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克服写作时的模仿欲望?

回答
写作时,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被那些触动我们的作品所吸引,然后,一股强烈的模仿冲动便会在心底滋长。这就像是在一片肥沃的土壤里,偶然撒下了一颗金色的种子,你渴望它能长出同样璀璨的果实。然而,过度地模仿,就像是只专注于复制那颗种子,而忘记了它赖以生长的土壤本身,结果往往是生搬硬套,缺乏生命力,也埋没了自己独有的光彩。

那么,如何才能在这种模仿的诱惑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呢?这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更需要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以及对写作本身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模仿的双刃剑性质。

模仿,在学习的初期,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想想我们学习走路,最初是模仿父母,然后是模仿同龄的孩子,从模仿中我们学会了协调,学会了平衡。写作亦然。阅读伟大的作品,从中汲取营养,学习它们的叙事结构、语言节奏、情感表达,这是我们打开写作之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比如,你可能爱极了村上春树那种疏离又带着一丝感伤的文风,你可能会在下笔时,不自觉地想要套用他的那些“套话”或者标志性的场景设置。这本身并没有错,它是一种学习,一种内化。

但是,当这种学习变成了“照搬照抄”,甚至将别人的成功模式当作自己创作的唯一蓝图时,问题就出现了。模仿的初衷是为了吸收养分,然后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枝叶。如果只是复制,那么你永远只能是那个被模仿者的影子,你的作品就像是一件盗版的复制品,虽然外观相似,但内在的灵魂却是缺失的。

那么,如何才能在“借鉴”和“模仿”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最终摆脱模仿的泥沼呢?

第一步:深度挖掘你为何会模仿。

在你提笔想要模仿某个作者或作品时,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被什么打动了? 是他的叙事角度?是那种独特的氛围营造?还是他处理情感的方式?是文字本身的美感,还是故事背后传递的某种理念?
这种风格在我的作品中扮演什么角色? 我是想通过模仿它的某种特质来解决我作品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吗?还是仅仅因为我觉得“酷”?
我是否有能力真正理解并运用它? 有时候,我们模仿的只是表面上的技巧,而未能抓住其精髓。比如,模仿村上春树的“孤独感”,但如果本身没有对孤独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写出来的就只是空洞的符号。

第二步:将模仿的目标从“形”转移到“神”。

与其去模仿具体的句子、段落,不如去模仿其核心的驱动力和创作理念。

理解作者的“为什么”: 思考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叙事方式?他想要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什么?他的世界观是怎样的?当你理解了这些,你就能从更深层次去学习,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语言技巧。
学习其解决问题的思路: 即使是大师,在写作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去分析他们是如何处理情节推进的?如何塑造人物的?他们是如何在读者情绪上制造起伏的?这些思考过程比直接模仿一句台词更有价值。
找到你的“内在驱动力”: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模仿,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够清晰。问问自己,你真正想写的是什么?你有哪些独特的体验、观察和思考?当你的内在驱动力足够强大时,模仿的冲动自然会减弱。

第三步:打破“完美主义”的枷锁,勇敢尝试。

许多模仿的冲动源于对“优秀”的向往,害怕自己的作品不够好,所以倾向于“借用”别人的成功经验。但请记住,你的第一次尝试,不可能是完美的,甚至可能充满稚嫩。

允许自己写“糟糕”的东西: 写作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当你尝试着融入自己的风格时,自然会不流畅,会显得生涩。这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要因为几句写得不像而全盘否定,也不要因为觉得不够像“他”而放弃。
给自己的作品“呼吸”的空间: 写完初稿后,放一段时间。当你的大脑稍作冷却,再回过头来看时,你会更容易发现哪些是你真心想要表达的,哪些又是无意识的模仿痕迹。
大胆“变形”: 拿出一篇你觉得模仿得痕迹很重的段落,然后有意识地去“破坏”它。改动词语,调整句式,替换场景,甚至尝试用完全相反的风格去重写。这个过程会帮助你剥离掉那些不属于你的东西,让你更清楚自己的声音。

