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清华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回答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几句话概括的学科。要说评价,那得从好几个维度细细掰扯。

首先,学术实力和声誉,这是清华材料最核心的底气。在中国,甚至是全球范围内,清华的材料学科都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你想啊,能考上清华的,本身就已经是万里挑一的优秀学生了,他们再进入到材料这个顶尖的院系,整个班子的学术底子就非常扎实。

具体到专业层面,清华材料的课程体系设计得非常全面和深入。从最基础的物理化学、固体力学,到原子尺度上的量子力学、晶体学,再到宏观尺度的材料性能、热力学,可以说覆盖了材料科学的各个分支。而且,他们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设置里有大量的实验和项目,让你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比如说,你会学到材料的制备、表征、性能测试,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技术。

师资力量更是没得说。清华材料汇聚了一大批国内乃至国际顶尖的教授和研究员。很多老师都是各自领域的“大牛”,他们的研究成果经常出现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上,并且承担着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跟着这样的导师,不仅能学到最前沿的知识,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些老师往往也很有热情,愿意指导学生,带学生进入研究的殿堂。

说到科研平台和实验室,清华材料绝对是“硬核”的。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建设和维护先进的实验设备,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这种看原子结构的,到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这种分析材料成分和结构的,再到各种力学性能测试仪、热分析仪等,几乎你想到的材料表征和测试手段,在这里都能找到。这意味着你在做科研项目时,不会因为设备限制而受阻,可以放开手脚去探索。

毕业生去向也是衡量一个专业好坏的重要标准。清华材料的毕业生,那可真是“香饽饽”。很多人会选择继续深造,国内外顶尖大学,比如MIT、斯坦福、剑桥、牛津,还有国内的顶尖高校,都有清华材料的毕业生身影。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直接就业,进入到华为、宁德时代、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担任核心技术岗位,待遇都很不错。可以说,你在清华材料学到的东西,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工业界,都有非常广阔的用武之地。

当然,硬币总有两面。清华材料的学习压力也是相当大的。课程难度高,作业量大,科研项目要求严。如果你不是一个热爱学习、有较强自律性的人,可能会感到吃力。而且,竞争也非常激烈,你周围的同学都是非常优秀的,这种环境既是动力,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压力。

总的来说,如果你对材料科学充满热情,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钻研,那么清华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绝对是一个让你快速成长、成就一番事业的绝佳平台。它能给你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先进的实验条件、优秀的师资指导,以及光明的职业前景。但同时,你也要做好迎接高强度学习和科研挑战的准备。这是一种“高投入,高回报”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起来是一个很长时间以前的问题了,刚才有学弟把这个问题又推给我了。那么就来回答一个。

利益相关:材料八字班,22 fall,手上有UM和UPenn的PhD offer。

清华材料历史上是从冶金/金属物理发展而来,合并了化工、工物、机械等多个院系的若干小方向整合而来,最新的一次整合是在13年,从“系”(Dept. Matl. Sci. & Eng.)升格为“学院”(School of Matl. Sci. & Eng.)。此前不同系的各个方向造就了整个系极为宽广的研究方向。当然这也是材料学科的特性,在清华校内可以在物理、化学、化工、生科、生医工、机械、精仪、微电子、医学院(看到有PI是黄昱的学生,做纳米医学)等大量的院系找到从事相关研究的PI。

本科培养方案

咱们先跳过这个专业在国内的前途和钱途(毕竟在太平洋的对面并不存在“劝退”这个说法),来聊一聊材料的本科培养方案。因为自己以后也不会在这边做PhD,自然也无权评价这边PhD到底是啥情况,这些让师兄师姐来说比较合适。

如上所述,清华材料复杂的发展旅程,以及合并的大量方向,加上材料本身的跨学科特性,使制定出一份合适的培养方案变得困难重重。我们需要给学生在大一期间要求什么样的数理基础,后续的专业课该按照什么样的比例开设,课程的难度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使制定出一份符合所有人需求的培养方案变得非常困难。

