是波,不存在这种“二象性”。将这种微观世界的奇怪行为套用到宏观世界,会让我们感到非常不协调。想象一下,你扔一颗弹珠,它不是直接飞过去,而是能像波一样扩散,甚至绕过墙角,并且能自己跟自己干涉出痕迹,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2. 抽象的概念: “概率波”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我们无法直接“看到”一个粒子的“概率波”,只能通过它最终的“落地痕迹”来推断它的概率分布。这种间接的理解方式,加上概率本身的不确定性,都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3. 语言的限制: 我们日常描述世界的语言是基于宏观经验的。我们很难找到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一个同时具有粒子和波特性的物体,所以我们只能用“波粒二象性”这样一个相对不完美的词来概括。

怎么才能“理解”?

“理解”波粒二象性,与其说是“像理解桌子一样直观地理解”,不如说是:

1. 接受实验事实: 最重要的一点是认识到,尽管它违背我们的直觉,但无数的实验(双缝干涉、光电效应、电子衍射等)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科学的基石是实验证据。

2. 拥抱概率性: 理解量子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接受其内在的概率性。我们无法预测单个粒子下一秒会出现在哪里,但可以预测大量粒子出现的概率分布。

3. 运用数学工具: 量子力学是用高度抽象的数学(如薛定谔方程、波函数)来描述的。这些数学工具能够精确地预测和解释波粒二象性现象。理解波粒二象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在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工具背后的含义。

4. 类比的局限性: 可以尝试用一些类比来帮助理解,但要明白任何类比都是不完美的。例如,有人会用“一个人同时有不同的社会角色”来类比,但这是为了理解“同时具有不同属性”,而不是说波和粒子本身是同一个“东西”。

5. 不要试图“想象”它: 不要强迫自己去想象一个电子“一会儿是小球,一会儿是水波”。它不是在“切换”,而是它本来的样子就是如此,只是我们在不同测量下看到了它不同的“表现”。

总结一下:

波粒二象性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宏观直觉的边界,涉及到抽象的概率概念,并且与我们日常经验完全不同。它不是你的智商问题,而是量子世界本身带来的挑战。

你不需要“像看见一个弹珠一样”去理解它,而是要:

信任实验结果。
接受概率在微观世界中的核心作用。
学习量子力学的数学描述,并理解其预测能力。

这就像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或理解一个复杂的哲学概念一样,需要时间和练习,以及一种“跳出固有思维模式”的开放态度。你感到困惑是正常的,也是科学探索的开端。继续提问,继续学习,你会慢慢接近这个奇妙的量子世界的真相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好,题主、各位观众。如果你们之前不能完全理解波粒二象性(现象本身,或者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用担心,我认为十有八九不是智商问题:量子物理的内容有太多“反常识”了。很多时候,是我们的脑袋在排斥这些知识;有的时候,我们对这些概念理解有“缝隙”(也就是中途一两个概念跳过去没理解透)我的“常识”就又挤进来捣乱,指导我们“想当然”。所以你需要的是耐心、开放你的脑袋、想象你自己啥都不知道。

也许大家不知道,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薛定谔提出它的初衷并不是帮助大家理解量子力学,而恰恰是由于他无法接受量子理论里面诡异的“世界观”,提出这个思想实验的目的是告诉大家量子力学有多荒谬,所以他决定放弃。Well,从薛定谔到现在,发生了很多事。一些实验和理论的完善,让量子理论的说服力越来越强。这个回答中会讨论一些。能不能够说服你,就看你啦!有的时候你觉得你没理解,其实仅仅是你没被量子理论说服而已。好啦,我们来吧!

