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就这B样,谁也别想好过。
公司前景跟股价有关系的话,AMD 早 TM 破产解散了,哪有今天意气风发的 Ryzen 系列。
看人、看业务,哪天雷总说我不玩手机了专心造车,那小米估计可以寄了——不过雷总好歹也是过了 n 多年还接手金山的主儿,这种事儿做不太出来。
很久以前跟二级市场的朋友聊过小米,不看好的点一个是利润率低另一个是品牌没立住。
反正现在也没有发生趋势逆转,之前的红利(主要是华为制裁)交出去了,那就接着做呗,又不是两三年就倒闭了。
长期前景这种所谓价值投资者才看的东西,跟破发 35 天这么短的时间段放一起,怎么看怎么搞笑。
小米的股票下跌,一半原因肯定是大盘影响,恒生指数最近整体的大盘行情就是向下的。
但问题在于,大家最初对小米的预期是继续大涨,因为小米所有的故事都是,我们在急速成长,也就是说,小米就算是横盘,也不会是很好的故事。
更何况恒生指数跌了30%,但小米跌了60%,用30%去解释60%的跌幅,显然是不合理的。那么,这另外的30%就肯定是大盘之外的了。
小米2021年整体的销量表现还是不错的,2021年小米卖了1.9亿台手机,AIOT整体的表现都不错。
叠加小米新能源造车业务的展开,在这样的态势下,小米依然大幅度跑输大盘,这只能说明,小米的成绩表现依然低于资本市场的预期。
这种预期的不达标,我觉得最核心的其实是两个,一个是利润预期,另一个是接下来的成长性。
销量代表的是规模,但规模不决定企业的资本价值,决定资本价值的是盈利能力,包括当下的盈利能力,以及未来的预期盈利能力。
年出货量接近2亿,这个是非常牛逼的成绩,在中国手机品牌行列,只有华为做到了更好。
但同时,小米的盈利能力和苹果,和三星,包括和华为,相去甚远。
盈利能力的差,一方面是小米整体的极致性价比策略,更重要的是品牌高端化成绩不够。
在华为以外的几家里,高端化的开局,小米是做得最好的,尤其是2020年的小米10的爆发,这个爆发的成绩是相当漂亮的,要知道,那个时候华为的极限制裁还没有来,华为P40系列至少在国内还是满血状态。
华为的极限制裁是2020年中,九月份的Mate40开始才正式显现。
按道理说,小米10在P40的压力下能做到这个成绩,那么随着华为极限制裁的到来,Mate40开始受芯片影响,P50系列无法正常发布的情况下,小米11应该是大踏步前进的。
可惜,事与愿违,因为各种原因,小米11的整体预期做得甚至不如小米10。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儿。
市场环境在大幅度变好,但小米的高端化却在走下坡路,尤其是mix4的失败。线下最好的机会,结果开了一年的店,份额没有增长。整个市场对于小米的高端化和线下之路开始持怀疑态度,我觉得这是资本市场对小米抱否定态度的根本所在。
华为受制裁的市场空出,成为小米从15年小米note折戟之后,形势最好的一年,这个利好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国际市场华为的全面退场,尤其是欧洲的退场,给了小米国际化关键的机会
小米的国际化是从印度开始爆发的,但印度市场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赚吆喝居多,产品低端化,市场不稳定,导致很难赚钱。
但欧洲不同,全球三大市场,中美欧,北美因为政治因素一时半时大家都没机会,所以欧洲是必争之地。而华为在被制裁之前,欧洲市场急速崛起,已经超过了苹果,并且快速拉近和三星的距离。
这是2019年Q1,华为被制裁之前欧洲的情况,市场份额25.39%,同比暴增66%,如果不是制裁,华为2020年在欧洲登顶是没什么意外的。
第二、华为的退场,成为小米线下突破极佳的窗口期
15年小米note的折戟,让小米充分认识到了线下渠道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2016年开始,小米正式开启了线下渠道拓展之路,但这么多年,兜兜转转,小米的线下始终没有实质性起色。主打线下市场的产品系列从note到X到CC,一直不行。
