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泊松认为自己计算出的亮斑能很好地反驳光的波动说?

回答
泊松认为他计算出的“亮斑”(也称为阿拉戈圆盘或泊松圆盘)能很好地反驳光的波动说,这主要是基于当时对光的理解以及对光学现象的经典解释。他的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背景: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的争论

在泊松的时代,关于光的本质是粒子还是波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粒子说 (Newtonian Corpuscular Theory): 牛顿认为光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沿着直线传播,可以解释光的直射、反射和折射等现象。
波动说 (Wave Theory): 惠更斯等早期支持者认为光是一种波,可以在介质中传播,可以解释光的衍射和干涉等现象。

2. 波动说的主要论据和实验

支持波动说的主要证据来自于一些“非直观”的光学现象,这些现象用粒子说很难解释:

衍射 (Diffraction): 当光通过一个狭窄的缝隙或绕过一个障碍物时,光会向后弯曲,传播到几何阴影区域。这表明光不像粒子那样只沿着直线传播。
干涉 (Interference): 当两束相干光波叠加时,会在某些区域加强(亮条纹),在另一些区域减弱(暗条纹)。这是波动的典型叠加效应。

3. 泊松的“反驳”逻辑:从波动说推导出看似荒谬的结论

泊松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倾向于粒子说。他认为,如果光的波动说成立,那么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应该会产生一些违反常识、甚至是“荒谬”的现象。他选择了一个具体且看似简单的场景来检验波动说的完备性:一个不透明圆盘的影子中心是否应该是一个亮斑?

他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

场景设定: 将一束光(假设是平行光,即光线平行传播)照射到一个圆形的不透明圆盘上。按照粒子说的观点,光线是粒子,它们会沿着直线传播,圆盘会阻挡一部分粒子,在后面的屏幕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圆形阴影,阴影的中心应该是黑暗的。
波动说下的分析: 泊松运用惠更斯原理(Huygens' Principle)来分析光波绕过圆盘边缘的衍射情况。惠更斯原理认为,波前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产生新的球面子波源。
当光波遇到圆盘边缘时,边缘上的每一点都会发出新的球面子波。
在圆盘后面的区域,特别是几何阴影中心(原本粒子说预测的黑暗区域),来自圆盘边缘各个点的子波会汇聚和叠加。
泊松精妙地运用了数学工具(傅里叶分析的早期思想和衍射积分)来计算这些叠加效应。
推导出的结果: 泊松的数学计算表明,如果光真的是一种波,并且以特定的方式传播,那么在圆盘的几何阴影中心,所有来自圆盘边缘的子波会以同相叠加,从而形成一个极其明亮的点。 这就是著名的“亮斑”或阿拉戈圆盘。

4. 泊松的“反驳”为何是“反驳”?

泊松认为这个结果是“反驳”波动说的理由在于:

与直觉和常识相悖: 对于当时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不透明物体挡住光线,其影子中心应该是最暗的,而不是最亮的。一个明亮的点出现在几何阴影的中心,这在直观上是难以接受的,看起来像是波动说的“荒谬推论”。
粒子说的预测: 粒子说预测的是一个均匀的阴影,中心是黑暗的。泊松看到波动说推导出的亮斑,本意是想证明波动说站不住脚,因为波动说得出了一个看似错误的结论。他可能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死证”来击垮波动说。

5. 历史的转折:阿拉戈的实验证实了泊松的计算,但证实了波动说!