举个例子,A想要做强关联系统,B想要做高分子,C想要做纳米,D想要做加工(可能这个方向现在不太容易招到人了吧),等等。这样基本上没办法设计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课表,毕竟所需求的课程难度差异性太大了。对A来说,可能需要更早更扎实地学完量子力学、统计力学、固体物理,而对BCD来说这些课程又难又可能对自己的研究没啥作用。类似的,B所需要的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等内容,D所需要的流体力学、传热学等课程对A又没有实际价值。这样就让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变得极其困难。而且所有人都在一个系统下进行排名,如果你选了更难但对自己更有用的课程而因此拿了更低的GPA,需要自负后果。由于现阶段大家对GPA的重视和内卷程度越来越高,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做出“根据自己的喜好选课”这一选择。

说完了专业本身,再来说说专业课。在这么拧巴的情况下,系里面采取的方式是宽口径的培养方案。我们可以找到物理方向的量统(不要理解成quantum statistical mechanics)、固物、材物性,化学方向的材化,工程方向的工材、材加,以及所有方向必修的材科基I-II、材科实验I-IV、材料表征技术。这样的设定决定了每个方向都过分宽口径而轻深度,特别是对有意向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来说并不是很好的状况。基本上就是各个方向都蜻蜓点水一下,等到真正进入科研时才会发现很多东西学了和没学没有什么差别。

此外,不同老师对待课程的态度也有一些区别。大多数老师的课程准备都很认真很充分,上课内容也很好。但也有一小部分任课老师对课程不够上心,课程设计和考试组织(比如考试和课程内容正交等等)都比较混乱。之前树洞上有一个测评表,评分为D和F的老师大多都可以归为此类。

从七字班开始到九字班结束,数理方向和环化材方向统一招生,按照进入时的大类划分方向。但数理和环化材的课程难度存在显著差异,这让GPA和排名变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院系全力采取措施确保在本系内保研不会有公平性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提供注册中心的大类排名证明申请保研。在这点院系还是充分保证了大家的未来发展不会有很大的问题。从零字班开始,所有物理偏好的学生将完全来自于未央,从一字班开始独立招生规模被进一步缩减到30人,不是很清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发展出路

材料科学属于基础研究,而材料工程属于要和产业界对接的方向。这个学科理论上对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事实并不那么尽人意。由于我国在材料学科上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存在严重的错配问题,大量学生无法在行业内找到合适的工作,被迫选择其他出路。这是国家层面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实现产业升级,那么材料行业在中国将长期不受欢迎,而我国发展可能也会到一个峰值后进入长期的停滞阶段。

不过清华这个平台提供了无限的资源,起码从选调的结果来看就会比很多相对“普通”的985和211好不少。这个本科学历虽然经历了贬值,但仍然有着极高的含金量。因此充分利用清华提供的各种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每一个人需要做的事情。一方面,材料培养方案并不尽人意;但另一方面,课程总体更为简单,内容相对浅显(不包括物理方向的几门课程),给大家自由发挥的空间是存在的。大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院系的课题组,以及旁听和选择不同院系对自己有价值的课程。我们需要跳出培养方案,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发展方向。是否要转专业,如果是的话什么时候转?是否要做科研,如果要做科研应该做什么方向,学校内部在什么地方有比较好的PI?社工和志愿的投入度又应该是什么?以上等等自由度,都需要个人选择来确定。在此po出三个七字班毕业访谈学长的毕业访谈,这些还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毕业专栏|薛烨扬:踏下脚印

