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间借贷司法保护上限调整为 LPR 4 倍(目前为 15.4%),对生活会有哪些影响 ?

回答
民间借贷司法保护上限调整为 LPR 的 4 倍,也就是目前的 15.4%(假设 LPR 为 3.85%),这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讲述这些影响:

一、 对借款人(尤其是急需资金的群体)的影响:

融资成本降低(部分人群):
原本利率高于 15.4% 的借款人: 这是最直接的影响。以前,一些非正规渠道或高风险借贷的年利率可能远超 15.4%,甚至达到 20%30% 或更高。这些借款人现在将不再受到法律的强制保护,其超出部分的高额利息将被视为无效。这能够显著降低他们的还款压力,避免因高额利息而陷入更深的债务泥潭。
但请注意,对于原本利率就在 15.4% 以内的借款人,其融资成本本身并未发生直接变化。

获得贷款的难度可能增加(部分人群):
风险溢价的考量: 贷款机构(即使是民间借贷)在决定贷款利率时,会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抵押物价值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估。一旦司法保护上限降低,贷款机构在法律上能够追讨的最高利息也随之降低。为了弥补潜在的风险,一些贷款机构可能会提高对借款人资质的要求,例如要求更高的信用评分、更可靠的抵押物,或者直接拒绝向风险较高的借款人放贷。
特别是对于信用记录不佳、缺乏抵押物、收入不稳定或从事高风险行业的个人或小微企业而言,他们可能会发现从民间借贷渠道获得资金变得更加困难。 这可能会迫使他们寻找其他非正规的融资方式,而这些方式的风险可能更高。

借贷行为的规范化(长期来看):
随着司法保护上限的明确,一些不规范的民间借贷行为将受到约束。那些曾经利用法律模糊地带收取超高利息的“高利贷”将难以获得法律支持。这有助于引导民间借贷市场向更健康、更合规的方向发展。
借款人也可能更加谨慎地选择借贷渠道,更倾向于选择有信誉、利率合理的机构。

二、 对贷款人(出借人)的影响:

收益率上限受限:
对于将资金出借给他人以获取利息收益的个人或机构来说,他们的最高合法收益率被固定在 15.4%。这意味着他们无法通过收取超过这一上限的利息来追求更高的回报。
对于习惯于将资金投入高利率民间借贷市场的出借人来说,他们的收益将直接下降。

风险收益的权衡:
风险增加: 降低司法保护上限意味着出借人承担的风险相对增加。如果借款人违约,出借人能通过法律途径追讨的最高本金和利息将受到限制。特别是当借款金额较大,或者借款人信用风险较高时,出借人可能会面临更高的损失。
寻找替代投资: 为了获取与过去类似的收益,出借人可能需要寻找其他风险更高、回报也可能更高的投资渠道,或者提高对借款人风险的审查标准,只愿意将资金借给信用极好、风险极低的借款人。

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对于一些业务涉及民间借贷的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如小贷公司),其业务模式和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他们需要调整策略,可能需要更多地依赖风险控制和合规经营来维持利润。

三、 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整体): 尽管部分人群获得贷款难度可能增加,但从宏观层面来看,统一且较低的司法保护上限有助于降低整体社会融资成本,尤其是在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融资成本。这有利于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财务负担,从而促进生产经营和经济增长。
规范金融秩序: 法律明确了民间借贷的保护上限,有助于遏制非法高利贷的蔓延,净化金融环境,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引导资金流向: 当高利率的民间借贷不再具有法律保护,且风险可能增加时,资金可能会更多地流向相对稳健、回报更合规的投资渠道,例如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理财产品等,或者流向更具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
潜在的“地下市场”风险: 虽然政策是积极的,但也不能排除在极端情况下,一些超高利率的借贷可能会转入更隐蔽的“地下市场”,进一步逃避监管,这需要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保持警惕。
对特定行业的影响: 一些高度依赖民间借贷来获得资金的行业,例如房地产开发中的部分环节、某些高风险的投资项目等,可能会感受到资金周转的压力。

