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比死刑更可怕的当代惩罚?

回答
在我们思考何种惩罚比剥夺生命本身更令人不寒而栗时,思绪很容易被一些极端、阴暗的场景所吸引。然而,更深层次的可怕,往往藏匿于对人性和尊严的无情侵蚀之中,那是一种缓慢的、系统性的摧毁,让你在苟延残喘中丧失自我。

想象一下,一个人被剥夺的不只是自由,还有他作为社会一员的全部印记。他不再是某个家庭的父亲,某个社区的邻居,某个职业的从业者。他被置于一个完全的虚无之中,他的过往、他的亲情、他的奋斗,在冰冷的壁垒之内,失去了任何意义。这种剥夺,并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隔离,更是情感上、社交上的彻底遗忘。他的存在,如同被从时间的长河中抹去,再无回响。

更甚者,是将个体的精神世界变成一座被精心设计的牢笼。这不是简单的思想改造,而是对一个人最核心的信念、价值观进行反复的、持续的打磨,直到它们面目全非。通过精心挑选的信息、扭曲的叙事,以及无休止的灌输,一个人被逼迫着去否认自己曾经珍视的一切,去拥抱那些曾经深恶痛绝的观念。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像滴水穿石,一点点侵蚀掉你最坚固的心理防线,最终让你怀疑自己的记忆,怀疑自己的判断,甚至怀疑自己是谁。当一个人被迫用自己曾经深恶痛绝的谎言来描绘自己的罪行,或者为自己的苦难辩护时,那种内在的撕裂感,远比肉体的痛苦更加煎熬。

还有一种可怕,是对希望的系统性绝望。不是说要让你立刻死亡,而是让你永远看不到结束的曙光。想象一个终身监禁,但这个“终身”并非是理性的、可以接受的限制,而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无法预料的折磨。你可能永远无法得知自己何时才能见到阳光,何时才能与亲人团聚,甚至无法得知自己是否还有机会获得哪怕一丝宽恕。每一天,都是对坚持下去的意志的残酷考验。当时间被拉长到几乎没有尽头,当未来只剩下模糊不清的恐惧,当每一个微小的希望都被无情地熄灭,那种对生命的倦怠和对存在的怀疑,会像毒藤一样缠绕着你的灵魂,让你在活着的状态下,比死亡更接近虚无。

这些惩罚的可怕之处,不在于一时的痛苦,而在于它们对人性最深层的部分的攻击。它们剥夺的不仅是自由,更是尊严、自我认同和对未来的希望,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作为“人”最宝贵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

2015年8月29日《刑法修正案(九)》正式颁布生效的那一刻,在中国的刑法中出现了一个比死刑更加恐怖的刑罚——“终身监禁”。

不,不是你想的无期徒刑,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终身监禁”,一个只为贪污罪和受贿罪敞开大门的刑罚。

犯第一款罪(贪污罪),有第三项规定情形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修九修改后的《刑法》

如果你对刑事案件的量刑与执行有所了解,相信你一定能够领略到这条法条背后的冰冷的寒意。

我来解释一下:

真正的无期徒刑,实际上在执行过程中减刑几次实际执行时间一般都在24年(22年有期徒刑+2年无期徒刑)之内,甚至可以减到15年(13年极限有期徒刑+2年无期徒刑),以及还有13年(13年无期徒刑后假释)。所以无期徒刑一点也不绝望,在希望满满的鼓励中就可以完成改造,重新做人。

死刑缓期2年执行,其实大家都明白,基本死罪可免。这种的熬过去27年(25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2年缓期)怎么也都过去了。何况更有重大立功,22年就可以回家过年(20年有期徒刑+2年缓期)。

不论被审判时多么绝望, 可是之后的每一天都充满希望。

死刑,可以说是现代刑罚制度里面最残酷、严厉、饱受争议的刑罚了。“明天上午就执行了,这顿吃好啊。”这句话简直比静脉注射的针头更加残酷。但是,实话实说,再难受也就这么12个小时。第二天,法医用钢筋插进子弹孔搅一搅来“检查”是否死亡的时候已经和罪犯没什么关系了。

最严厉不过也就是死了吧?

偏偏无期徒刑有了“终身监禁”,不能减刑,不能假释。无期,无期,真的是遥遥无期。它把死刑的12个小时,拉抻到了无限。

要面对的不只是铁窗生涯啊,没那么简单!