-------------------------------------------------------------------------------------------------------------------------------

这个答案很长,但是它是分阶梯。如果你今天感觉不是很“求知”,可以先看第一个阶梯,等你准备好迎接挑战,再往下面看。

我非常清楚,每个阶梯的内容,带来新的疑问远远多于它能解答的疑问。所以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问题。如果碰到我自己也不了解的知识,我会请教他人或自己读论文,并把信息和大家分享。

非常理解量子物理的知友们,谢谢你们有耐心读这个入门级的答案,如果在阅读中发现了知识性错误,希望能抽出一小点时间指出;如果你心目中有更加容易让人理解的解释方法,我也希望你能慷慨得把它留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分享,谢谢啦!

------------------------------------------------------------------------------------------------------------------------------

首先,要理解波粒二象性,你需要:

a.理解粒子的行为方式。举例:你家里有一只小狗,小狗跑来跑去,但是每一个固定的时候只能出现在一个位置;你去打靶子,枪法很烂,有的时候成绩好,有的时候成绩差,但是每发射一枚子弹,只能在落在靶子上一个特定的位置。

b.理解波的行为方式。举例:你喊大家去KTV:“走走走!!!”房间里面每个人都听到了;你划船,船荡开的涟漪扩散到湖面很大一片范围的每一个位置。

c.假如性质交换。如果子弹表现地像波一样会怎么样呢? 你发射一枚子弹,房间里面每个人都死了。如果声音表现地像粒子一样会怎么样呢?你喊了一句话,只有一个人能听到你。

理解了这三件事,你检视一下宏观世界,你会发现,所有的事物,要么体现波的性质,要么体现粒子的性质。没有混淆。


-----------------------------------------------------------------------------------------

实验一

到微观尺度,我们发现“波性质”和“粒子性质”在同一个“物体”上有着惊人的混合。比如电子,有的时候有表现出粒子的性质、有的时候表现出波的性质。

著名的试验:电子双缝干涉试验:

每发射一个电子,最终电子会落在挡板的一个位置,这表现了电子的粒子性质;

但是如果你重复试验够多次,电子落在挡板的结果展示了干涉-----波的性质:

挡住其中的一条缝,干涉波纹就消失了

如果电子每次只是随机通过其中的一条缝,那么最终的试验结果应该是挡板上的两坨电子,然而事实不是这样,我们看到了干涉条纹。所以一个电子在双缝干涉试验中,并不是通过了其中的一条缝,而是“同时”通过了两条缝,并和“自己”发生了干涉。但是落在挡板上,被我们观察到,它就只能有一个位置了,这也就是“粒子”的性质。它落在哪里呢?答案是“概率决定”,落点的概率分布符合“波”的性质。也就说,落点位置被“波”所指引。

怎么会这样呢?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你放弃一个很重要的“常识”,你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电子既是“波”,又是“粒子”。当你看你的小狗的时候,它是一条活泼的小狗,下次再看它的时候,它还是一条活泼的小狗,于是,你的大脑自动填补了中间的空白:哦,我不看的时候,它肯定还是一条活泼的小狗。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一定连续性。在电子的情况下,你看一眼,它是一个粒子,你转过头去不看它,再看它,它还是粒子。但是在中间你不看它的这个过程中,它已经不是粒子了,它变成了一个波函数,是你的观测,让波函数坍缩成了一个粒子:电子。实际情况是,我们被一锅浓浓的“汤”所包围,我们叫它量子场。观测这个动作,便是从这锅汤里面召唤了一个粒子:电子。



这提出了一种完全违背我们常识的,对于物质的认识。但是这是目前能提出来的最可信的,符合双缝干涉试验结果的解释。但是,我们该相信这个解释么?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扭过头去不看的时候,这个粒子就变成了一锅“汤”?我的有办法在不“看”的情况下,“评估”它到底是不是“汤”么?观测这个动作真的有这么神奇么?它能影响物质世界?观测这个动作又怎么界定呢?如果你愿意接受挑战。请往下看。

-----------------------------------------------

实验二

下面,就是一个更加的诡异的试验:量子擦除试验。如果你理解双缝干涉试验还有些吃力的话,回头再仔细看看,理清头绪,然后闭上眼睛,按摩一下太阳穴。继续。

其实这个试验就是更加聪明的双缝干涉试验。在这个试验中,我们使用的是光子,而非电子。注意,光子有着和电子一样的波粒二象性。之所以使用光子,是因为光子有个非常好的性质:偏振性。所以你可以想象这是带着3D眼镜的双缝干涉试验-------双缝干涉3D版!

