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队(男队和女队)曾经都不这么差的。我这里只讲一个骨灰级球迷(同时也曾经是业余球员)的直观感受,是从八十年代开始就追随他们的一个普通人的心路历程,无意跟任何人抬杠。我看过1980年以来中国男足、女足的每一场世界杯、奥运会预选赛和正赛的影像和资料,也曾在球场亲眼见到过他们其中部分球员的现场表现,可以平心静气地对比和评判。我的观点不一定对,只是回忆、统计和陈述事实,末尾有几段老国家队的比赛剪辑作为佐证。我也不是专业人士,是个没有相关利益的圈外人,只能看见足球场里面的事情,场外的事我不懂,专业分析请看别人的答案。
1987年10月26日,中国队在东京国立竞技场上演了中国足球罕见的一场绝地反击战,客场2比0逆转击败日本队,从而以两回合2比1的总比分淘汰对手,成功进军汉城奥运会。这是中国成年男子足球队第一次跻身世界大赛决赛圈,首次实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更早以前,1981年,世界杯亚大区预选赛,中国足球队在北京3:0大胜科威特队,随后在吉隆坡迎战当时尚未建交的沙特阿拉伯队(迟至1990年两国才建交),在0:2落后的情况下大逆转,最后4:2反败为胜。几天后再战第二回合,以2:0轻取对手。最后一轮,只要不出现沙特阿拉伯在自己的主场输给新西兰5个球以上的极端非正常情况,中国足球队在1982年就会出现在西班牙世界杯决赛圈中。
那个时候,打这些亚洲强队,中国队有章法,有斗志,有技术,有战术,有体力,有意识,不仅能赢,而且能大胜!落后能逆转,领先即锁定。可惜就是江湖经验太浅(中国是在1979年才重新获得国际足联席位的,1980年才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国际足联的比赛),不知道江湖险恶,遭到卑鄙黑哨和黑手暗算了。当年世界杯决赛圈只有24支队伍可以参加,亚洲区被看轻到了要和大洋洲区合并争夺仅有的2个名额的地步。赛程编排使得中国队最后一轮轮空,任人宰割;新西兰队在中国队主场恶意踢伤中国队的容志行(腿上被踢出10厘米长的血口,当时就被抬下场)和左树声,造成这两大核心主力重伤缺阵。即使被暴力拆掉了两部引擎,中国队客场也只是0比1小负;科威特队主场的比赛,裁判只要中国队进攻就吹越位,即便遇上这样的黑哨,中国队11个人打12个人(11人+裁判)也只是输了0比1;最后一轮,沙特阿拉伯在自己的主场上半场就居然放水给新西兰0:5,毫无X格和X格可言,写下国际体育史上最丑陋的一页,以至于现场观战的沙特王室成员脸上都挂不住了,中场休息时闯入沙特队更衣室发飙。最终,初出茅庐、一只脚已经踏进世界杯大门的中国足球队就这样被一些可耻的小人下毒手,背后捅了一刀,倒在征途之上。1981年12月19日,那一天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那时我还是个初中生,被电视机里那黑暗的场面狠狠地上了一课,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人心险恶”……
此前的外围赛,中国队还4:2逆转并淘汰了另一个亚洲强队朝鲜队,1:0击败日本队,用11个人打掉14个人上场(11人+3个裁判)的“地头蛇”香港队(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当年的香港球迷和现在的废青完全不是一回事,在香港队输球后立即无缝切换为中国队的支持者,在中朝大战中全场为中国队加油助威,喊得声嘶力竭的);此后,1984年,他们曾经在印度尼赫鲁金杯赛上1:0战胜过除了马拉多纳之外的主力全部到位的阿根廷国家队(教练比拉尔多,就是带阿根廷队在两年后的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上获得冠军的那位金牌教练。除了马拉多纳缺阵之外,布鲁查加等8名1982年世界杯主力悉数上场)……
2002日韩世界杯,中国队提前两轮就杀出了亚洲,打进了世界杯决赛圈。
中国女子足球队更不差,曾经是与中国女排齐名的光荣队伍,她们甚至拥有连女排姑娘都羡慕的专属美誉——“铿锵玫瑰”,斩获一届世界杯亚军(1999年),一届奥运会亚军(1996年),亚洲杯和亚运会冠军若干。
