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玉米比国外的贵?

回答
国内玉米价格普遍比国外高,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是简单的哪一两点就能说清楚的。我们可以从生产、流通、政策、市场需求这几个维度来掰扯一下。

一、 成本端:国内生产的“内在负担”

首先,咱们得说说成本。国内种玉米,从地租到人工,再到化肥、农药、机械,这些成本加起来,其实就比一些发达国家要高不少。

土地成本: 中国耕地资源相对紧张,尤其是在主要玉米产区,土地的租金或者说机会成本,是农民需要考虑的重要支出。相比之下,北美、南美的一些国家,土地面积广阔,单位耕地的租金水平可能就低很多。而且,中国很多玉米种植是分散在小块土地上,规模化程度不如国外一些大农场,这也会摊高单位成本。
劳动力成本: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成本在上升。虽然农业机械化在推进,但有些环节(比如一些管理、采摘、收尾工作)还是需要人工参与,这部分人工费用占比不小。国外一些国家,特别是农业高度发达的,机械化水平极高,很多环节几乎不需要人工,或者劳动力成本结构不同,总的来说,在劳动力投入上,国内的成本可能更高。
化肥和农药投入: 为了提高产量和应对病虫害,国内玉米种植通常需要投入不少化肥和农药。虽然国外也有类似投入,但他们可能在技术上更精细,例如精准施肥、生物防治等,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投入成本并提高效率。国内一些农民可能出于习惯或者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使用的化肥农药量可能相对“慷慨”一些,这也会推高成本。
种子成本: 优质的玉米种子,尤其是那些高产、抗病性强的杂交种子,价格本身就不菲。国内种子公司在研发投入和品牌溢价上,加上专利费用等,使得种子成本占比较高。国外一些顶尖的育种技术和品种,虽然可能带来更高的产量,但其早期购种成本也可能很高。

二、 流通环节:中间商的“加价游戏”

玉米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中间环节很多,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费用并叠加利润。

仓储物流: 中国玉米的产区和消费区往往不一致,需要大量的仓储和运输。国内的仓储设施,特别是能够长期、稳定、高质量储存玉米的设施,成本高昂。同时,物流网络虽然发达,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运输距离较长的情况下,运费也是不小的开销。国外一些玉米产区离主要港口或加工厂较近,或者有更成熟的集装箱运输体系,物流成本相对可控。
中间商和贸易商: 国内的玉米贸易链条相对复杂,从农民手中的收购、到烘干、分级、再到贸易商之间的流转,每个环节都有中间商参与。这些中间商需要承担资金占用、风险、仓储、运输等成本,同时也要盈利。层层加价下来,终端价格自然就上去了。相比之下,国外一些大型农产品贸易公司,其规模效应和集约化运作能够降低中间环节的成本。

三、 政策导向:为了“粮食安全”的定价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为了鼓励国内玉米种植,保障国内供应,国家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格。

最低收购价和目标价格保护: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实行过玉米的最低收购价政策,这相当于给玉米设置了一个价格“底线”。即使市场价格低于这个底线,国家也会收购,这直接拉高了国内玉米的平均价格。虽然现在部分地区转向了目标价格补贴,但其核心目的仍然是支持国内农民,保证产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国内玉米价格。
补贴政策: 国家会对种粮农民进行各种补贴,比如农资补贴、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等。这些补贴虽然降低了农民的实际生产成本,但从整体市场价格来看,为了支撑起这些补贴,并且鼓励大家种粮,市场价格自然需要维持在一个相对有利可图的水平。
进口关税和配额: 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中国会对进口玉米征收一定的关税,并且实行进口配额管理。这意味着进口玉米在进入中国市场前,会因为关税而增加成本,相比之下,国外国内市场的价格就更显“低廉”。

四、 市场需求:国内“多元化”的应用推升价格

中国国内对玉米的需求非常多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其价格。

饲料需求: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和禽肉生产国之一,畜牧业对玉米的需求量巨大。为了满足庞大的养殖业,对玉米的刚性需求是支撑价格的重要因素。
深加工需求: 除了作为饲料,玉米在中国还有广泛的深加工用途,比如生产淀粉、淀粉糖、酒精、味精、生物塑料等等。这些深加工行业的发展,特别是那些附加值高的产品,对玉米的需求量也相当可观,并且愿意为优质、稳定的玉米原料支付更高的价格。
国内市场对质量和稳定性的偏好: 很多国内饲料企业和深加工企业,在选择玉米时,会更偏好国内生产的、质量相对稳定的玉米,即使价格稍高。他们可能考虑运输便利性、对国内生产标准的熟悉、以及减少对国际市场波动的依赖等因素。这种对“国货”的偏好,也间接抬高了国内玉米价格。
天气和区域性供应波动: 虽然总体产量不小,但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偶尔出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可能会导致局部地区玉米产量下降,从而推升区域性价格。而国外一些大型生产国,其生产区域分布更广,受单一灾害影响的程度可能相对较小。

