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赞同Chris Xia的答案
实际上,屈折语也不是老祖宗,多式综合语才是
人家一个词顶你英语一句话,怕不怕?
爱斯基摩语:tuntussuqatarniksaitengqiggtuq = 他当时还没说他要再去打驯鹿
这都是从 tuntu(驯鹿)一个词变出来的
这个tuntu的词形变化,至少有几百上千种,是不是超牛逼?
屈折语什么的都弱爆了
多式综合语先发展成了复杂黏着语
芬兰语:Juoksentelisinkohan = 我自己应该乱跑吗?
复杂黏着语发展成了
(1)简单黏着语:
日语:働かせられたら = 如果当时被叫去干活
(2)屈折语
拉丁语:comprimuntur = 他们被挤到一起
==> 到了这个级别,一个词 = 一句话 的难度就大增了
这两者的下一步,就是发展成分析语(英语已经快了):
汉语: 我 明天 要 去 公园 玩(明天 还能拆成 明-天,公园 还能拆成 公-园)
整个过程的原理,我觉得大概就是:
原始人不知道怎么造句,只能用词缀堆砌
随着词汇量的增加,需要自由组合的语素变多,
于是就开始了从 多式综合 向 分析语 的瓦解之路
分析语的语素,达到了最自由的全面组合,但高度依赖于复杂的语序
比方说,上古汉语 内-纳 其实是一对词,内=名词(nuups),纳=动词(nuup)
但是现在两个字都挣脱了枷锁,获得高度自由
所以,题主的问题实际上是个倒果为因的伪命题
【词形的变化】是一开始就有的,越早越多,越发展越瓦解
咱们看到的现代英语,实际上已经到了瓦解的末期
至于屈折语的狂热粉丝,只能说无力吐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