当年的中国队里,有容志行、古广明、赵达裕、吴群立、刘爱玲(女足)等等这些一个人就能盘带晃过对方两、三个人的技术非常出众的球员,到了谢育新和彭伟国这一批都已经叫退步了,只能过一个人,但如果今天还有谢、彭这样水平的球员,根本用不着什么归化球员。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足球队不光有技术好、速度快、动作灵敏的进攻队员,也有身强力壮、体能充沛的工兵型球员,南方北方球员各具特色而且团结,配合默契,风气正。有这些基础,教练的战术组合就很丰富,左中右三路都能突破,水银泻地,无孔不入。除了技术好、速度快的边锋(古广明、沈祥福、孙庆梅(女足)、韦海英(女足)等),也有冲击力强的中锋(陈金刚、孙雯(女足)等),高球地面球都能搭配;中场枢纽有调度意识(容志行、陈熙荣等),穿针引线,善于发现和制造进攻机会;工兵型的猛将(左树声、迟尚斌等)能跑能抢,在中后场让人觉得有副“铁腰杆”;即使对方密集防守前方一时突破不了,前卫(黄向东、刘爱玲(女足)等)还有一脚精准的远射本领,百步穿杨;角球等定位球的得分率相当高,大个子中卫(蔡锦标等)成为另一组火力点。那球打得好看,办法多!今天的球员不要说能过人,能拿住球不失误就很不错啦,战术则基本没有,打成什么样看运气。
以我手头搜集的资料,统计1980~1985年中国足球队对阵亚洲诸强的战绩如下:
对伊朗:1胜2平1负;对朝鲜:1胜1平2负;对日本:2胜1平1负;对科威特:2胜0平1负;对沙特阿拉伯:2胜0平1负;对南朝鲜:0胜3平0负;对卡塔尔:1胜0平0负;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胜0平0负;对伊拉克:0胜0平0负;总计10胜7平6负(请记住这组数字,下文与其它时期的中国队对比时还要用到)。
同一时期,除亚洲对手外,中国男子足球队还曾:3比1胜墨西哥国家二队;3比0胜南斯拉夫国家二队;0比0平乌拉圭国家队(乌拉圭队获得过1930年和1950年两届世界杯冠军,15次美洲杯冠军);1比0胜意大利国家奥林匹克队;3比0胜阿尔及利亚希望队(即国奥队);1比1平法国国家奥林匹克队;2胜1平澳大利亚国家队;1比1平匈牙利国家队(此时的匈牙利队已经不是世界强队了,但是如果翻出它的“黑历史”,可以发现它是1938年和1954年的两届世界杯亚军。中国队的首任外籍主教练就是匈牙利人);2比1胜罗马尼亚国家队;1比0胜阿根廷国家队。
虽然中国队刚刚闯荡国际足坛这个鱼龙混杂的“江湖”不久,先天有很多的不足(那时的国力能给予这支球队的资源实在太少了),也挨过闷棍,头破血流,在亚洲这个“班级”里,这个“平民子弟”也许算不上“学霸”,但不失为一名有志气的“优等生”。他们知道为谁而战,为何而战。
可惜,自从1985年那个悲惨的“519”事件之后,原本技术与力量平衡发展的中国足球走进了轻视技术、一味强调、片面突出体能的误区(有人对这句话有误解,给我扣一顶“体能无用论”的大帽子,对“一味、片面”几个字视而不见),局面开始由晴转阴。到了九十年代之后,人才不继,技术水平滑坡越发严重,中国足球进入冷风冷雨的多事之秋。雪上加霜的是:1992年~2011年,当时有规定:体能测试不及格者不得参加联赛。本来,技术和体能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是基本常识,但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考虑年龄,三十岁的人和二十岁的人体能能一样吗?因噎废食,缘木求鱼。老队员是一支球队的核心,没办法,高洪波、吴群立等技术型核心球员只好远走他乡。而2010年3:0打破恐韩症、友谊赛1:0击败法国队的那一支中国队,恰恰是体能测试困难户高洪波当主教练,这难道不是一种反讽吗?一支没有技术核心的球队,就失去了灵魂和枢纽。本土球员技术越来越差,就靠买人来凑数,这叫“饮鸩止渴”,是一条死胡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至今没有看到有醒悟的迹象。本来技术糙就已经够糟糕的了,现在可倒好,收入越来越高,人却越来越娇气,连体能都滑坡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我们自毁长城的时候,我们的对手在飞速进步。1983年,中国队还能以5比0的大比分摧枯拉朽痛击日本队(日本队是1982年亚运会足球赛的第5名,1968年奥运会足球赛的铜牌得主);1984年,5比0势如破竹横扫日后给我们带来“黑色三分钟”的阿联酋队;1987年,三天内两度砍瓜切菜“血洗”菲律宾队,一场9比0,另一场10比0;1988年,5比0泰山压顶碾碎泰国队(2013年,泰国二队在合肥5比1羞辱中国队);同年,仍能以3比0在日本的主场大破即将腾飞的日本队;还是同一年,中国队3比0轻松击溃和平时期的叙利亚队……