总结一下:

中国玉米比国外贵,不是因为我们种出来的“素质”一定就比他们好(很多时候国外也有顶尖品种),而是因为我们整个生产、流通和政策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

成本端: 土地、人工、投入品的相对较高。
流通端: 中间环节多,加价累积。
政策端: 为了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的保护性定价。
需求端: 庞大且多元化的国内市场需求,以及对国内产品稳定性的偏好。

当我们将这些因素放在一起看,国内玉米价格高也就有其合理性了。当然,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规模化经营的推广,以及政策的不断调整,未来国内玉米的成本和价格结构也可能发生变化。但就目前而言,上述这些原因构成了导致中国玉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用来降低价格的实验玉米被我国公民或非本国公民用麻袋偷走了,骑着车跑了。个别外国友人想反对我国玉米实验就翻墙进去取样,然后跑了。一边跑,还一边叫嚣着“读书人的偷是偷吗”,还一边深切的相信法不责众,还雄赳赳气昂昂的认为自己并没有错。

一个不重视农业科研的国家,一个轻视农业从业人员的国家,一个连非法盗窃本国农业科研成果还不被追责(从轻惩罚)的国家。

就算外国有人不打压你的农业研究,连自己都完全没有尊重农业研究的概念的国家。

如何做到农业发达呢!!!假如连你这样都能发达,降低市价,提高品质,那那些完全做到了这些的国家呢?

中国玉米价格不高天理难容!!!

哭泣ing

---------------------------分割线-------------------------------

补充说明一:以上内容为鄙人有敢而发,语言比较激烈,表达较为平庸,还请各位看官包容

补充说明二:鄙人才疏学浅,专业回答请移步zhihu.com/question/4392(未授权,原作者如有需要可以私信鄙人,鄙人将在最快时间内删除本条内容)