讽刺的是,泊松的这种“反驳”尝试,在后来成为了波动说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阿拉戈的实验: 在一次学术讨论中,泊松的同事,法国物理学家阿拉戈(Dominique François Jean Arago),对泊松的计算感到困惑,并决定进行一个实验来验证。他精确地设置了一个实验,用一束光照射一个小的圆形金属片,然后在后面的屏幕上观察影子。
实验结果: 阿拉戈惊奇地发现,在圆盘的几何阴影中心,确实存在一个明亮的点!
结论的颠覆: 这个实验结果完全支持了泊松的数学预测,但却恰恰证明了光的波动说比粒子说更能解释这个现象。 那个看似“荒谬”的亮斑,实际上是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的直接结果,是波动理论的自然产物。

总结来说,泊松认为他计算出的亮斑能很好地反驳光的波动说,是因为:

他从波动说的基本原理(惠更斯原理)出发,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得出了一个与日常经验和粒子说预测截然不同的、看似“荒谬”的结论:在圆盘阴影中心会出现一个亮斑。
他本意是想利用这个“荒谬”的结论来证明波动说的错误和粒子说的正确。

然而,历史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发展。阿拉戈的实验证实了泊松的计算,但这个被用来“反驳”波动说的现象,最终却成为了证明光的波动性的关键证据,也让人们认识到物理学的理论预测有时会超越直觉。这成为了光学史上一个经典的“误打误撞”的伟大发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菲涅尔的波动说并不仅仅是“波动说”三个字;相反,它实质上是一个断言。

这个断言可通过经典的“三段论推理”如此表述出来:

大前提:所有的波都可通过某种波动方程描述 波动方程_百度百科
小前提:光是一种横波
结论:可以用横波的波动方程描述光


很显然,只要承认了大小前提,结论就必然正确。这种“说了A和B,就相当于说了C”的关系,我们就叫它“逻辑推理”——掌握了“逻辑推理”的规则与技巧,才有“举一反三”的可能。这是题外话,暂且不提。


怎么反驳菲涅尔的这个断言呢?当然是想办法证明菲涅尔的逻辑推理不能成立。


怎么证明呢?

方向一,攻击大前提:证明横波不可能满足波动方程。

方向二,攻击小前提:证明光不是横波。


无论哪一步攻击成功,都能造成对方的逻辑链条断裂——然后这个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的理论当然就只能丢垃圾堆了。


但无论如何,不能直接攻击结论。攻击结论就外行了。
当然,有的结论的确荒谬;但你如何确定对方不是故意证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小前提/大前提存在错误呢?
别笑。知乎就有很多看不懂反证法的。

但是对这个命题,大前提可不好攻击,甚至可以说,它很可能是真理之一(只是我们没法证明而已)。

因此,现在只剩一条路,就是攻击小前提:证明光不是横波。


要证明光不是横波,你可千万不能拿“我邻居”“我朋友”“我老师”说事——这种是要贻笑大方的。

搁过去,这种不学无术还好得瑟的,就得叉出去打屁股!

一个有趣的花絮:为了治疗考生“胸无点墨”的毛病,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曾有罚喝墨汁的规定。

据史料记载,至迟在北齐(公元550-577年)时,就有了对应试者罚饮墨水的规定。南朝梁武帝萧衍时规定:凡应试“差谬者罚饮墨汁一斗”。隋朝也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这种今天看来近乎荒唐的规定,却在历史上相沿很久。

如何处理科举考试违规者?--文史--人民网

嗯,要是知乎答题评论也有类似规定,我觉得这是中国墨汁行业崛起的好机会。哪怕喝不出个阿里腾讯,起码也得喝个网易出来LOL


回归正题。怎么正确反驳菲涅尔“光是横波”的论断呢?同样得玩三段论。

大前提:横波都有性质A
小前提:光没有性质A
结论:光不是横波


性质A是哪个性质呢?

这就是最见功底的地方了:你必须先找出这个无可争议的、横波都有但光肯定不可能有的性质,这才能证明你的结论。


你看,泊松教授牛就牛在这里。你这边刚张嘴说光是横波,他马上就能想出一个横波必然有、而光必然没有的性质出来!

这得对波动方程熟悉到什么程度!