在行业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的状态下,小米能保住基本盘都很难了,拓展这个事儿是很难的。
华为被制裁,中国市场短暂回归蓝海,市场对于小米来说,从存量厮杀变成了增量扩展。市场环境的变化,终于让小米有了精力去全力拓展线下了。
第三、华为的退场,成为小米高端化突破的极佳机会
2020小米10的成功,让小米拿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高端化开局,彼时华为Mate30&P40系列依然是满血输出的状态,在高端市场和iPhone 二分天下。
小米10在华为满血状态下打开局面。那么在华为退场之后,小米应该会迎来一轮新的爆发。
而在华为因素之外,小米造车也是一个大的利好。
新能源已经成为确定的未来,多年来格局稳定的汽车行业迎来剧变,新势力急速崛起,汽车市场重新洗牌。
汽车是一个比手机大得多的市场,但在正常情况下,这个市场是没有新势力机会的。和手机市场不同,汽车行业更多的是传统巨头的天下,走量的两田一众,高端的BBA。
但现在,新能源带来的行业革命给了新玩家从未有过的机会,特斯拉一飞冲天,比亚迪急速爆发,蔚小理高端化稳步推进,如果小米能够分一杯羹,那么未来天赋值必然有一个质的提升。
然而,一年之后,小米交出的答卷,显然是不让市场满意的。
国际化进程做得相当可以,欧洲市场趁势崛起,这个是利好,但高端化占比依然不够。小米即便是把300欧(相当于国内1500左右)以上定义为高端机,但占比依然太低。且,这个增长大概率到顶了。
线下集中力量全力突破,但结果却有些事与愿违。小米最初的目标是门店数量做到10000家以上,初步完成线下覆盖,线下份额有一个实质性的提升。可惜,1万家店开出来了,但线下份额原地踏步,这个事儿挺可怕的。
高端化窗口期结束,成绩极差。小米10是在华为的压力下打出来的一片天,但小米并没有在小米11上取得关键性突破,甚至还导致了口碑倒转,小米mix4&小米mix Fold更是口碑和市场双折戟。
汽车业务的想象力越来越小。新势力成长速度超过预期,比亚迪急速封神,华为正式下场,传统势力加速转型。到了2024年小米汽车推出的时候,市场环境到底如何,不容乐观。
小米2021年初的利好助推股价飙升,但一年后预期没有兑付,估值回落,这个其实是独立于大盘之外的逻辑。在这样的态势下,哪怕大盘平稳,小米的股价也很难保住,更别说大涨了。
而接下来,对于小米来说,最重要的其实是,小米2021年的利好变利空之后,这个利空有没有出尽?
我们群里的观点是,小米的利空依然在持续,至少到Q1结束或者Q2结束的时候,格局才会真正明朗。现在的小米,依然处在利空未出尽的阶段。
从小米12开始,小米真正走上当初定下的策略,坚定向上溢价,做全渠道。
问题在于,小米的线下体系在整个2021年并没有培育起来。
线下门店突破一万家,但线下份额没有实质性增长,这个事儿是很可怕的。资本市场会问小米,你这一万家店到底开出了什么?
小米给出的回答是,养店。
但资本市场不认可这个,养店这东西,在手机渠道是没有过的概念,是个伪命题。开店就是为了赚钱,养店是什么东西?
小米开了1万家店,结果中国区的销量跌到了第五,被苹果超过就算了,还被荣耀超了,这个事儿怎么回答?
小米没法回答,所以大家也看到了,小米12系列三台机子除了最初的所谓18亿战报之后,再无消息,100万台的战报至今没发,可能已经超了,可能还没超,但不如小米11基本上没什么悬念了,比11更好的成绩,小米没理由藏着掖着。
小米20年末的上涨预期就是华为制裁,小米吃饱。后面的故事是荣耀起不来,无论是荣耀脱离华为没有品牌力,还是荣耀也可能继续被制裁,这都是小米的利好。
可惜,这两个事儿都没有发生。
荣耀的回归超出了市场预期,以及,目前来看,荣耀似乎不会被美国针对了。
当然,这也很好理解,美国为什么要针对一家荣耀这样的手机厂商?没有意义。
这两个预期没有发生,对于小米就是最大的利空。
一方面,荣耀的加入,线下ovh的竞争激烈化,导致小米的线下拓展面临阴影;另一方面,荣耀是线上起家的,最擅长的还是线上的打法,那么在荣耀线下站稳脚跟之后,线上怎么打?