理解这个试验还有一个重要的预备知识:量子纠缠态。这里不详细解释了,总之你需要知道,处于纠缠态的一对粒子,只要测量了其中的一个,另外一个粒子的状态也就是确定的,不需要测量我们也知道它的状态。就好比你只有2只袜子:红袜子和绿袜子。在观测之前,你每只脚上的袜子都处于“薛定谔猫”的混合状态,但是我观察了你的一只脚,这只脚的袜子状态就坍缩为单一的颜色:要么绿,要么红;但与此同时,另外一只脚的袜子颜色也混合状态也同时坍缩了,虽然我没有直接观察它。

试验中,光子的偏振性有四种:水平、垂直、顺时针、逆时针;

下面就是3D眼镜啦!四分之一波长片:

3D眼镜的功能如下图所示:垂直的通过红色片变成了顺时针,水平的通过红色片变成了逆时针;绿色功能相反。

现在,我们的光子发射枪要开始试验了。它通过一种叫做下转换(down-conversion)的方式,一次发射两枚处于纠缠态的光子:光子A进入我的探测光子偏振性的探测仪,假如说叫做M1,光子B进入双缝干涉试验装备,最终落到挡板上,挡板后面有个偏振性探测仪,假如叫M2.


嘻嘻,不过是带上3D眼镜的双缝干涉试验!

带上3D眼镜后,光子通过眼镜的偏振性改变了,但是并不会改变试验结果的干涉条纹:

下面就是真正让你脑子烧糊的部分啦!

假如我们打开M1:M1测量光子A的偏振性。由于A与B处于纠缠态,他们歧是是一个垂直一个水平,当光子B通过一个偏振片之后,偏振性就改变了。这个时候就与纠缠态,A的状态也会改变,测量A,我们就能知道光子B“到底”是通过了两个缝中的哪一条。这时候,惊人的结果发生了。只要打开M1,干涉条纹就消失了,挡板上的光子痕迹变成了两坨。而关闭M1,干涉条纹就又回来了。

注意,M1与试验设备没有任何物理联系,事实上,你可以把它放到宇宙的另外一端。它仅有的工作就是观察光子B兄弟的偏振性。所以这个试验说明了“观察者效应”。另外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只要M1打开,条纹就消失了,并不需要一个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去看结果:到底哪个光子经过哪条缝啊?所以“意识”在这个试验中不扮演任何角色,你不需要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才能让量子混合状态坍缩为一个状态。在这里,冰冷的M1充当观察者的角色。真正的观察者的定义,还是个开放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

---------------------------------------------------------------

实验三

准备好了么?如果准备好了,请往下看。下面是最让人震惊的部分。如果你对上面的部分还有疑惑,请务必理清头绪再往下看!

这个试验来自Kim博士200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Phys. Rev. Lett. 84, 1 (2000)

延时量子擦除试验,它甚至让我们对“因果关系”产生了怀疑。

上面的图是试验台,下面的解释很重要。一定要搞清试验台是如何运作的。

1. 一道激光通过双缝版,打到BBO上,形成了两对纠缠态的光子;红色的光路表示光子通过了上面一道缝(缝A),蓝色的光路代表光子通过了下面一道缝(缝B)。请注意,光子的波长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颜色只是为了逻辑的区分它们通过了哪一道缝;