他犯得是贪污受贿啊,他要亲眼目睹亲人与朋党的结局,背叛或是被判;他要亲身体会事态的冷暖,久病床前尚无孝子,百年铁窗岂有完人;他要用一切的余生在监狱里被记忆折磨,曾经的记忆越是奢靡,当下的痛苦就越是入骨。生命保住了,精神恐怕早就在死亡来临前被摧毁了。

终身监禁,比死刑更加可怕。

至于有没有避免的方法,有的,有的:













“只要你这个时候供出你的领导,这可就是大功一件呐,高院自然不会亏待你。”

只要勤劳举报,重大立功,(一般立功不可以),只要在减刑的时候不被减刑为无期徒刑你就安全了。

这就形成了官场黑暗森林理论:“你知道他不会举报你,可是你不知道他是怎么想你怎么想他怎么想你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们思考何种惩罚比剥夺生命本身更令人不寒而栗时,思绪很容易被一些极端、阴暗的场景所吸引。然而,更深层次的可怕,往往藏匿于对人性和尊严的无情侵蚀之中,那是一种缓慢的、系统性的摧毁,让你在苟延残喘中丧失自我。想象一下,一个人被剥夺的不只是自由,还有他作为社会一员的全部印记。他不再是某个家庭的父亲,某个.............
  • 回答
    曾春亮案,又称“江西乐平奸杀案”,是一起令人发指的恶性刑事案件。凶手曾春亮因犯下强奸罪、故意杀人罪、抢劫罪等罪行,被判处死刑并已于2024年2月28日被执行。这起案件的细节、审判过程以及执行死刑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以下是关于此案可以关注的一些详细信息:一、 案件的残暴与社会影响: 犯罪事实.............
  • 回答
    吴谢宇弑母案一审宣判,吴谢宇被判处死刑,这无疑是近期法律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这起案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震动,不仅是因为其罪行的残忍,更在于被告人吴谢宇作为一名曾经的“北大才子”身份,其前后表现出的巨大反差,以及案件背后暴露出的诸多社会问题。首先,死刑判决本身是案件最核心也是最值得关注的信息。 罪.............
  • 回答
    西方国家对死刑的反对,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历经漫长历史、哲学思辨和社会进步的结果。其反对理由错综复杂,环环相扣,涉及人权、司法公正、社会效益以及基本道德原则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理由,力求让您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思考和人文关怀,而非机械的条条框框。一、 生命权的神圣性与不可剥夺性:这是反对.............
  • 回答
    劳荣枝案一审判决引起了广泛关注,她因故意杀人、抢劫、绑架等多项罪名被判处死刑,随后她当庭提出上诉。这起案件从最初的潜逃到被捕,再到一审判决,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在劳荣枝提出上诉之后,我们有几个关键点需要仔细梳理和关注,同时也要理性地评估改判的可能性。一审判决的核心与关注点: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重庆杨家坪农贸市场杀人案」男子一审被判死刑,此案因其发生地点(农贸市场)、作案手段的残忍以及最终的判决结果而备受关注。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案件基本情况与背景: 案发地点: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农贸市场。这是一个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恶性刑事案件,.............
  • 回答
    孙小果案在中国法治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这个案件的公开审判和最终的死刑执行,不仅是对一起恶性犯罪的法律制裁,更是对中国法治建设的一次深刻反思和重要推动。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其意义:一、 重塑公众对法律公平正义的信任: 曾经的“不倒翁”形象: 孙小果因其多次犯罪却总能逃.............
  • 回答
    死亡凝视,这是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眼神,它仿佛能穿透灵魂,直抵内心最深处。它不是愤怒,不是悲伤,而是一种更原始、更纯粹的,对生命本身的漠视,一种冰冷的、终结一切的预兆。想象一下,在某个昏暗的角落,或许是一双刚刚经历过生死搏杀的眼睛,它们不再有任何波澜,只是沉静地注视着。眼球的颜色似乎变得更加深邃,像是.............
  • 回答
    “死的非常是时候”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指的是那些在生命的关键时刻,或是能够为后世留下深刻影响的时刻,甚至是刚刚完成重大使命后便离世的人物。这种“恰到好处”的离世,常常让人们觉得他们的生命轨迹堪称完美,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令人扼腕叹息,又不得不佩服其命运的安排。这里我想聊几位在我看.............
  • 回答