具体生活中的例子:

1. 张三急需一笔钱周转,因为信用记录不好,在银行贷不到款。以前他可能找到一家民间借贷公司,年利率是 25%。现在,如果他发生纠纷,法律最多只保护他支付 15.4% 的利息,超出部分的 9.6% 是不受保护的。 这对张三来说是好事,能省不少钱。但另一方面,这家民间借贷公司可能会因为风险承担更大,而要求张三提供更强的担保,或者直接拒绝放款。

2. 李四手里有闲钱,以前他喜欢把钱借给个人或小公司,年利率能达到 20%。 现在,他知道即使借款人还不起,法律最多能帮他追讨 15.4% 的利息。这意味着他的潜在收益下降,同时风险并没有减少(甚至可能增加,因为借款人如果知道这个上限,违约的可能性可能上升)。因此,李四可能会考虑把钱存银行或者买更稳妥的理财产品。

3. 一家小微企业急需资金扩大生产,但银行贷款审批周期长。 他们过去常常向民间金融机构寻求帮助,利率可能在 18% 左右。新规出台后,他们可以不再支付超过 15.4% 的利息,大大减轻了财务负担,有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但同时,如果这家企业信用不够好,可能会发现民间金融机构更不愿意借钱给他们了。

总结来说,民间借贷司法保护上限的调整,是一项旨在规范金融秩序、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政策。 它对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也有可能带来挑战:

对急需资金但信用不佳的群体, 可能获得资金的难度增加,但一旦发生纠纷,其高额利息的压力会减轻。
对出借人而言, 收益上限被限制,风险可能相对提高,需要更谨慎地选择投资方向。
对整个社会而言, 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引导资金流向更有效率的领域。

理解这个政策,关键在于认识到它是在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并通过法律手段来引导市场行为向更健康、更合规的方向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方面,实际执行上会有很多操作空间,比如按APR还是IRR计算,手续费、保险等是否包含在内。并且,民间借贷的范围到底是哪些,持牌机构可以明确不算,小贷公司算不算?

有媒体消息,法院工作人员表示小贷也不算,那借呗之类就不受影响,不过蚂蚁还是在最近拿了消金牌照,可能是未雨绸缪吧。

另一方面,降低贷款利率是大趋势,但是降低借贷利率的上限真的能降低融资成本吗,或者说,真的能让人借到便宜的钱吗?

站在金融机构角度,经济仍然下行,客户还是那些客户,资金成本还是那个资金成本,利率上限导致赚的钱少了,为了保证利润,本能的会进一步筛选更优质的客户,给他们低成本的融资。

还是那句话,只会锦上添花,绝不雪中送炭。

原来借不到钱的人还是借不到钱,原来能借到高成本资金的人,以后连钱都借不到。

user avatar

1.利率是市场决定的,法律要强行压制,不是不行,但可能会有别的后果。

2.客户是分等级的。LPR的P,是Prime, sub-prime就是次贷,最后引发了危机。能借4倍LPR的,估计sub-prime都谈不上,这个高的风险,当然市场定价会完全不同。债券评级同理。

3.如果放贷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想想放贷的广告连厕所都已经贴满了),为什么有的人愿意支付那么高的利息?普通银行贷款不行吗?因为大概率还不上,所以出借者需要高利息来涵盖其风险,比如借给四人就有一人还不让,只能让还得上的三人的高利息来涵盖第四个人的风险,否则出借人自己倒闭。

4.限制利率,涵盖不了风险,只能不借或者变相借。以前有私力救济不走司法途径的情况,在扫黑除恶的背景下,这些手段不太可行。于是,这部分资金要么会转向其他市场比如股市,以匹配高风险高收益。要么,就不会采取直接借贷的形式而用其他形式来规避。伊斯兰教义还禁止借贷收利息呢,但伊斯兰金融却风生水起,murabaha、Ijarah了解一下。