2. D0的角色是上一个试验中最后观测挡板的角色,D1~D4是感光元件,图中的光路,从BBO至D1、D2、D3、D4的距离是完全一样的。是BBO到D0的两倍;

3. 如果没有D1~D4所有的设备,那么参考上一个试验,我们没办法知道某一个光子是通过红色光路到达D0、或是通过蓝色光路到达D0,光在D0上,形成了干涉的条纹;

4. BSa,BSb,BSc是三面半银透镜,它有50%的几率使得光子透过,50%的记录使得光子反射。

红色光子纠缠兄弟,有50%的几率击中D4,25%的几率击中D1,25%的几率击中D2;

蓝色光子纠缠兄弟,有50%的几率击中D3,25%的几率击中D1,25%的几率击中D2;

5. 情况A. 假如D4感光,那么我们就明确的知道,它的红色纠缠兄弟击中D0;假如D3感光,那么我们就明确的知道,它的蓝色纠缠兄弟击中D0。如此,我们就知道了D0上面每一个光子是通过哪条缝的了!这个时候,D0上的干涉条纹退化了,变成了两坨光印!

6. 情况B. 假如D1或者D2感光,那么我们还是不可能知道D0上光子的光路情况,观测信息相当于被擦除了。干涉条纹就被复原了!

7. 注意这个试验很重要的一个暗示:D1D2感光和D3D4感光唯一的区别是,通过光路知识,我们能提取光子信息。没有观测者,没有观测意识,仅仅是知识本身,仅仅使我们可能知道的潜能,就导致了混合状态的坍缩;

8. 最最重要的一点,所有D1~D4的感光信息的产生,都是发生在D0感光之后的!!仿佛光子预知了未来,决定了自己在通过双缝之前是否坍缩。

这对量子力学,甚至哲学上的因果关系,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时间,我会继续更新有关这个令人震惊的试验可能产生的内涵。

-----------------------

思考,可能的解释,实验的含义

感谢大家的有益的思考!大家的问题都提得非常棒!问题我都看了,请允许我慢慢更新。

-------------------------------------------------------
思考一

先给大家提一个有趣的问题让大家思考:

量子力学每有一个新的实验或发现,宗教教徒就如获至宝的说明这是上帝存在的证据

如果你是其中之一,我邀请你思考如下问题:实验2和3中的“纠缠光子副本”(纠缠兄弟)路径对于全知的神,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以基督教的神耶和华为例,他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外,所以他(她)对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和即将发生的事情都了解。

那么这说明了纠缠兄弟的路径对于他不是秘密。对于全知的上帝来说,光子路径永远已知。这就带来的一个悖论,上帝永远不可能获得“波函数”的任何知识,因为在他(她)眼里,波函数总是坍缩为粒子的,与“全知”矛盾。更重要的是:试验3说明了仅仅是有人类知道路径信息“潜能”就导致了波函数的坍缩,如果这样的上帝存在,他(她)的知识应该腐化了宇宙中所有的试验环境,人类应该也永远无法获取波函数的知识。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如果量子力学解释正确:符合圣经描述的上帝是不存在的。哎,量子力学原来不是上帝的盟友呐!

-----------------------------------------------------------------------------------------------------

思考二


下面这一点非常重要!!!!!

仔细观察实验3的第二张图,结果图。R01 表示了落到D1上的纠缠兄弟在D0上的分布;的R02 表示了落到D2上的纠缠兄弟在D0上的分布。 请注意这个细节:他们差了半个相位!当他们叠加的时候猜猜发生了什么?分布结果变成了波函数坍缩时的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你能给出一个优雅的猜测么?

----------------------------------------------------------------------------------------------------

思考三

实验三真的违反了因果关系么?