小米中国区2021年的爆发,本质是老荣耀和华为退出,小米一家独大,但随着荣耀的回归,和iQOO、realme和OV的不断激进,小米线上能不能守住,是个未知数。
2022年开局,小米12的整体表现是不如小米11的,尤其是线上,这个事儿我上午的想法说过:
红米K50肯定是大杀器,但在小米12这样的表现下,K50能做到什么程度?甚至是能保持K40的成绩么?实际上,K50游戏版顶着“小米第一台核心价位段骁龙8G1”的明天,成绩依然相当一般。
小米线上做第一不叫预期,小米线上做到2021年这样的一骑绝尘才叫预期。
2021年对于小米来说,本来是绝佳的机会,可惜小米没有把握住,那么2022年,市场从短暂的蓝海回归红海之后,小米的突破点在哪里?
小米现在的故事是手机+AIOT双引擎,叠加互联网营收。但AIOT营收占比迟迟无法突破30%,依然是小头。互联网营收的核心是手机业务,且是中国区的手机业务。
所以中国区的表现直接影响小米的盈利预期。
以及,国际市场,2021年小米表现很好,但这个很好的关键是三星受限于东南亚疫情导致供货困难,以及OV的国际化做得不够好,整个大华为的国际化基本宕机。
但2022年不是了。
realme国际市场全面爆发,2021年出货量6000万台,2022年冲着破亿去的,OV的省代做国际化导致资源不集中,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问题正在解决。荣耀国内稳固之后,必然在国际市场发力,GMS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这样的背景下,小米国际市场别说继续突破,能够保持2021年的水准就很难了。
高端化遇阻,国内市场份额跌到第五,线下打不开局面,线上很难守住,AIOT依然无法成为真正的大腿,国际市场压力倍增,以及造车。
小米造车的核心优势是手机行业积累的品牌知名度和智能家居带来的座舱体验。
但一方面,造车新势力,以及比亚迪的市场爆发超出预期。华为全面介入,使得手机品牌造车这个概念的价值被稀释。
小米第一台车2024年出,届时,华为的造车业务能做到什么程度?新势力以及比亚迪能做到什么程度?传统车企能做到什么程度?吉利极氪和大众ID已经证明了,传统势力真正转型新能源的时候,速度是极快的。
这样的背景下,小米的造车预期有多大?
很难说。
且,小米的造车业务有很大概率是分拆独立上市的。
虽然雷军极力否定这个,坚定认为小米的造车不会拆分。
但只要可行性在,资本市场必然会担忧这个。
就像余承东承诺华为不造电视,但智慧屏出来了;华为承诺3年不造车,但问界M5出来了。
小米如果真的有一天拆分汽车业务上市?
资本市场能做什么?
说雷军背信弃义?
钱落袋了,骂声有什么用?
远看是AAPL,再走近一看原来是002127。
其实高端梦破碎,不仅仅是小米破,而是所有安卓手机的高端梦都已经碎了。
早前counterpoint公布的数据显示三星、OPPO、vivo的手机均价都在1600多元人民币,根据小米的业绩推算则是手机均价为1100多元人民币,如此一对比就就可以看出不仅是小米靠千元机,而是所有安卓手机都在靠千元机罢了,只不过小米更低端一些。
安卓手机变成如今模样,拥有安卓系统的谷歌应该负上最大的责任,由于安卓手机是否属于高端手机与谷歌关系不大,谷歌只是从安卓手机企业圈来的用户中赚取广告费以及APP下载等收入,因此谷歌才不在乎安卓手机是否占据高端手机市场,所以谷歌在安卓手机中强制塞入越来越多的安卓应用,导致如今的安卓手机变得越来越辣鸡,臃肿非常。
安卓手机企业当中,三星曾在高端手机市场中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但是近三年来三星的高端手机Galaxy S系列已从全球热销手机TOP10中消失,其他安卓手机企业的高端手机更从来没有任何一款手机进入热销TOP10中,三星尚且在高端手机市场衰败,更别谈其他安卓手机企业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小米OV和三星合计占有全球手机市场54%的市场份额,这是苹果占有18%市场份额的三倍,但是它们合计取得的手机销售额竟然比苹果还少近200亿美元,由此可见安卓手机在高端手机已几乎没有希望了。
小米股价腰斩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成长性没了。
为啥小米股价之前可以35.9呢,大家是觉得小米可以把华为终端的盘子都接过来。
35.9的小米啊,这可是7300亿市值,当时比美的还高。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也看到了,2021年上半年,在友商集体海内外发展不力的情况下,小米的中国区的高端有了一些进展,海外市场也有一些进步。
但是到了第三季度,荣耀一发力,小米就开始涨不动了。
当然这里面不全是荣耀的努力,只是说荣耀发力是一个关键节点。
事实上小米从第三季度开始,周边的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
首先是iPhone全系降价升配,根本性地改变了市场格局,甚至可穿戴都开始下潜价位。
vivo高端机发力,有ISP的X70Pro+改变了很多事情。
iQOO在中国区完全站稳,完全没被小米打掉。
Reno系列踏入正轨,一度在2500价位具有统治级的战斗力。
荣耀V40-50-60销量一代比一代好。
OPPO海外策略发生变化,总部逐渐开始准备接手。
realme开始复刻小米国际打法,快速打开国际市场,国内市场V系列非常稳健,GT系列对于均价拉升巨大。
最令小米痛苦的还是华为死了这么久都没死透,还搞了个华为智选出来,可以说是换了个姿势打算一直死下去。
现在荣耀还拿到GMS许可了,小米都快指着美国的鼻子骂了,你到底想不想制裁了你?