5.这次司法解释最厉害的是溯及既往,说明经济下行明显,不得不出手相救。这样可能会出现三个后果,一是出借人先前的风险计算模型失效了,因为适用起诉时的LPR,LPR=MLF+点数,今后风险完全看央妈心情了,万一哪天搞出个负利率,司法解释又得改。二是一大批本来准备守约的借款人可能纷纷违约,以适用新的LPR四倍,相当于得到了额外的收益,可能由此带来一大波案件使法院受累。当然,这种额外收益的代价是由出借人包括小贷等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有所增加。三是为了控制风险,原先高利率所针对的客户,以后想再借到钱就难了,可能加速违约。

6.疫情之下,各国都出奇招,也不足为奇。欧洲许多国家已经负利率,金融机构贴钱都要借给你,因为还要考虑通胀带来的对实际利率的影响。英国已经由政府直接给企业担保80%向银行借钱。疫情带来的风险,已经改变了整个市场的风险模型。普通人也自己注意控制风险吧,包括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跳槽。

user avatar

答题前,先把《决定》的全文放上:


一、从24%变为4倍LPR,与其说是「调为」,不如说是「调回」。

我们现在常说的「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其实也是一项实行不过数年的「新规」,其依据是2015年最高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1]

在《规定》前,更早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的法规是发布于1991年《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2]

按照《意见》规定:

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其实也就是现在的4倍LPR。


2015年8月颁布《规定》时,对应的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在5%左右,四倍银行贷款利率与《规定》中24%的上限基本相近。

但《规定》颁布后,中国人民银行对贷款基准利率进行了多次下调[3],一直到2019年,通过〔2019〕第15号令,贷款基准利率变为LPR,每月更新,2020年7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是3.85%,与2015年《规定》颁布时的贷款基准利率已经有了很大差距。

(2014年年末基准利率是5.60%,2015年8月是4.85%,远高于目前的3.85%)。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的贷款基准利率不断降低,原本与四倍银行贷款利率相近24%上限也开始显得滞后,这是本次修订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变化之下,《决定》取消24%上限,改为4倍LPR,实际上是消除了因为经济环境变化导致的法律滞后,把上限「改了回去」


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目前新规并不会对生活产生直接影响

修订后的新规第一条规定:

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诸如微粒贷等产品都不是新规针对的「民间借贷」,而是「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进行的「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不受新规所限,原则上也不受4倍LPR所限(此处感谢 @虾仁芝麻卷老师指正)。

当然,如 @视频创作者王瑞恩 所言[4],类似机构的用户协议大多参照原24%上限的规定草拟,新规实施后,原用户协议很可能需要重新修订;同时也有案例指出,部分法院认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不得高于民间借贷利率上限,基于此,网贷产品很可能需要重新考虑自身业务的合规性。

后续会有怎样的影响,恐怕还需要一系列司法实践予以确定。


三、新规对新案有溯及力,但不影响旧案。

依据新规: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施行后,人民法院新受理的一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适用本规定
借贷行为发生在2019年8月20日之前的,可参照原告起诉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确定受保护的利率上限。
本规定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以前作出的相关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新受理的一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适用本规定」,换言之此前已经受理乃至审结的案件,即使支付利息超出4倍LPR,也不能依据新规讨回;但是新规颁布后的新案,即使借贷行为发生于新规颁布前,也适用4倍LPR的规定。