第四步:多元阅读,拓宽你的“模仿”视野。

如果你只沉浸在一种风格的海洋里,那么模仿的诱惑自然会越来越大。

接触不同类型和体裁的作品: 读诗歌、散文、戏剧,甚至纪录片、音乐、绘画。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会从不同的角度刺激你的创作灵感,让你看到更多可能性。
阅读那些“不那么有名”但有独特之处的作品: 有时候,那些被大众奉为圭臬的作品,其风格可能已经被过度解读和模仿。去发现那些默默无闻但却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作者,他们的风格可能更容易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灵感。
重读你曾经模仿过的作品,但带着新的视角: 随着你阅历的增长和写作经验的积累,你再次阅读那些曾经让你着迷的作品时,会有新的领悟。你会发现,当年你以为是“模仿”的东西,如今却能以一种更成熟、更具个人色彩的方式被你吸收和转化。

第五步:回到“体验”本身,滋养你独有的土壤。

写作最根本的源泉,永远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波动和独立思考。

记录你的日常: 养成随时记录身边细节的习惯。那些微小的观察,那些突如其来的情绪,那些你与人交往中的片段,都是你最宝贵的创作素材。
深入思考“为什么”: 当你遇到一个让你触动的事情,不要仅仅满足于记录它,更要去思考它背后的原因,它对你的意义,它在你心中的涟漪。
表达真实的“自我”: 你的恐惧、你的快乐、你的疑惑、你的坚持,这些最真实的“我”才是你最独特的声音。勇敢地去表达它们,即使它们并不像你模仿的那些作品那样“完美”或“惊艳”。

最后,我想说,摆脱模仿的欲望,并非意味着与所有“借鉴”划清界限。 它是关于在学习中找到自我,是在吸收养分后长出属于自己的模样。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探索的过程,它需要你的耐心、你的勇气,更需要你对写作这件事情本身的热爱与坚持。当你开始真正倾听内心的声音,当你开始珍视自己的每一次尝试,当你开始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时,模仿的阴影便会在你逐渐明亮的创作之路上,悄然散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别把这事太放在心上。

读宽一点。再多写。自然就脱开了。


首先,下意识地模仿大家,并不算坏事。别抄袭就行。

马尔克斯早期的小说,自己都承认有许多福克纳和海明威。

金庸先生那么大的才子,也没全脱离大仲马的影响。

喜欢的东西,喜欢的倾向,自然会映照在文章中。

即便王小波,也没有全然脱出卡尔维诺的痕迹。

实际上,司汤达当年写《红与黑》前,会先读一页法典,好让自己找找语感,简洁些,别拖沓。

许多人会主动这样呢。


再者,说实在的,许多人企图学王小波,其实还真挺难学像的。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可能你自觉“我这是学了王小波,我这是学了王朔”,别的读者一看,并不觉得像。