如果按照经典物理的假设,是的,违反了。但是实验结果结结实实的就在那里,怎么办呢?我们又需要扔掉另外一个重要的“常识”。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难以咽下去的结论:粒子是个伪概念。

粒子这个概念不存在,我们的测量并没有导致波函数严格意义上的坍缩,只是概率的波峰坍缩到一个范围内,让我们产生了“粒子”的幻觉。粒子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用特定的波函数取值来描述。信息超光速传播或者回到过去,这个假象只不过是两个波函数的“纠缠态”。

直觉好像告诉我们,擦除器是否激活真的把信息送到了过去,导致了波函数行为的变化。那么,在这个试验中,到底有没有“有用的”信息回到过去,而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了呢?这个时候,也许是读者拿起笔算算的时间了。毕竟科普到一定阶段,文字和绘画就再也不能解释问题了,我们需要方程式。你准备好迎接挑战了么?或者,你可以尝试使用思考二的结果。

---------------------------------

千万不要走火入魔!

评论中有些读者问道:这可不可以证明世界是唯心的呢,这可不可以证明我们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呢? 你们的这些“思考”并不新鲜,很多人开过这样的脑洞。

首先要说的是,不,当然不能证明。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们的“证明”其实是个伪概念,只是一种看起来轻松的“解释”而已。然而真正的证明,讲究的是证据。而且,如果你硬要说,量子力学也是让“我们生活在虚拟世界”中这种解释的可能性变得更加高,因为量子力学允许的真正的“随机性”的存在。计算机模拟最害怕的就是“真正的随机”。再说,为什么想象模拟一定要套用人类的计算机概念呢?太没有想象力了吧!

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你仔细想,“我们生活在虚拟世界中”这种问题本身,就是不可证伪的。由于科学的可证伪性,它根本就算不上一个“科学问题”,而落入了哲学的领域。

然而在哲学领域中,对于不可证伪的事情,我们有“剃刀原则”Philosophical razor:由于“解释”的方式是无穷无尽的(everything can be explained away),我们必须允许有这样的规则,让我剔除可能性极低的“解释”,否则所有的哲学讨论都会陷入无意义的诡辩。

最著名的哲学剃刀:奥卡姆剃刀

When faced with competing hypotheses, select the one that makes the fewest assumptions. Do not multiply entities without necessity.
面对相悖的两种假说,选择所需要假设最少的哪一个;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最暴力的哲学剃刀原则:“牛顿的火焰激光剑”

what cannot be settled by experiment is not worth debating
不能被试验验证的问题,不值得辩论


我最喜欢的剃刀原则:希钦斯剃刀

What can be asserted without evidence can be dismissed without evidence

无证据基础的宣称,可无需证据地驳回。

量子力学可能是科学中我们存在“认识缝隙”最大最多的门类之一。当我们存在认识缝隙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求助虚无,给我们一个轻松的解释,给我们安慰,缓解我们对无知的恐惧。这是人类的弱点:当我们恐惧的死亡的时候,我们创造了afterlife的幻想,诞生了无数死亡的邪教,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如今,当面对无知的时候,我们应该感到的是好奇和兴奋:一个更加广阔的宇宙等着我们探索。

我很喜欢考虑哲学,我很喜欢哲学博士这个称呼(Doctor of Philosophy PhD),我认为它很符合我们对于知识的终极追求。但是我很遗憾地看到知乎中对于哲学的讨论,大多数陷入了无意义的诡辩。

问题中另外一个回答

@苏暖暖

提到:多看数学和物理,少看哲学和心理。

我明白她的意思,不过表达方式可能欠妥。我鼓励大家多考虑哲学,但是不要走火入魔。可能在考虑哲学问题之前,接受一点正规的哲学训练是必要并且有益的。

祝大家思考愉快。关于量子力学的,会慢慢更新。

---------------------

相关回答:

平行世界的理论是什么样的? - 爱小臭的回答 事件的随机性能用混沌理论或量子理论来解释么? - 爱小臭的回答
用占卜的方法预测薛定谔之猫的生死算是观测吗? - 爱小臭的回答
user avatar