此前没有起诉的放贷人,晚几天起诉可能利息会有很大损失。


以上。

参考

  1. ^ 法规链接:http://shlx.pkulaw.cn/fulltext_form.aspx?Db=chl&Gid=da2f720580aa7c0cbdfb&keyword=%e5%85%b3%e4%ba%8e%e5%ae%a1%e7%90%86%e6%b0%91%e9%97%b4%e5%80%9f%e8%b4%b7&EncodingName=&Search_Mode=accurate
  2. ^ 法规链接:http://shlx.pkulaw.cn/fulltext_form.aspx?Db=chl&Gid=1527c8a4d80ca069bdfb&keyword=%e5%85%b3%e4%ba%8e%e4%ba%ba%e6%b0%91%e6%b3%95%e9%99%a2%e5%ae%a1%e7%90%86%e5%80%9f%e8%b4%b7%e6%a1%88%e4%bb%b6%e7%9a%84%e8%8b%a5%e5%b9%b2%e6%84%8f%e8%a7%81&EncodingName=&Search_Mode=accurate
  3. ^ 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历史数据:http://www.pbc.gov.cn/zhengcehuobisi/125207/125213/125440/125838/125888/2968985/index.html
  4. ^ 引用答案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5875631/answer/1421800868
user avatar

感谢知乎互联网领域官方帐号 @未来十年 邀请,那就说个跟行业相关的:

各种网络 P2P 借贷平台,赶快去改用户协议。法务老师们动起来吧,麻溜的

我们以「人人贷」为例,目前官网上是这么说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投资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投资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renrendai.com平台上出借人向借款人投资资金并按照约定利率收取利息,该利率未超过前述规定的上限,为合法利息收益,受到法律保护

看到问题了吗?

本来法律是这么规定的:

年利率不超过 24%,出借人有权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债主把欠钱的给告了,法院是可以判决按照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

年利率在 24-36% 之间,法院就处于「袖手旁观」的状态,借款人自愿按照这个利率还了本息,可以,他不愿意还,法院也不会判决要求还,法院最多只支持 24%;

高于 36% 的利息,如果借款人自愿还了,那么还可以反过来起诉债主,要求把超出 36% 的部分吐出来,法院支持这样的主张。

因此,一些 P2P 服务,为了不出幺蛾子,一般会直接约定综合年化利率不超过 24% 或者 36%。

现在搞了这么个事情,不管他合不合理,还是先打开文档,写一版新的吧。早更新了大家周末还能正常休息,别拖到周五晚上,还连累技术岗的老师帮忙上线新的协议,就容易拉仇恨了。

-

另外,感谢 @芦苇 在评论中的补充,有相关司法判例表明,按照金融借贷与民间借贷的市场定位和风险与利益一致的市场法则,金融借贷利率不应高于民间借贷的利率。(参考:山西柳林宏盛聚德煤业有限公司、山西宏盛能源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2017)最高法民终927号)。

这样看来,像是京东白条,微粒贷之类的服务,也有可能需要调整服务协议了。以京东白条为例,原来的服务说明提到「白条服务综合年化利率(费率)不超过24%」,按照新的司法保护上限,假如维持金融借贷利率不应高于民间借贷的利率这一原则,同样需要调整。

总之,动手吧,请==

user avatar

对大部分生活在城市里面,有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人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这批人一般的情况下不会触及到这么高的贷款利率。

要说对民营小企业和确实有这个需要的个人来说,那是正面和负面的影响都有。

负面的影响非常的显而易见,也非常的经济学。因为在一个均衡的市场上,高利率是高风险的正常反映。直接砍掉了高利率的可能性,等同于让这些高风险的人从正常的法定途径获得资金更加的困难,迫使他们铤而走险,寻求不受法律保护的贷款来源。

这个其实和色情业是否开放的讨论比较类似:不开放,就会让很多从事这方面业务的人游走在法律边缘,情况更加的恶化;开放了,客观上因为门槛的降低,会让更多的人从事这些行业,引起各种其他的问题。

但是,这个政策不是没有正面影响的。比如说在中国,有一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从银行获得大量的贷款,这些钱当然不可能全部被用在自己的业务上。这些企业和金融机构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运营一些在自己资产负债表之外的金融业务,俗称「表外业务」——或者通俗的说「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国际惯例就是要吃「监管红利」的。一方面自己受到的监管比银行松一点,一方面自己又做的是实质上的金融业务。

在中国,因为这些影子银行获得资本的成本比较低,所以贷出去的能够获利的利率空间就比较大。24%也是赚钱,18%也是赚钱。所以从24%砍到18%,该贷也还是要贷。从这个意义上,管制是有效的,相当于减少了影子银行的盈利空间。