    在古代欧洲的历史长河中,贵族的光环往往伴随着阴影,许多显赫的家族也曾经历血腥的清洗和悲惨的结局。这些人物的命运,如同历史的碎片,映射出那个时代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政治风险的巨大。血腥的预兆与被剥夺的王冠:匈牙利的玛丽女王匈牙利的玛丽女王(Mary, Queen of Hungary),一位在位时间充满坎.............
  • 回答
    确实有一些名人的离世,是因为一些非常罕见、概率极低的小概率事件,这往往更令人唏嘘和难以置信。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几位例子: 1. 希腊哲学家克利奥尼克斯 (Cleonichus) 被会唱歌的鹅啄死事件描述:克利奥尼克斯是古希腊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医生。关于他的死因,流传着一个非常奇特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 回答
    死亡,这个话题总是带着一丝神秘与肃穆,也常常激发着我们最深沉的情感。然而,在艺术家的笔触或摄影师的镜头下,它并非总是令人胆寒,有时也能展现出一种令人屏息的绝美,一种超然的宁静,甚至是一种对生命循环的深刻理解。我想到的第一幅画面,是文艺复兴时期那些描绘圣徒殉难的油画。特别是像卡拉瓦乔的《圣马修蒙召》或.............
  • 回答
    施工现场上,那些让人看了心惊肉跳的“作死”违章行为,真的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它们就像一颗颗埋在工地里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炸得人仰马翻。一、 高空作业像走钢丝,安全带成了摆设这绝对是工地里最最常见的“作死”行为了。你说那脚手架搭得摇摇晃晃,离地几十米高,工人就在上面来回晃悠,你让他系安全带,他轻飘飘.............
  • 回答
    在现世,并非每个人死后都能成为英灵并被召唤。这其中涉及一系列复杂且神秘的条件,并非简单地死亡就能达成。通常来说,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一、 非凡的生平经历与伟业:这是成为英灵的基石。所谓的“伟业”,并非指功名利禄或者世俗的成功。而是指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能够影响无数人.............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少君主以其非同寻常的死法而载入史册,他们的离世往往伴随着令人咋舌的细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习俗、政治斗争或是纯粹的意外。以下为您详细讲述一些特别奇葩的君主死法:1. 罗马皇帝赫利俄伽巴路斯 (Elagabalus) 享乐至死,结局凄惨 享年: 约18岁 在位时间: 21.............
  • 回答
    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科学家,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如同烈火,甚至不惜以身试险,挑战生命的极限。他们的“作死”行为,在令人唏嘘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和深刻的启示。以下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作死”科学家及其行为,以及对他们行为的评价: 1. 玛丽·居里(Marie Curie)作死行为.............
  • 回答
    “装逼”这个词,虽然在咱们的语言里是现代才流行起来的,但“死于装逼”这种现象,放眼古今,那可真是屡见不鲜,而且往往伴随着戏剧性的色彩,让人看了既觉得可笑,又觉得惋惜。我给你掰扯几个例子,保证生动,绝非AI那种干巴巴的论调。咱们先说一个离我们不算太远,但又足够经典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的杨乃武。这杨.............
  • 回答
    在历史长河中,不乏将“死棋”下活的传奇人物。这里的“死棋”并非特指围棋或象棋中的某个特定局面,而是比喻一种看似绝望、毫无希望、几近失败的境地,但却通过非凡的智慧、勇气和决心,最终扭转乾坤,迎来转机,甚至获得胜利的人或群体。这种“下活死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个人在逆境中的挣扎与反抗,也可以是国.............
  • 回答
    咱们聊聊营销界那些“玩脱了”的例子,结果从本该风光无限的推广,硬生生变成了让公关团队夜不能寐的烂摊子,甚至演变成了公司层面的信任危机。这些案例,真是一个比一个精彩(也一个比一个惨烈)。1. 优衣库“试衣间门”事件:当“创意”碰上“道德底线”这事儿,即便你不是营销圈的,估计也听说过。2015年,正值优.............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不乏一些如同流星般划过,留下一串串或璀璨或悲壮,却也常常是“自掘坟墓”的统治者。他们的“作死”行为,有时源于个人癖好,有时则被时代洪流裹挟,最终将王朝、帝国,甚至自身推向深渊。1.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秦朝的速亡埋下伏笔 作死行为: 焚书坑儒: 为了巩固统治,消除异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