换个说法你就能理解了,波粒二象性,实际上就是大家搞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但观察结果就是这样,于是只好强行给个名字。

user avatar

研究一个未知东西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强行拿已知的东西去联系理解。

我现在跟你说个东西,大概相当于四个柱子上面顶一堵墙,上面有两个蒲扇和一根水管,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盲人摸象》里的大象。你无法用任何已知的东西去描述一个未知的东西。

我们现在对于微观粒子(光子原子电子)的了解方式,不异于盲人摸象。

于是无论你怎么去理解“水波/声波”是一种粒子,或者“小球”以波的方式反射衍射,都是理解不了的。这不是智商的问题,是思维的问题。

从波粒二象性的角度理解一个微观事物(为了避免语意造成的理解偏差,不称其为微观粒子),无非是:

1,该事物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许多该事物构成的群体并非是连续的。

2,许多该事物组成的群体表现出衍射,干涉等特性。

你并不需要理解“为什么大象的耳朵像蒲扇”,而只要记住类似“大象的耳朵像蒲扇”这样的信息来帮助你认识大象。

再说两点“记住就好了”的知识,会帮助你更容易的绕出思维的死胡同:

1,关于波的定义,现在来说并不是基于水波或者机械波。波的精确定义来自类似光波这样的东西。因而不是光像水波一样波动,而是水波有点像光在波动方面的表现。

2,(这一点是一个假说,不过相对合理)微观粒子,可能并非是你想象中的一个又一个小球。硬要说的话,它就是一团虚无的概率,飘啊飘的。像一朵代表概率的云。它的质量/电荷可能出现在这团云的任何一个位置。只是当你去寻找它的时候,概率才被确定下来。一朵云缩成了一朵更小的云(看起来会很像我们平时概念里的微观粒子:一个实心的小球)。你可能很难去理解一个个小球在聚成一堆的时候表现出波动性,但是你应该能理解很多很多团波动的水/云,聚在一起成了一大团波动的水/云。

user avatar

光的波粒性质并不能代表光的真正形态,只是我们观察角度不同,而得出的不同结论。

打个比方: 对于金字塔,我们从正面看是一个三角形,但是俯视的话就是四边形。这两种形状都是属于金字塔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不同的视角,得到了不同的答案。然而,无论是三角形,还是四边形,都不能说其中之一或者这两个形状就是金字塔。事实上是金字塔的形状远远复杂于这两个形状。

对于光,也是如此,波粒性质是光的不同角度得到的性质,但是不能代表光实际的形态

user avatar

其实很简单,你不要去想电子啊光子啊的位置和动量,以及它们是怎么通过双缝的了,我就拿个具体的宏观物体来给你解释。

这个宏观物体就是你爸。

你想象一下,如果你不看你爸的时候,他位置在哪里?在干什么?速度是多少?

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肯定是不知道的。

但是,你从平常的经验来看,你肯定知道他大概在哪里,大概在干什么,以及根据他的身体情况也大概知道他的速度是多少。

对你来说,此时的他,就呈现出一种概率波的形式。

他在公司的概率是x%,在厕所的概率是y%,在外地的概率是z%;他在敲电脑的概率是a%,在开会的概率是b%,在抽烟的概率是c%……

所有他可能出现的位置和可能做的事情,在你这里,全是以概率波呈现的。

这就是波性。

但是,如果你跟踪他,并不被他发现。那么,无论他在干什么,在你观察者的眼中,他都是在做具体的事情,而且所处位置和所做的事情概率全都变成100%。

这就是粒子性。


你也许会狡辩,说不跟踪他,直接给他打电话也能知道他在干什么啊?