总体来说:上面说的两个方面的影响是共同存在的。贷款利率的降低,一方面让影子银行对小企业融资利率的上限降低了,对于有一些小企业而言,融资成本确实是降低了;另一方面,也整体上让本来就比较困难的小企业更加难以贷到钱了。

至于这些「本来就比较困难的小企业」是不是应该保护,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user avatar

在开展讨论前,大家可以先考虑一些事实问题。

一个县城或者乡镇里的有一份不好不坏工作的普通人,如果因为家人生病、还赌债、买手机或者随便什么原因想要在市场上借一笔钱,利率是多少?

一个做小生意、跑运输或者搞种植的个人,如果因为进货、添置设备、购买农机或者随便什么原因想要在市场上借一笔钱,利率是多少?

一个开厂的企业主,如果因为资金链断裂、被拖欠货款、卷入关联担保、急于发放工人工资或者随便什么原因想要在市场上借一笔钱,利率是多少?

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如果可以从银行借到贷款,或者办理信用卡,那么借款的资金成本总体不高。但是问题是,我上面举例的几种情况能否取得相对廉价的贷款?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这些主体的资信水平大概率不算好,他们可能缺乏征信记录、从没有办过信用卡、收入水平不高、缺乏可供抵押的财产,甚至索性就有违约记录。那么如果一个人不向金融机构借款,也不向亲戚朋友借款,而是到市场上找小贷公司或者其他途径借款,利率是多少呢?我三四年前知道的市场价大概是年化40%左右。这个数字和此前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中划出的36%标准相对比较接近。

这个利率高吗?乍看起来当然高。反正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数字的时候是非常吃惊的。但我上面已经提到了问题的根源,无法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廉价贷款的个人和企业,本身的资信和偿付能力就比较可疑。如果你站在小贷公司的角度来算这笔账,小贷公司自己也有资金成本、每一笔贷款都有违约的风险(个人贷款违约率稍低、企业贷款违约率更高)、有骗贷的风险、企业的审贷放款催收全都有管理成本、还要付工资付房租。至少按照前几年的市场行情,如果贷款利率低于30%,小贷公司的经营可能就会难以为继,至于按照15.4%放贷款,大概是在做慈善吧。

之前有些答案提到,再早之前的规定是“贷款利率不能超过4倍利率上限”,但这些答案没有提及的是,小贷公司在收取利率的同时,很可能还会收取一笔服务费,或者采取砍头息等变相提高利率的手段。比较常见的安排是小额贷款贷款利率20%上下,再加上各种名目的服务费率20%上下。最后还是回到市场价。

再说一遍,这个综合资金成本高吗?当然高。小额贷款公司的操作坑吗?看起来也很坑。但是40%的综合资金成本是市场价格。前两年欣欣向荣的P2P,借款人承担的融资成本差不多也是40%。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承担这么高的融资成本,但是甭管P2P整个市场规模里有多少水分,即使把水分都挤了,还是有相当庞大的借款人群和借款需求。对于这个群体,呼吁他们不要借年化40%的贷款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呼吁,任何人要是可以借到更加便宜的钱,都不会主动选择融资成本更高的借款。

所以无论我们从直觉还是感情上是否愿意接受这个数字,都必须承认这是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调整出来的数字。而试图通过法律或者行政手段去扭曲市场价格,既困难又危险。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价格管制很容易催生“黑市”。货物市场是这样,金融市场更是如此。带有犯罪甚至黑社会色彩的高利贷始终是存在在每一个城市里,毕竟钱是一项刚需,也总有人为了各种原因必须搞到钱。乍看起来,法律是在禁止15.4%以上的贷款,实际效果却是是放弃对这部分贷款的监管和保护。