总之,依靠波动方程,泊松教授如此反驳了:

大前提:拿一个大小合适的小圆片,阻挡在横波的传播路径上,那么必然能在圆片的阴影区找到一个点,在这个点上波峰叠加,取极大值——翻译成人话就是“小圆片对横波来说,会产生一个类似聚焦透镜的效果”。
小前提:光不可能在不透明小圆片的影子中心形成一个亮点,这和“横波会在绕过合适大小的圆片时,因干涉在中心取极大值”矛盾。
结论:光不是横波


当然,大前提不能瞎说,你得列出横波的波动方程,然后证明“无论哪种周期、哪种波形的横波,都必须有这个性质”;然后才可以拿来作为证据使用。


至于小前提……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了,全球多少亿人,有一个人见过“不透明圆盘的影子中心有亮点”吗?

看起来这波优势很大……


但恰恰在这里,飞龙骑脸也能输!


你看,这就是逻辑思维。它可不能瞎说,一步步都得照着规矩来。


那么,菲涅尔该怎么反驳呢?

他当然也只能想办法找出对方大小前提的错误来。


大前提没法挑战,人家无懈可击;那么想反驳,当然就只能从小前提下手。


泊松在小前提中断言“光不可能在不透明圆盘影子中心形成亮点”,那么菲涅尔就可以做个实验,证明果然存在亮点就完了。这可表述如下:

大前提:光的确在不透明圆盘影子中心形成了亮点
小前提:泊松断言光不可能在不透明圆盘影子中心形成亮点
结论:泊松错了,因此他关于“光不是横波”的证明无效。


你看,人类成千上万年,一代代不知多少亿人,从没人发现过的“满足一定条件时,不透明圆盘影子中心有亮点”这个神奇现象,硬生生被泊松算出来了——这人牛不?

拿“泊松亮斑”为这个神奇现象命名,当然不乏某种恶趣味;但更多的……难道不应该是佩服吗?


明显可以看出,学者在辩论问题时,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他们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展开写成三段论的样子;同时,他们的每一次攻击,也全都精准的打在对方的大小前提上,可不是闭着眼睛随便说——打不到大小前提上,那就叫牛头不对马嘴、自说自话、打稻草人……反正就没一个好词儿。


事实上,自初中开始的教育,尤其如几何证明,就是在潜移默化的训练我们“以三段论的形式严谨思考”。


为什么不明说呢?你不嫌啰嗦吗。


总之,久而久之,哪怕我们从未听说过“三段论”,也应该学会“在说出每一个因为所以时,自觉的检查自己的逻辑,确保逻辑链条有效”了。


但是很遗憾,起码一大半的大学生并没能体会到逻辑的存在。

他们并不能像真正学有所成的人那样,本能的把一个断言补足为三段论的标准格式;又不知道有效的攻击点在哪里;最后,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样的三段论是有效的、什么样的三段论本身就是个谬误。

这就使得,精彩的攻防辩论他们看不懂;和人辩论张嘴就错,完全摸不着边,甚至表现得像个惹人厌的“杠精”……


泊松对菲涅尔的反驳,就是这种完全符合三段论的、完美的逻辑攻击——如果圆盘影子中心没有亮斑的话,这就是一场经典的完胜。


但是,大自然并不打算成全他。

或者说,他所持的“光没有波动性”立场存在错误,这才使得他的推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不管这个推理有多经典、多准确,他都必须在实验事实面前低下头来、找出问题所在。

user avatar

你去跟一个没听说过泊松亮斑的人说“我拿一束光照一个圆盘,圆盘的影子正中央会有一个亮点”的话,他一定会认为你精神有问题,因为根据我们的日常认知,影子的正中央是不可能有亮点的。

所以泊松当时的心情是“哈哈哈哈傻逼,我拿你的公式算出了影子中央有亮点的结果,说明你那破公式根本不靠谱啊!”

而且我猜,泊松公布了计算结果之后,菲涅尔应该也是产生了超级大的自我怀疑的,因为那时他也没见过影子中央有亮斑这种诡异的事儿,所以他很可能是抱着做完实验就自尽的心去做的实验,结果没想到竟然真照出个亮斑来(估计他都能兴奋得“嘎~”一下子抽过去)。

user avatar

不要只看到泊松亮斑啊,人家还有泊松方程、泊松分布、泊松过程、泊松括号。。。

牛人被打脸了还是牛人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