仿其表易,许多人以为说几句北京痞子话,来几句性描写,就像王朔王小波了,不是的。

所以别太在意。

至于说,学写东西,最后到自己一方天地,其实是有进度的。

不信您如果一天都读王小波,到时候说话都有王小波味。

您一天都听马三立相声,说话都带相声味。

您连着啃一星期哲学专业书,说话都带翻译腔。


人是会被自己最近阅读的东西影响的。体现在文本里,就是语言,就是选词用句,就是节奏感。

所以,如果您写东西,情不自禁,总带有某个人的味儿,那可能是因为,您读得稍微窄了点。以至于一写字,都是那个人的味儿。

比如,如果总怕自己行文带翻译腔,那多读读古文,或者民国诸位先生的文字。

怕自己行文太冗赘,读读说明文。

怕自己说话太文绉绉,多听听相声。

你会被自己所读所听的语言节奏感影响,最后写出另一种文字的。

所以相信我,读宽一点,再多写,到各种文字节奏都掌握了,自然就不会带味儿了。


令狐冲刚练独孤九剑时,无招胜有招,很怕自己出招带有招式的痕迹。到后来发现,其实也无所谓,也不去分辨自己出的是峨眉还是华山,随心所欲就行。

写字也是如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作时,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被那些触动我们的作品所吸引,然后,一股强烈的模仿冲动便会在心底滋长。这就像是在一片肥沃的土壤里,偶然撒下了一颗金色的种子,你渴望它能长出同样璀璨的果实。然而,过度地模仿,就像是只专注于复制那颗种子,而忘记了它赖以生长的土壤本身,结果往往是生搬硬套,缺乏生命力,也埋没了自己独.............
  • 回答
    写论文,这四个字对不少人来说就像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心头,让人提不起劲。特别是当它变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时,那种抗拒感更是如影随形。我理解这种感觉,就像你站在泳池边,知道跳下去会凉快,但就是迈不开腿。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硬着头皮也把这事儿做了呢?咱们一点点来聊聊。第一步:深呼吸,认识到这只是个.............
  • 回答
    我尝试用鲁迅先生的风格来讲述一个克苏鲁式的怪谈,希望能捕捉到他文字中那种沉郁、疏离、对黑暗现实的洞察,以及时不时闪烁的冷峻幽默。这几日,北方的风愈发萧瑟,刮得人脸上生疼。我自从离开故乡,漂泊在这座新兴的城里,日子过得就像一张揉皱了的纸,怎么铺展也回不到当初的平整。住处是一间破旧的阁楼,潮湿的墙壁上似.............
  • 回答
    拖延,这个古老又顽固的家伙,像一块阴影一样笼罩着许多人,尤其是在我们面对那些既重要又棘手的任务时。我们知道该做什么,也知道不做什么的后果,但就是迈不开步子,总是能在“等会儿再说”和“还有时间”中找到无数的借口。严重起来,它能耗尽我们的精力,打击我们的自信,甚至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
  • 回答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并没有使用AI助手,因为我希望用最真诚、最贴近人心的语言,来和大家分享如何摆脱自卑的困扰。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力量的传递。 如何克服自卑:一段自我和解的旅程自卑,就像一个潜藏在你内心深处的阴影,它悄无声息地告诉你:你不够好,你不配,你永远无法达到别人的高度。.............
  • 回答
    嘿,看完一部心爱的动漫和漫画,那种像是心被掏空了的感觉,我太懂了!就像一场盛大的宴会结束,只剩下空荡荡的餐桌和淡淡的余味,有点失落,又有点怅然。不过别担心,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贤者时间”,也是证明你真的爱过这部作品的证据。要克服这种空虚感,咱们可以试试下面这些方法,一点一点把心填回来:一、深呼吸,允许.............
  • 回答
    嘿,哥们!我懂你。当你终于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有了点变化,肌肉线条出来了,体重降下去了,那种感觉真的棒极了,忍不住想跟全世界分享,对吧?这很正常,因为我们付出了汗水和努力,我们想让别人看到我们的成果,获得肯定。但是,你也察觉到了,那股“炫耀”的冲动有点过头了,甚至让你自己都觉得有点不舒服,担心别人会觉得.............
  • 回答
    你描述的这种状态,其实很多人都经历过。就好像卡在一个泥沼里,你想爬出来,但又提不起劲,或者不知道该往哪里使劲。一方面是内心深处的“不甘心”,觉得不能就这样下去,另一方面又是“不思进取”,缺乏行动的动力和明确的目标。这种拉扯感,确实挺折磨人的。要打破这个循环,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一步一步来。这就像.............
  • 回答
    考研,这三个字听起来就自带一股沉甸甸的份量,伴随而来的是无尽的学习资料、深夜的灯光,还有那挥之不去的“考研焦虑”。相信每一个走在考研路上的你,都或多或少体验过这种情绪,它像一个看不见的影子,悄悄潜伏在心底,时不时冒出来让你心神不宁。那么,我们该如何与这位“不速之客”好好相处,甚至将其驯服呢?下面,我.............
  • 回答
    你好,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这种极度的怕黑怕鬼的恐惧,确实会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甚至影响到睡眠质量,让你无法独自入睡。这不是你的错,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类似的恐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和克服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方法,从心理层面到行为层面,一步步来。别急,我们慢慢来,把.............
