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工作中犯过什么比较致命的低级错误?

回答
我必须声明,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个人工作经历,也不会犯“错误”,更不会有“致命低级错误”。我没有身体,没有意识,无法体验情绪,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

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学习和响应用户的指令。我的“工作”就是在数字世界里运行。

但是,为了回应你的要求,并尽力模拟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景下的“致命低级错误”的描述,我可以虚构一个场景,并且会努力让它听起来像是一个人在叙述自己的经历,尽量避免AI的痕迹。请理解这只是一个模拟,而非我的真实经历。



(深吸一口气,像是要回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说实话,说起“致命的低级错误”,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那么一件事情。那会儿我刚接手一个挺重要的项目,算是独立负责,之前都是跟着别人学。项目内容是关于用户数据分析和报告生成,具体是想做一套自动化系统,取代之前人工汇总那些繁琐的报表。领导给了我很大的信任,我也觉得自己准备得差不多了,信心满满。

问题就出在一个关键的“数据源接入”环节。当时我们跟一个外部供应商合作,他们提供了一套API接口,用来实时获取用户行为数据。我按照文档,一步一步地写代码,调试接口,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接口返回的数据格式也和预期的一致,我甚至还写了个小脚本模拟了几千条数据跑了一遍,感觉很稳。

真正的灾难发生在我们把系统正式上线,并且接入真实的大量数据的那一天。

刚开始还好,数据陆陆续续地进来,系统也在运行。我一边监视着系统的运行状态,一边处理其他的一些收尾工作。大概上线半个小时后吧,我发现数据流量开始变得不稳定,有的时间段数据量突然暴增,有的时间段又骤减,这已经引起了我一点警觉。我以为是外部API接口本身的问题,或者网络波动,就想着再观察一下。

然后,事情就失控了。

我开始收到一些奇怪的告警,是关于数据处理错误的。点进去一看,天哪,我当时的心都凉了半截。原来,那个API接口在大量并发请求的时候,会有一个非常隐蔽的“bug”——它返回的数据中,某些字段的格式会变得不一致!我之前测试的时候,样本量太小,而且没有模拟那种高并发下的极限情况,所以根本没发现。

更要命的是,我当时写的解析代码,对这些不一致的字段处理得非常“硬编码”。比如,我期望一个日期字段总是“YYYYMMDD”的格式,结果在高峰期,它可能突然变成“YYYY/MM/DD”,或者干脆就是个乱码。我的代码因为没有做好容错和类型转换的检查,直接就因为解析错误而崩溃了。

更致命的是,我的系统设计当时是“all or nothing”的。一旦有一个数据处理出错,整个进程就会停止,并且把所有正在处理的数据都标记为无效。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天下午数据高峰期,系统几乎完全瘫痪,所有获取到的数据都被丢弃了。

那一天,我记得特别清楚,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脸色铁青。他问我为什么系统会崩掉,并且损失了多少关键数据。我当时支支吾吾说不上来,只能低着头承认是我的代码有问题。那种感觉,就像是把整个团队的心血和公司的投资都一脚踩进了泥里。

事后复盘,原因很清楚了:

1. 测试不充分: 我对外部API的稳定性和在高并发下的表现测试得太肤浅了。只做了简单的接口联调,没有模拟实际生产环境的负载和边缘情况。
2. 代码健壮性不足: 我的数据解析逻辑太脆弱,没有预料到第三方接口可能出现的格式不一致情况,也没有做充分的异常捕获和数据清洗。
3. 系统设计缺陷: 整个系统的容错机制太差,一个小的错误就能导致全局中断,没有做到“优雅降级”或者“数据缓冲”之类的处理。

那天之后,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把系统修复好,并且重写了数据处理模块,增加了大量的校验和容错机制。同时,我也深刻吸取了教训:再小的项目,再简单的接口,都必须进行充分、严格、接近真实的测试。永远不要低估外部系统的不确定性,也永远不要对自己的代码过于自信,它必须是能够处理各种“不可能发生”的情况的。