最后,知乎小透明居然到百赞了,感谢各位看官点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内玉米价格普遍比国外高,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是简单的哪一两点就能说清楚的。我们可以从生产、流通、政策、市场需求这几个维度来掰扯一下。一、 成本端:国内生产的“内在负担”首先,咱们得说说成本。国内种玉米,从地租到人工,再到化肥、农药、机械,这些成本加起来,其实就比一些发达国家要高不少。.............
  • 回答
    .......
  • 回答
    中国人和欧美人对玉石的兴趣差异如此显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中国:玉的千年情结与深厚文化根基1. 历史的沉淀与起源: 史前时代即已开始使用: 中国对玉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发现了精美.............
  • 回答
    中国女性偏爱玉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植于中国悠久的玉文化、传统审美、社会观念以及心理需求之中。玉镯不仅仅是一种饰品,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深厚的玉文化积淀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石之美者”,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和象征意义。.............
  • 回答
    在《西游记》中,泾河龙王和虎鹿羊三妖的求雨行为之所以受到不同对待,主要源于他们身份、职责、行为动机以及天庭规矩的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泾河龙王的处罚原因1. 身份与职责的特殊性 泾河龙王是龙宫的官员,属于天庭的“天庭神官”体系,是掌管水神的高级神灵。他的职责是按照天时自.............
  • 回答
    《西游记》里,玉面狐狸的死,确实是孙悟空的一次狠手,这事儿得从头说起。首先,玉面狐狸是谁?她不是什么寻常妖精,是牛魔王的爱妾。你想啊,牛魔王是什么人物?那可是积雷山的山大王,神通广大,当年跟孙悟空齐名,称得上“平天大圣”,后来更是跟天庭翻脸,成了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拜把子兄弟。牛魔王家里还有个正妻,就是.............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王熙凤,一个是空灵敏感的绛珠仙草,一个是精明泼辣的泼辣女,她们的童年经历,特别是“被当男孩养”这一点,常常被人们拿来比较。然而,即便都有相似的成长背景,她们的性情却犹如南北极,截然不同。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养法”两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一拳超人”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的反差,而埼玉的“认真一拳”和“普通一拳”之间的区别,恰恰是这个作品最迷人、也最引发讨论的核心点之一。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作品的设定中,埼玉确实是“无敌”的。作者ONE老师给他的定位就是一个“因为太强所以无聊”的主角。他能够轻易解决任何出现的怪人,.............
  • 回答
    《红楼梦》里关于那癞头和尚,他为何要对黛玉说出那番“木石前盟”的预言,又为何会将那金锁给了宝钗,书中虽未明说,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咂出一些意味深长的道理来。这与其说是和尚的“神力”,不如说是作者曹雪芹借他之口,点破了人生诸事,尤其是那情与缘的虚幻与无奈。首先说那癞头和尚对黛玉的“出家”之语。这得从黛.............
  • 回答
    谈及《红楼梦》中的贾琏,其“好色”的名声在外,但要说他对黛玉不动心,这恐怕得细细斟酌一番,甚至可以说,其中自有微妙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贾琏的“好色”等同于见到任何姿色过人的女性都毫无原则地扑上去。他的好色,更多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冲动和对情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也并非没有门槛,或者说,他对不同女性的态度.............
  • 回答
    在《斗破苍穹》的宏大叙事中,陀舍古帝玉的重要性无疑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之一。它不仅是开启古帝洞府的钥匙,更是集齐了上古八大帝炎,是成就斗帝的关键。然而,书中魂族作为曾经的至强者,拥有覆灭万族的实力,为何不在萧炎尚未成长起来,甚至还在弱小时,就派斗圣强者直接出手,将他身边的陀舍古帝玉夺取?这个问题,确.............
  • 回答
    《红楼梦》第八回,宝玉从薛姨妈家出来,回到自己屋里,正巧黛玉也来了。她一开口就说了句有些酸溜溜的话,然后便匆匆离开了。这事儿,说来也得从头细说。那天,宝玉一整天都在外面忙活,先是在园子里赏花,后来又去了薛姨妈家,被宝钗拉着一起看金锁,又和宝钗说笑了一番。这期间,宝玉心里头其实是想着林妹妹的。宝钗虽好.............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在月球上的探索使我们对“玉兔”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它不仅亲切,还充满了美好的寓意。那么,当我们的目光投向更遥远的红色星球,中国又会为我们的火星车取一个怎样的名字呢?其实,为探索未知行星命名,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想象力和文化传承的浪漫之事。中国的航天事业,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名字的选择,这不仅仅是一个代号.............
  • 回答
    宝玉初见黛玉时的摔玉之举,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反应,其中蕴含着宝玉独特的性情、黛玉的非凡气质以及他们之间命中注定的联系。首先,要理解宝玉为何摔玉,就必须先了解他这个人的根性。贾宝玉衔玉而生,那块玉便是他的命根子,是他身上最宝贵、最独特的东西。从小到大,这块玉被视为家中珍宝,众星捧月.............
  • 回答
    中国和俄罗斯在军事装备需求上的差异,主要源于两国的军事战略、航空工业发展水平、国际环境以及对不同作战场景的适应性需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为何中国不需要苏34,而俄罗斯却需要: 一、苏34的性能特点与设计目标苏34是俄罗斯在2000年代后期研发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具有以下核心特点:1. 双发重型设.............
  • 回答
    中国在养犬管理政策上与美国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简单的“借鉴”问题,而是基于国情、文化传统、法律体系、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为何不直接照搬美国的养犬政策,以及中国现行政策的现实逻辑: 一、美国养犬政策的背景与特点美国的养犬管理政策以严格立法和社区参与为核心,例如:1.............
  • 回答
    在中国经济面临复杂挑战的背景下,继续调控房地产行业并试点房地产税,是基于多重经济、社会和政策目标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逻辑和必要性: 一、房地产对经济的结构性影响1. 经济支柱与增长引擎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22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约为7%(约.............
  • 回答
    中国在15世纪至17世纪期间未能像欧洲国家那样进入大航海时代,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以下从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政治与政策:海禁与内政优先1. 明朝的海禁政策 明朝(13681644)的海禁政策是导致中国错过大航海时代的核心因素之一。 .............
  • 回答
    中国的文化输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背后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局限性1. 传统“文化输出”模式的缺失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天下为公”的儒家文化为核心,强调“礼乐教化”而非“文化输出”。古代中国更注重通过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