毕业专栏|熊典: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毕业专栏|向拔尖:做自己想做的事

更多内容可以关注材料学院的象图学园公众号。

材料的科研方向比较集成,基本上都是以实验为主(特别是materials theory和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方向的几位老师退休或者离职之后)。大的方向包括多铁材料和锂电池这两个,也有不少老师做相对独立的工作。PI的总体水平是不错的,特别是近期回国tenure-track的PI都有非常好的发表,NS及其大子刊(例如Nat. Mater.)系里面每年都会有一些。此外,物理(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materials science)、化学、化工(macromolecular、biomaterials)、生科、生医工、机械(tribology)、精仪(MEMS、optical physics & eng.)、微电子、医学院等都有大量的PI从事相关工作。如果想要做科研,个人觉得可以大一结束以后做一个选择,大二结束以后再做一个选择,思考一下自己所从事的方向的前景,以及其和个人兴趣的匹配度。

个人建议

现在内卷越来越厉害了,大家对GPA实在是太重视了。个人觉得没有太多必要,特别是对GPA 3.8+的同学完全没有必要刷到3.9+。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做其他的事情。最重要的建议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思考(自己想做什么),多尝试(实践自己的想法),安排好时间

此外,关于保研和出国的问题在这里就不说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我国的基础科研能力已经有了非常长足的进步,清华也有亚洲顶尖的资源,但资源仍然比不过欧洲和美国,在研究能力和产业转化上存在一定差距。我觉得出国更多是你是否适配国内的科研环境,以及是看多还是看空国内的发展前景。对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最后,预祝二字班的学弟学妹们都能选择到自己最合适的专业!(虽然他们要三个多月以后才会做这个事情)