“温故而知新”,在老中国队的这些历史战绩(其它3比0以下的小胜我都没有列入)面前,任何借口都是苍白的。
更冰冷的数据还在后面。还记得上文统计的1980~1985年老中国队对阵亚洲诸强的战绩表吗?总计10胜7平6负。
现在看2000~2005年(同样截取6年时间)的中国队对同一拨对手(增加了苏联解体后加入亚足联的乌兹别克斯坦)的战绩表:
对伊朗:1胜0平0负;对朝鲜:1胜0平1负;对日本:0胜2平3负;对科威特:1胜1平1负;对沙特阿拉伯:0胜0平1负;对南韩:0胜3平3负;对卡塔尔:3胜2平0负;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2胜1平0负;对伊拉克:2胜0平0负;对乌兹别克斯坦:1胜0平1负。总计11胜9平10负(如果不计入乌兹别克斯坦则是10胜9平9负)。这期间中国队在米卢蒂诺维奇的率领下实现了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的梦想,换了教练之后也获得过亚洲杯亚军。在人们印象当中,这几年中国足球队已达有史以来的巅峰,他们也确实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光荣,载入史册;然而,对阵亚洲诸强的胜负比率仍然赶不上1980~1985年的老中国队(也曾在1984年获得过亚洲杯亚军)。
最后看2014~2019年(同样截取6年时间)的中国队对同一组亚洲强队的战绩表:
对伊朗:0胜1平2负;对朝鲜:2胜1平0负;对日本:0胜1平2负;对科威特:1胜0平0负;对沙特阿拉伯:1胜0平0负;对南韩:1胜1平4负;对卡塔尔:2胜1平2负;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0胜0平0负;对伊拉克:0胜0平2负;对乌兹别克斯坦:2胜0平2负。总计9胜5平14负(如果不计入乌兹别克斯坦则是7胜5平12负)。
放弃了“技术与力量并重”的特色,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结果就是这么残酷。
中国“足球人口”少,青少年足球基础差固然都是原因,但是中国足球人口再少,能比菲律宾、冰岛、国破家亡的叙利亚足球人口还少吗?网上流传的“冰岛足球人口比中国多”的说法已经被辟谣了,就不要再以讹传讹啦。再说了,中国“排球人口”难道就很多吗?排球比足球选材条件还要苛刻,门槛很高,足球没有身高限制,排球没那个身高和弹跳都没资格进专业队,为什么能造就中国女排?所以,“足球人口”少确实是中国足球水平下降的其中一个原因不假,但不是根子。
足球、排球,都是竞技体育,竞技竞技,这“技术”二字,是绕不过去的。足球技术不仅仅是控球、盘带、过人、射门,更有短传、长传、停球、头球、拦截、铲球、跑位等等繁多的科目,根据各个位置的需求略有取舍。但是,要在这么多科目上磨练技术太费时间,于是,从上到下,从青少年比赛开始,都用最急功近利的办法,用吃饱养壮、粗野犯规的速成法,甚至年龄造假、以大打小的手段,去谋取吹糠见米的效应,造成的恶果就是现在这样,青少年练技术的人吃亏,遍地糙哥,见怪不怪。这种弄虚作假的风气一直蔓延到职业联赛,“假球黑哨”等各种黑幕操作一度猖獗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把中国足球推向了深渊。到了国际赛场上,年龄造假没用了、没人陪玩假球了,也不好肆无忌惮地野蛮犯规了(毕竟足球比赛还是有规则的,有红黄牌制度的),“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巴菲特语),技术粗糙的恶果立马呈现,有目共睹,连菲律宾、叙利亚这样当年被老国家队砍瓜切菜的三流球队也可以羞辱我们。