除非最近两年,因为金融技术进步和征信业的发展,使得全国中低资信水平的自然人和企业的融资成本的确降低到15.4%以下,否则这个一刀切的规定只会催生出大量法律保护范围之外的民间借贷。以我个人有限的见识,我觉得前面这个假设绝对不成立,因为本来在市场上需要借民间借贷的人恰好就是资信水平比较差的人,这不是靠发展征信业可以改变,征信业的发展只会让某些人群资信不好的问题更充分暴露出来。所以在法律主动放弃保护的情况下,我个人比较悲观的预测,这次的新规定只会让中低资信水平人群的真实借贷成本变高,让借款市场更混乱。诚挚地希望我搞错了。

user avatar

本质上是通过判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强制降息。

但是可能会造成信用收缩或大面积散发资金链断裂从而导致持续一段时间的资金面收紧。

这玩意儿要是说完全不是利空我觉得不妥。

user avatar

严重利空各类小贷公司和以小额贷款或者消费金融为主的金融科技公司。我看了下我的借呗上面的利息还是每日万五,按照新规超出部分已经不受法律保护了。

这种规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LPR是浮动的,也就是说民间借贷的司法保护上限也是浮动的。LPR每下降一个点,民间借贷的司法保护上限就等比例下降4个点。

随着这几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停滞不前,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采取超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来刺激经济。

中国经济这几年增速也明显放缓,m2增长同步放缓,未来有较强的通缩预期,LPR长期来看会进一步下降。

对于目前的科技金融公司而言,虽然有大数据风控等新兴技术,但是主要还是依靠较高的利差来对冲不良贷款的风险,现在利差缩小到约10%,估计对于头部的金融科技公司冲击还相对有限。