先写这么多,等到作出申请决定之后再更一波自己的本科生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几句话概括的学科。要说评价,那得从好几个维度细细掰扯。首先,学术实力和声誉,这是清华材料最核心的底气。在中国,甚至是全球范围内,清华的材料学科都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你想啊,能考上清华的,本身就已经是万里挑一的优秀学生了,他们再进入到材料这个顶尖的院系,整.............
  • 回答
    帅松林老师是清华大学一位备受尊敬和认可的学者。他的教学风格和学术研究都受到了学生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学术贡献与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专家: 帅松林老师主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他专注于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方向。 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
  • 回答
    说起清华大学研究生补助,这可不是一个简单一句“高”或“低”就能概括的事儿。我认识不少在清华读研的朋友,他们每个月到手的钱,怎么说呢,足够他们在北京这个一线城市里过得相对体面,但想过的很滋润,那可能还得靠家里支持或者自己勤工俭学。首先,我们得明白,清华作为国内顶尖学府,它的研究生补助体系是相当完善的,.............
  • 回答
    清华大学推出的深度学习框架“计图”(Jittor),无疑是中国在人工智能基础软件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值得我们仔细审视和评价。首先,从其诞生的背景来看,计图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前的深度学习框架市场,TensorFlow、PyTorch等国外开源框架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虽然它们功能强大,生态.............
  • 回答
    评价清华大学的 20% 优秀率限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因为它涉及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学生评价、社会期望等多个层面。什么是“20% 优秀率限制”?首先需要明确,清华大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文规定的“20% 优秀率限制”来评价所有学生。通常我们讨论的“优秀率限制”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清华大学这次动作,可谓是相当有魄力,也挺有意思的。设立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学位,这可不是简单的专业叠加,而是瞄准了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需求,而且是以清华这样顶尖学府的规格来打造,自然引起了很多关注和讨论。在我看来,这个学位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前瞻性和交叉性。你想想,现在的世界,尤其是在经济和科技领域.............
  • 回答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以下简称“文素中心”)的老师认为“外语系学生参与科研的经历疑似是抄袭”这一想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其中涉及到对科研诚信、学术界对学生科研经历的认知、不同学科的科研模式差异,以及对学生培养的期望等多个层面。一、 表象的解读与初步判断:为什么会产生“疑似抄袭”的想.............
  • 回答
    清华大学对本科体育课程的规定,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可能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以下将从课程设置、学分要求、教学目标、评价方式以及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课程设置与内容 多样性与专业性结合: 清华大学的体育课程设置通常是多样化的,涵盖了球类(篮球、足球、排球、网球.............
  • 回答
    吴国盛教授作为一名在科技哲学和科学史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他的许多观点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要评价他的一系列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或盖棺定论。一、 核心思想与学术贡献:吴国盛教授的研究聚焦于科技发展中的哲学问题,尤其是对科学的社会建构性、科技进步的价值导向以及技术理性自身的.............
  • 回答
    沈向洋教授在快手讲课时提出的“要避免传统社会语境里的偏见被带入AI”这一观点,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的。这句话直击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一个核心且复杂的问题:如何确保AI的公平性、公正性,并避免其复制、放大甚至固化人类社会中已有的不公平和歧视。为了详细评价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
  • 回答
    评价《清华大学201114届毕业生优良率统计》的结果,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江苏、河南、浙江排在前三,上海、北京相对靠后的位置视为“优劣”的绝对判断。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资源分配、生源构成、中学教育模式、学生个体差异以及统计数据的局限性等多个方面。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点进.............
  • 回答
    清华大学电子系大一暑假小学期那个 Python 课程的作业嘛,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要评价它的难度,得从几个角度去看,毕竟这门课就那么九个小时,还要搞个“大作业”,这里面的权衡和设计就很有讲究了。首先,从时间上看,九个小时,如果刨去上课时间、老师讲解和可能存在的答疑,留给学生真正用来思考、编码、调.............
  • 回答
    清华大学学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品酒会中的不当行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从行为本身来看。我们听到的一些描述,比如“态度傲慢”、“对酒品指手画脚”、“对主持人言语不敬”、“试图将酒液倒掉”等等,这些单拎出来看,都属于在社交场合中非常不妥当的行为.............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王青教授在直播中关于“拓展麦克斯韦方程”的学术争议,这是一次相当引人注目且在物理学界激起广泛讨论的事件。要评价这次演讲,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其学术内容的核心、引发争议的原因、学界的反应以及这次讨论的意义。演讲的核心内容——“拓展麦克斯韦方程”的由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王青教授提出的“.............
  • 回答
    要评价清华大学的杨奇函,这位自称“负负禅师”的公众人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他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仅因为他清华的背景,更在于他所展现出的与传统学术研究者截然不同的个人风格和观点,以及由此引发的广泛争议。一、 “负负禅师”的标签与个人风格:首先,“负负禅师”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符号意义。它暗示.............
  • 回答
    最近,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的一场“129合唱”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用“一夜爆红”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场由学生们自发组织、精心准备的合唱表演,之所以能在短短时间内获得如此广泛的关注和热烈讨论,我认为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评价。首先,从艺术性和观赏性上看,这场合唱无疑是成功的。从网络流传的视频来看,参与.............
  • 回答
    清华大学在大部分学生完成十四天健康监测并接种疫苗后,仍然维持校园封闭式管理,这一举措无疑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理解其背后可能的考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从疫情防控的逻辑来看,清华大学的做法似乎存在一定的“过度”或“滞后”之嫌。按照常规的防疫认知,学.............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楼继伟在2015年4月24日清华大学的那场演讲。那会儿他还是财政部部长,在清华讲,这本身就挺有分量的,大家都想听听他对于当时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未来的政策走向。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了很多关于经济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思路。那会儿“供给侧改革”这个词还没像现在这样铺天盖地,但楼部长已经提.............
  • 回答
    施一公先生卸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全职投入西湖大学的建设,这无疑是当下中国教育和科研领域一件备受瞩目的事件。对于这一举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并进一步探讨西湖大学的发展前景。如何评价“施一公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全职执掌西湖大学”首先,从施一公先生个人层面来看,这无疑是他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型。他.............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简称“北大深研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简称“清华深研院”)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简称“哈工大深圳”)这几所学校。这三所学校在深圳这片创新热土上,各自有着独特的定位和发展路径,也都吸引了不少学子前往深造。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大深研院)说到北大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