技术决定战术,竞技体育其实跟战争本质上是一样的,有什么样的技术基础,才能打什么样的战术。体能的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但是这不意味着体能可以代替技术,更不应该用行政手段去强制用体能排挤技术,过度占用本来就很紧缺的技术、战术训练资源。足球这项运动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足球队毕竟不是田径队,不是能跑就能赢;英式足球跟美式足球也不是一回事,谁吨位大谁占优;足球更不是跆拳道,踢得狠、脚头硬就是一切。说到底,足球比赛是在争夺对球的控制权,谁控球机会多,谁就占据主动。虽然占据主动不一定能赢球,但至少不会窝窝囊囊地输球。
论体能,中国女排比俄罗斯、美国、巴西、古巴能有多少优势?或者说,有优势吗?为什么她们能让你看得这么放心?难道不是因为她们有技术、战术和作风上的优势吗?中国女排不是没有经历过低谷,但是,她们的技术传承没有中断过,一代又一代的教练在研究和保留着技术上的火种,扬长克短,一旦有好苗子(像朱袁张这样的新秀)出现,这种技术传承就会复活,一代新王朝又会兴起。而中国足球(包括男足和女足)的技术传承被中断了,自废武功,一会儿学巴西,过几年学德国,转头学荷兰,再过一阵子学西班牙,绕一圈回来学意大利,连英格兰都学过,甚至主张不要中场,后场直接大脚开到前场冲吊完事。更令人无语的还有过这样的规定:联赛在积分相同的情况下,两队比净胜球的时候,头球,角球,任意球一个按两个计算。直接造成各队选材一窝蜂挑选高个大个,进攻战术优先向头球倾斜,脚下的活儿是越来越糙。“这山看着那山高”,多少年来也没个准注意,结果就是茫茫然没有头绪,原来多少还有那么一点的“技术与力量并重”的技战术特色家底都败光了。
很多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臆想当年的老中国队员是一批慢吞吞的、站着踢球的大叔们,实际上,正相反,老中国队特别讲求攻防转换的节奏与速度(尤其是两个边路,当时的说法叫“两翼齐飞”),动作灵敏,而且体能相当充沛!跟素来以体格强壮、粗野剽悍的朝鲜队对攻120分钟没有问题(请注意:在这场比赛四天前,中国队刚刚跟香港队也拼了120分钟直到罚点球。朝鲜队是一支公认的亚洲强队,技术和体能俱佳,曾经堂堂正正地在1966年英格兰世界杯上战胜过意大利队,战平智利队,进入八强。只是因为政治原因被孤立,同时也因为球风粗野被国际足联禁赛。但是,实力摆在那里),不仅4:2大胜,对方禁区里还经常能看到4、5名中国队员。加时赛第110分钟,队中体格相对单薄的古广明还在高速突破,连续过人,黄向东还能有一脚力拔千钧的远射得分;在第112分钟,又是古广明连续扣过两个后卫打进一球,为他创造这个进球机会的是33岁的老将容志行,20米外高速插上成功抢断对方后卫的脚下球。这说明什么?
说明中国队的中前场队员像潮涨潮退一样敢于投入兵力进攻,也能有足够体力退守。如果体能不足,是不敢重兵投入对方禁区的,中场空了嘛,被对方反击就回不来了。同时,这更说明他们的技术普遍都好,重兵投入进攻的时候不会轻易丢球。进攻一次,基本就完成一次射门,很少给对方断球打反击的机会。本文的最后有当年比赛的录像剪辑链接,大家可以看看是不是这样。有意思的是:当年的老国家队的队服是橙黄色的(包括同时期的国家青年队。1983年国青首次冲出亚洲参加世青赛,出征前领导问他们有什么要求?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要这套橙黄色的队服),类似荷兰队的队服,风格也和那个年代的荷兰队有一丁点像——涨潮退潮似的压迫式打法。
还有一个细节:老中国队在对朝鲜队和沙特队的比赛中,在3:2领先的时候,不是保守地拖时间,而是继续进攻,再进球,彻底打垮对手,自己反而安全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多年后,中国队后来几次冲击世界杯和奥运会失败,居然重复上演“黑色三分钟”的悲剧,1:0领先即退守,最后三分钟被对手逆转。这反映了战术、意识和斗志的重大退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退步?因为技术退步了,拿球队员心里没底啊,一心想着耗时间,慌慌张张把球踢出去了事,被对方一断就酿成大祸。