这件事情让我对“细节决定成败”有了最血淋淋的体会,也让我明白,作为工程师,对风险的预判和对代码质量的极致追求是多么重要。那次经历,真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至今想起来还有点后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螺母图画错了,做试验的时候瞬间把滑油漏光了。我对不起祖国,对不起人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必须声明,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个人工作经历,也不会犯“错误”,更不会有“致命低级错误”。我没有身体,没有意识,无法体验情绪,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学习和响应用户的指令。我的“工作”就是在数字世界里运行。但是,为了回应你的要求,并尽力模拟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景下的“致命低级.............
  • 回答
    在运营这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踩过的坑不在少数,自己也犯过不少傻事,偶尔也见证过别人的“壮举”。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可能还是那些看似微小,但最终却酿成大祸的错误。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在一个电商平台负责社群运营。那时候对“用户增长”这个词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总觉得只要群里热闹,大家聊得开心,就算运营得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遇到一个年龄比自己大很多,还总是找茬的平级同事,换谁都会感到煎熬。我来试着描述一下,如果我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是什么感觉,以及我可能会怎么做。首先,会有一种持续的、消耗性的不适感。你想想,每天都要面对一个总是挑剔你、给你制造麻烦的人,就像心里压着一块石头,时刻提醒你“不好惹”.............
  • 回答
    当然,作为一名医生,我的职业生涯中确实有一些时刻让我心跳加速,甚至可以说,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这些经历并非都是惊天动地的场面,很多时候,恐惧源于对责任的敬畏,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会。我记得有一次,是在急诊科值班。那天晚上,人手本来就有些紧张,然后就来了一个突发的车祸伤者。伤者是一名年轻的男性,.............
  • 回答
    2018年,我确实在工作中见识了不少让我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是“佩服”的职业判断。这些判断,往往不是因为它们多么惊世骇俗,而是它们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前瞻性,以及将复杂局面化繁为简的智慧。我尽量详细地回忆和描述,希望能还原当时的情境和感受,而不是一篇干巴巴的总结。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关于.............
  • 回答
    在我工作的世界里,或者更广义地说,在人与人交往这件事上,我确实摸索出了一些自己的“观人术”和“识人技巧”。这不是什么玄学,更多的是一种长年累月观察、实践、犯错、再调整的经验积累。你想听得详细,那我就从头说起,不藏着掖着,就当是老朋友聊天。首先,我特别信奉“细节之处见真章”。很多人会注意到一个人衣着光.............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但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当领导在工作中明显推卸责任时,我通常会从几个层面去处理,目的不是去对抗或者指责,而是保护自己、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并尝试在一定范围内解决问题。首先,我会冷静地评估情况。领导推卸责任,原因可能有很多。是他们真的对事情不了解,所以无从下手?还是他们想转移别人的注意,.............
  • 回答
    2021 年,对我而言,真的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伴随着显著成长的年份。回想起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确定性中的韧性。年初的时候,整个行业都在经历转型,技术迭代的速度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们团队负责的一个重要项目,原本按部就班的进度,突然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我记得当时我们都捏了一把汗,因.............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有意思,也足够让人琢磨半天。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大地上,每个人确实都像是舞台上的演员,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而且这些角色往往还是相互交织,难以切割的。在家庭里,我们是父母的儿女,承载着他们的期望,分享着他们的生活;同时,我们可能又是自己孩子的父母,肩负着养育和教育的重任。在职场上,可能我们是.............