但是,如果他接电话的话,此时的他立马也就坍塌成接电话状态了。

所以理论上来说,如果你不用任何方式来观测你爸,那么他对你来说,就永远是一团概率波,打了老板、中了500万、飞上月球都有可能。一旦你观测他,他就立马坍塌成粒子态。

这就是波粒二象性。


user avatar

不是智商不够,而是我们身边有着太多的噪音污染,导致正确的信息被淹没在汪洋大海中。

先拿双缝实验开刀。今天刚写了问答关于它的,因为随手开了个车被折叠了,囧,我就正经点写到这里:

动不动就细思极恐的人们都是渣渣,学点毛皮就开始放飞自我。

动辄拿玄学说事的人们都是神棍,把看不懂的东西都交给另外一个不带函数的神来解释。

迷恋未来决定过去的人们都是小时候父母没拿鞭子抽的主,当这些主子们发现疼了后,才能判断这鞭子真的打在身上了。

双缝干涉实验,实际是一个娱乐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入门的科普向大家做介绍,当然如同很多的科普一样,很多的关键信息是故意模糊处理的。

知乎上有一个物理专业的宅写的一篇文章,解释的比较清晰了,当然专业的意思是不说人话。

我,一个民科就翻译一下:简单说就是电子也是要区分体位的,是上上下下还是左左右右,都是有差别的。姿势正确打目标洞,一击必中;姿势不对,打中目标洞存在概率,错了的话就进了旁边的洞。貌似可以称作相位而蔽之。

这个世界啊,从来不缺现象,缺少的是信息。


上面就着知乎知名的话题双缝实验开场。接下来是gang gang为何对波粒二象性的民科解释。

gang这类话题的时候,有几个重要东西需要先铺垫:能量,尺度,关系。

能量可能好说,毕竟日常生活以及爱因斯坦的普及,多数人应该不会觉得这是问题;

尺度,估计有点不着调,因为我们一般人见不到极大和极小的尺度,光靠思维实验有点难度,个人建议就把人当做对象,毕竟数量足够多,相较地球,个体也算小;

关系,这个比较麻烦,简单的说为了了解一个东西,我们只能借助媒介去了解,可以是光,电,声,色,以及其他人等等。同时关系即是相对又是绝对的,是的,就是简化的相对论。更加通俗的讲就是不同场景下,主要关系是不同的,男女关系,父子关系,上下关系等等。

那么我们再来观察地球上数十亿的对象,人,这些人每天都要吃喝拉撒睡,有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功能,我们去观察一个个的个体的时候,看到的是他们每分每秒的行动,这些行动围绕着他的社会角色和功能有序展开,他们的身体机能也按照数百万年来的规律进行着,这时他们是一个粒子,信息完备。

当我们观察一大群人的时候,我们很难看到所有人的行动,而只能通过一部分群体或者长期规律性的行为,来认识和理解这些人以及个体,如同文化,以及最近跟风在看某24小时剧,以及大家在猜测谁是boss,以及某个人回答说没有谁是boss,真正的boss是社会共同意识,是底层百姓的无视,是中层中枢的漠视,是高层决策的幻视,结果的导向却是一样的,这种意识会在整个人口传播开来,对的,就像潮流风一样,吹到千家万户,然后影响着每个个体的行动。这时信息完备吗?很难,更何况还有跳反,这一作弊情况的发生。

这时,你,问主,让一个粒子在两扇门之中选择一个,一个是生门,一个是死门。按照粒子的本能,它会选择生门,这才符合它的粒子性;可是偏偏有人会选择死门,因为这样这个粒子会出名,它的某些关系粒子会从中获得好处,因为这个粒子受到来自某个关系的一些影响,而这个影响还会持续影响到其他有关系的粒子。

那么,问主就会看到这些粒子们,既有粒子性,同时还有波动性。背后的根因是什么呢?因为问主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资源甚至是没有合适的资源,去观察每一个粒子的每个瞬间的行动,获取完备的信息,继而选择通过统计的方式去绘制粒子的不完备的众生行为。

再回到那些纸面上的粒子,因为我们无法找到合适的更小的粒子去帮助我们知晓目标粒子收涉及的关系,但是我们又不是对目标粒子一无所知,于是在微观信息不够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动态的宏观统计,来帮助我们更多地去了解目标粒子。

上面就是民科版波粒二象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