有些人总说现在比当年多跑动多少米,这是“关公战秦琼”。一来,三、四十年前的伙食是什么条件?跟现在能比吗?当年吃米要粮票,吃肉要肉票,每人每月有定额的。说现在的球员比老国家队跑动距离长,所以比他们强,怎么好意思这么比啊?要这么个比法,现在的中超球员哪个不比贝利强?贝利一场才跑多少米啊?但他们谁敢拍胸脯说自己比贝利还牛呢?二则,足球场上的跑动是门学问,不是疯跑、瞎跑。如果没有技术底子,控不住球、形成不了突破、老被断球、传球总是不到位,接应队员空跑几趟之后,下次他就不愿再跑了,一是有多少体能和斗志也不够这么白白消耗的;二是他也不敢跑,怕对方断球打反击,一旦上去回不来,原来自己负责的位置空虚了要担责任的。这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接应队员不愿跑了,持球队员更难办,不知道该往哪里出球,最后就是互相埋怨,内耗……
老国家队的体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与同期亚洲对手相比已经足够好,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技术、体能同步顺其自然地提高就好了,不需要厚此薄彼“一刀切”瞎折腾。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升级、技战术潮流的进步、营养条件的改善,以及对手的逼迫,只要自己不瞎折腾,中国足球的体能在亚洲是会随着自然规律同步进步的,水涨船高。当年的大叔吃苦耐劳不是今天的人能比的,训练非常刻苦,回报却很低。中国队打败朝鲜队出线后,唯一的奖励是主教练苏永舜和教练组商量过后到香港宾馆楼底下的路边摊买了几只烧鸡回来让队员们分着吃……
有对比就有伤害。外网上还能搜到当年的一些比赛录像(国内网站基本没有了,被遗忘了,老外反而记得,怪事。哪位球友能提供国内链接的,麻烦您分享一下),虽然画面质量非常差,毕竟年代久远,但是仍然可以管中窥豹,看看我说的是不是事实。外网链接如下:
1981年 中国对朝鲜 4:2 (看点:1分18秒处,18号容志行的停球动作,皮球像粘在脚底下一样;3分42秒,15号古广明停球也像球粘在脚下一样、加速摆脱、过人、再过人,分球突破一气呵成(这时已是加时赛的第110分钟了,还这么能跑,动如脱兔),6号黄向东的精准远射打开胜利之门;4分45秒,容志行冲刺抢断,古广明跟上接应、晃人、再晃人,打门得分锁定胜局;朝鲜队守门员颓坐在地上不起来,精神上被打垮了,比赛离结束还有8分钟,他们的士气已经崩溃……这是朝鲜啊,有他的特殊国情的,平时斗志不会轻易垮的,但此刻……)
1981年 中国对科威特 3:0 (看点:1秒处,15号古广明假动作把对方后卫晃得失去重心倒在地上,传中,禁区里有4名中国队员包抄形成必杀之势,一击不中再补一击,带伤上阵的18号容志行头球建功;1分22秒,1号李富胜扑住点球;2分10秒,任意球机会,两个波次的做球,又是三名中国队员同时在对方禁区里形成绝杀,古广明得分;2分49秒,古广明护球,从对方两名队员的夹击中摆脱;3分07秒,13号沈祥福突破,排除对方后卫干扰射门得分。补一个视频里没有的画面:
以上截屏是搜狐体育转载的1981年媒体的广泛报道,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鱼水情”——球员赴汤蹈火,摧城拔寨,球迷则不吝啬对这些披肝沥胆、奋不顾身的兄弟们掏心窝子,给出最高的礼赞:“人民感谢你!”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一点,1977年,球王贝利领衔的美国宇宙队访华,与中国队打了两场比赛,容志行让贝利印象深刻,赛后,贝利与容志行交换了球衣并且合影留念。这不是传说,是当时媒体广泛报道并有影像记录的,这件贝利的白色宇宙队队服前不久还在广州由容志行提供给一个展览会进行展出。另一方面,当年的中国观众被对手称为“黄金观众”,为什么?因为那时的中国观众不光为主队呐喊助威,也为客队鼓掌加油。“礼仪之邦”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黯然飘散……)
1981年 中国对沙特 4:2 (看点:2分05秒,15号古广明凌空传中,8号左树声包抄得分;2分40秒,任意球机会,11号陈金刚高点强攻扳平;3分17秒,古广明凌空抽射反超;4分07秒,角球机会,6号黄向东铲射入网。凌空一脚精准出球,定位球转换成进球成功率奇高,是不是符合现代足球的理念和要求?三十多年前中国队就有这个意识和水准。再想象一下,一支球队面对强敌在0比2落后的情况下最后4比2大逆转,那是多么荡气回肠?在绿茵场上已经有多少年没有体验过啦?)