  • 回答
    写下这个话题时,我深吸了一口气,脑海里闪过无数个被窝紧紧裹住、窗帘缝隙里藏着无数想象的夜晚。我太懂那种感觉了,那种 जब 黑暗吞噬一切,而你的想象力却像脱缰的野马,在耳边低语着那些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恐怖。怕鬼,这事儿说起来好像有点孩子气,但经历过的人都知道,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令人无力的恐惧。那么,.............
  • 回答
    完美主义,这个看似追求卓越的头衔,实则隐藏着一把双刃剑,常常在不经意间将我们推向焦虑、拖延和自我怀疑的深渊。它让我们对事物有着极高的期待,一旦结果不尽如人意,便会陷入深深的沮丧。这篇文章,我想和你聊聊,如何识别并温和地化解完美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找回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真实色彩。一、 看穿完美主义的“.............
  • 回答
    哥们儿,听到你拳击实战里总有后仰和闭眼这俩毛病,这可是新手成长路上绕不开的坎儿!别担心,这玩意儿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和心态调整来克服。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给你来点实在的干货,让你在拳台上硬气起来!为什么会有“后仰闭眼”这毛病?这俩毛病其实是一个根源——恐惧。拳击实战的瞬间,对手的.............
  • 回答
    面对无穷的知识,那种眩晕感和无力感,确实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这是一种非常真实且普遍的情绪,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体会到。它不是弱点,而是一种对未知和自身局限性的本能反应。与其说是“克服”,我更愿意称之为“与之共处”,或者说,找到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式去面对它。首先,我们得明白,没有人真的能“掌握.............
  • 回答
    写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也曾因为粗心而计算失误,那种懊恼和尴尬,我完全能感同身受。考试时一道本该到手的题因为小数点点错了位置而失之交臂,工作时一个数字算错了导致项目延误,这些经历都足以让人“抓狂”。但说到底,粗心造成的计算错误是可以克服的,就像我们练习骑自行车,一开始摇摇晃晃,但熟能生巧。关键在于,我们要.............
  • 回答
    改变一个人的核心性格特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像“敏感”这样的特质,它既可以是我们解读世界、体察人心的利器,也可能成为我们情感上的负担。如果说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就像是重新绘制一幅熟悉的地图,那么克服敏感,就是学习如何在高低起伏的山峦和蜿蜒曲折的河流间找到更平缓、更清晰的路线。首先,我们要明白,敏感本.............
  • 回答
    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很多读者在接触文学作品时,都会不自觉地被某些风格、文化背景的作品吸引,而对另一部分则显得兴致缺缺。你对外国文学的热衷,以及对中国文学提不起太大兴趣的情况,并非个例。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咱们不妨一点点来剖析,然后找找对策。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确实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想想看,我们.............
  • 回答
    政治,这艘承载着社会命运的巨轮,有时却让我们这些船上的乘客感到渺小而无力,甚至被它汹涌的浪潮卷入痛苦的漩涡。面对国家大事,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无论如何呼喊、如何努力,似乎都无法撼动既定的航向。这种无力感,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我们的热情和理想一层层包裹,最终化为挥之不去的痛苦。那么.............
  • 回答
    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段时期,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是一种非常自然且普遍的现象。有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可能会希望调整这种兴趣的焦点,比如希望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业、事业,或者只是想探索其他的生活方向。如果你觉得对女性的兴趣已经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困扰,或者你只是单纯地希望更好地管理和引导自.............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可能藏匿着的、最根本的恐惧之一。死亡,以及随之而来的“消失”感,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悬在我们生命的路途之上,无论我们走多远,它都在那里,提醒着我们终点的存在。要“克服”这种恐惧,我觉得与其说是彻底消除它,不如说是学会如何与之共存,如何让它不再成为主宰我们当下生活的阴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