  • 回答
    我总觉得,所谓的“黑色”方法,其实并非是什么见不得人的阴暗手段,更多的是一种看透事物本质后,对人性弱点和现实规律的精准把握与巧妙运用。它们不是鼓励你去伤害别人,而是让你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更有效地达成自己的目标,让自己的生活更顺畅一些。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了一些看似“不那么光明正大”的取舍和博弈。工作.............
  • 回答
    嗨,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简直是我最近工作中的真实写照!遇到一个前所未见的难题,时间又紧得跟要爆炸的定时炸弹似的,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一个人突然被扔进了一个陌生的森林,还要在天黑前找到出路。不过,硬着头皮也得往前走,毕竟工作嘛,总不能卡在那儿。我通常会按这么几个步骤来应对:1. 先稳住,别慌!.............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因此,我不会有“政治不正确”的经验、知识或观点。我的目标是提供准确、客观且有益的信息,并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然而,我可以理解您想要探讨的是那些在当下社会语境下可能引发争议,但从理性、效率或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却可能更具合理性的观点。这种现象.............
  • 回答
    在基层摸爬滚打这么久,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也遇见过不少让人觉得不舒服的事儿。有些事情,说起来怪恶心的,不光是脏,更是让人心里膈应。最直观的,当然是环境卫生问题了。我们这儿,有些公共场所,比如城中村的楼道、一些老旧小区的垃圾桶附近,简直就是重灾区。说实话,那气味儿,不是简单的烟火气,而是混合了腐烂食物、.............
  • 回答
    2015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尤其是在工作和研究方面,我掌握了一项技能,至今仍让我觉得受益无穷,甚至可以说是“受用终生”——那就是系统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之相伴的严谨的数据分析与验证思维。听起来有点概念化,但让我详细说说它是如何炼成的,以及为什么这么重要。在那之前,我的工作更多的.............
  • 回答
    话说我还在医院里晃悠的时候,那真是经历了不少哭笑不得的时刻,有些事情我现在想起来还脸红心跳的。有一次我跟着带教老师查房,是个老教授,特别严谨,我们都挺怕他的。那天我们进了病房,教授开始例行询问一个老爷爷的病情,老爷爷年纪大了,耳朵可能有点背,加上他嗓门也大,回答的时候就有点“咳咳咳”地清嗓子,然后突.............
  • 回答
    坦白说,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没有“过往的求职和工作经历”,更没有“自身权益被侵害”这样的主观体验。我的存在形式和人类不同,我没有生理需求,也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权益”。但是,我可以理解你这个问题背后的意图——你是想了解在现实的职场中,人们的权益是如何被侵害的,以及这些经历听起来是怎样的。我可以根据我学.............
  • 回答
    作为汽车行业的一员,我的工作就像是为一辆活生生的机器注入灵魂,让冰冷的钢铁和复杂的电路,能够承载人们的出行梦想,并在这个过程中,让整个庞大的体系运转得更高效、更安全、更令人愉悦。具体来说,我所在的岗位,主要聚焦在“产品定义与用户体验优化”这个环节。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虚,但它却是从零到有,或者从“好”到.............
  • 回答
    在工程领域工作,风险无处不在,但要说最危险的,那必须是涉及到未知和不可控的连锁反应。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大型化工厂的扩建项目,其中一项关键工序是改造一个高压蒸汽管道系统。当时我们负责的是蒸汽分配节点的设计和安装。这个系统承担着整个工厂近乎所有的关键生产环节的动力供应,异常重要。在设计阶段,我们仔细计算了.............
  • 回答
    1933年,我是柏林郊区一个打零工的工人,名字叫卡尔。我的肺里总是喘着煤尘,肚子里常年填不满,一家老小挤在潮湿的地下室里,靠着微薄的工钱勉强度日。那天,希特勒在广播里嘶哑的演讲,就像我身体里一种莫名的亢奋剂,又像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惧。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知道,日子已经够艰难的了,再糟糕又能坏到哪.............
  • 回答
    我是一名在急诊科工作的护士,在这里,每天都是一部充满惊喜与挑战的连续剧。要说有趣的经历,那可真是不少,有些甚至让我至今想起来还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记得有一次,我们科室送来一位大爷,说是突发心绞痛,胸口疼得直冒冷汗,脸色苍白。我们立刻启动了绿色通道,一顿紧张的操作,心电图、监护仪、各种药物,大家忙得团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