1981年 中国对沙特 2:0(看点:1分10秒,6号黄向东过人突破;1分30秒,沙特队禁区里有5名中国队员疯狂围攻对方;1分45秒,中国队中后场队员连续三角短传不丢球,顺带发起反攻,右路转到左路,对方禁区里有4名中国队员,被人盯人的时候突然拨到禁区外,远射破门。从后场护球、中场过渡、发起反击到最后黄向东重炮破门,连续7次传递没有中断过,一脚出球,行云流水,一气呵成;3分0秒,18号容志行在泥泞场地上连续晃过对方俩人,为队友形成攻击机会,造成角球,容志行主罚,中后卫2号蔡锦标头球顶入死角,这又是一次连续进攻的战例,而且又是定位球;4分40秒,中国队中场断球又造成两个波次的连续进攻。)
1984年 中国对阿联酋 5:0 (看点:53秒处,中国队从中场发起连续三个波次的攻击。先是短传渗透到大禁区外远射,守门员扑出,古广明包抄,拿球后不急于射门,转身做给第二攻击波的队友,再次打门还被挡出,此时对方禁区里有四名中国队员展开第三攻击波,赵达裕拿球后没有仓促射门,而是扣过对方补位的球员,从容把球送入球网;1分13秒,中国队中场直塞阿联酋空当,古广明高速插上,小角度打门,脚法很讲究,对方守门员扑到了球,然而,这球是旋转的,硬是从守门员的胳肢窝下旋进了球门。)
1984 中国对阿根廷 1:0 (看点:全场比赛中国队与阿根廷队互有攻守,中国队场面非但不难看,反而有多次进球机会。1小时24分0秒,8号赵达裕晃过对方制造进攻机会;1小时31分0秒,赵达裕从中场接应后卫解围,与17号李辉连续三角短传,李辉下底传中,11号沈祥福禁区内接应,身高仅有1米65的赵达裕出现在中锋的位置上,扫射得分,整个攻防转换连消带打,一镜到底;刚过了1分钟10秒,又是赵达裕中场断球,反击,与队友连续传递差一点扩大战果。)
1996年 铿锵玫瑰 (对巴西女足,中国女足打进了三粒世界波。看点:0分45秒,11号孙庆梅晃过对手,禁区外远射死角;6分35秒,10号刘爱玲中场连续晃过对方三名队员的拦截,孙庆梅三角短传,17号韦海英禁区推射扳平;7分45秒,中国队员连续三角短传和晃动过人,韦海英扣过对方后卫冷静抽射,补时绝杀巴西,闯入亚特兰大奥运会女足决赛。这三个进球过程可圈可点,足可以成为经典教材。)
1999年 铿锵玫瑰 (看点:4分05秒,9号孙雯空中接球、卸球、颠球、分球,从容淡定,人球合一。)
技术精细,动作灵敏,意识出众,体能充沛,战术灵活,配合默契,斗志昂扬,一支足球队同时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但中国人曾经做到过。曾……经……
----------分隔线----------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鲁迅《热风》
在拉美、非洲,足球、篮球、长跑几乎是跳跃阶层的唯一合法途径;
在欧洲、日本,踢球是一种可以自由选择不会造成生活负担的职业或者爱好;
在中国,你可以努力读书,努力工作做个程序员,二十年前的程序员今天是中国首富之一,就算成不了首富,普通努力的程序员也能过着不错的生活。
在中国,你可以跟着家里的人做生意,做个小倒,开个小店,甚至靠皮包公司四处忽悠层层外包,也都能过上小康生活。
在中国,你考个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可能收入没有很高,但是稳定,是生活的保障和地位的象征,你也能过上还不错的生活。
在中国,你去上个师范学院,然后毕业了考到资格证当个老师,同样生活可能做不到随心所欲,但起码也是稳定平和,杭州有个混的好的英语老师,叫杰克
在中国,你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会,你去把青春大部分生涯放在足球上?你让谁选择,对谁都是一个异常艰难的选择。
我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在中国,踢球压根就不是一个多重要的事,甚至压根就不会出现于大部分人的生活里,你指望这样的人群踢球水平有多强?你问一个大部分人都不读书的班级,为什么没人考上清华北大,显然你知道问题所在。
最后聊一下,虽然国足没有多强,甚至不时还输了一些不该输的比赛,但他们的确是努力的,并且几乎是最努力的一批人。
不过球迷也别太失望,当经济高速发展渐渐减缓的时候,大家会更注重文体发展,我想到时候踢球的人,自然而然也多了。
再说直白一点,如果把国家看成一个人,他现在努力创业拼搏的时候,你问他你踢球为啥不好?他只会一笑置之,他努力创业,就是为了让自己孩子能有自由踢球的选择。
中国足球人口十三万(职业球员3000出头,是不是出乎意料的少),韩国一百多万,日本三百多万。当今亚洲足球,日本超一流,韩国一流,中国不入流。
在日本学校但凡是个男生都接触过足球,日本高中之间的足球联赛可以有两三万观众,比个别中超球队主场观众都多。在韩国孙兴慜是最火的明星,这个贼眉鼠眼正宗韩国长相的棒子比任何韩国艺人咖位都大。
而且最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土地越来越贵,中国人的户外运动越来越少体质越差,可以参考教育部每年发布的报告。上海足球教父徐根宝也向记者感叹现在很难找到崇明一期那么多身体天赋惊人的好苗子了。
至于努不努力
这么说吧,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球员≠国足球员,很多时候某个球员抽烟喝酒泡夜店整个国足拉出来鞭尸。
国足球员从三千多名职业球员中挑选出二十多个最优秀的,这个名单不固定。中国足球贫富差距极大,金字塔底的球员年薪十来万还动不动被欠薪(这两年中甲中乙球员拉横幅讨薪水的事司空见惯),金字塔尖的球员年薪千万,而且两者退役后的差距更明显。百倍的收入差距都不在乎,你是在低估毛爷爷的诱惑力么?