但是随着未来LPR进一步下降,比如降到2%,那金融科技企业的利差只有6%,很可能就连坏账风险都对冲不了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间借贷司法保护上限调整为 LPR 的 4 倍,也就是目前的 15.4%(假设 LPR 为 3.85%),这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讲述这些影响:一、 对借款人(尤其是急需资金的群体)的影响: 融资成本降低(部分人群): .............
  • 回答
    看待民间借贷司法保护利率从24%降至4倍LPR(约15.4%),这绝对是中国司法体系和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调整,影响深远。要理解这个变化,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为啥要改?历史背景和政策动因首先得说说过去那个“24%”。这其实是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民间借贷利率保护的一个“天花板”。大家可能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怎么把老百姓之间常见的“民间借贷”和那些听起来光鲜亮丽却暗藏风险的“非法集资”区分开。这事儿挺重要的,弄清楚了能帮咱们守住钱袋子。咱们先说说什么是“民间借贷”。简单来说,就是不涉及国家金融机构,而是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合伙企业之间等主体之间发生的借款行为。 比如,你有个朋.............
  • 回答
    最近浙江省的立法动向,特别是在民间借贷领域引入“单笔借款超300万元需备案”的规定,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细致地聊聊,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可能带来哪些影响,以及背后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事儿的“出台背景”和“核心内容”。你想啊,民间借贷在中国一直是个很普遍的现象.............
  • 回答
    一名民警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竟然趁机盗窃了上百万的财务,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这起案件令人震惊,也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警察在执行任务时,究竟会面临哪些诱惑?他们又该如何坚守底线,约束自己?警察在执行任务时会面临的诱惑,绝非仅仅是金钱。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物质诱惑: 直接的金钱利.............
  • 回答
    那些在新冠疫情期间借此嘲讽美式民主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往往指向一套或几套他们认为在特定方面比美式民主“更优越”的制度。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一种复杂的心态,通常源于对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治理模式的想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包裹的表象,去触碰他们内心深处对“最优越”的定义。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民法中关于债务承担的几个核心原则。要回答新四军的借条应该由谁负责还款,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谁是借条的明确债务人?首先,我们需要看借条本身是如何写的。民法上,借款合同的效力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明确借款人和贷款人的身份。 如果借条明确写明“新四军”为借款人: .............
  • 回答
    最近重庆一家星巴克门店因为几位执勤的民警在店内休息并使用桌椅,随后被店员要求离开而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事件的细节是,几位民警在忙碌工作间隙,本想找个地方稍作休息,但他们的出现似乎引起了部分店员的顾虑,最终导致他们被要求离开。这件事情发酵后,在星巴克门店门口出现了一些行为,比如有人送白花,有人.............
  • 回答
    美国驻华大使馆最近发布了一份关于委内瑞拉“民主过渡框架”的声明,此举无疑在全球外交舞台上投下了一颗不大不小的石子,引发了多方面的解读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深层含义,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美国外交政策工具的多样性,以及“驻外使馆”作为信息发布和政策宣导平台的重要作用。虽然我.............
  • 回答
    满清在谈论借鉴西方文明时,确实存在着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悖论,那就是“以夷变夏”的说法。深入探讨一下,你会发现其中确实有值得玩味的地方,而且这种说法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也并非没有其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夏”和“夷”这两个概念。 “夏”的含义变迁: 传统上,“夏”这个概念,在先秦时期,确.............
  • 回答
    对于许多计划前往美国的中国旅客来说,选择通过韩国仁川国际机场(ICN)转机,尤其是乘坐大韩航空,早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这背后并非仅仅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地理位置和航线布局来分析。中国与美国之间,特别是东海岸和西海岸的主要城市,地理距离相当遥远。要实现直飞,需要耗费.............
  • 回答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确实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他们的经验,看看是否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的典范加拿大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官方推行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这种政策的核心理念是承认和鼓励不同族裔群体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要融入.............
  • 回答
    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之所以能获得媒体“表达文化自信,传扬民族精神”的高度评价,是因为它在多个层面上都做得非常出色,为中国动画乃至文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性呈现: 聚焦“舞狮”这一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电影选择舞狮作为核.............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老虎舔一下,一块皮掉下的说法,其实在民间流传甚广,但仔细想想,这更像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老虎的舌头非常粗糙有力,而不是真的能轻易剥落人的皮肤。咱们具体来聊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老虎的舌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首先,老虎的舌头确实很特别。它上面覆盖着密密麻麻的、叫做舌乳头的东西。这些舌.............
  • 回答
    民间科学很有可能会将研究方向转向经济学,并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了这种转变。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民间科学的本质与驱动力首先,理解民间科学的本质至关重要。民间科学不是指伪科学或反科学,而是指非主流的、由个人或小群体主导的、非学院派的科学研究或探索活动。它的驱动力是多方.............
  • 回答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乙肝康复的案例,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倍感鼓舞的现象。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康复”的例子,而且很多都是通过一些相对朴素的方法实现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乙肝康复的定义与误区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康复”在乙肝语境下的含义。 真正的“清除”或“治愈”:.............
  • 回答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五毒”这个说法出现的场合可不少,尤其是在端午节前后,人们会贴上“五毒图”来辟邪,祈求平安。那么,这“五毒”究竟是哪五种生物呢?民间流传的“五毒”,一般指的是:1. 蛇2. 蝎子3. 蜈蚣4. 蟾蜍 (也叫癞蛤蟆)5. 蜘蛛这五种动物之所以被认为是“毒物”,主要是因为它们.............
  • 回答
    民间关于灵异的禁忌,就像是老人夜里摇着蒲扇讲的故事,听着有点瘆人,但又好像多少有点道理。这些禁忌,说白了,就是老祖宗们在跟“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打交道时,摸索出来的一套生存法则,避免惹祸上身。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讲得细致点,让你听着就像邻居家大妈在聊天一样,不是那种生硬的书面语。1. 夜间出行,尤其.............
  • 回答
    民间中医和学院派中医,谁更“厉害”?这个问题,就像问“经验丰富的老木匠”和“建筑学毕业生”谁更会盖房子一样,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更不能直接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这背后牵扯着太多东西,包括医学的本质、学习的途径、时代的变迁,以及我们对“厉害”的定义。先说说学院派中医学院派中医,顾名思义,是在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