以上只是手机。
在小米另一个大块收入上。
笔电领域,传统笔电厂商大发力,极大挤压了小米的生存空间。
家电领域,整个家电行业都跌了一年了,这个行业的预期就不用多说了,房地产都在下行,家电也肯定不行。
小米传统强项彩电,也在线上被传统品牌反攻了,海信甚至一整个季度的线上销售额都超过了小米。
而小米的老对手华为已经在线下市场展开了局面,小米依然毫无建树。
小米的互联网收入就更惨了,这两年互联网广告的整治越来越频繁,我感觉这一块不往下大跌就已经是胜利了。
而在汽车上面,小米似乎更没啥优势。
蔚小理增长强势,哪吒汽车用完全Redmi的打法冲出重围,五菱宏光更是比小米更小米。
研发方面汽车领域有比亚迪全栈自研自产,还有一个同样全栈自研的华为虎视眈眈,长城吉利都不是省油的灯,小米更谈不上啥研发优势可言。
研发研发不行,商业模式也已经有创新,小米除了搞搞米粉经济,目前似乎看不到什么杀招。
所以综上所述,小米股价从35.9跌到现在14块钱是很正常的,成长性凋亡地太快了。
手机领域竞争激烈,大盘萎缩。
家电领域竞争激烈,大盘萎缩。
汽车领域倒是在成长,但是竞争更激烈,小米毫无优势。
缺芯的大背景下,消费电子也拿不到啥好的估值。
从小华为到大拉胯,小米从2021年年初的超级大顺风局,一路平推,到2021年稍微遇到一点阻力就推不动了,也让市场看清楚了这家公司的抗压能力。
在环境急剧收缩的时候,只能说希望小米更多的投入到研发里面,形成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早日让投资者可以回本。
几个核心问题:
1小米为什么跌这么多?
2小米和其他中概股比怎么样?
3未来会怎么样?
第一个问题,跌这么多因为整个互联网板块都在下跌,不用多讲了。
第二个问题,这需要界定一下时间范围
2020年疫情开始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在2020年全年,全球的互联网相关行业都是利好的,出不去门,消费者要更多依赖互联网平台工作生活。
2021年初,互联网中概股开始下跌,包括小米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都在下跌,猛烈下跌。
当我们把这一轮次的涨跌放在一起看的时候,小米——处于一个平均水平。
阿里、腾讯这种龙头企业涨幅跌幅不如拼多多、美团这样的小龙头,他们的体量更大,股价的弹性相对较小。涨的时候更慢、跌起来幅度相对也小一些。
小米严格来说市场不太认为是纯的互联网公司,虽然历次财报和新闻都在往互联网的特征上说,市场仍然有一部分人认为小米还是以硬件为主的公司。
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吧,至少我看到的报告里确实一些人认为小米的互联网程度不如上面这些公司那么纯粹。
如果按照硬件+互联网的估值,那么弹性不如纯互联网公司也是应该的。
第三个问题,未来会怎样。
互联网公司面对的未来,和一个硬件公司面对的未来是不同的。
互联网平台们要面临的是在监管政策下,行业商业模式会发生变化,比如佣金降低、比如不能横向发展,所以在政策细节出台之前,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和股价都看不太清楚。
硬件则不同,在任何一个目前小米生态的硬件领域,小米都距离垄断这个词比较遥远。所以他所面临的主要还是基本面:
我并不是消费电子领域的分析师,所以给不出答案,但是在大消费领域,今年新经济公司都绕不开上面两个问题。
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
当下的阶段是板块性趋势下跌,所以虽然我们知道小米受到政策影响相对较小,也不应该下重手。
不要在压路机前面捡硬币。
以上,供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