至于白斩鸡的问题(必须声明一点,球员运动员并不需要硕大的上半身肌肉,脱衣庆祝时看不到肌肉的球星很多,上半身的肌肉对球员是负重。经常被拿出来当典范的c罗,就曾有教练说他前半身太重会增加膝盖受伤的风险要减肌,c罗在有一段时间膝盖经常受伤后开始,减肌,现在的c罗虽然依旧身材魔鬼,但上半身肌肉块头明显小了很多。还有就是足球是很重视耐力的运动,运动员需要储备一定的脂肪,你很容易找到格策伊瓜因迪巴拉等一众球星的肚腩照)
经常被拿出来指责的就是鲁能的崔鹏,小肚腩确实不好看。但首先人家有疾病内分泌失调,其次人家32岁(这还是没改过年龄的前提下)还在中超首发,他的同龄人都开始陆续退役了。作为一个曾经失业一年没球踢,如今依然在中超豪门拥有一席之地的老将,你说他算努力还是不努力。
曼城大概十年前有个叫爱尔兰的光头。除了“外婆门”之外,他最著名的新闻莫过于加练把自己练进医院,球队强制要求他休息。够努力了吧?然后09/10赛季结束被曼城清理出门。
山东鲁能有个叫郑铮的球员,努力是出了名的,从刚登上职业赛场就很少吃假动作到现在而立之年保持着极低的体脂率和几乎未曾改变过的爆发力都能看出来他对于足球的热爱和努力。从被视为潜力新星而入选国家队并在首秀进了两个,到现在,郑铮在8年只代表中国踢了18场比赛。
再补两个例子:少年时候的王大雷,小伙刻苦到什么程度呢?足球队不训练了,跟着上海大鲨鱼篮球队训练。然后去了国米被找出来一大堆毛病,最后没有留下。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站位:王大雷会下意识的站的偏一点,封一边放一边。可是这种毛病是怎么造成的呢?因为王大雷的身高不足,如果正常站位两边都封不住,于是那场训练赛里菲戈和克雷斯波等人咣咣的砸右侧门柱进球……当然,王大雷针对性训练后又长高了5厘米,只不过他仍然属于门将界的矮个子……
曼联的拉什福德,出道时候多惊艳啊,现在有点泯然众人了。是不努力吗?不是,是因为身高这一段时间长了8厘米,整体的身体柔韧性下降,小技术因为不熟悉自己的身体而用不了了。这才造成了他足球水平的下降。
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来很多,比如蒿俊闵,2011亚洲杯上就能看出来蒿俊闵在德国并没有浪费时间,可是他终究无法在沙尔克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比如张弛,断腿错过球员黄金期,在鲁能承诺养他一辈子的情况下,他仍然成功回归并涨球了。可是他从没进过,甚至接近过国家队。
足球本来就是一项天赋远比努力重要的项目,这个世界上99.9%的球员再努力都赶不上阿德里亚诺和罗纳尔迪尼奥的成就。乔治贝斯特抽烟喝酒赌博玩女人,但是他仍然保持着曼联历史单场进球纪录(6个),CR、鲁尼、范尼、范佩西等超级射手都无法打破,甚至达到这一纪录。
作为一项高度商业化的体育项目,任何一个能吃这碗饭的都是天赋超群之人,只不过即使是这群人,有些人付出所有还赶不上另外一些人随便搞搞。这,就是现实。
如果你随机问一位本土青训教练,问他想培养出一位什么样的球员,我相信你会收获一堆“有速度”“有意识”“技术全面”等等。
好了,接下去,我们听一听在中国足球圈沉浮一生的老帅徐根宝的答案吧,他的这篇答案里,应该就是这个提问想要知道的一切了。
最后时刻绝平巴萨。中国第一人,亚洲第三人。一夜之间中国球迷就忘记了刚刚连过六人射门得分的孙兴愍。这跟亚洲三流的国足是不是形成鲜明对比?
武磊的成功,除了天赋,自律,有上进心等等这些放之四海皆为屁话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有一点被大家忽视了。武磊成功的背后,是徐根宝豁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一切,是根宝扛下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中国的马拉多纳“,这是根宝对当时还年幼的武磊是这么评价的。所有人包括我都觉得这只是一种舐犊情深的溢美。如今,复制马拉多纳练过六人神迹的是邻国的球员,武磊只不过用进球帮助球队逼平了巴萨而已。
“希望自己长大之后,成为一名出色的球员,而且身价达到6000万到7000万美元“,13岁的武磊在电视节目上一脸真诚的如是说。如今,30岁的他离这个儿时愿望还差大致5千万美元。
到如今,我们扒开所有中外媒体的热烈吹捧回看这两句都快要被遗忘的狂言。狂言依然没有跳出“狂“的边框,但武磊,真真切切的站在了世界最顶级的联赛赛场上,在世界最顶级的球队面前,打出了20多分钟轰轰烈烈的比赛。如果没有他,我真的会相信有朝一日国足会输给老挝。
他没有成为马拉多纳。但如果没有人告诉这个当初的懵懂孩子他会成为中国足球史上最亮的星座,他会安于在上港拿着顶级的薪水在胡尔克和奥斯卡的护驾之下虐菜——没错,中超的后防,无一不菜。西班牙有什么好,中超不香吗,多少人的愿望不是钱多事少离家近?
他最终也不可能成为马拉多纳。但没有所有人用“中国的马拉多纳”这句话反反复复时时刻刻没日没夜的鞭策他,甚至嘲讽他,中伤他,他不会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在最大的场面里,一战成名。
他还没有7千万身价。但当有人告诉你,我愿意在鬓生华发之年赌上所有家当和一生功名,只为助力你有朝一日在全球最顶级的舞台上证明自己对得起老夫这一切的付出,你愿不愿意像武磊一样每球必争奋进不息?我本人是申花球迷,但我从来没有在赛场上见到过武磊懈怠哪怕一分钟,我为上海的球队里能有这样的球员感到骄傲。
他最终或许也不会有这个身价。但当他看到根宝的基地里,又走出了朱辰杰,这个刚17岁便在国足站稳主力的小伙子,看到了这届国青队阵中,“根宝系“依然占了半壁江山。。。两鬓霜白的老帅还在发光发热,我辈有何理由在世界足球的舞台上浅尝辄止?下一个!!!
根宝,倾尽自己的所有,让武磊明白,他需要做的,是变成马拉多纳,是加盟巴萨,是星辰大海,是诗和远方,是伟大复兴。
在东亚接连冲超失败的暗淡时光里,老帅没有放最深爱弟子你离队。我用一生打的赌,期待的不是小胜,而是通杀。
在中超迎来无数巨星而自己最深爱的弟子你已经很努力却依然只能做“最强土炮”的日子里,我没有怀疑你能杀出重围。我跟你一起扛下所有的讥讽,我们会把这些口水煮开,然后泼回去。为了这一天我不怕多攒点口水。
在索尔斯克亚的哥本哈根带着欧战光环报价武磊时,老帅依然没有放最深爱弟子你离队。多少人骂他短见,多少人指责他自私?谁能懂,我不是不知道欧战对于一个球员可以多有吸引力。但我更知道,我培养出来的大杀器,不能只变成一束烟火。我要的是核爆,是惊天动地,你一定要做那颗核“武”器!
当武磊终于将中超金靴收入囊中时,老帅留下的班底从崇明的帐篷里开始一路血战终于杀上了中国联赛最高的领奖台。此时的武磊已经不再稚气,不再冲动,不再纠结谁是上海滩老大,他也可能坦然接受了自己应该不会成为马拉多纳的事实,但往日的暗淡留也并没有遮住他该有的锋芒。
然后呢?如果有一种时刻叫做时机成熟,那如今这个时刻终于到来了!!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回看这段历史,什么是豁出一切,什么叫常人难以想象?根宝为武磊付出的一切,就是。
中国的足球人,有情怀者十,有情怀而甘于耕耘者七,甘于耕耘而慧眼识珠五,慧眼识珠而一往无前者三,一往无前而又敢于赌上一生功名和运气者,唯根宝一人耳。
国足那么差,没有谁有错。
错的是所有人里,只有徐根宝明白,自己可以做到的,可以比所有人想象的最大的场面还要大得多,是培养出中国的马拉多纳,然后震撼世界。
踢球的人太少。
几年前不是说经统计,中国足球人口只有四万多么。
就这么点人,能出现在这么些能踢的已经很不错了。
喜欢足球的多没用,大多数看球看的要死要活的人,让他们孩子去练足球他们也不愿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